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选择题

1.“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其中“风”是指

A.五四爱国运动B.俄国十月革命C.民主与科学D.马克思主义

2.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

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下列理解准

确的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不同B.新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变成旧文化

C.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D.李大钊创造了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3.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B.《新青年》C.《民报》D.《申报》

4.高华在《历史学的境界》中认为:“„„的爆发则源于厚望落空后形成的巨大心理落差。„„对中国而言,在现实国际政治的角逐中,理想化的‘十四条’并未产生效力,失望与愤怒

驱使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对材料所述事件分析正确的是

A.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5.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的报纸对革命进程一直非常关注。但最初多持“乱事”、“乱

党”等否定立场,但1918年5月后却又逐渐转变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等肯定和赞美的

态度。导致中国报纸立场变化因素包括( )

①孙中山“三大政策”的确立 ②国人对十月革命认识的深入

③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贡献 ④国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反思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

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

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C.民族主义的高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8.邹容指出:“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

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有野蛮而进文明者也”这体现了他( )

A.以进化论为革命的思想武器 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C.认为传播西方文明为第一要务 D.将社会公正看作是革命的最高目的

9.1924年,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说:“自从五四

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

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记述战事的教材太残酷,不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培

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从材料可以得出( )

A.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B.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人的思想

C.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D.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10.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

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历史条件包括( )

①知识分子队伍的发展壮大 ②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

③五四运动的洗礼 ④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1918年深受新文化熏陶的北京大学学生组织了一份名为《新潮》的杂志,提出了以三

项标准为指导思想。下列选项中不会列入其中的是( )

A.工农的联合 B.批判的精神 C.科学的思维 D.改造的修辞

13. 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

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下列理解

准确的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不同 B.新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变成旧文化

C.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 D.李大钊创造了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14.1919年,某新湖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

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

念品”。该书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15.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

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

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B.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

16.《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

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

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

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 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17.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

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

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

A. 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19.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

A.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B.在此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C.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考察

D.受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被彻底颠覆

20.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

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逐成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以上材料说明了( )

A.孙中山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十年之久B.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反响 D.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

21.1919年,毛泽东在《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在此毛泽东认为,挽救民族危亡必须( )

A.实行君主立宪B.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C.走十月革命道路D.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22.学者认为,“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 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D.当时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23.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24.“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5.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失败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26.巴黎和会后,中国有识之士呼唤:“她(中国)唯一可依靠的就是自我以及战无不胜的精神和勇气„„让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振作起来,进行自我拯救。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希望所在。”这一呼唤体现有识之士的主张有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民族主义意识 ③救亡图存信念 ④民主共和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7.促使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再转向学习“文化”的决定因素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了政治舞台

28.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 )

A.马克思主义已为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接受

B.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C.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当时中国较有影响的思想之一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

29.我国于1920年8月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现藏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从中所得信息不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B.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新路

C.五四运动促进该书出版 D.中国共产党的迅速发展

30.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一番痛苦,必须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文中的潮流指( )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 民主、科学思潮

C.社会主义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

31.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主要在工人中宣传

B.李大钊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C.李大钊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李大钊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

32.“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吴玉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的题诗,主要是指李大钊( )

A.是《新青年》的撰稿人 B.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C.发表了《文学革命论》D.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33.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34.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一书,阐发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逐成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以上材料说明了( )

A.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的反响

C.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D.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

35.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乱拳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概念。”这里所讲的“新概念”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立宪代议 D.三民主义

36.1923年张君劢在《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中说:“近三百年之欧洲,以信理智信物质之过度,极于欧战,乃成今日之大反动。吾国自海通以来,物质上以炮利船坚为政策,精神上以科学万能为信仰,以时考之,亦可谓物极将返矣。”从中可以看出张君劢( ) ①抨击科学万能 ②目睹一战有感而发

③认为科学一无是处 ④认为人生的意义不能单纯依赖科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7.1919年2月9日,发表于《每周评论》的《新时代之根本思想》一文指出:“现在时代的根本思想,依我看起来,就是个‘德谟克拉西’„„所谓的‘德谟克拉西’,就是扫除社会上贵族阶级,用一般民众,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团体。所谓‘经济的德谟克拉西’,

就是废止资本主义生产,用一般民众,造出大家是劳动者,大家做了大家用的一个平等的经济组织。”该文( )

A.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B.将社会主义的内容注入到民主的口号中

C.呼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D.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权力制衡的民主政治

38.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中说:“然而他们却深知道新文字对于劳苦大众有利,所以在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地方,这新文字是一定要受摧残的。”“那时正值白色恐怖时期,地主武装到处杀人放火。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白色恐怖,指由体制方所发动的恐怖活动。对于材料中白色恐怖分析合理的是( )

A.那时处于1947年2月左右 B.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

C. 指国民党政权执政期的恐怖统治 D.目的是镇压五四运动青年学生

39.《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纸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在当时,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是( )

A.《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D.《变法通议》被广泛传阅

40.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对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相同点是( )

①主张社会革命 ②建立劳工社会 ③主张国共合作 ④发动国民革命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1.材料一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占用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会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会维主义的胜利》

材料二 我在李大钊手下做图书馆佐理员时,已经很快地倾向马克思主义了,而陈独秀对于引导我的兴趣到这方面来,也大有帮助。我第二次赴京时,曾和陈独秀讨论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本人信仰的坚定不够,在这也许是我一生极重要的时期,给我以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自传》

材料三 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利害还迅速的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 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

请回答:

(1)李大钊何时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另外,他还有哪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3分)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倾向马克思主义?(2分)据材料二分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毛泽东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谁?(2分)

(3)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工人思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者主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2分)

42.材料 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黄遵完等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其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

哲学家张申府认为民主政治就是一种与人为善,尽其在我,各得其所的政治。他晚年还说:“西方各国的宪法内容最初乃导源于天赋人权说,天赋人权说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可知天赋人权自为吾家旧物,遗留于海外二三百年之久,今可知游子还乡矣。彼西方既采入儒家言以建民主,吾何为不可以西方民主还之于儒家乎?”

——摘编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因素。(6分)

43.(28分)社会转型中的创新能给国家带来机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以来,“自然权利”是西方政治和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论题„„,自然权利在资产阶级的语境中指的是人的生存平等权、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及财产权,这些是最基本的权利„„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权利”被用作思想工具,有力地讨伐不公正,直接促进了人类的自我解放„„人类作为自然的道德维护者,在哲学定义上应当维护其他物种的自然权利。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美国之政治,实世界不可思议之政治也,何也?„„美国大统领(总统)之性质,其最与他国首领相径庭者有一焉,则在平时其权力甚小,其战时权力甚大是也„„盖在平时,国内行政大部分之权,在各省政府„„亦大率由立法部(即参众两院)之法律所规定,故行政部(即总统所属)无自由行动之余地。„„若一旦与外国宣战,或国中内乱起,则大总统据其总督海陆军之权,且实行其效忠法律之义务,可以将一切权利悉尽掌握中„„美国大统领多庸才,而非常之才居其位者甚稀焉„„此实我异邦人最不可解之问题也。

——摘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新大陆游记》

材料三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次大跃进。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自然权利”在欧洲早期文明中有何体现?(2分)这种思想对英国17、18世纪的政治发展产生哪些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认为“我辈一帮人最不可解之问题”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4分)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民国”所带来的社会转型。(2分)之后为确保这一转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前20年作了哪些努力?(4分)

44.(3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摘自《札记》

材料二 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零星传入中国,当时人们把它当作“均平治世”的学说。节译的《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曾翻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也满怀豪情地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

——摘编自王芸《从天下大同到社会主义》

材料三 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的治国理想,并举例说明其对中国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何影响?(任举两例)(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影响体现在哪两个方面?(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14分)

45.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2分)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2分)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