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云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

2005年06月01日14:21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陈云在领导我国经济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方针政策,阐述了许多重要的经济观点,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就是陈云的经济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原理构成了陈云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

一 陈云经济思想的理论标志

陈云的经济思想,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什么是陈云经济思想的理论标志呢?我认为,把他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思想作为他经济思想的理论标志是适当的。

第一,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思想对陈云经济思想所论述的关于中国经济建设与改革的问题,在最重要的部位上作了理论概括。

陈云指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1)。”陈云完全赞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对计划体制改革的基本点所作的四点概括。他认为,从全国来看,就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包括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两种计划方法不同,但都要有计划地运用各种经济调节手段。陈云还多次强调,反复说明按比例才能取得高速度。陈云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思想,明确了他对我国经济体制形式、经济改革内容和经济发展基本方式的原则立场。

第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思想最集中地体现了陈云经济思想的创造性。

“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思想来之于马克思(2)。”陈云在长期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的计划经济原理,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种创造性体现在陈云经济思想的许多方面,其中以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方面最为集中。例如: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陈云认为,搞建设,必须把农业考虑进去,所谓按比例,最主要的就是按这个比例,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他主持制定的粮食等几种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在农业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的一个重大措施。又如:陈云不赞成安排计划指标单纯突出钢,他提出计划指标要注意综合平衡、并且留有余地求得按比例发展的观点。他还提出计划工作要随时随地注意物资、财政、信贷三个平衡的观点;在物质安排上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革新、改造,后新建的观点;在生产和生活的安排上要首先照顾占人口80%的农民的观点;发展各项事业特别是进行基本建设要量力而行的观点;不按比例,靠多借外债,靠不住的观点。他一贯主张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要适当,不赞成积累比重过大,即建设挤生活,也不赞成消费增长超过生产增长。陈云还形象地把国家计划比喻为“笼子”,把搞活经济和市场调节比喻为笼中飞的“鸟”。他还提出计划是宏观控制的依据,搞好宏观控制,才有利于搞活微观,做到活而不乱等观点。这些观点,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中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思想突出显示了陈云经济思想的特征,表现在三方面:(一)陈云总是力求把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置于现实的基础上。他主张必须根据我国的经济现状和过去的经验,安排计划,确定和调整比例关系。他不赞成保守,更反对冒进。他认为纠正冒进倾向比纠正保守倾向困难得多。(二)陈云在党内较早和较清醒地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弊端。他在八大前后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作了一些探索,并在他为国务院起草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文件中,贯彻了中央与地方行政分权的思想。陈云还在60年代初提出了重视市场调节的思想。在新时期,陈云又阐述了将马克思有计划按比例原理加以发展的思想。(三)陈云又是最坚决、最始终如一地坚持有计划按比例原则的。陈云一贯主张社会主义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他认为过去计划工作制度的主要缺点,是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因此,我们要对马克思的原理加以发展,但不能抛弃它。

第三,从有计划按比例思想本身的内容上讲,它又是陈云经济思想中理论容量最丰富并形成独立体系的部分。

在新时期,陈云丰富和发展了他有计划按比倒的思想,使这一思想,既包含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又包含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设计;既包含对社会经济微观活动方式的搞活,又包含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加强;既包含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又包含他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否定;既包含着改革的基本内容,又关联到经济发展的方式。可以说,进一步完善了的有计划按比例思想,实际反映了陈云对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构想。

二 陈云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理论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是从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时期到东北解放区经济建设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的野蛮“扫荡”和国民党军的包围封锁,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遇到了很大困难。为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陕甘宁边区号召部队和机关开展生产运动,并号召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经过这一运动,不仅边区渡过了严重经济困难,陈云也在这一运动中积累了领导财政经济工作的经验。陈云经济思想体系就是从这里起源的。主要表现在:用发展生产的办法解决财政困难;财政工作的方针是生产第一,分配第二;收入第一,支出第二;在财政与金融、贸易的关系上,基本上是金融、贸易为了财政,这是大政方针;做好财政工作的要点是:第一既要解决问题而又不浪费;第二力量要集中,不要分散;第三思想要一致。陈云还提出要特别注意边区财政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

继在陕甘宁边区提出要克服财政工作中的盲目现象的意见后,陈云在主持东北解放区的财经工作期间,又提出我们解放区要把加强工业的计划性这个问题提到第一位,“要使一切国营、公营企业,都能经过调查研究和全盘筹划,在统一领导、统一计划之下进行生产(3)。”他还说:“军火工业,重工业,轻工业各搞多少,要有适当的比例(4)。”他认为“从总的方面来看,正业、农业、交通运输、金融、贸易都需要互相配合,不统一管理,经济就搞不好(5)。”他说:“总之,没有计划就会造成浪费,按计划办事就可以提高生产,也可以为将来搞全国计划打下基础(6)。”陈云在《当前中国职工运动的总任务》这篇报告中提出的上述论点,实际反映了陈云经济思想的雏形。

(二)理论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从1949年8月上海财经会议到1956年7月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陈云在谈到这一阶段的思想活动时曾说:“在那一阶段里,我可以放开手脚干,所以许多观点讲得更充分一点。因为碰到了问题,才出了新的观点,不碰到问题出不了新观点(7)。”所谓“问题”,主要是指在这一阶段,党在经济战线上进行了三次大的“战役”,即统一经济,稳定物价;统购统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期间,还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这些“碰到的问题”为陈云经济思想的形成和系统化,创造了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认识经验。陈云经济思想形成于这一阶段,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陈云提出了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最关重要的问题是粮食的思想。

陈云亲自指挥了统一经济、稳定物价的“战役”,他在当时和以后指出,国家掌握足够数量的粮食和纱布,是稳定市场、控制物价的主要手段;掌握粮食以稳住城市,掌握纱布以稳住农村。稳定市场、控制物价工作的重点在大城市。陈云还主持制定了粮食等几种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陈云认为,中国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粮食供需之间严重不平衡情况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他认为,要解决好粮食供销问题,一定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即国家跟农民的关系,国家跟消费者的关系,国家跟私商的关系,中央跟地方及地方跟地方的关系。而最难处理的是国家跟农民的关系。陈云认为,如果解决好同农民的关系,天下事就好办了。他向中央建议—定要采取彻底的办法解决问题,即对农民实行粮食征购,对城镇消费者实行粮食配售。

另一方面,陈云提出了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思想。

稳定市场、控制物价是同全国财政经济实行统一管理相结合进行。陈云提出了“管理上坚持先大公后小公的原则”,以及在落后贫困的基础上前进,必须尽可能地集中物力财力,加以统一使用的意见。

继在陕甘宁边区提出克服财政工作中的盲目现象、在东北解放区提出首先要加强工业的计划性的意见后,陈云在1951年《做好工商联工作》的总结讲话中,又提醒同志们注意,“我过去只说国营经济的领导,现在第一次说到国家计划的领导。”并认为“今后国家计划很可能是公私斗争中我们手里的一个重要武器”(8)。

陈云还提出了经济建设要平衡发展、要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安排计划指标的思想。他在向中央所作的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点说明中指出:“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但紧张决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9)。”陈云还直接主持了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并把所有制的改造和经济结构的改组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各行各业分配原料、分配生产任务、计算设备能力、安排生产计划等办法,把国营、合作社经营、公私合营、私营工业都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并对全国市场实行统一领导,城乡市场由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分工负责。

当然,陈云经济思想的形成还表现在其他一些方面,但方方面面都是围绕着民生问题、建设问题这两大基本问题。

(三)理论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1956年9月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到1985年秋改革开放时期。陈云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从开始到完成的整个过程,是在这一阶段实现的。因此,尽管这一阶段被中断为前后互不相联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956年到1962年;后一阶段从1977年至1985年),但按照思想发展的逻辑,我们仍应将这前后互不相连的两个阶段,视为陈云经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陈云经济思想的发展和深化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陈云农业基础地位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多方面开展而达到成熟。

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几次调整都是因为农业出了问题,又都是下决心加强和发展农业而解决的。这给了全党深刻的教训。陈云的农业基础地位思想就是在我国经济建设成功和失败的反复中得到系统总结而达到成熟的。

主要内容是:陈云提出经济发展必须建筑在有吃有穿的基础上。他说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工业不能挤农业,城市不能挤农村,而要让农业,让农村(10)”。他认为,农业问题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11)。

陈云还提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的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他说:“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12)”他认为粮食工作不仅是一项重大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他号召“全党应重视粮食工作”。

陈云还提出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他先后提出过三点论据,即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纺工业的原料来源;农业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粮食等主要生活资料;另外,陈云在建国初期还提出农业是我国工业化的重要资金来源。只是那时他更强调工业化投资从农业上打注意,主张进口机器而不能花钱买粮食。60年代初,他以很大的政治勇气提出进口粮食,以后又多次坚决主张进口粮食,以摆稳农民这一大头。可见,陈云的农业基础地位思想有个形成过程。

此外,陈云的农业基础地位思想,还在调动农民积极性,调整农、轻、重投资比例,合理工农产品比价,增加农业投入、确定投资重点等多方面开展。

另一方面,陈云完成了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探索,提出了要将马克思有计划按比例原理加以发展的思想。

早在50年代,陈云就提出了改进我国工业管理体制、商业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的思想和意见,核心是下放权力,克服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他提出了工农商业除国家和集体经营外容许一定数量个体经营,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容许企业有一定自由等重要观点。陈云在60年代初还提出了重视市场调节的思想。他把市场问题和农业问题一起看作是民生问题,他提出安排市场要网开一面。他说:“为了农业、市场,其他的方面‘牺牲’一点,是完全必要的。(13)”陈云在1962年的经济调整中,还提出了改进计划工作的意见。他说,从短线出发搞综合平衡,才能有真正的综合平衡。计划指标必须留有余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陈云全面总结了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经验教训。他说当时苏联和中国搞计划经济是完全对的,但是没有根据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验和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对马克思的原理加以发展,这就导致了现在计划经济中出现的缺点,即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不活。他提出市场调节是社会主义经济必需的、有益的补充,要求大家有意识地认识到两种经济同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陈云还特别指出按经济规律办事是一种好现象,同时指出国家干预也是必要的。

陈云还坚决支持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他认为应在自力更生为主的条件下,可借些不吃亏的外债。他主张:“特区第一位的问题是总结经验。”(14)

当然,陈云经济思想的发展和深化还表现在其它一些方面,但方方面面都是围绕民生问题、建设问题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三 陈云经济思想的理论框架

陈云经济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陈云的思想方法;第二个层次是陈云经济思想的主题,它所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道路问题;第三个层次是这个主题在社会经济活动具体领域里面的进一步展开。

陈云的思想方法,实质就是遵循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陈云不但在实际工作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他还把自己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心得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成果即是他对这一原则独有的语言概括和表述。用陈云的话来说,就是任何领导者指导工作,应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方法上,“要互相交换意见,对各种意见、设想和方案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并且一定要经过反复考虑而”后才作出决定。简言之,就是“交换,比较,反复”六个字。“交换”,是从全面的而非片面的实际出发的关键;“比较”,可以弄清楚事物的本质;”反复”,可以保证决定正确。陈云还进一步提出在工作方法上,我们应该用90%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10%的时间来决定政策。

正如陈云所说,学习哲学,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这一点,对于任何工作岗位的同志,对于解决任何问题,都是最重要的”(15)。陈云关于中国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理论、方针政策,都是他思想方法的体现。他的思想方法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陈云经济思想体系的首要的、最高的也是最基础的逻辑层次。

陈云经济思想的主题,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16)。它的具体内容有两种表述,开始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后来是“四化”或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主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二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对于前一个问题,陈云说,我国进行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任何一个共产党员,每时每刻都必须牢记,我们进行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我们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奋斗方向。

对于后一个问题,陈云有许多思想和论述。主要体现为三大原则:一是按马克思所说的有计划按比例的理论办事;二是按中国的实际情况办事;三是按经济规律办事。

按有计划按比例的法则办事,关键是综合平衡。陈云认为: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具体比例,在各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各个时期,都不会是相同的。……唯一的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17)”他说,必须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安排计划指标,做到既保证重点,又照顾一般;既积极,又可靠。

按中国的实际情况办事,首要的是弄清楚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陈云认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口占80%,而且人口多,耕地少,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国家中进行建设。从全局看,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民生问题、建设问题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是贯穿陈云经济思想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他的思想主线。

按经济规律办事,主要是遵循价值规律。尽管陈云的这一思想及实践,受到了历史条件的限制。但“经济工作必须尊重经济规律”,确是陈云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也是他在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些关键时期,能起重大作用的原因之一。

陈云对上述前后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成为陈云经济思想在“主题”层次上的基本内容。

第三个层次是陈云经济思想内容最丰富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上,陈云经济思想展开了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活动的具体规律的探索。譬如:在农业领域,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和论述,在财政金融领域,关于平衡财政收支、平衡信贷进出、平衡物资供需、平衡外汇收支的思想和论述,关于统一财经、稳定物价、活跃市场、确保税收的思想和论述;在商业领域,关于商业工作要树立生产观点、群众观点和政治观点的思想和论述;在经济体制模式的选择上,关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和论述;在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关于有计划按比例地稳步前进才是最快的速度、“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和论述,关于前十年打好基础,为后十年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的思想和论述;在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这两种经济的比例的调整将占重要地位的思想和论述,关于打破“大锅饭”,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的思想和论述。此外,还有他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思想,关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互关系的思想,关于再生产的思想,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等等。

总起来说,陈云经济思想第一个层次所要解决的是中国经济建设的认识方法问题;第二个层次所要解决的是中国经济建设的总体设计问题;第三层次则是具体而系统地回答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

陈云经济思想的框架结构和逻辑层次,反映的是思维从抽象到具体的路线,因此,陈云经济思想逻辑层次的发展,反映着陈云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深化和突破。

当然,陈云在微观经济领域也有一些重要的思想和论述,这在中国领导人中是很突出的,而本文没有涉及。这是因为,成为体系特征和重大内容的是他对宏观经济的论述。当然,这些论述并不全部进入我们所概括的体系结构中。陈云经济思想的体系结构,是对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理论(原理)内在联系的揭示。

我们学习和研究陈云的经济思想,要着重把握他的理论体系。

(作者单位:江西社会科学院)

注  释:

(1)(2)(7)(10)(11)(12)(13)(14)(15)《陈云文选》第3卷,第245、244、310、164、210、125、210、311、46页。

(3)(4)(5)(6)《陈云文选》第1卷,第366页。

(8)(9)(16)(17)《陈云文选》第2卷,第150、242、308、241—242页。

(来源:《陈云和他的事业——陈云生平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