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

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

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国著名未来

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

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

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

巨大变革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

在走进“网络时代”。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

积极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

家长和学生广泛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信息

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

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

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活动

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传统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本身的优势和

局限,其优势表现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

人(包括学生、老师、父母)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

但这种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

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

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

育的一大败笔。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

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在时间

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觉调动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

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跨越

式发展。 2、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

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马克思

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特别方式。

正是由于活动,个体和社会化与个人才属真正实现,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人类

活动,它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塑造主体为目的的活动,具有主动

性和能动性。 2、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

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

党和国家的事业有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社

会环境,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1、

坚持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未成年人

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

序渐进;2、重自学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遵循道德规范。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http://(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二、课题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现行“德育”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层级:①顶层,称为“德育”,为总称。②第

二层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③第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

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十余种教育。④底层:即学校中实施的“德育”。 德育活动:

在课题研究中是指学校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达到德育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

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通过网络的环境达到德育的升华。 2、课题研究的目的 网络

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是研究小学德育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德

育活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形式多样,小学生乐于接受,是德育活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趋势,是对现行德育活动模式的挑战,是德育活动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网络是一个战略

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2001年以来,开明出版社和广州教育出版

社相继分别出版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两本书。这些文章

和书籍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问题和网络德育如何开展的问题,提出了学校德

育必须由传统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转变为以实现美好人性为目的、开放的发展性德育等新

理念、新见解、新对策。我们课题组就是研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从空

洞的说教进入到儿童的实践体验活动,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

育活动,促进学生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在人格中得到熏陶。学会如何做事,怎样做事,学会

在小环境和大环境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让自己健康成长,积

极向上。 3、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A、校

园文化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拓展同学

们的文化视野,展示学校学子的丰富文化的生活,我校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文化节。传统的

德育活动中我校编印的校报《雏鹰》、校刊《学习·探索·创新》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青眯。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利用资源共享,为校报、校刊提供更为便捷、更能陶冶学

生情操、增长学生知识的窗口,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3209名学生中有2137名学生订阅

了校刊。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能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B、学科活

动 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国际竞争日益强烈,这样就

形成了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大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

质量和数量。而各类人才的形成,最主要的取决于基础教育。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基础教育的

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任。在网络环境

下,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我校六年级教师张艳华在教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

《桂林山水》一课时,将语文和信息技术充分地整合。在教学中,不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

而是给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的学习手段,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

学生在网络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感受到美,觉得祖国山水的美,更加热爱我们的祖

国,热爱大自然。爱国主义热情在美中得到升华。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自己组织、自己完成。

在活动中成长,成为活动的主人。得到了学的知识和受到了德育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

问题产生兴趣,才能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

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网络环境下,我校教师王惠在教授《小花猫找汗》一课,首

先用投影机出示“一只小花猫四处寻找„„(动画效果),”然后揭示课题后,同学们一起与

小花猫过桥找生字,读正确就能过桥,在花园里找出生字读正确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时同学

们不仅对知识感兴趣,同时对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兴趣盎然,觉得我们国家了不趣,更加勤

奋读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在课件的运用上,我们的研究方向除了学到新知识

外,另外真正地投入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来,我们的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班队会活动 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

像爱自己母亲一样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之魂,是光照千秋的

高尚情操,是引导我们走向繁荣昌盛、勇往直前的火炬。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

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召唤。在班队会上我校五年级老师召开主题班队会:“爱国

主义”专题。我校举行的班队会中,“儿童读诗”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倡导的一项活动,其理念

是利用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引导他们背诵古代经典诗文。“儿童读诗”可以了解传统文

化,造就文字功底,陶冶情操。在网络环境下,我们搜索古代经典的诗文,让学生诵读、体

验、感悟文学的功底。 D、特色活动 兴趣小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

一起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到田径乒乓球、微机、篮球、书法、绘画、小发明、无线电制

作、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近两年学生有26人在市田径比赛中获奖,有135人在微机奥林

匹克竞赛中获奖,书法在市、区、校有67人获奖,小发明有72人获奖,无线电制作在市有

6人获奖,手工制作在校有125人获奖,演讲有9人获奖,征文有27人获奖,兴趣小组的同

学网络下尝到了甜头。他们的活动与网络密不可分,同时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

②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于93年参加第三届《北

京——东京城市问题》学术讨论会时发言:“德育必须从学龄前由家庭抓起”。家庭中的德育

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也是第一任教师。家庭

小学德育活动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需要家长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坚持理性、

坚持说教与行为操作相结合,坚持说教与陶冶情感相结合,才能收到高效。 科研结题报告 ·德

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我校独生子女所占学生数的比例占(见表):学生总数(人)

3229 男(人)1837女(人)1392独生子女(人)2906占比例(%)约90 独生子女相对

于非独生子女来说,其智力发展速度要快一些,知识面要广一些,但行为习惯、合作意识道

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缺点则要多一些。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许多家长把时间

花费在自我深造和事业上,无暇顾及孩子,家长在生活上管得多,教育管得少。由于缺乏教

子经验,在教育方法上过于简单,存在着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等各种教育不当的问题,

班主任除了做好学生的老师,还要当好学生的家长,除了教学生,还要教给一部分家长有关

教育方面的知识。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是教师与家长的连心桥,我校自开展研

究以来,开通了“家校通”。学校对班主任和副班主任进行了为期2月的信息技术培训(见附

件1)。对家长学校的家长62人进行信息技术的轮训。目前,在网络环境下,学校知道孩子

在家中的情况,家长知道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家长对学生通过网络上的知识

对学生进行诱导。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处于“先知先觉”绝对权

威的班主任开始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与家长建立了你的儿子你的女儿就是我的儿子

或女儿的亲密关系。家长与孩子通过网络形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与学徒的关系。心

理学指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方面的紧密配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其中教育

应起主要作用。教育学中强调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强调重视家庭下

教育作用。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特殊环境,对学校德育的补充往往要具主动性和自觉性。教

育学指出:为教育好下一代,仅靠学校教育是不行的,还应搞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

社会、学校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出现漏洞,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

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无论是心理学,还是教育学都把家庭的德育活动列为孩子民长不可

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家长、学生把网络作为一个纽带紧紧地连在一起。我校原来评

选的“五好”学生。3229人中有23人为“五好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家庭中的德育活动

的研究开展后,省优秀大队部干部1名,市百名好少年3名,市优秀学生9名,区三好学生

15名,校十佳少年10名,校新三好生67名(新“三好生”的标准:在校是名好学生,在家

是名好孩子,在社区是名好公民)(见附件2)。具体的数据中,改善了师生关系。老师与家

长的关系,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家校通”的开展,教师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在

网络的留言板上的次数增多,实质性的问题沟通较多,解决问题也与日俱增,通过网络这一

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③网络环境下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国家正加速经

济全球化的进程。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对儿童青少年思想品质产生影响的因素日益呈现出多

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儿童青少年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组织形态的逐步变化,社区的作用越来越大,社区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社会组织功能。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指导青少年教育实践,加强 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社区中的小

学德育活动是以学校为核心,以社区为主体开展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就是充分挖掘、

融合和利用各种社区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提高学校德育实效,促进儿童青少年

的健康成长。 社区是小学生接触最直接、最能具体感知的生动形象的“社会”,社区生

活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土壤,社区内蕴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社区中的小学德育

活动是建立在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基础上。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辅助,以社区

和网络为纽带形成一股合力,真正把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方针落到千家万户,落实

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中。我校开展活动以来,通过在网上学习有关《千手观音》剧组

的报道,以及网上身残志坚的人物事迹的报道,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与困难

作斗争的信心。我校教师刘保群教授了《您好“千手观音”》一课,知道邵丽华、张海迪、桑

兰等面对困境,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并了解我国的残疾人,武汉市的残疾人的数量。然后

组织同学们到社区慰问残疾人,并把他(她)们带到社区中,在网络中了解残疾人的事迹,

鼓励他(她)们同病魔作斗争。 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语重心长地指

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

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为了发挥社区德育教育资源,动员社区热心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单位和

个人都来关心和支持新一代少年成长,我校以社区德育资源为依托,开展“我能行,我是社

区小主人”德育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与社区共建活动为德育活动载体,把德育特色活动与

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挖掘社区德育功能。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实质上就

是抓住社区这个领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锻炼

学生能力,真正让学生在校是好学生,在家是好孩子,在社区是好公民。把德育放在素质教

育的首位,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师、家长、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一些环境、安全等方面

的知识在社区开展了一些活动。类型 人数(人) 社区环保 32 红旗小区扶贫帮困 14 南街社区安全 138 章南社区环保 21 新建社区安全 46 凤

凰小区安全 56 东安社区扶贫帮困 21 黄茂社区环保 31 文化社区 学生体验到

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德育活动在社区这个大课堂中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在校刊、校报上作

全方位的报道。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以12

个实验班(小班)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辅以调查法和理论综合法。 1、课题研究的方法 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

研究中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行为研究法;学科活动是理论综合法;班队会活动是行为研究法;

特色活动是行为研究法和调查法。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调查法和理论综

合法。网络环境下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行为研究法和调查法。 2、课题研究的

过程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拟定课题研究方案(见附件3),成立了课题研究核心小组

课题研究组核心小组名单 姓 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专业 职务 研究 专长

学历 工作单位 „„ 主要参加者 „„ 还聘请了武汉市教科院丁军、吕军等课题专

家进行讲座,参加人是核心小组的成员及学校教师中的骨干成员,一行32人参加听讲。2005

年11月派教科室主任程旭东到无锡参加总课题组的年会。组织数名老师分四期在本校进行了

知识的培训。 第二阶段是研究阶段,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方案、理论培训,通过查阅资料、

分析比较网络德育活动和传统德育活动各自的利弊。各子课题负责人搜集整理撰写论文材料,

并拟定论文的雏形,开展阶段性成果汇报,聘请专家指导,整理集结论,打印成册。(见附件

4) 第三阶段是校内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接受专家评审,完善总结。 四、课题

研究取得的成果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我校全体人员参加,加强青少年思想

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的

一项重要任务,二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认真贯彻执行《小学德育纲要》并以此为依据,运用

网络的优势,寓德育于学校的全部工作中。 1、夯实品德课,明理导行时,加强网络的

建设 在开齐开足思想品德课的前提下,我校电教设备投入也加大了,固定资产逾72万元;电教配套用房、软硬件设备日趋完善,教育手段现代化工程正在启动。拥有投影仪、幻灯机57台,录音机2台,摄影机1台,液晶投影仪3台,视频展示台3台,彩电15台,586型计算机60台,并配备有多功能教室2间,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各一间,CAI课件光盘35张。学校“校校通”为课题科研人员储备了丰富的理论资料,同时也为我校实验提供了实践的场所,保证了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 2、参加人员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就是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中,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合作、与人交往、创造思维、敢于质疑、获取信

息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网络上放手让学生去搜寻新知。

3、校园德育活动的主人的变换,通过课题的研究,同学们已经成为了校园德育活动的主人,不再是服从者,他们打开网络后给学校政教处提建议:绿化怎样搞,把《守则》、《规范》编在一起,易记,使之成为君子学校的校规。评比制度的人性化使同学们乐于接受。兴趣小组的兴起,学生自己在网上找到合适自己爱好的项目,兴趣小组在我校蓬勃兴起。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和讨论的问题 传统的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严重制约了活动的开展,加上较单一的活动形式,满足不了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策划,管理到位,人力、财力全方位支持,有力保障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率,我校以“科学性、激励性、实效性”为原则,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针对学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四个一”的学习活动。本课题融入网络后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角调动了活动者以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需要讨论的问题: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他们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完成小学德育活动,所以老师是只能向学生灌知识,而不是学生在知识中探究,从而变成了老师教,学生学的格局,这与新的课程理念是不相符的。那么,只有打破传统的德育活动方式,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完成德育目标。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