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

1.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以高深知识为核心所展开的教育活动。

2. 高深知识: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所经营的知识的范围和层次。

3. 高等教育本质: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使其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人,教育对象的高起点和教育内容的高层次,营造了高等教育的独特本质,即主体在高深知识的生成与创造中实现自我的生成、发展与完善。

4.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

5.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也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它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6. 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才能性质不同进行的一种分析。

7. 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兴办高等教育所采取的种种途径与方式方法的反映,同时也体现着高等教育与科学、文化以及生产、技术、就业等各项经济结构之间的各种关联。

8. 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又称区域结构,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在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布可分为东部大学、中部大学和西部大学。

9. 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从哲学和社会学的综合角度来看,它是指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系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作用和影响。

10. 大学职能:大学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它是指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这种职责的能力的统一体。

11. 高等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系统的总和。是根据国家的性质而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

12. 高等教育体制:是关于高等教育组织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规定的总称,反映着制度静态的一面。

13. 高等教育学术制度:高等学校需要对知识活动进行管理,知识管理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学术制度指高等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所体现出的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14. 通才教育:一种通识教育,是指高校全体学生所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旨在养成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15.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16. 通才:指知识面较广、发展较全面、活动领域较宽的人才。

17. 专才:指只着意于某一专业甚至一个小专业的一方面的深入研究,知识面较窄的人才。

18. 英才教育----- 它是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上的, 以心智和人格的养成为核心, 目的是让少数具有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长为高精尖人才的教育.

19. 大众教育----- 是指基于普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以智力开发与人格养成为中心, 旨在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建设者的教育.

20. 科学教育:是指通过演示科学方法,教会学生辨认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进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教育。

21. 人文教育:是通过对熏陶与启悟的方式,使学生的本性、尊严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22. 教育公平:是指人们把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是一种应有的权利,从而要求任何人都能不受限制地享受这种权利。

23. 教育效率:是指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投入,教育资源经过一定方式的配置,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贡献的大小。

24. 高等学校教师:受过专门的训练,在高等学校中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负有职业责任的人。

25. 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高等学校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授高等学校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高等学校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26.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学校想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测定、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

27. 高等学校学生:是中国对在普通高校学习的学生的统称。通常特指专科生和本科生,有时也包括研究生。

28. 高等学校学生学习:广义上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发展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狭义上是指高等学校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并发展智能的过程。

29. 学习方法:是指高等学校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法。

30. 专业: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31. 专业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在不同专门化领域和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规格。

32. 专业划分: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依据,把高深专门知识分门别类地分成不同的专门化知识领域,形成不同的基本教育单位。

33. 专业结构:指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国家、区域和学校三个层次。

34. 高等学校课: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高等学校学生在高等学校内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高等学校课程是指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交易活动系统。从严格意义而言,高度学校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和分量、进程的总和。

35. 学年制:学生按学年计划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又称学年学时制。

36. 学分制:是指以学分为学生学习量的计算单位,以选课为核心,以取得一定量的学分作为毕业条件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自主选择、因材施教、灵活培养”。

37. 教学计划: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培养某一种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规定着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结构与方向,是高等学校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38.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39. 教材:高等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40.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41.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已经认识的教学过程的规律,为指导教学工作而提出的基本要求。

42.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教学目的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法。它不仅指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43.教学组织形式:是从教学的组织结构而言,它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因而它对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简答题:

1、西方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什么?

1、宗教色彩浓厚 2、自治权利高度凸显3、国际界限模糊 4、制度不健全 2、外国现在高等教育发轫期的基本特征有那些?

1、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 2、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有力干预 3、科学占据重要地位 4、高等教育规模的迅猛扩张

3、中国高等教育的前、现代时期的主要特征有那些?

1、官学与私学共生 2、儒学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3、鲜明的等级性4、崇尚自学讨论

4、我过高等教育的结构状况可丛哪些维度进行透视?

从形式结构来说,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承认高等教育。按照层次可以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按能级来说,分为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或学院、教学研究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

5、我过高等教育的结构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不合理2、教育模式僵化,教育内容陈旧3、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

6、高深知识的特征有哪些?

高深知识外在特征一般表现为:第一:高深知识是知识中比较深奥的部分,是建立在一般性知识基础上的。第二:高深知识是专门化和系统化的知识。第三:高深知识通常有专门传播、发表和认可制度。第四:高深知识总是和特定的机构相联系。

高深知识的内在特征:第一:高深知识的复杂性:高深知识的对象是复杂的。高深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专家这一特定群体的特殊实践结果。高深知识的表达形式是复杂的。第二:高深知识的有序性第三:高深知识的变动性

7、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首先,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其次,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工作材料。再次,高深知识规定了高等教育活动的边界。一般来说,按拥有高深知识领域的多寡和深入程度、运用程度划分大学的类型和层次。最后,高等教育是高深知识最重要的制度化载体,诸如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院等专门研究机构。

8、高等教育结构具体可分为哪些类型? 答:高等教育结构具体可分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

9、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科类结构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调整?

答: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科类结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科类专业设置的短期行为较为严重,部分高校为迎合市场需求,盲目设置热门专业,造成了人才质量的低劣。第二:一些应用科类专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第。第三: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比较薄弱,复合型、应用型学科较少。第四:专科教育的科类结构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影响整体科类结构的优化。针对以上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调整应当由“对口性”转向“适应性”,从而达到与社会的高度整合。首先,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要以综合化为基础来调整科类和专业结构。最后,科类和专业的调整应当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

调控和管理能力。

10、高等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高等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育人功能即指培养人才,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社会功能即指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

11、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1)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公民高度民主的政治意识,公平、公正的社会理想和团结协作、和谐一致的民众意识,以及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健全的责任。其次,表现在它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方面,而这一点,又是以民主制度为保障的。再次,表现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会对社会的各种政治变革产生重要影响,有力地促进社会各要素和谐、平衡地发展,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平等。此外,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还体现在“社会批判”上。(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首先,高等教育是生产人力资本的产业。其次,高等教育是生产知识的产业。再次,高等教育是生产高科技的产业。(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其一,文化传承和传播。其二,文化选择。其三,文化的批判。其四,文化创新。

12、大学职能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

(1)纽曼式单职能大学: 单纯的知识传授(2)洪堡式双职能大学:教学与科研(3)范●海斯三位一体大学: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4)克尔式巨型大学:智能复杂 13、高等教育制度应怎实现创新?

(1)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2)以理顺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突破口。(3)以改革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根本。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的制度执行体系是高等教育创新的保障。

14、通才教育的特征?

答: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概括起来,通才教育具有以下3个明显的特征:(1)知识与能力的基础性。通才教育非常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各种复杂、深刻问题的能力。(2)教学内容的普泛性。通才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它不仅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通才教育的目析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如设置博通类型的课程,开设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讲座,举办专题学术讨论等。 15、专才教育的特征?

答: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概括起来,专才教育具有以下3个明显的特征:(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学科、专业进行的,培养的人才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具有相当的应用性。(3)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比较快地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16、 简述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两种模式。

答: 一种是美国模式, 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另一种是日本模式, 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17、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当遵循的原则? 答: 1. 速度要适中; 2. 以内涵发展为主; 3. 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4. 发展终身教育

18、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③创新型人才的个体发展的需要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19、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可能性。 ①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②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从价值追求的本质来看,科学主真,人文主善、美,而真善美是相互渗透的。③二者互根互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科学的进展往往会引起人类思维的革命。第二,人文对科学发生着重要作用。 20、高等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关系?

(一)矛盾性:①把资源适当集中,必然要减少入学机会,这从根本上说不符合公平精神。②选择的手段标准本身也不是很可靠的,即不一定平等。③从宏观上分析,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要求建立一种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使得教育资源流向效益好的部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二)统一性:①效率决定公平的发生、发展,效率是以质量为核心,没有质量,高等教育的公平只能是形式上的。②公平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效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社会的合作是实现理想效率的关键。

21、如何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①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②要实现高等教育的适当分层、分流③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

22、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特征是什?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两个基本特征

23、高等学校教师应承担那些角色?

1、教书育人的角色2、研究者角色3、社会服务者觉得4、管理者角色 24、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那些特点?

1、专业发展的自主性2、阶段性和连续性3、情境性4、多样性

25、高等学校学生的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①体格发育日臻完善②内脏机能显著强③内分泌及神经系统发育成熟④性机能成熟⑤运动能力显著增强。

26、高等学校学生的智力活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

27、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①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②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③群体成员的互动性④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28、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①基础课学习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统一②广博性学习与专深性学习有机统一③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加④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⑤继承和创新有机统一5、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应遵循哪些原则:①学思结合原则②博专结合原则③学用一致原则④循序渐进原则⑤勤学持恒原则

29、专业与学科、职业、系、课程的联系与区别何在? 答:(1)在高校中,学科是专业划分和设置的基础,学科分类是专业形成的主要依据之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但专业和学科不同,第一,从人才培养来看,专业主要用于本科生以下的专门教育,而学科主要用于研究生以上的专门教育;第二,从专业和学科的起源看,学科分化在前,专业形成在后,专业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学科可以相对地分化;第三,专业与学科的构成也不同,学科的形成需要三个要素: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而专业的构成主要是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中的人。第四,学科与专业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学科发展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专业刚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为已任,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具体要求。(2)专业和职能:职业对工作而言,专业对学科而言。专业要适应职业的发展,对职业而言,专业有适应性与针对性、对口与不对口的问题,专业划分应尽可能多地覆盖社会职业或工作岗位。(3)专业和系。系是管理专业的行政组织,由一个专业或若干个相近的专业组成,而同一个专业的人员组成的集体是学术组织。(4)专 业和课程;专业就是课程的一咱组织形式,学生学完所包含的全部课程,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获得该专业的毕业证书。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要为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 30、专业包括哪些要素?

(1)培养目标(2)课程体系(3)专业中的人,即教育主体。 31、专业划分有哪些原则?

(1)以学科为基础的原则(2)职业适应性原则(3)独特性原则(4)层次性原则 32、专业设置应遵循哪些原则?

(1)需要性原则(2)合理性原则(3)持续性原则(4)超前性原则(5)结构性原则(6)动态性原则(7)稳定性原则(8)调控性原则

3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哪几种关系?

答: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强调打基础,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提供专业课所必要的知识储备、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较为宽广、扎实的基础和较强适应性,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为此必须注意更新和充实传统的基础学科内容,压缩传统内容,提高基础理论起点。其次,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专业课,结合各专业特点去巩固、扩大和加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并且使学生学会综合地利用基础知识去独立解决问题。②博和专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博与专的辩证统一关系,保持两者始终处于和谐平衡的态势,使教育效果最大限度地接近于最佳状态。③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互补充的。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两者在高校各专业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上。④课程间的纵横关系。处理好课程间的纵横关系,必须在学生已“完整的世界图景”的前提下,一方面要安排好各门课程开设的顺序,处理好与中学课程的衔接关系,先修课和后修课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配合。既要避免不必要的相互重叠,又要避免相互脱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关系,如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教学与生产劳动的关系等等。

34、教学计划从内容上看主要有哪几部分构成?

答:①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皿不少高等学校培养皿不再不同专门化领域和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规格。②课程设置。这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专业培养皿不合培养规格的中心内环节。③主要教学形式(或教学环节)。它主要标明每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都包括哪些,如讲授、讨论、习题、实验、考试、考查、学年论文获课程设计,也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军事训练、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④时间分配。要合理安排进行全过程的学识分布、课内与课外的学识比例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识比例等。要做到均衡分布。⑤学年编制(学历)。即学年与学期的起讫,尚可、考试、各种实习、军训、科研训练、劳动以及假期的起讫。 35、教学计划的编制应遵循哪原则?

答:①遵循培养目标,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原则,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③遵循理论与实践统一,注重培养能力的原则。④遵循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保证教学计划的适应性。⑤遵循稳定性与变异性相统一的原则,保证教学计划的适应性。

36、教学大纲的编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①思想方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②理论与实践按相结合原则。③循序渐进原则。 37、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包括那些方面?

答:①编写教材。应注意以下原则:首先,适应性原则。其次,思想性原则。其三,科学性原则。其四,系统性原则。其五,平衡性原则。其六,发展性原则。②选择教材。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的高度,加强教材的“精品意识”,为所开设的课程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正确处理好选用国家推荐教材与学校自编教材的关系。其次,严格选用程序。这实际上是一个逐级申报,逐级审批的过程。其三,加强教材质量跟踪,及时进行信息反馈。③使用教材。它是指如何对待和运用教材。教师要以教材作为载体,吃透教材,利用教材,使教材有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

38、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传授知识和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2、发展学生的职能。3、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公民。4、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一定的科研方法。

39、与普通中小学相比,高等学校的基本过程有哪些特点?

四点:1、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2、高等学校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3、富有探索性,强调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4、富有专业实践性,强调培养学生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40、如何制定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高等学校应包括哪几条主要教学原则?

第一、反映一定的社会需要和教学目的的需求。第二、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依据。第三、汲取丰富教育遗产的合理内核,总结教学实践的丰富经验。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体系包括: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统一的作用。4、传统知识和发展智能相结合的原则。5、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原则。 41、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有什么区别?高校如何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从广义上说,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都是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教学形式是从教学的组织结构而言,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不仅要受一定社会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制约,而且要受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设备和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42、课堂讨论、习题课、实验课在高校教学中有什么作用?

课堂讨论的作用:1、能够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是课堂讲授的继续和提高。2、能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是高等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互相渗透、沟通、联结的一种重要形式。3、能够促进教学相长,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4、课堂讨论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第五,通过课堂讨论可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能力水平。

习题课对于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增强论证运算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验课,不仅在于使学生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直到这些知识的应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科学试验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实验态度与作风。这对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43、对高等学校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在高校教学中究竟有什么作用?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一定的科研方法,是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工具,更是学生探索创新和成才的必备武器,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其智能水平,使他们具有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44、何谓高等教育质量? 答:就是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这种程度即包括高等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现程度,也包括高等教育适应并促进学生个货栈 发展的体现程度。 45、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哪些特征? 答:(1)主现性和客观性相统一(2)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3)抽象性和具体性相统一(4)时间性和空间性相统一 46、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目的、意义? (1)从政府角度来讲。通过评估,加强和改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及时掌握各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实际状况(2)从学校角度来讲。通过评估,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3)推进高等教育监控体系的建立。 47、作为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1)加强师德修养,做为人师表的模范。作为青年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爱岗、敬业、奉献。(2)加强业务知识修养,做教学工作的表率。作为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科研,勇于探索创新,尊重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48、你如何看待当前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评估是大众化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学校自评自建与专家考察相结合,从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的全面科学的价值判断,积极推进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三、论述题: 1、试述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1)高等教育的萌芽(古希腊至12世纪),雅典大学,亚历山大大学,罗马大学(2)高等教育基本格局初具(12世纪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外国有萨拉尔诺大学,波论 亚大学,巴黎大学(3现在高等教育的发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45年),1810年创立的柏林大学标志着德国大学教育的第而次革命,19世纪初,以伦敦大学的成立为标志,英国掀起了一场兴办近代大学的运动(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期(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5)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社会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 2、试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1)高等教育的前现代时期(商周至清末) (2)现代高等教育的酝酿期(1862-1894) (3)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突进期(1895-1911) (4)多元化发展时期(1912-1949) (5)全面学习苏联时期(1949-1957)(6)复归传统时期(1958-1977)(7)新时代的飞速发展时期(1978至今) 3、论述高等教育的本质。 同教育的本质一样,高等教育也是以培养、完善人格为最终诉求。但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是,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使其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人教育对象的高起点和教育内容的高层次,营造了高等教育的独特本质,即主体在高深知识的生成与创造中实现自我的生成、发展与完善。高等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是高深知识的生成、选择和创造的过程。 首先,从高深知识的生成来看,高深知识并不专属于科学家或者天才的智慧,也不是静态不变的。知识是随着主体的经验改变而改变的。高深知识并不是普遍有效的,而是存在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方式以及价值体系等文化要素中的非绝对客观性。价值性知识。 其次,从高深知识的选择来看,更体现着高等教育主体的主动性。高深知识的选择

最根本问题在于选择的主体,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素质和能力,他们有独立的能力和责任去选择所要致力的高深的知识,并选择为此而探究的生命体验。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共同形成了选择的主体,保证了知识选择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结合。 最后,从高深知识的创造来看,体现着

主体的发展和超越性。高深知识在与主体生命的融合中发生质变、产生顿悟,促成创造。高深知识的创造过程是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过程。 综上,高等教育的本质渗透于高深知识的发展轨迹中,并在高深知识丰厚的文化背景中滋养出丰富的、完善的人性实现着高等教育的最终诉求。 4、结合世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背景与趋势,论述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世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浪潮中,我国应当充分立足于本国国情和需要,形成客观、合理的改革思路,以确保改革的有效展开。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21世纪,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会继续朝着大众化、普及化的方向迈进。因此,在体系和结构上,我国高等教育将不断面临调整与改革的要求。公平与效率仍然是结构改革的主要矛盾,如何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做出合理的价值取舍,是制定平衡的改革政策的前提条件,也为我们提供了具体建构教程中所需的基本判断准则,尽力在相关政策措施中使二者协调统一。 其次,要发展自我特色,避免模式照搬。在高等教育要求的体系和结构方面,我们应该主动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形成自身的特色,便不能简单地不加分析或不顾现实地照搬,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所有不能急功近利,而应当走自主发展的道路,积极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同时又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 最后,应当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改革的进行。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形成,会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只有政府、高校和社会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在建构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逐步形成现实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4、论述大学职能的整合。 (1)教学、科研职能的重新整合与拓展 教学与科研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他们整合的基础和依据。首先,科研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其次教学对科研也有促进作用。 总体来说,教学与科研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二者之间的整合应从文化意义上来实现。 教学与科研的整合,应当从深层次的文化角度出发,凝铸大学职能活动的观念模式,形成整体认同感和普遍的行为方式。 (2)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整合与创新 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亦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科学研究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其次,社会服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来源和走向。尽管两者密不可分,但是仍需要对其进行时代的整合与创

新。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发展,但是社会的需求,不可避免存在短视的行为,而科学既不可以,也不能够进行价值评估,科技的发达、社会的表面繁荣并没有为人类构筑理想的天堂。因此,在时代的变革中,大学的科学研究也应当跳出单纯的利益局限,站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角度,以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价值准则为核心,以科学研究自身的严密、严谨不断创新,

为社会提供深入的服务,引导社会的前瞻性发展。职能是指“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是某一机构的职责和能力,其中蕴含着一定的价值期待,是主观上宣称要达到的作用。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就是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给予这种人才以怎样的个体意义的问题,这是高等教育的本体功

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大致经历了

“通才模式”和“专才模式”,走向了今天的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要赋予受教育者个体的意义。高等教育的本质须回归到人的本身。首先,任何高等教育的形式都应当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其次,高等教育要赋予个体谋生的能力。最后,高等教育要赋予个体享用的功能。

5、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体制和学术制度的发展特征如何,怎样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体制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2、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完善和确立(辛亥革命后)。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造和确立。4、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巩固。2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有了较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 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变中央集权式的管理体制,增强地方政府的统筹管理权力;淡化单一隶属观念,改变条块式管理的体制,实行三级办学、地方和中央两级管理的体制。(二)办学体制的改革。采取了“调整、共建、合作、合并”等办法达到资源互补,提高效益。(三)投资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投资体制。(四)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各类高校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大学本质特征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学术制度的发展特征:1、从学术依附于政治到学术自由品格开始养成。2从学科门类偏少、学科边界不轻到学术分类的专门化。3、大学建制从无序到相对规范化。4、从学术群体尚未形成到学术共同体的初步繁荣。 6、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

首先,专才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必须以专才教育为目标,两者是辩证地统一的。其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完全不相容的是一种误解。其实,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

7、如何处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

答:第一,整合论:(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行,(2)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并举(3)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整合论对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对过度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具有矫正和弥补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一,是教师的积极性问题,其二是学生选课功利取向问题,其三是资源不足问题

第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T 型人才或X 型人才都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表现 8、试述我国实行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并举的必然性

答: 1. 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是由其特点决定的

2. 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

3. 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并举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明智选择 补充内容:

1.马丁. 特罗指出: 一些国家的英才高等教育, 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 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 当达到15%时, 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 转向大众型.

2.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 50% 时, 属大众教育阶段.

3.从世界范围来看,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衷无非有二: 一是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追求教育民主和平等.

4. 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的必然性: 首先,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 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要求与体现. 其次,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推动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需要.

9、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区别在于指导思想与方法,对于同一学科内容的教育,当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时,便是不同的教育。这种区别在于教育观念与方法,前者追求知识与智能,后者追求感悟与情怀,前者可以由学而会,后者只能由感而悟。从方法视角来看,科学教育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占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超然的姿态出现,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知识、为我所用,并改造客观世界;人文教育则强调学生的融入,是知识对学生的浸染与熏陶,学生被知识所感化、影响,从而改变自身。科学教育在教学中是“以理服人”,人文教育在教学中是“以情感人”。一方面,如果没有在教育观念与方法上分清教育与人文面之间的差别,便极可能导致实践中的失误;另一方面,这种差别并不是绝对的,区别只在于程度的不同,侧重点各异,并不具有相互排斥的性质。人文教育的科学化或是科学教育的人文化都是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扭曲,而不是真正的融合。

10、如何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①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前提。②课程改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途径③教育者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条件。第一,教师要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第二,教师要以批判的精神变革已有的思维方式,要改变自身那些狭隘的、分裂式的思维方法,建立统整的思维模式。④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文化场。第一实现创新教育。第二,创建校园文化。

11、为什么在我国要实现高等教育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答:①我国目前资源相当有限,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要求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人才。②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基础教育的普及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前提,高等教育的发展策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在我国基础教育仍未普及的情况下过多地把资源投入高等教育是不现实。③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就业人口中70%是从事简单农业和手工业劳动的劳动者。教育与经济,社会相适应,必然要求我国教育是低重心的,我国城市化程序非常低,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过分强调公平显然是不现实的,理智的做法是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逐步实现公平。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发展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这是符合时代的要求,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12、请结合实际谈谈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那些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必须具备一系列内在的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专业知识,当中又有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2)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巧,教育和教学实际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其中教学技巧有包括导入的技巧,强化的技巧,发文的技巧和教学多媒体的运用技巧和沟通、表达的技巧。教育和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3)教师的专业道德,包括尊重学生,公正严格,以身作则,甘于奉献。(4)教师的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自我。

13、论述高等学校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高等学校学生是人。第一,高等学校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第二、高等学校学生是具有独立性的人;第三,高等学校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第四,高等学校学生是有思想感情的人。(二)高等学校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承认人无完人,人人都有缺陷。学生作为正在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这种潜能不可估计,具有丰富性、隐蔽性、个别差异性和可开发性等特点。不能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三)高等学校学生是完整的人,全面的人。学生的发展,从人性的角度,它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发展。因此,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高等学校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生活。(四)高等学校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的主要只能是

学习,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是学生的质的规定性,这是学生区别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特点。这个特点赋予了学生认真接受教育的社会义务,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意愿和责任感。 14、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高等学校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中,学习方法指导应该作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把改进教学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结合起来。(一)在指导中应遵循以下要求:①教师要掌握高学校学生学习方法现状②教师要把学会或掌握学习方法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的重要任务③教师要作好科学学习方法示范(二)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①向学生传授科学学习方法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②用多种方法、形式帮助学生总结自己成功的学习经验,特别是注意总结和推广优秀生的学习经验。③鼓励高等学校学生借鉴著名学者的学习经验

15、请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进行品牌专业建设。

(1)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2)准确定位,突出专业特色(3)品牌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调整关系(4)高等院校要加强对专业建设的宏观引导

16、请结合实际,谈谈高等学校课程和高等学校教学的关系。

答:这是两个季度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高等学校课程研究涉及的往往是教学的内容,即教什么的问题,有关课程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方面。高等学校教学涉及的则是过程、方法,即如何在师生的相互作用中实施教学,其主要研究课题是激励、交往、参与和反馈。在实际发生的高等学校教学实践中,它们之间必然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教师在考虑怎样教的同时,必然涉及叫什么的问题,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某种课程观点的影响。与此同时,高等学校课程的编制必须充分认识到课程和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编制课程的同时就要构建并指导相应的教学实践,要用更贴切教学现实的方式去检验有关课程的适用性,去探讨教学实践中的课程问题。因此,课程和教学的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17、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高校要端正科研价值观,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力求选择那些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课题。2、要使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及时把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前沿性、探索性。3、把科学研究列入教学计划,积极创造条件,让高等学校学生参加科学研究,使他们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18、试述课堂讲授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目前高校课堂讲授中还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改革?

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保证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来指导课堂讲授,注意讲授的启发性;讲授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讲授要恰当地运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9、试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论述自学指导在高等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学指导,就是对学生独立、自觉、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自学活动加以指导。自学指导通常有两种指导形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自学为辅”的指导和以“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指导。 “教师讲授为主,自学为辅”的指导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2、指导学生提高听课的质量和效率。3、指导学生复习。4、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指导是为了训练学生独立获取知

识和毕业后不断去探索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20、请就如何建立高等教育保障体系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1. 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高等教育质量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2. 高等教育质量的外延:(4方面)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创办高等教育机构活动的质量、宏观管理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高等教育质量和教育质量:被包含与包含,涵盖面不同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学校质量:概念不同。性质上,前者指实践活动的质量,后者指所有实施高教的机构的质量;涵盖范围上,前者是实践过程中的合规律性和效益性,后者指高教机构的任何方面,例如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教学质量:后者仅为高等教育的途径,前者则体现在教育教学育人科研的全过程。高等教育质量的特征: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统一。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措施:树立发展的、多维度的、整体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建立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立高等教育质量市场调节机制;建立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机制(1. 搞好高校自身目标定位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3. 深化教学水平4. 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5. 重组现有高校资源) 21、试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背景(为什么要评估)

(1)从关注数量到关注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逐渐显现。教学中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3)凸显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2、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1)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2)建立国家质量监控体。

(3)强化社会监督制度。(4)增强国际化竞争意识。

3、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特点:

(1)体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导思想。(2)体现院校办学与市场的紧密联系性。(3)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技能性与实践性。(4)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性。(5)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性。

4、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方针、原则和基本任务:

方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原则:(1)学校内部自评与外部专家评估相结合;(2)条件、过程、目标、结果相结合;(3)全面评估和重点评估相结合;(4)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相结合;(5)符合性与多样性相结合;(6)规范性与创造性相结合;(7)注重客观、科学、民主、公正、效率和效益相结合。

基本任务:对学校教育目标和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和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

5、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作用:第一,认证作用;第二,导向作用;第三,促改作用。

6、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基本程序:第一,学校自评;第二,专家审核;第三,学校根据评估结论和专家组意见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