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曾发生从北至南、从西到东的转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也为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准备了条件。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发生,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战乱,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民迁居江南,补充了当地劳动力;加上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生产,因此南方经济又一次获得发展。 南宋时期,北方为落后的金政权,而汉族建立的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问题
中国历史传承数千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黄河”始终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古代的历史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黄河丰富的水源,优良的耕种条件和集聚的人口,是黄河流域的发展长期走在南方的前面。从远古到西晋,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与之相对应,我国从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春秋和封建社会确立初期的战国、秦、汉的统治中心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同时,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但是在由于北方的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加上曹魏政权重视经济发展,加上后来蜀汉和孙吴的衰落,这一时期的北方仍然掌握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但是从东晋南朝到南宋,我国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逐渐南移的过程。本文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南移过程的特点略作探讨。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第一阶段:东晋南朝——南北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相对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言,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的刘裕,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
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隋唐五代——重心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战乱,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民迁居江南,补充了当地劳动力;加上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采取了一些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南方经济又一次获得发展。。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第三阶段:两宋时期——南移最终完成
南宋时期,北方为落后的金政权,而汉族建立的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上第微度兆时度年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调整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特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东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专题:近代现代的民族解放运动 专题内容范围:北美和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一战后亚非独立运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二战后第三世界的崛起、亚洲经济的发展等基本史实。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经历了斗争——失败——再斗争——最终胜利的曲折历程,其特点是由一国独立革命,到一个地区掀起独立运动、再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这样一种发展趋势。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的阶段划分及地位:
1.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西欧国家大肆进行殖民扩张活动,通过屠杀、掠夺、贩奴等方式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并进行了多次争夺殖民霸权的战争。人民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北美独立战争使美利坚民族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下,拉丁美洲爆发了独立革命,拉美人民摆脱了西欧殖民统治而纷纷独立,奠定了拉丁美洲的政治格局。这一时期,英法资本主义还处于童年时期,加之西欧殖民战争削弱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实力,因此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基本上都取得了胜利。
2.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同时也加剧了殖民扩张。其殖民掠夺政策由直接抢劫财富、贩卖奴隶变为商品输出、抢占原料产地、开拓海外市场,这就使大批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奴役,日益贫困落后,从而激起了广大被奴役国家和人民的反抗。亚洲革命风暴具有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性质,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起义把这次革命风暴推向了高潮,它沉重打击了内外反动势力。同一时期的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成为1848年欧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输出资本,亚非拉各国遭受的殖民灾祸更加深重,民族民主运动也广泛兴起。亚洲已经觉醒,进入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时期,其中中国、印度、朝鲜、伊朗和土耳其的革命运动比较典型;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反帝斗争规模较大;拉丁美洲人民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十月革命和一战影响下,亚非许多地区兴起了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自决的运动。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支援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5.30年代至二战期间,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各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指导下,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加速了法西斯的败亡,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国提高了觉悟和民族意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此伏彼起。第三世界兴起,亚非拉国家先后摆脱殖民枷锁,赢得民族独立;第三世界人民联合进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关文章
- 高三历史 经济重心
- "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
- 古代民族关系
- 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 (1)
- 古代中国大事年表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1
- 13年4月00321中国文化概论
- 春秋时期中国政治力量的分布态势和列强兴起的地理原因_上_
- 孙志远:"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三重内涵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两宋之际,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区域经济的多元互补以及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 ...
导 读 本文原载于2017年第5期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员半月刊,介绍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一带一路"的空间战略研究.为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半月刊的"会员专区"开放给所有会员单位,多方位宣传优秀会员 ...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与当今农村的税费改革(一)主体线索梳理 1.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 ...
专题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 ② 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 ...
古代中国大事年表(一) (夏.商.西周.战国)→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周朝. 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今安阳) 政治上:夏王朝建立,"公天 ...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1.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二. ...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二.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一)纺织业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 工具:骨梭.骨针等 最初原料:麻和葛: 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2.商代: 记载:甲骨文:祭祀蚕神:<周礼>:"妇功" ...
2013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上层文化传承的媒体是( ) A.口头传承 B.民间传 ...
2000年第3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总第134期) 古史考辨 春秋时期中国政治力量的分布态势 和 ...
核心提示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至少包含经济.安全.人文三方面的内涵,这一战略构想的规划实施必将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团结稳定.对外科技人文交流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孙志远,国家行政学院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