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泰勒原则在中国的可行性

浅析泰勒原则在中国的可行性

2007年对于央行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人民银行6次加息,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与货币政策关系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理论界与政府行政部门的关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建议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而不是货币供给总量。中央银行通过对长期或短期利率的调控,可能有效地刺激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影响实际的国民产出。1996年以来,我国开始采用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最终目标为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的货币政策框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现行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控性、可测性和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均出现了明显问题。“十六大”已将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到日程上来。

以货币供给量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属于货币政策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相机抉择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推崇的观点。泰勒原则是对凯恩斯相机抉择的继承和发展,泰勒原则认为货币政策规则就是基础货币或利率等政策工具如何根据经济行为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一般要求,是货币政策制定的基准或依据,而不是严格遵守的一成不变的准则。

一、泰勒规则的简单形式及其含义

泰勒(1993)认为,政策规则不一定是政策工具的固定设定,规则型行为是系统地,而不是随机地按照某一计划实施货币政策。泰勒(1993)通过研究多国数据的模拟结果认为中央银行根据以下四个因素来调整名义利率,最有利于产出与物价稳定目标的实现。当期的通货膨胀率、均衡的实际利率、当期的通货膨胀缺口和产出缺口,这就是著名的“泰勒规则”。

泰勒规则是一种简单的利率反馈规则,其基本含义是,货币当局应根据通货膨胀缺口和产出缺口的变化来调整利率的走势,以保持实际均衡利率的稳定性。如果产出的增长率超过潜在水平,或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以及通货膨胀率超过目标通货膨胀率,导致实际利率偏离实际均衡利率,货币当局就应运用政策工具调节名义利率,使实际利率恢复到实际均衡利率。泰勒规则的形式虽然很简单,但它既可以很好地概括现实中影响货币政策的基本因素,同时又能很好地反映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既能在短期内将实际产出稳定在潜在产出水平附近,又能在长期内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率。

二、泰勒原则的局限性及其修正

泰勒规则以其简单、灵活的运用和对美国经济较好的拟合与引导,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推广。涌现出了大量关于泰勒规则的文献。这些后续研究对规则提出了各种问题,并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形成了一系列将利率的目标值设定为通货膨胀缺口和产出缺口函数的利率规则。即所谓的“泰勒型规则”。具体而言,主要是在五个方面对几规则进行了推广。

一是通货膨胀缺口与产出缺口权重的确定。根据当时的一些研究成果,基于简化的考虑,将这两个调整系数均设定为,但许多学者认为若采用各国的历史数据和计量方法估计这两个系数,可能更符合货币政策的历史情况。人们通常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引入泰勒规则,通过随机模拟结构性模型和最小化中央银行的损失函数,推导出泰勒规则的最优权重。。

二是引入滞后性变量。原泰勒规则使用的是当期数据,即当期的联邦基金利率必须按照当期的产出缺口及通货膨胀缺口来调整。而实际上,通货膨胀

和产出数据最快也只能在下个季度获得,在这种情况下,原泰勒规则不具有操作性。基于此,一些学者提出应使用上一期的产出和通货膨胀缺口来设定本期的利率水平。由于通货膨胀和产出水平具有一定的惯性,因此,用滞后的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代替当前值,并不会对结果产生太大影响。

三是引入利率平滑和前瞻性变量。许多学者都注意到央行有平滑利率走势的偏好。众多前人实证分析表明利率平滑的规则与原泰勒规则相比,能够更好地拟合实际观察到的政策。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特点从而将短期利率设定为预期通货膨胀缺口和产出缺口的函数,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央行的实际决策过程。此外,如果在前瞻性规则中引入利率平滑,则泰勒规则对经济的稳定性作用将更加明显。

四是修正产出缺口以降低潜在产出的测量误差。到目前为止,潜在产出还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产生了许多种估计和衡量产出缺口的方法,这种测量误差会对货币政策操作产生严重的影响。基于此用产出的增长率缺口代替产出缺口。并将这种规则称为盯住自然增长率规则。自然增长率规则与美联储的历史货币政策非常吻合,且能够更好地熨平经济波动。还有一些学者用失业率缺口代替产出缺口。发现其拟合效果优于原泰勒规则,而且能够更好地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

五是引入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之外的其他变量。不少学者认为,除了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对利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在原有公式中加入了一些其他变量,是泰勒原则变得更为灵活而富有针对性,不过,模型也变得更为复杂了。

三、泰勒原则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泰勒原则以短期利率为政策工具,所以考察泰勒原则在中国货币证策的可行性,首先应该考虑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尤其在中国的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是选择中介目标的标准,从可控性来看,利率作为资产价格信号,是由所在市场的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但这并代表着中央银行不能对其施加影响。总的说来,有直接管制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直接管制就是中央银行直接规定利率值和期限结构,但这会引发信息不对称、贷款配额制、资金不能合理应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中央银行开始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等手段,调节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对利率产生影响。

可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中介目标的准确完整的数据资料;二是中央银行能够对这些资料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做出相应的判断。同货币供应量相比,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于其拆借业务发生的持续性、真实性、透明性等特点,在可测性上更适合充当中介目标。

相关性是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能够有效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对中介目标的控制和调节,来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现。而且一定要是中介目标能对最终目标产生有效的影响,而不是中介目标虽然与最终目标有稳定的关系,但是中介目标的变动决定于最终目标的变动。而从我国近十年的利率政策实践来看目前中央银行己经开始启用利率来调节经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2007年中央银行为了抑制经济过热、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利用利率杠杆的功能,通过六次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来紧缩流动性,防止经济过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基本条件己经具备,随着利

率市场化的进程的逐步推进,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间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来达到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等最终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泰勒原则可以试用于中国的货币政策,但是实施情况比较复杂,本文不作讨论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