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性垄断福利损失及职工工资演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第2期

行政性垄断福利损失及职工工资演化

赵 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通过对行政性垄断行业中职工的收入状况的描述,测算的以电力行业为代表的行政性垄断行业在社会福利方面造成的直接损失,约占当年GDP总额的1.05% 2.32%。考虑到未经核算的其他隐性损失,数值可能会更高。分行业的职工工资演化中,金融行业的收入发散性较为明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制造业的半生命周期为24.82年和14.2年。分地域的行业分析中,部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收敛性假设得到了统计上的支持。

关键词:行政性垄断;行业收入差距;工资

我国是公有制的国家,资源归于国家所有,国家通过选派代理人对这些资源进行保值和增值的工作。在有效的市场范围和企业经营边界内,垄断的经营方式似乎更加符合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效率。而这样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又将难以避免地带来显著的财富分配效应。2008年,我国金融、电信、烟草、石油天然气、航空等垄断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53897元、45745元、60200元、45712元、76331元,而同年度的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仅为28898元。1978 2008年间,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6 47%与5 62%,同期的全国职工工资的平均增长率为5 41%。

在收入问题日益得到相关学者研究的过程中,行业的收入差距,特别是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已经得到了理论界和社会大众广泛的关注。我国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指出,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控制和调节垄断性行业的收入。 因此,对资源与收入问题的探讨,更多的是就资源垄断行业收入与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的正向或者负向联系展开的。此外,目前由于行业性差异特别是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以及垄断行业内部收入所导致社会公平感的缺失已经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因此,本文拟在此背景下,从行业收入差距的角度,测度行政性垄断行业对所造成的多方面福利损失并对行业内部职工工资的演化过程进行剖析,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一、概念界定

定义为统一的叙事空间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性。定义同时地提供一个符码(code)或公式(formula),将语词转译成其他已被充分理解的用语,并且借由标出事物与其更宽广之事物家族所共享的共同特征,和使它与相同家族中之其他事物做区分的特征,而被我们用来指出词语所指涉的事物种类。我们在这里首先对行政性垄断进行概念的初步界定。

在我国,最早从行政性垄断的内容和范畴角度,对此概念提出定义的学者应为张晓阳(石淑华,2006)。对于行政性垄断的定义,诸多学者主要是从主体、客体、途径、合法性与合理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的。行政性垄断也可以被称为 法定垄断 ,是国家限制竞争的法令和政策导致的。这种限制客观上导致了行政权力排斥、限制或妨碍市场竞争的行为。表1给出了部分学者及法律中对于行政性垄断的规定。

作者简介:赵颖(1988

),男,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2]

[1]

作者

刘诗白,邹广严(2000)

定义主体

地方政府,政府经济主管部门或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或是具有某些政府管理职能的行政性公司

途径及方式

政权力排斥、限制或妨碍

法律或政府行政权力直接产生,或由行政权力的滥用而产生,并受到行政权力支持和保护的一种市场力量及其限制竞争的行为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政府机构

余晖(2001)[2]

反垄断法 (2007)于良春(2008)[3]

俄罗斯 关于竞争和在商品市场中限制垄断活动的法律

(2005)

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市场竞争运用公权力的限制和排除

与反垄断法规相抵触的行动,以及会趋向阻止、限制和排除竞争的行动

联邦行政权力机构及联邦各部门的行政权力机构、各市政当局

由于行政性垄断的作用客体均为市场竞争行为或市场竞争制度环境,因此在表3中予以省略。 反垄断法 中对于主体的定义是较为完整的,既考虑到了国家执行机构以及权力代理机构可能存在的行政性垄断行为。但在事实上,由于反垄断机构为能够获得相应的执法权,此项法律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障碍。在适用对象上,除了上述规定的两种之外,代表主权国家行使行政职权的中央政府将不受此法律的限制。即便反垄断法非常重要,是规范国家经济秩序和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制度,但它也没有资格评判国家的主权行为是否构成权力滥用。

[4]

在途径及方式中,在 趋向阻止、限制和排除竞争的行动 的外沿边界很难得到有效界定的条件下, 俄罗斯的规定是最为苛刻的。乌克兰对行政性垄断的界定与俄罗斯不同,其反垄断法关于行政性垄断规定的表述是以 监管歧视 的名义进行。所谓的监管歧视,是指造成特定企业商业经营不利的官方行为,这些行为包括政府机关或官员实施或颁布的法令、法规和其他条例。

[5]

在这里,我们倾向于采用 反垄断法 中的定义作为我们的定义分析框架。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行业性行政垄断的相关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研究。我们将在接下来的部分中对这种福利损失以及该类型企业内部职工的工资演化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垄断行业的遴选及福利损失的测度

垄断企业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垄断型企业和行政性资源垄断型企业,两者之间的界定并非泾渭分明,只是根据具体参与要素以及参与程度的差异化而有所侧重。在国有的自然资源垄断型企业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行政性因素的外源性干扰。

我们在这里从整体角度对垄断行业企业的遴选进行量化的处理,并通过对这类企业中代表性的电力行业进行垄断福利损失的测算,从总体上说明垄断对于社会福利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其中,宏观层面的三方面损失、微观层面的效率损失以及在垄断行业之外造成的垄断福利所导致的行业收入差异而产生的焦虑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一)目前垄断行业的描述

目前对于行政性垄断行业的可执行性定义尚未能够达成统一的意见,一般是通过指标的测算来对垄断行业进行量上的判断。对于集中的测度方法,主要包括集中率、赫芬达尔指数、基尼系数、熵指数、罗森布拉斯指数等等。此外,还包括从国有资本占整体行业的比重、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占整体从业人员的比重等指标侧面反映垄断程度的参考标准。这里,我们综合上述几种方式,就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列示,并在此框架下对垄断行业的福利损失进行初步的测算。

1 国有资本比重

表2显示了国有资本在部分行业中的绝对控股及相对控股,这写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是国有化的参考标准之一。此外的标准还有产值、就业人员、准入等。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国有资本绝对控制额是显著的,体现了一种绝对的调控力量。

行 业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金融、保险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采掘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农、林、牧、渔业社会服务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平均数

合计91 7585 8983 6680 9781 7470 0670 6153 1846 5942 4041 6840 0740 8730 9156 27

国有绝对控股企业

91 5082 7181 6078 6377 9668 2167 8449 0644 2239 3338 5236 4336 3526 6352 81

国有相对控股企业

0 253 182 062 343 781 842 774 122 383 063 163 634 524 283 4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基普分析之十六、国家资本对经济控制方式的转变及其效应研究[R]

在表2中,我们给出了数位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结论。魏后凯(2003)烟草加工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寡占局面相当显著。

2.具体垄断行业的界定

[6]

和陈志广(2004)

[7]

的研究结论数

据基本一致,即上述行业在CR4和CR8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

魏后凯(2003)、陈志广(2004)、白重恩等(2004)、路江涌等(2006)分别使用Hoover指标、CR4、CR8指标对代码为2位数的行业进行了垄断的测度。他们认为,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等行业具有较高的垄断程度。

3 垄断行业福利损失的测度

关于垄断福利的造成的损失,我们认为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供需二元空间内对社会总福利造成的损失。这包括了垄断企业自身的垄断定价和生产方式对消费者剩余的侵占和自身无效成本的提升。其次是企业内部效率的损失。我们国家的行政性垄断企业内存在较为普遍的平均主义倾向,人力资本的利用率及深化过程均未能够发挥到较高状态,导致了人均劳动产出效应在垄断势力的环境中显示出了一种隐性的低效率,也即松弛变量未能够在企业的规模化过程中予以改善,此种情形也可以被称之为一种 隐性失业 。再次, 垄断福利 效应的损失。这种垄断福利效应,更多的是强调垄断企业运用自身的垄断势力,对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内的产品或服务产生的利益侵蚀。

(1)电力行业垄断福利的测度

这里,我们以电力行业为例,运用哈伯格与科林斯扥方法,对该行业在我国2001-2008年的垄断损失进行简单的测度。具体结果归纳于表3中。结果显示,2001年以来,电力行业的垄断福利损失约占当年GDP总额的1 05% 2 32%之间。而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电力行业的垄断租金约为900 1200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约为0 5% 0 75%。(胡鞍钢,2001)本应该更高。

[8]

联系到未经核算的损失以及未经核算的行业,这种联合损失的成

项 目主营业务收入消费弹性DWL(H)/GDP(当年)DWL(CM)

20017712 331 121554 811 42%592 715

20028958 071 302096 191 74%648 44

[1**********]1 563120 602 30%823 23

200413562 881 523710 802 32%841 625

200518580 361 193979 912 17%1122 465

200622222 451 154600 052 17%1439 845

200726236 071 014769 721 85%1801 185

200830245 260 583157 611 05%1213 63

注:DWL(H)、DWL(CM)分别代表按照哈伯格(1954)和Collins&Muller(1978)的方法测算的垄断福利损失。GDP均为当年价计算的当年数值。

数据来源:历年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

事实上,关于垄断行业集中度以及造成的福利损失的分析,应该两种不同的角度予以客观的评价。一方面,垄断企业,特别是行政性垄断企业制度,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至今并产生了一定变异的管理体制,通过行政权力的运用从准入、行业标准、监管等多方面干预市场微观经济活动,并通过重组和兼并等活动扩大行业内部分企业的规模和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垄断企业的存续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产业甚至诸多行业之以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垄断企业所具有的规模效应和发展示范效应,对行业内外均具有小型微观企业难以企及的影响。关于垄断企业所产生的福利损失,也是一种相对与理想状态的或有损失,应该与该类型的企业所推动和所创造的技术创新活动等方面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技术扩散方面的涓滴效应和引导效应对整个行业以及全体行业的影响,方能够全面的考察此类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定位与价值。张维迎(1999)

[9]

出,存在两类效率增强型的行政性垄断:一类是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政府将经营权特许给某个企业,不允许其他企业进入该行业。特别是,由于规模经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巨额沉淀成本或固定成本的存在,对进入的限制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浪费。另一类增强效率的法定垄断是政府为外部经济的内在化而授予企业和个人特定的垄断权,如为保护和调动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而设置的专利权。而这两类企业,正是垄断所产生的重要正外部性影响的具体表征。

(2)企业内部效率层面的损失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工资为职工努力的唯一决定因素且工人可以无弹性的供给每一单位劳动力的前提下,最优的工资制度是使得工人的努力关于工资的弹性为1。此模型业内含着,努力的提升也将伴随着工资额的上升。换言之,有效的工资制度将引导员工更加有效的付出努力。我们所指的垄断行业内部效率层面的损失,正是针对这种对最优工资制度偏离所导致的人力资本回报的低下,也造成了事实上行业内部分配的诸多矛盾。

在我国的大多数垄断企业中,事实上文化层次之间的工资总额差异并非显著,直接导致了人力资本在该类型企业中的相对贬值,并将阻碍人力资本的深化过程。(见表4)垄断行业内部的平均主义倾向较为严重。就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而言,小学与大学本科的工资差异绝对值仅为2700元。由于工资待遇并未随着学历以及技能的不断提升持续显著的改善,这对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实际上是一个负向激励的过程,导致现有人力资源的松弛与未来劳动力资源深化过程的扭曲。

表4

行 业

制造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

各行业就业者按文化程度分组收入情况

大学本科[***********][1**********]3

大学专科[***********]113912051

中专[***********]7659321

高中[***********]5610400

初中[***********]879809

单位:人/年,元

小学[***********]077245

资料来源:王人代.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J] 调研世界,1999,(3)。

(3)垄断福利

除却供需二维空间上产品的定价及销售所产生的损失外,垄断企业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还包括另外一种形式,即该类型的企业通过极低的代价获得的社会公共产品及服务。这种形式的损失也被称为 垄断福利 。垄断福利,是加剧社会上收入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引起分化焦虑心态的重要方面。岳希明等(2010)

[10]

综合使用了Oaxaca–Blinder、Cotton和Neumark的方法,认为垄断行业存在的隐性福利导致了该行

业中管理阶层不合理部分程度的低估。

这事实上是一种基于明规则所产生的收入。基于明规则,并非指称其所内生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这里的 明规则 ,是相对于隐性规则而言的,是指能够为一般社会所公开承认的机理。但同时,这样的一种规则也会给规则内外的人带来差异性的感受,主要是由于具有一定不合理的因素。这里的不合理,既可以指法定层面的失当,也可以指实然层面的不公。其中,后者的问题往往显得更加直观和突出。

联系当下对收入的五种颜色划分,我们将这种收入形式划分为一种典型的灰色收入,并且是一种浅灰色收入。在颜色收入的划分中,我们将这样一种不合理 明规则 的收入形态,称为 浅灰色和正灰色收入 。灰色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围绕权力产生的贪污、渎职、寻租等腐败行为。(王小鲁,2010) 浅灰 与 正灰 之间的区边界在于:浅灰色在法定层面上能够寻找到或然的依据,存在可能违规但不违法的情形。而正灰色则基本上抑或游离于法律的准许范围之外,抑或直接与法律相背离。但是,即便是能够在法律上获得一定支持的浅灰色收入,事实上也会因为市场的欠缺和有限理性的主体在市场过程中逐利的动机与行为所扭曲,致使一种体制内或者规则内的预定收入形态发生了情境性的变化,并在应然获得、法定获得与实然获得层面之间产生了似是而非的内在逻辑。

三、职工工资差异的演进

这里,我们就垄断收入的收敛性进行分析,从动态的角度估算垄断行业内高收入将继续在多长时间跨度内对全体国民的收入状况产生影响。我们在这里使用2000 2008年 中国统计年鉴 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我们主要通过验证垄断行业间的职工工资收敛趋势的假说,对2000年以来的垄断行业收入的演进趋势进行分析。这里,我们所使用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使用巴罗和萨拉伊马丁(2000)的公式:

(1/T) log(yiT/yi0)= - log(yi0)+ui0,T

- T- T

其中, =x+[(1-e)/T] log(y^), =[(1-e)/T],i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跨度或是样本期的长

2

度。y^是的稳态值,ui0J (0, ut),且独立于log(yi0)。此公式也可以被理解为经过对数化后的年均实际增长率

计算公式。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平衡的增长路径是线性的形式,并将随机扰动考虑进来的话,那么,按照此方程估计的收入回归的系数将需要被调高。由于平衡增长路径方程形式的变化对于半生命周期的影响取决于自变量和随机扰动项方差的相对数值,而这往往依赖于特定的前提假设。在这里,为了方便分析,我们暂不考虑此种情形的收敛。

表5

解释变量

rdl

lndllnjzlnjtlnjrlnfclnzz常数观测值收敛速度半生命周期

0 068294

620 19%375 14

0 066039

620 37%187 86

0 164347*

623 11%24 82

**

部分垄断行业的收敛性

被解释变量

rjz-0 003683

-0 027536*

**

rjtrjrrfcrzz

-0 001846

0 031998*

-0 019036

*

-0 047647

**

-0 056511

62-2 85%-22

0 124219*

622 07%36 06

*

0 243111

**

626 00%14 20

注:d、ljz、jt、jr、fc、zz分别代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ln和r的前缀,分别表示其2000年的对数值和平均增长率。

表5中,我们给出了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这六大类的2000 2008年时间段的收敛回归系数。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中,金融业的回归系数为显著正,表明在近8年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的收入状态并未呈现一种收敛的趋势,反而是高收入者的收入继续高企,而低收入者的收入仍在低位徘徊。由于金融行业的人均收入水平较全体国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已处于高位,即便是行业内部的相对低收入者,也具有较一般社会大众有着更为高的收入水平。而这样一种行业中的收入分化,事实上也是社会的极化过程,导致了财富迅速向少部分人集中的过程。在3 11%和6%的收敛速度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制造业的半生命周期为24 82年和14 2年。由于地域因素和产能因素的影响,制造业有着比前者更段的半生命周期,使得这一行业内部的发展过程能出现收入更快逐渐缩小的趋势。

表6

分东中西的部分垄断行业收敛性

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

东部

lndllnjzlnjt常数观测值收敛速度半生命周期

0 037110 1707 101

0 36480 1158 891

*

0 463

**

rdl中部-0 075

西部-0 099*

*

rjz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

rjt中部

西部

-0 093

-0 032

-0 116*

**

-0 124*

**

*

-0 023

*

-0 055

*

0 272

*

-0 042*0 223*

12

**

0 021110 03721 312

0 502*

8

**

0 528*

12

**

*

0 146

***

120 1966 649

110 02529 789

80 07212 253

0 3295 622被解释变量

0 6045 236

0 05116 154

解释变量

东部

lnjrlnfclnzz常数观测值收敛速度半生命周期

-0 16211-0 047-12 5040 057*

rjr中部-0 042

西部-0 056

0 002东部

rfc中部

西部

东部

rzz中部

西部

-0 041*

-0 194

*

-0 038*

0 24280 05116 154

0 301*

120 07412 028

0 04111-0 002-346 920

0 214*

80 05016 557

*

0 815

*

*

0 206

***

-0 128*0 552*

80 072

**

-0 111*

*

0 490

***

**

120 6045 236

110 04517 892

120 2745 891

12 253

表7

时 期

美 国

1880 19881880 19881930 1987

日 本

1930 19871955 19871955 1987

加拿大

1961 19911961 1991

主要国家人均个人收入收敛速度

地 区47个州47个州47个县47个县47个县47个县10个省10个省

其他变量

NYNYNYNN

收敛速度0 0170 0180 0280 0280 0200 0230 0240 016

半生命周期

[**************]3

注:Y表示加入了地区虚拟变量,N则未加。

资料来源:CoulombeS andLeeF (1995)ConvergenceacrossCanadianprovinces,1961to1991,Canadian JournalofEconomics 28,886-98

在分三大区域的收敛性分析中,我们发现,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出现了地域上的收敛趋势。(见表6)在建筑业中,中部和西部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对于这种分地域的收敛性趋势,我们认为是由于地域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化进程所造成的。就东部而言,发展水平和模式所经历的时间相对较长,发展中出现了更多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而中西部地域由于发展的水平或者是层次相对较低,绝对额和相对额均没有东部那么显著,就这样一种趋势性的过程而言,收敛的假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证实。

表7是三个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收入收敛速度。这些国家的收敛速度均接近于2%,半生命周期跨度为25 40年。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收敛,是以发达国家全体国民为研究对象的。而我国所固有的地域间发展水平差异性和城乡发展的非均衡性,使得这些国家的数据仅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在对垄断行业进行初步界定的基础之上,对以电力为代表的行政性垄断企业进行了福利损失的估算,认为2001-2008年,电力行业的垄断福利损失约占当年GDP总额的1 05% 2 32%之间。联系到未经核算的损失以及未经核算的行业,这种联合损失的成本应该更高。

在2000年以来职工工资的演化趋势中,金融行业内部职工收入的收敛性趋势未经证实,反而出现一种发散的趋势。由于金融行业的人均收入水平较全体国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已处于高位,即便是行业内部的相对低收入者,也具有较一般社会大众有着更高的收入水平。而这样一种行业中的收入分化,事实上也是社会高收入群体收入的极化过程,导致了财富迅速向少部分人集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制造业的半生命周期为24 82年和14 2年。由于地域因素和产能因素的影响,制造业有着比前者更段的半生命周期,使得这一行业内部的发展过程能出现收入更快逐渐缩小的趋势。

(二)政策建议

中国当前反垄断的首要任务是反政府部门的垄断行为。(张维迎,1999;于良春,2006)对于垄断行业内外工资有别的社会现象,应该在更多的领域内适当的引进竞争机制,也别是在此过程中打破行政垄断的痼疾,完善相对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监督机制的进一步优化过程,更好的引导微观主体的市场经济行为。

还可以增强这类企业职工的流动性。此方面的流动性意味着如下4层意思:企业内部值得向上流动、向下流动、向外流动和外部劳动力的向内流动。长期以来,企业经过改制,包括政策性破产和劣势企业的强制淘汰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员工的外向性流动,但是外部劳动力向内的流动一直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种流动性的增强,在提升企业效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种收入的流动性。企业职工只有在破处了 内部人 的信条下,通过人员任用制度的不断完善,优化企业劳动力结构,提升低收入水平但具有技能优势的劳动力通过参与国有企业以期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的夙愿。

提升垄断行业职工收入的透明度。就整体情况而言,垄断行业内部职工的收入显著高于一般竞争性行业,他们的收入主要包括白色收入、金色收入和灰色收入。就管理的难易程度而言,仅白色收入是可测可控,其他两种收入形式却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调节。而这种类型的行业中的白色收入,有更多的体现为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的内部化分配,侵蚀甚至剥夺了更为广大的收益群里的利益分配权。提升垄断行业职工收入的透明度,将有助于从初次分配的末端倒逼垄断行业的工资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过程。

注释: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石油、电信、民航、邮政、烟草、盐业和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 ,我们据此可以认为至少在目前,这些企业仍具有较为浓厚的垄断特征。

俄罗斯联邦 关于竞争和在商品市场中限制垄断活动的法律 。该法在第2条第1款中明确规定了适用范围: 本法适用于影响俄联邦各商品市场中的竞争的各种商务关系。这些商务关系是指俄罗斯和外国的法人、联邦行政权力机构、俄罗斯各部门的行政权力机构和各市政当局以及自然人参与的商务关系。当上述主体在俄罗斯领土之外所从事的活动或所签订的协定,可能对俄罗斯市场中的竞争产生限制或其他负面效应时,本法也将适用 。

事实上也确实很难界定,因为这涉及到市场活动中微观主体的主观动机鉴别问题,而鉴定往往是具有较高成本的。 为节省篇幅,这里没有将META分析表予以列示。

这个观点和王小鲁(2010)的观点基本一致,他如下定义了灰色收入的两种形式:第一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界定其合法或非法的收入,也包括那些违规违纪但不违法的收入,类似于我们这里的 浅灰色收入 。第二是实际上非法,但没有明确证据证明非法的收入,近似于这里的 深灰色收入 。

主要是通过半生命周期进行衡量。参考文献:

[1]哈特.法律的概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余晖.行政性垄断如何终结[N] 中国经济时报,2001-4-25

[3]于良春.反行政性垄断与促进竞争政策前沿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4]王晓晔.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详解[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5]郭宗杰.关于行政性垄断的反垄断法律定义与具体规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6]魏后凯.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对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的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7]陈志广.是垄断还是效率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4,(12).[8]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9]张维迎.从电信业看中国的反垄断问题[J] 改革,1998,(12).

[10]岳希明,李实,史泰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J] 中国社会科学,2010,(3).

WelfareLossoftheAdministrativeMonopolyIndustriesandthe

EvolutionofWagesofitsEmployees

ZhaoYing

(SchoolofFinanceandTaxation,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430074,China)Abstract:WecalculatethedirectwelfarelossoftheadministrativemonopolyindustriestakentheElectricityasanexampleafterdescribingtheincomestatusofitsemployees.Theresultsshowthatthiskindoflossmakesup1 05%-2 32%ofGDP.Theultmiatefiguresmayscramblewhentakingthemiplicitlossintoconsideration.TheemployeesofFinancialindustry sincomedivergencehypothesisissupportedbythestudywhentreatingthembyindustries.ThehalflifeexpectancyoftheincomedisparitywithintheTransportation,Storage,MailandManufacturesare24 82and14 2respectively.Someoftheunsupportedindustriespassthetestwhensamplingthemintothreeareas

Keywords:AdministrativeMonopoly;IncomeDisparitieswithinIndustries;Wages

(责任编辑:邵芬芬)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