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84

第24卷 第1期2006年2月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SoutheastGuizhouNationalTeacher’sCollege

Vol.24No.1Feb.2006

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詹 颖

(贵州财经学院宣传部,贵州贵阳550004)

[摘 要]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渗透着“悼亡”与“自悼”两种情结“:悼亡”是对亡妻卢氏的深切悼念“;自

悼”是自伤漂泊的身世,苍凉的命运。这些与词人的个性气质、家世生平、时代环境密不可分,正所谓“:闲坐悲君亦自

悲。”

[关键词]纳兰性德;悼亡;自悼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1--Ying

(GuixhouCollegaOfFinanceandEconomics,Guiyang,Guizhou550004.China)

Abstract:NaLanxingdcisfamousforwritingCiQingdynasty.ThispaperseekstoexploretheacademicvalueofhisCiaboutlaments.Thethemeoflamentsmainlyincludestwoaspects:oneisexpressingthelamentforhiswife,anothermostlydescribesthegriefovehislifeex2perience.thisisinfluencedbypersonality、extractionandturbulentperiod.Keywords:Nalanxingde;lament;grier

  清康熙年间。中国词坛放出—朵凄艳绝伦的花朵,

这就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他与朱尊、陈维崧并称为清代“词家三绝”。这是一个在满汉文化交流过程中极具代表性,极富戏剧色彩的人物。他贵为权相纳兰明珠之子,康熙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却厌恶高墙红砖下的黑暗,一心向往山林自然;他是正宗的满洲八旗子弟,结交的却大都是大他几十岁的汉族落拓文人;他走在官场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纳兰性德(公元1654-1685年)名成德,后避太子嫌,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其先祖原为蒙古吐默特氏,因攻占纳口部,以地为氏,改姓纳口,即纳兰。17世纪初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降伏,后属满洲正黄旗。其父亲为清康熙时大学士、宰相纳兰明珠。性德18岁中举,22岁考进士时,高中二甲第七名,拔为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侍卫,常从康熙身边。性德的才干深受康熙帝赏识,曾派他到黑龙江呼伦勘察沙俄侵扰情况,并安抚达斡尔边民。性德是宰相长子,据说他4岁学射箭,14岁通诗文,家中为他延请的数位私塾先生,均是名扬一方的饱学之士,加之性德聪明颖慧、勤奋好学年纪轻轻便工于诗词书法,兼善骑射。他生为满族人却极爱汉文化,著有《通志堂集》,综合编撰其诗、词、文、赋,也有《侧帽集》《饮水词》两部词集。

纳兰性德的词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王国维在《人间

词话》中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是对纳兰性德极高的评价,而“未染汉人习气”正是纳兰词真挚动人的原因。郑振铎也评价纳兰词“缠绵清婉,为当代冠”。和纳兰家有世交的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祖父)在怀念故友纳兰性德的《题楝亭夜话图》诗中写道“:忆昔宿土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小字几曾知?”可见,在当时,纳兰的《饮水词》就已被广为传唱。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嵩认为“:《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二主之遗。”梁启超也以容若比南唐后主李

(饮冰室文集》煜“:容若小词,直追李主。”《卷77《渌水亭,

)。其好友顾贞观也曾说过“杂识跋》:容若词一种凄婉处,

令人不能卒读。”这些评价体现了纳兰词的历史地位,从中我们也可看出纳兰词最大的特点———哀婉凄美,这在其悼亡词中表现尤为明显。

纳兰性德曾娶两广总督、

兵部尚书卢兴祖之女为妻,结婚时,词人20岁,卢氏18岁。婚后夫妻恩爱,举案齐眉。“无奈尘缘容易绝”,三年后,卢氏与世长辞,给容若留下亘古的悲伤,也在《饮水词》中留下了不少悼亡词。《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

[收稿日期]2005-05-20

[作者简介]詹 颖(1978-),女,贵州习水人,贵州财经学院宣传部助教,武汉大学在职研究生。

第1期               詹 颖:

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青衫湿・悼亡》“: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以下《沁园春》《金缕曲》这两首悼亡词,写得更是缠绵悱恻。前一首作于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重阳,这是卢氏逝去的当年,词人年仅23岁。后一首作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

[沁园春]丁已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

85

风得意马蹄疾,吟风弄月享荣华的时候,却奉李白、陶渊明为楷模,视相府长子、御前侍卫的地位为难以解脱的枷锁。富贵却拘谨的生活令他身心疲惫,成日郁郁寡欢,不到而立之年,本该青春放旷的容若竟是“忧愁居其半,心事落如花”,产生了“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的出世之想,身在庙堂之中,心却漂浮于山林之外。这种心绪为其作品涂上了悲凉的色彩,翻开《饮水词》,满篇皆是“泪”、“恨”、“愁”、“断肠”“、凄凉”等字眼。“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

(长相思》)走过人生的千山万水,容若的一生走无此声。”《

不出那心灵家园的凄凉、惆怅与失落。容若在《采桑子》中写道“: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而此时的我却是“:谁翻纳兰凄凉词?心也萧萧,情也萧萧”。

容若也有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朱彝尊、顾贞观、姜宸英、梁佩兰、陈维崧……,自是乐在其中,,朝夕相伴的惟有,,,,把政治上、容若所见所闻的情?一旦失去后,又怎不悲痛欲绝,愁肠百结?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说:纳兰容若的悼亡词更是一种自悼。上面提到的《金缕曲》中“,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欲求来生再续今世缘,又害怕两人均命比纸薄,深幽的哀愁浸透纸背“;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此情此景,何等凄凉,让人黯然销魂。“人间无味”,容若心灰意冷。元稹曾说:“闲坐悲君亦自悲”,纳兰容若正是如此。他在另一首悼亡词中还写道:“半世浮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无涯。”悼亡,是怀念逝去的梦想,惋惜失去的热爱,更是伤悼自己的命运。家境显赫,地位尊贵对容若不过是半世浮名,带来的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痛苦和忧伤。世事如此,生有何味?死有何惜?词人似乎预感到自己的薄命,词中所葬的名花,是卢氏,何尝不是他自己?红笺传出他对亡妻刻骨铭心的爱恋和追忆,而一篇篇摧肝断肠的悼亡词又何尝;不是他的自悼文?渗出红笺之外的是容若那由社会、家世、亡妻、个性等等诸多因素浇铸而成的悲凄,这是怎样的一种郁结啊,纠缠容若一生。

这里不妨借用晏几道词《思远人》中的一句来概括:“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这就是绝艳凄清的纳兰性德。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四)北京:[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

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夜,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倚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金缕曲・亡妇祭日有感]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应久醒矣!料已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生知己,,,纸灰起。

,“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这是情投意合,琴瑟和鸣的夫妻生活,只可惜“瞬息浮生,薄命如斯”,婚后仅三年,卢氏溘然长逝,词人顿觉人间无味“春,花秋夜,触绪还伤”。尽管阴阳两相隔,容若仍希望“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而且时光的流逝丝毫没有使这种爱情淡薄“,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甚至多年后他还叹息“: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十一年前梦一场。”这些词句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容若对亡妻何以情深至此?我想这与词人的身世经历、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纳兰氏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其父纳兰明珠声威显赫、权倾朝野,但却非常贪婪狡诈,他独揽朝政,卖官鬻爵,干下许多罪恶勾当。当时流传一首民谣:“要做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这形象揭露了索额图和纳兰明珠专权,受贿的丑态。而容若的人格风范、政治态度和其父截然相反,如他自己所说,他“自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他从骨子里瞧不起这种深院高墙掩盖下的黑暗,但“孝”字当头,他又能怎样?

人皆以为容若当上了一等侍卫是极荣耀的事,可常随康熙出巡,赢得宠信。的确,康熙皇帝巡视京畿,出山海关、祀长白山、巡五台山、下江南……都让容若随驾,可见皇上对他赏识有加。然而伴君如伴虎,性本恬淡的容若在康熙身边必须时时警醒、步步留心。皇帝吟诗,他得唱和;皇帝打猎,他执弓矢冲突。纳兰词中常流露出随驾侍御的小心谨慎,诚惶诚恐“,夜阑怕犯金吾禁,几度同君对榻眠”“,平堤夜试桃花马,明日君王幸玉泉”。日日在君王身边,容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颗敏感的心深深觉出这种生活的繁累和索然无味。

容若性喜澹泊,这位年少登科的贵族公子,本该是春

  211.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0:70.

[3]林 庚.中国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32.

[4]王振铎.人间词话与人间词[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11.

[责任编辑:杨学军]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