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回顾和思考

对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回顾和思考

摘要:新中国建立之初,缘于历史的过程和政治、经济条件,实行了向当时的苏联“一边倒”的政策。有一种看法认为,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使我们少走不少弯路;有一种看法却相反,对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经验持全盘否定态度,把它看作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战略性“失误”,甚至视为经济建设“左”的错误之根源。总结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即把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本文从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原因开始分析,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及系统分析,得出理性思考。关键词:苏联经验;历史回顾;思考

Historical Review and Deliberation of the Emulation of Soviet Union

in Early Foundation

Abstract: In new China of its early days,we pursued the policy of learning from the Soviet Union because of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asons.Someone views that good experience can be applied saving many twists and turns along the road.But someone objects to the view with the reason that this kind of learning lacks of reality and foundation. We must study history from a Marxist viewpoint on the long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fter summing up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through hard exploration.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historical reasons of the learning,and then come up with the rational thought from system review and analysis.

Keywords: Soviet Union Experience;Historical Review;Thought

目录

一、前沿........................................................................................................................................... 3

二、历史原因 . .................................................................................................................................. 3

(一)主观原因 . ...................................................................................................................... 3

(二)客观原因 . ...................................................................................................................... 3

三、多方位学习 . .............................................................................................................................. 4

(一)国家体制 . ...................................................................................................................... 4

(二)经济建设 . ...................................................................................................................... 4

(三)社会主义改造 . .............................................................................................................. 5

(四)高等教育 . ...................................................................................................................... 6

1. 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 ............................................................................................... 6

2. 成立基层教学组织 . ....................................................................................................... 7

3. 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 ........................................................................................... 7

4. 翻译和编写教材 . ........................................................................................................... 7

5. 聘请苏联专家 . ............................................................................................................... 7

四、历史后果和评价 . ...................................................................................................................... 8

(一)国家体制的后果和评价 . .............................................................................................. 8

(二)经济建设的后果和评价 . .............................................................................................. 8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果和评价 . ...................................................................................... 8

(四)高等教育的后果和评价 . .............................................................................................. 9

五、现代化建设启示 . .................................................................................................................... 10

(一)学习外国经验的基点是自己的国情 . ........................................................................ 10

(二)学习外国经验必须正确对待意识形态的不同所带来的影响 ................................. 10

一、前沿

新中国建立之初,缘于历史的变迁过程和政治、经济条件,实行了向当时的苏联“一边倒”政策。1950年2月14日,中国与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整个1950年代,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苏联是我们的榜样”成为最流行的口号,“苏联经验”则是各行各业效仿的对象。有一种看法认为,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使我们少走不少弯路;有一种看法却相反,对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经验持全盘否定态度,把它看作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战略性“失误”,甚至视为经济建设“左”的错误之根源。总结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即把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本文从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原因开始分析,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及系统分析,得出理性思考。

二、历史原因

不是中国选择向苏联学习,而是迫不得已。中苏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中国的革命道路、革命思想、革命方式就是借鉴苏联的,而西方资本主义仇视社会主义、封锁中国,一心想瓦解社会主义阵营,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抵抗资本主义,中国必须同苏联发展关系,必须向苏联学习。

(一)主观原因

建国初期全党上下对大规模的全国性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毫无经验。“我们要进行伟大的国家建设,我们面前的工作是艰苦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无论共产党内,共产党外,老干部、新干部、技术人员、知识分子以及工人群众和农民群众,都必须诚心诚意地向苏联学习,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苏联的高潮。”(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的讲话,1953年2月7日)

(二)客观原因

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新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困难。第

一,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在外交、经济、军事上极力孤立、封锁、威胁,致使我们很难获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信息;第二,苏联经验无论是从实践到思想体系,都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学之必然。因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苏共模式以共产党执政的唯一正确模式出现,这无疑给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树立了可效仿的榜样。

三、多方位学习

(一)国家体制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国家,又是中国革命长期的主要支持者,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指导者。但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照搬照抄苏联的政治体制,而是在借鉴中予以创新,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成功地建立起来。

这个学习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

从1949年10月建国至1956年底的这七年可以看作是一个时期,即全面学习苏联正面经验的时期。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从苏联经验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立了具有特色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领导体制上实行一元化领导体制下的以党代政,这也是学习了苏联模式;在经济体制上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文化教育体制方面也大量学习了苏联的做法,这样形成了和苏联基本相似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中苏两党关系逐渐恶化,可以看做是第二个时期。中共秉承着“向苏联学习,学习苏联的经验,不学习苏联要犯错误”原则,以苏联为鉴,对原有制度进行修正。毛泽东提出进一步改造中国社会的设想,如实行“大公社”,尽快实现全民所有制,消灭资产阶级法权;实行“大民主”,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等等,这些都是从根源上清除资本主义复辟的措施。

(二)经济建设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搞了几十年,成绩很大、经验很多,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原则、速度和经济管理等都向苏联学习了不少东西。

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最初的提出到抗美援朝和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后,我党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100%计划经济体制。与此同时,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鉴,我党提出了农轻重序列、两条腿走路、三个并举,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东西方对抗的冷战格局。为了在这种东西方对抗中获得国家安全,社会主义国家被迫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积累,而社会主义国家又是在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情况下建立起来的,缺乏发展重工业的资本积累。于是,我们采取了工农产品价格度剪刀差制度,采取了剥夺农民的办法来实现资本积累,来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为 全部工业、运输业以及农业获得发展和改造提供所必需的装备。

(三)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后,中共领导人对全国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方面地学习了苏联的经验,如改造的步骤、方式、时间、内容等问题上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了苏联的经验。并且,国家主席毛泽东还就改造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直接向苏联方面请示,并得到许多帮助和启示。

但是,我国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如在农业改造方面,苏联从一开始就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一开始就造成严重的混乱,而我国的农业集体化则是在大多数农民拥护的情况下实现的,比较成功;在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方面,苏维埃政府采取强制剥夺的办法,而我国则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把私营企业改造与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有别于苏联采取暴力手段消灭剥削阶级的做法。

中苏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异同 表1

(四)高等教育

建国初期的文化教育政策,突出的一条就是“向苏联学习”,把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作为建设新教育的方向。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面临着三项主要任务:一是改变旧教育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使之成为在人民民主专政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二是建立新的教育体制,使教育为广大的工农群众服务;三是随着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把教育转到为社会主义统一的计划经济服务的轨道上来。1949年10月5日,刘少奇在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大会上明确提出:“我们要建国,同样也必须‘以俄为师’,学习苏联人民的建国经验。”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来改造和建设新中国的教育。由此,全国性的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活动伴随教育改造运动开展起来了。

1. 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凯洛夫《教育学》是在苏共中央强调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力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论来分析人类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十分注重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 的教学、重视课堂教学、重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提出了一整套意在规范课堂教学的教学原则。1950

年以后,国内陆续出版了一批苏联教育学教材,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且最深远的乃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它一度被奉为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经典”,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教育理论框架建设起了范式作用。

2. 成立基层教学组织

成立基层教学组织是保证教学改革快速有效进行的组织保障。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针对我国当时高校存在的布局不合理对高等学校进行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仿效苏联高等学校的类型分为综合大学(设文理两学科) 及专门大学两种;整顿与加强综合大学,发展专门学院,首先是工业学院与师范学院;各大行政区综合大学最少要有1所,最多4所。同时,建立了一批专业院校,如石油学院、航空学院等填补了我国高等工业教育的空白,为我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人才。

3. 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1952年底,教育部下达试行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的通知,指出:“为了配合祖国大规模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到来,有计划地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彻底改革旧教育,制定全国高等学校各专业统一的教学计划,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之一。”全国使用统一的教科书、教学计划,高校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也实现标准化。

4. 翻译和编写教材

据统计,至1967年,中国留苏人员工有38000人,其中科学家1300人、讲师1200人、学生7500人,有1万名苏联专家在中国以不同身份工作。其中为中国开设新的课程,参加编纂新教材的工作的有600余人在高校任教。他们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设新的课程、增添新的学科,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科的全面发展做了很多贡献。与此同时,他们还参加新教材的编纂工作。

5. 聘请苏联专家

为了更好地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就需要引进苏联经验,这方面的最佳人选无疑是苏联人自己。早在1949年10月,就有人民教育部副部长杜伯洛维娜到京沪两地参观,并向我国教育工作者介绍了苏联教育工作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后,聘请了大量的苏联专家从事管理与教学工作,成为全国学习苏联的模范;北京师大也于1950年开始聘请苏联专家来校工作。1952年以后,

聘请苏联专家来校指导、讲学,已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1953年夏天,高教部还组织苏联专家在北京、上海、武汉、重庆、西安等地举行报告会。

四、历史后果和评价

总体上看,建国后我党对苏联经验的学习是在依据中国实际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具体分析,在这几十年的不同时期,我党对苏联经验的学习,在方法、内容及结果上都有所不同。大致呈现出一个从全面学习到注重借鉴,从主要学习正面经验到主要吸取反面教训的过程。

(一)国家体制建立的后果和评价

国家体制的建立,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等方面,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成功地建立起来。这个时期,我党通过对苏联经验的学习,比较快地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体制保障。应该说,对苏联经验的学习有不少成绩。

(二)经济建设的后果和评价

向苏联学习,使中国成为工业强国,使我国的工业迅速发展,中国工业能有今天的发展同学习苏联是有很大关系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造了深圳奇迹、攀枝花奇迹、大庆奇迹等等。重工业建设,使得我国迅速建成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两弹一星打下了基础。苏联从重工业建设开始,仅用了十多年时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莫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夺取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苏联的光辉成就,给我们以宝贵启迪。应当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党关于学习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是正确的,实践也证明是成功的。我们在学习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强国民经济的计划性过程中,某些环节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权力过分集中,经济统得过死,束缚了地方管理经济事务的积极性,以及重工业投资过猛,影响农民生活提高等等。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果和评价

社会主义改造,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

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比较协

调。比如,农业生产基本逐年上升,即使农业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总产值还是增长了 4.9%,其中粮食比 1955年增产4.4%,稻谷小麦、薯类、烤烟、茶叶等的产量都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即1957年的计划指标。但是,取得成绩的同时对苏联经验的学习也有一些问题。首先,过多地强调学习苏联的正面经验,对其反面经验的借鉴强调不够。毛泽东在这个时期的确很少提苏联的反面经验,即使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这个问题比较多的地方,他也是下多地强调从正面学习苏联经验;其次,过多地强调虚心诚恳地向苏联学习,而没有特别强调学习和鉴别,比如在处理学习苏联经验中反映上来的各种问题时,往往更多地从是否虚心学习方面找原因,而不是从苏联经验本身问题上找原因,这与当时普遍存在的迷信苏联经验,盲目照抄的现象多少有些关系。后来,中苏关系恶化,我党在对国内外形势分析有误的基础上沿着“左”的方向进行的,对苏联经验的借鉴难免也有“左”的色彩,其作法也是不成功的,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学习高等教育的后果和评价

高等教育经验的借鉴,使得我国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相配套的教育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缓解了当时社会急需人才与专门人才短缺的矛盾;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期间所做的探索为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对这个模式的缺点也不容忽视,并且直到今天还对我国的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些不足里影响中国教育发展最深的应该是高等学校的分校。第一,由于过分经济发展的需要,缺乏长远的考虑,并把政治、经济制度作为取舍教育制度的唯一标准,以致在实践中出现了盲目地、机械地搬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情况;第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在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中被分解成为单科性学院;第三,过于以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为教育目标。当时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我们片面强调培养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专业教育”,把培养有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使大学的教育功能出现了混乱。而作为主导的教育文化功能则遭到极大的削弱,比如我们当时在高校的外语教学中,只教俄语,不教英语,就是以经济和政治作为功利目的。

五、现代化建设启示

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对该肯定的成绩应充分肯定,对失误也应客观地分析。即使对于符合当时的历史必然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过时的选择,我们在放弃或改变它们的时候,亦应肯定当时选择的合理性。正如列宁所说的:“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375页) 。

(一)学习外国经验的基点是自己的国情

学习外国经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成熟程度的反映和体现。只有在深刻、正确地了解自己国情的前提下,学习外国经验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才能有所成就和收获。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注重对外国经验的消化吸收,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这种学习才能够真正有所得。以高等教育的学习为例,我们的高等教育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传统特点,同时吸收世界上的优秀经验。这就需要我国在推进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时候,要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外来文化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并且在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此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学习外国经验必须正确对待意识形态的不同所带来的影响

也就是说不能因为意识形态不同而决定对其经验的取舍。社会主义国家的好经验,我们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好经验,我们也要学习。我们向外国学习是取我所需、为我所用,不管其意识形态如何不同,只要有利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实力的增强,我们都要学习和借鉴。建国后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学习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有过偏差,但这个学习过程总体上是积极进步的,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外国学习的愿望和要求,而且也为我国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取得了经验。随着中华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一定会更加成熟起来,会更加自觉地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使本民族更快地得到发展和进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