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孙子兵法

思维导图孙子兵法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讲授《孙子》已经20年,其间浸淫之深,可以从一个细节上看出来。1986年他第一次在北大开讲《孙子》,人很少,第一堂课大约只有十个人,等到第二堂课,课堂里就剩下两个学生,其中一个还是代表其他学生前来宣布罢课的决定。但现在,李零开课,学生多到教室里装不下了,即使凑热闹的人走了,也还是很多,每次讲完,都是掌声四起。按李零自己的说法,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感觉一天一天好起来”。其原因所在,不外乎讲法更新,讲得让人爱听了,还有就是,“手中有书,心里不慌”。

最后和大家说:我想,每一次都推荐一下对大家都非常有用的信息,只推荐三个有用的,其他的我觉得都没什么意思,每一次推荐都不容易,希望大家珍惜。大家有选择性的看,都是个人觉得非常好的。一切都做了,离成功就近了,好运与机遇就会降临。请大家多关注,我常常会推荐一些很好用的东西给大家。1、推荐快速学习一下思维导图法与快速阅读法,对理解与记忆的帮助十分之大,里面有针对公务员版本,对于时间不够用,效率低的同学特别适用,本人切身体验,没用不会推荐希望对大家也有帮助!建议练上30小时足矣。已经给大家找好了下载的地址,先按住键盘最左下角的“Ctrl ”按键,请直接点击这里下载。)

至今,李零教授已经撰写了三本有关《孙子》的书。最早的两本,《古本研究》和《吴孙子发微》是文献学的研究,对有关研究做了全面清理。(这两本书最近加以修订,合并成《十三篇综合研究》出版。)以此为基础,李零最近推出新著《兵以诈立》,在思想文化史的背景下展开对《孙子》的讨论。

对这些研究,李零坦言,他是“替大家看书”,他“读过的书,绝大多数不值得读”。如此,笔者大胆断言,我们要读《孙子》,虽然李零列出了一个“最低限度参考书”,但其实不必重复神农尝百草的工作,直接从李零教授的著作开始即可。笔者的断言不是虚言,翻开《兵以诈立》即可证明。《孙子》是文字简练的经典之作,各篇均经过提炼而成,很多东西被省略或作为不言而喻的背景存在,这就好比画大象,只是描出了骨架,但其血肉我们并不清楚。李零凭借其20年的研究功底,在讲解各篇时,插入大量的背景知识,涉及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诸多方面,令人目不暇接。这是用血肉填充了骨架,令其真实可感。例如,最后一篇《用间》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李零特别提到这是很重要的社会史资料,牵涉到中国古代井田制的真实情形,跟孟子所编造的井田制大不相同。除此之外,李零还特别注重中外对比,在讲中国兵法的同时,也拿西方的战争艺术进行印证、比较。如此一来,本书文字看似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古代和现代,中国和外国,往往纠结混乱,但实际上却是浑然一体,逸趣横生。

李零教授既以研究《孙子》知名,不免因此遭受《孙子》实用化潮流的困扰。有一次,北京大学哲学系请他给企业老板们讲《孙子》,讲了半天,老板们坐不住,问了一个他们顶关心的问题:《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什么关系?李零回答说,一个两千年前,一个两千年后,没什么关系,所谓“借刀杀人”、“偷梁换柱”之类,这些伎俩满地的奸商都会,还要我教吗?估计李教授回答时没什么好脸色。作为研究《孙子》的专业学者,李零教授是鄙视这种应用研究的。他对《孙子》的看法,很可以从《兵以诈立》这一书名看出来。在这里,“诈”可不是贬义词,它跟谋略有关。李零认为,《孙子》是一本智慧之书,很有哲学味道,思辨水平很高。在《形》、《势》、《虚实》这三篇,他就着重探讨了奇和正、形和势、虚和实的概念。这些概念其实也正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几组重要概念。归根结底,兵法就是谋略,“兵以诈立”,谋而后立,不谋不立,其最高境界就是达到哲学的境界,无法胜有法,“答案就是没有答案”。这就好比武林高手,学会了功夫,但在过招时却并不一招一式如实使来,而是融会心中,见招拆招。

然而,李零教授即便称“兵法是中国的特产”,谋略水平长时间高于同时期的西方,但是他也不是没有意识到中国兵法的缺点。他在另一著作《花间一壶酒》中就曾提到:“中国兵法发达,讲究先计后战,灵活多变,但容易产生忽略实力的倾向。”在《兵以诈立》中比较中西战争方式时,也说西方的优点有三个,“第一是到外国打仗,用武力为商业开道,传播文化,传播宗教;第二是重实力,依赖金钱和技术;第三是重视制度和训练”。第三点且不说,前两点就有值得补充的地方。

其一,武力为文化、宗教开道,其实反过来,文化、宗教支撑或束缚战争,未尝不能成立。李零教授提到晚清叶名琛奉行“六不主义”(书中只提了“四不”)是“犯了兵家之大忌”,这是片面之词。叶名琛当日并非如我们所想像的那样颟顸,而是能干之臣,但面临强敌,他不仅得不到皇帝的支持,甚至还遭到同僚的背叛,只能以“六不”明志。这些真实历史早由历史学家黄宇和在其所撰《两广总督叶名琛》一书中予以探明。可以说,叶名琛束缚于当日的文化制度,既不能跑也不能投降,才落如此下场,并不是因为他不懂兵法。黄仁宇先生在其代表作《万历十五年》中揭示明代军事斗争、武将命运都受制于当日文官制度,也是文化制度制约军事的典型。其二,对于实力,李零教授虽然承认中外重视程度有别,但对于西方的实力来源,却过分强调为对外掠夺而来,没有充分考虑西方资本积累的能力。西方掠夺发家,这是历史;但西方资本本身的积累能力巨大,这是历史,更是现实。这种积累能力的背后,其实是蕴涵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包含很多侧面,比如强调个人的进取,但不能危害别人,还有诚实、责任等等。

作如上补充,是要我们在阅读本书时,不仅仅感叹于中国兵法之神奇,也要明了西方战争背后的精神之所在。不如此,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永远陷于实用化《孙子》的怪圈,最终只有奸商精神,而没有商业精神。君不见,今日图书市场,《活用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之类的书籍卖得正火。而这,想必离李零教授撰写此书的本意甚远。为此,我推荐《兵以诈立》,但也声明:此诈非彼诈,“我不是教你诈。”也许,这正符合李零教授的心声。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