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的诗境

熊育群

《 人民日报 》( 2013年02月12日   08 版)

《时光里独行》:刘鸿伏著;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人生并非像人们渲染的那样,总是向往和追寻着未来,人一旦走出青少年时期,更多的是想回到过去,尤其对于远离乡土的游子,终生怀念的都是故乡。这是我读刘鸿伏的散文集《时光里独行》时忽然想到的。生命的诗情画意几乎都来自回忆。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定是一个念旧的人。一个不念旧的人,很难说有一颗爱心。

板桥、院落、鸟巢、月色、炊烟、田垄、油菜花……这是一些最平凡的事物,但是在从乡村出来的作者眼里,却都蒙上了一层温情、一层诗意。那里面有着人生最悠远的乡愁。

刘鸿伏的散文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如他把一座板桥与中国的诗词绘画、田园情结、人生哲学结合在一起,写成了一种生命的召唤(《板桥上的乡愁》)。他写鸟,写了一种悠游自由的心灵,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一种超脱红尘的境界。他把鸟放在篷船、芦蒿、浅渚的某片岩石上写(《鸟的心情》),放在岁月一样空旷的蓝天写(《青空里的鸟声》),放在寒冷冬季里某栋高楼的窗口写(《寒鸟》),写成中国画一样的意境,却是他现实生活里的另一种图画。他把乡愁写成《父亲》、《南方的院落》、《怀念一条狗》;他更把乡愁像刀一样写进历史的时空、纸上的故乡(《平原上的巢》、《人间序数》、《在流云中安睡》),到了《石骨》,他写的便是一种文化精神了。

当有的作者在贩卖知识,大讲人生的道理,或者只是叙述一段经历和故事时,刘鸿伏却与这些流行的写作区隔开了,他把写作当成了生命的一种延续,文章仿佛有了呼吸,有了人的灵魂。

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这种追求让历代文人创造出了许多意境深远的经典作品,让人类的心灵得到极大的安抚与提升。散文的高下也在于境界的高下。中华文明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所取的诗意化追求,让人与自然达成了最富审美性的和谐。这种文化上的追求,让艺术在表现自然世界时自然地寻求诗意的表达。这是散文的正宗,主旨是讲审美的,是人与世界诗意的相遇。刘鸿伏的文字里就透着这样的追求与旨趣,他自觉地走了一条东方艺术的追寻之路。他从乡愁出发,超越于乡愁,写出了人生、生命、自然、文化、精神……进入天人合一之境。他从传统出发,却洋溢着现代精神,解读并释放着现代人的情感。

读《时光里独行》,我读到了一个作家在自己的生活与旅行中重叠着的人生,他仿佛是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上路,过去与现在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着,恒定不变与变迁不居交织着……书中的人事于是有了纵横而辽阔的时空感,时间的尘埃下岁月的苍凉显现,像远处的雪峰呈现于蓝天之下,作家把自己的一生甚至是千年文化覆盖到了眼前的一草一木之上,一切都在变形扭曲,却托出了一个颤栗的心灵镜像。这是文化的真实、艺术的真实、生命的真实、精神的真实。“人和车只是一种符号,在浑融的平原和浑融的静默中,一如某卷哲学书的一个标点和眉批。”刘鸿伏正是在这样伟大的文化传统背景下行走,以文字的方式,走出了一个作家独特的感悟之路。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