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典型宣传

作者:李慧而

探索:哲社版 1998年07期

  典型宣传,即宣传者通过树立、推广某一典型作为示范,影响和教育受宣传者的活动。典型宣传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典型宣传中的典型,是宣传者思想观念、理想愿望的集中体现。宣传者树立典型,是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的方式,把所要宣传的内容传递给受宣传者,使典型成为受宣传者学习的榜样,从而达到影响或改变受宣传者态度的目的。

  一

  长期以来,典型宣传在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战争年代,张思德、刘胡兰、董存瑞等典型的树立,就曾激励着千千万万革命志士前赴后继,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浴血奋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焦裕禄、雷锋、孔繁森等典型一直鼓舞着广大干部群众奋发上进,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数十年来,典型宣传都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中集合群众、教育人民、鼓舞斗志的有力武器,起到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

  然而,在肯定典型宣传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必须看到,近几年来,典型宣传的影响和作用有所减弱,树立起来的一些典型影响小、褪色快、夭折多,未能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受宣传者由崇敬而争相仿效,往往在各新闻媒介、各种报告会上“热闹”一阵后,就销声匿迹了。因此,最近有些人认为:典型宣传是失败的,至少已经失去效果。

  简单断言典型宣传已经失效,否定典型宣传的作用是有失偏颇的。但也应该看到,目前典型宣传的确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其原因不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社会上没有出现可与董存瑞、雷锋相媲美的人物;也不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群众不再需要典型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导致典型宣传没有起到其应有作用的原因主要在于宣传者,在于近年来宣传者没有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树立什么样的典型

  1.高大全式的典型拉远了典型和受传者之间的距离。在典型宣传中,一些宣传者存在一种追求完美的心理,似乎典型如果不十全十美,就不能作为典型;或认为典型越完美,就越能制造一种“轰动效应”,越能增强宣传工作的效果。在这两种心理的驱使下,宣传者在发掘典型时,常常根据自身的需要,以个人想象对典型进行拔高。于是,在典型宣传中常常出现一些没有缺点、没有失败、无所不能、在各方面都完善无缺的“超人”。假如要树立一个环卫女工的典型,不仅要说明她在平凡岗位中做出的不平凡成绩,而且要体现出她在家中孝敬公婆,善育子女;在邻里间善解纠纷,备受好评;在危急关头见义勇为,勇斗歹徒;在业余时间勤奋自学,取得文凭;积极扶危救困,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这样一来,出现在受宣传者面前的典型,就有了太多的人工雕刻的痕迹,使受宣传者觉得典型高不可攀,甚至不可思议。自然,这种高大全式的典型不能令受宣传者信服。

  2.“平淡”的典型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种情况恰与高大全式的典型相反,出现这种情形,原因在于宣传者没有严格把握好典型的标准,没有把典型和一般的先进人物区别开来。先进人物,如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是在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建设的某一方面作出一定贡献的人,他们在人群中的数量还是比较多的。而典型的标准要比先进人物更高,这是因为:①典型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社会生活中堪称人群的楷模。②典型的行为体现了时代的风貌,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③典型对社会具有巨大的精神贡献,他对社会成员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养成起到重大的影响。①典型的数量不可能太多,否则将会趋于平凡。但在典型宣传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宣传者急于树立一个典型以说明某个观点,但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典型,为了应急,便降低标准从先进人物中找“典型”,这种达不到标准的“典型”,必然因为其事迹过于平淡,而难以引人注目。

  (二)怎样树立典型

  1.典型宣传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典型数量过多,全国性重大典型和地区、行业性典型的比例失当。近几年来,类似“金融行业学×××”、“解放军学×××”的口号被过份强调,一些行业和地方纷纷树立一大批“自己的”典型。似乎跨越行业和地域后,典型的作用就会打折扣,只有树立“自己的”典型,才具有本地本行业的特色,才能充分体现本地本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这人为地制造了典型的空间限制。有时宣传者还热衷于“跟风”,某一个成功的典型出现后,一些地方便刻意模仿,树立起与这个成功典型相似的、重复的典型,并冠之以诸如:“××市的好军嫂”。“××行业的李素丽”之类称号。重视地区、行业性典型的树立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地区、行业性典型树得过多,重复的典型过多,就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地方、行业的许多力量用在树立重复、相似的典型上,使全国性重大典型的宣传力度减弱。二是典型“林立”,影响了典型的质量,降低了典型的标准。三是同时间树立过多的典型,使受宣传者目不暇接,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事实上,过份追求典型的数量,过份强调地区、行业性的典型是没有必要的。首先,典型之所以成为典型,主要在于他的精神价值,在于典型所体现的高尚精神和人格力量对于受宣传者的影响。典型的精神,可以超越地域和行业界限,对不同的受宣传者起作用。雷锋就不仅仅是军人的榜样,李素丽就不仅仅是公共汽车售票员才能仿效。其次,典型宣传效果的大小,不与典型的数量成正比。对于受宣传者来说,他们在一定时间内接受、消化宣传者发出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典型树得太多,不利于集中受宣传者的注意力。

  2.典型宣传急功近利,使典型昙花一现。典型宣传具有功利性,它是以传递宣传者的思想观念,对受宣传者施加影响为目的的一种活动。但是,在典型宣传中,宣传者急功近利同样会影响典型宣传的效果。例如一些典型的树立,并不是因为典型本身的可树性,而是宣传者为应付某种需要,如装点某个活动的门面,显示某项工作的成果而勉强地树立起来的,对典型的树立需要时抓一阵,不需要时放一边。这种突击式、一阵风的典型宣传,很难长期地对受宣传者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受宣传者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宣传是宣传者使用一定手段,将某一种政治主张、意识形态传递给受宣传者,对他们施加影响,使其顺应宣传者态度的活动。因此,宣传者在宣传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宣传的过程,是宣传者和受宣传者相互影响的过程,在宣传活动中,宣传者和受宣传者是互为主客体的。受宣传者不单纯是宣传活动的客体,而且是主动、积极挑选自己所需要的宣传内容的主体。因此,宣传内容不能单凭宣传者的主观愿望来确定,宣传者还必须站在受宣传者的角度,考虑受宣传者的实际需要和愿望,对宣传内容进行安排。典型宣传也是如此,如前所述,典型是宣传者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但典型能否被受宣传者接受,主动权掌握在受宣传者手中。在实际的典型宣传工作中,以下的情况并不鲜见:宣传者单凭主观愿望选择和宣传典型,不考虑受宣传者的思想实际,致使典型的宣传成为宣传者的一厢情愿,受宣传者对典型一听即过,或视而不见。为增强典型宣传的效果,宣传者在选择典型时,必须重视受宣传者在宣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受宣传者的实际需要出发,细致地考虑典型是否能引起受宣传者的心理共鸣。从受宣传者的角度来说,引起他们共鸣的典型往往是反映了他们的实际需要、代表了他们的切身利益的,只有把典型集中体现宣传者思想观念的方面和代表受宣传者实际需要的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所树立的典型才能实现宣传者的目的。近年树立的成功典型有孔繁森和李素丽。这两个典型都反映了受宣传者的愿望,代表了他们的利益。群众热爱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痛恨不正之风,热切希望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因此他们崇敬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群众对服务行业质量不佳、职业道德水准下降的不满由来已久,希望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由衷地喜爱李素丽。由此可见,成功的典型是宣传者思想观念和受宣传者实际需要的统一。

  二

  针对上述问题,宣传者应从典型的发掘和典型宣传的宏观控制两个方面,考虑改进典型宣传工作的途径。

  (一)典型的发掘

  首先,必须把握好典型与受宣传者的距离。成功的典型与受宣传者的距离是适中的。他既是人们仰视的、崇敬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个可以接近、可以学习的目标;他以高尚的情操、出色的贡献超越于人群之上,但又是一个生活在人群中的有血有肉的人。高大全式的典型令受宣传者敬而远之;平淡的、不够标准的典型令受宣传者“司空见惯”,这两种典型都是宣传者要避免的。其次,典型是从人民群众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和涌现出来,又因其体现了重大的社会价值而被宣传者发掘并推广的。在典型宣传中,宣传者要摒弃为说明某一个问题刻意地“制造”典型的陋习,实践证明,“人工培植”的典型没有什么效果。第三,典型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实际需要,代表他们的切身利益。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典型,人民群众才会敬慕和接受他。选准了一个好的典型,宣传者才能通过典型这一中介,影响和教育受宣传者。可见,典型的发掘是典型宣传中的一个首要的问题。

  (二)典型宣传的宏观控制

  典型宣传在宣传的内容、宣传的步骤、宣传力量的安排、典型的数量等方面都应在统一的领导和规划下进行。与其在典型宣传中搞分散主义,还不如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力量树立和宣传一批重大典型更为有效。对典型宣传进行宏观控制的重点:一是掌握好典型的数量。如前所述,典型在人群中的数量不可能太多,太多了就失去了典型的意义,故必须严格把握典型的标准,控制典型的数量。二是掌握好全国性典型和地区、行业性典型的比例。全国性典型和地区、行业性典型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但是,二者必须有主次之分,应以全国性重大典型为主,集中力量宣传全国性重大典型。在数量上,应对地区、行业性典型的数量进行必要的控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加强全国性重大典型的宣传力度和提高地方、行业典型宣传工作的质量,从整体上增强宣传工作的效果。

  从孔繁森、李素丽、韩素云等等例子看,典型宣传决不是“失败”了、“失效”了,只要宣传者正视工作中的不足,积极探索改进的方法,典型宣传这一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仍将发扬光大,榜样的力量仍然是无穷的。

作者介绍:李慧而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邮编510053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