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中的和谐世界--以拙政园为例

华东理工大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 园林文化与设计研究 》课程论文 2015.

班级___工业设计工程___ 学号__Y45150312___ 姓名__虞丹群___ 开课学院___艺术学院____ 任课教师__居伟忠____成绩__________

苏州园林中的和谐世界

——以拙政园为例

摘 要

文章主要通过描写拙政园内人工建筑与自然植物之间的完美结合,营造一步一景的精妙景观效果,从而探讨古人造园之初对于自然所抱有的敬畏态度和隐逸思想,及面对自然之时所做的生命哲思,反思现代造园布景的不足之处以及正确对待自然的态度。

关键词:人造建筑 自然景观 和谐关系

引言

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它凝聚了中国私人造园技术的精粹,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趣的体现。游历其间,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妙的景观布置,体验移步换景的巧夺天工,也可通过这些历史的遗迹,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哲思。与现代的公园以及公共广场不同,苏州园林中的景观布置更多了几分恣意昂扬的味道,植物与建筑布局地恰到好处,少了几分刻意的人工雕琢的痕迹,但又不似深山野林那般,自由散漫到没有章法。总之,一花一草,一亭一阁,都有其最适合的位置,最独特的形态,最淋漓尽致的展现。接下来,就以拙政园为例,浅谈一番苏州园林中的和谐世界。

一、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是江南园林中的代表作,是苏州园林中现存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全园以水为中心,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现存的园区建筑多为清后期重建,但总体仍保持了明代浑厚、质朴和舒朗的风格。其中的建筑布局,水榭亭台,假山堆石,花草树木,无不透露出几代园主人的精巧构思。

图1.1拙政园正门

1.1园中建筑布局

远香堂位于拙政园中部主景区,南面临着荷花池,地处开阔。堂名取自于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池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远香堂为四面厅,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空透,四面景致皆尽收眼底。正北面,与池中假山上雪香云蔚亭、待霜亭隔水相望;西北面,和荷风四面亭、见山楼构成斜穿池面的水上景观;东北有梧竹幽居;东面是海棠春坞、秀绮亭等庭院组合;东南又与玲珑馆、听雨轩遥相呼应;南面正对枇杷园;西南透过层层花木,隐约可见小飞虹俏丽的身姿。四面皆可观景,四面皆为美景,是真正的赏景佳处。

图1.2远香堂

远香堂作为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入园即可得见,地位可见一斑。体量上,面阔三间,方方正正,中规中矩,大气稳重;功能上,四面皆窗,通风采光良好,是待客赏景的佳处。中部园区内的其他建筑以远香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错落而建。倘使此处建一亭,则太过小家子气,布局太过单薄,若是建一楼阁,则又有稍显轻浮,不够稳重之嫌,因此,建一厅堂足矣。

雪香云蔚亭位于池中西部土山上,与东岛待霜亭两两相望,亭为长方形,外观质朴而轻快。雪香是古代诗人形容洁白有香之花景的常用语,有指白菊,有指杏花,但最多是指梅花,云蔚,意为花木繁盛,与云相映,亭周多植梅花,冬春开花,冷香四溢,故而得名。

图1.3雪香云蔚亭

《园冶》中提到:“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拙政园池中一大一小并列而成的两山,则是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东山较小,但较高耸陡峭,山上建有待霜亭,西山较大,山势则较平缓,山顶建有雪香云蔚亭。两亭皆位于全园较高处,可赏景小憩。山上建亭,更显玲珑别致,拾级而上,则别有一番风味。深秋赏枫,冬春观梅,这一布置体现了园主人的闲情雅致,也是全园布局的点睛之处,使视线纵向上有了延伸,丰富了园景的层次感。

拙政园全园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水多则桥多,而小飞虹无疑是其中最为特别的一座桥,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桥。廊桥,顾名思义,由廊和桥结合产生,即在桥上加廊建屋,有些甚至在其中摆铺设店,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作为行人休憩之所,也可解长途跋涉者解渴充饥之需。小飞虹之名取自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其朱红色的桥栏,横跨水面,倒影成趣,也与此名相得益彰。小飞虹位于中部水池之上,东接倚玉轩,西接得真亭,桥以白色条石为桥面,两边辅以木质护栏,其中有立柱撑起灰瓦廊檐。站在廊桥北部向南望,小飞虹与周围的亭、轩、绿树红花相应相称,远近虚实相接相连,使景致更富于层次变化。

图1.4小飞虹

小飞虹的廊桥式设计,与两岸的廊、亭相连,过渡自然,绵延不断,观感上不显突兀,又巧妙地起到了分隔作用,隔而不断,透而不连,无形之中将近景远景、实景虚景区分开来,使所赏之景更具层次,更富变化,更加意味深长。

以上只简单列举了拙政园中的三处建筑,其余如临水而建的水阁小沧浪,

暑观景的荷风四面亭,清静幽雅宜自读的海棠春坞以及旱船香洲等等,都是别具匠心,自成一景的美妙去处。这些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规矩如远香堂,或灵动如小飞虹的建筑,分布于园区各处,疏疏落落又乱中有序,使整座园林充满意趣和韵味,叫人游之而流连忘返。

1.2植物的选择与布置

园林布置除建筑的规划之外,植物的选取和种植也尤为重要,可说是园之成园,景之成景的关键之处。拙政园中尤以花木繁多为胜。

园中植物种类丰富,观花类植物如山茶、杜鹃、腊梅,观果类植物如枇杷、桔、石榴,观叶类植物如黄杨、垂柳、枫香,林木、荫木类有松柏、香樟、梧桐之类,藤蔓类有紫藤,竹类则以南天竹为主,草本与水生植物类以芭蕉和荷花为代表。且一年四季,花木轮替,时时处处可观园景。每至春日,则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如霞;夏日,赏莲叶荷花,听雨打芭蕉;秋日,丹桂飘香,枫红如火;冬日,寒梅傲雪,凌霜独开。

图1.5荷花池

各类植物都有其特定的栽种地点,或因势而成,或与建筑相互映衬,或为色彩搭配,浓淡两相宜,使园中花树相杂,红绿相配,繁华热烈而不冗杂,苍翠宜人而不阴湿,百花落尽而不萧条。

园中多水,水面之上,则遍植莲荷,顺水势而行,因河道宽窄变化而变化,

疏密有致,错落有序。荷花繁盛之时,则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密密实实,开的热烈而生机盎然,使满池不见水色;睡莲花开,则成小片团簇,散落各处,叶片飘在水面,如无根浮萍,好似会顺流而下。虽属同宗,花开之时却也有不同情态,两相交错,各成趣味。

梧竹幽居,以所栽种植物得名。主体建筑为一座方亭,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亭的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四面开敞,做观景之用。由题名可知,亭边种有梧桐和翠竹。春夏之际,梧桐成荫,遮天蔽日,翠竹则密密丛丛,梧桐叶的浓绿与竹叶的青翠相互映衬,深浅交叠,进而形成了相对幽闭的空间,与“幽居”之名相辅相成。梧桐和翠竹更是园主高风亮节的自我标榜,于此处幽居,更显无限意味。

图1.6梧竹幽居

梧竹幽居之旁另有杜鹃为配,正是万绿丛中一抹红的直观写照。花木的栽种,不致使青翠之色太过单调和孤清,使审美疲劳得以暂缓,也符合自然之中花树相间的真实场景。

全园之中植物种类繁多,每个景点皆以多种花木相搭配以比拟自然之态,高低错落,软硬相间,层次多样,与园中建筑相融相合,使各处景致相互关联有序,又自成一派,各具特色,随着游览的递进而一一展现。

真正使园林达到了一步一

景,移步换景的神妙境界。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古人的造园智慧令人惊叹,其对自然景观的引借与运用也很值得我们参考与学习,如何让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是我们在现今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中所要做到的。如此布局,有人们因科技落后而造成的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有文人居士借景抒情的隐逸之意,也有古代哲人们由万物生发轮回之态引发的对生命归宿的深思。

我国的明清时期,仍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人们多从事农业或小型手工业,少有的科技也用在了制作奇巧玩意之上,对于各类自然现象与万物生长规律缺乏系统的认识,若遇到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也多以鬼神之说做解。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人们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借用自己的想象与口口相传的神话来为眼前所见赋予灵魂,借引种奇花异草来抚慰心中的小小不安与恐惧,使住处与自然相互融合,有所依仗,穿行其间,仿若自身也为其中的一员,不受排斥,则可保平安无虞。

苏州园林园主或是官场失意,归于市井,或是倦游归来,安于平淡,这其中或多或少都有归隐田园之意。但这些园主又多是颇有资产,养尊处优之辈,真正的山野隐居太过清苦孤寂,非实在心灰意懒之人,则无法忍受,因而他们退而求其次,建造园林,借用山水画理中的移山缩水的写意手法,把高山江湖缩小在尺余之间,在园内叠山凿池,模仿自然山水,聊以自慰,既能过象征性的隐居生活,又不妨害物质的享受。如此做派,虽有矫揉造作之嫌,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借以明志,寄情山水,抛却俗世烦恼。因而园中之景模拟自然便尤为重要,越是少人工雕凿的痕迹,越能表隐居之决心。

引种自然花木,观其四季轮回交替,或花开花谢,叶落叶发,或常绿如松柏,都有其一定的生命轨迹,人作为自然生灵,自然也遵循此法。人由生命之初走向终结,经历一个轮回,最终归于尘土。这期间,多少功名利禄,财富名望,也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如王维在辋川别业中静坐深思那般,苏州园林的园主们也或是倚窗而坐,对月独酌,或是独居幽馆,弹琴赋诗,在凡尘俗世中的小小园林一角,思索着各自生命的归宿。

结论

诚然,现今社会,已经可以用科技解释诸多自然奇观,但自然的力量仍是我们远远无法估量的。时时保有一颗敬畏和谦恭之心,将自我作为自然万物的一份子,以维护和改善家园的心态,来对其加以改造,用善意的真心,就一定能换来自然丰厚的回馈。

参考文献

[1]居阅时.园道——苏州园林的文化涵义[M].上海:上海人名出版社,2012.

[2]王其均.中国园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3]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4]唐真.苏州拙政园的植物色彩分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3,11(2):13-15.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