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井冈山时期党的执政理念与实践

  [摘 要]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是党第一次在红色割据区域内执掌政权。党的执政理念与实践探索都始于井冈山时期。党对执政指导思想、执政宗旨、执政任务、执政方式、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有益探索,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和局部执政提供了实践经验。

  [关键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执政理念 实践探索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围绕一定时期的执政目标所形成的对执政指导思想、执政宗旨、执政任务、执政方式、执政党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总的看法和观点。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创立之初,没有任何现成的执政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完全依赖毛泽东等党的早期领导人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最终使红色政权发展壮大并日益巩固。当时虽然还未提出“执政理念”这个概念,但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边界红色政权的建设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在根据地内局部执政的思想观念和指导原则,并始终贯穿于边界红色政权的执政实践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井冈山时期党执政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革命党身份诞生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学说最早提出通过城市中心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等革命理论,并在苏联“十月革命”中得到了实践和发展。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内曾经一度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得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中国的国情,从湘赣边界的实际出发,在1928年10月间首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以及红军建设和游击战术原则,形成中国红色政权的光辉理论,并最终发展成为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新突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创造,不仅在实践上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也在理论上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和政权建设的理论,并最终指引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所以,我们说,由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而来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党执政的指导思想,为党在边界红色区域内执掌政权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二、实现工农群众的利益是井冈山时期党执政的根本宗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公告》中明确宣称,“红军宗旨,民权革命”,“革命成功,尽在民众”。代表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宗旨,也是具有原创意义的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井冈山斗争时期,敌我力量悬殊,条件非常恶劣,边界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充分发动群众,从而形成了战无不胜的力量。在井冈山时期我党群众工作的实践探索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的基本观点,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培育了为人民服务、实现工农群众利益的革命精神,也成为我党在红色边界区域内局部执政的执政宗旨。

  土地问题是农村最大的问题,享有土地是农民最大的利益诉求。1928年3月至7月间,工农革命军在边界各县普遍开展了分田运动,农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顺应和满足了边界农民对土地迫切需要的根本利益,极大调动了边界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根据地的农民为了保卫红色政权,纷纷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积极配合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对敌斗争,真正构建起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成为以后多次粉碎敌人“进剿”和“会剿”的重要因素。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也十分注意军队的群众纪律问题,1927年底,毛泽东在宁冈砻市为部队制定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要求红军战士自觉遵守和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密切了军队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集中体现了我军军民一致、秋毫无犯的新型军民关系。边界政府还非常注意关心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疾苦,在党的领导下,苏维埃政府将打土豪所得的浮财、稻谷等分给周围的贫苦农民,给老农送去棉衣,给孤寡老人送木炭,给群众送食盐,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边界党和政府的干部,忠实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心为老百姓办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三、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井冈山时期党执政的主要任务

  

  执政理念是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来加以调整的。形势决定任务。根据地建立初期,形势错综复杂,国民党反对派不仅对根据地进行军事上的“进剿”和“会剿”,而且在经济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企图把红军困死、饿死、冻死在山上。当时的井冈山根据地,“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红军和人民群众所必须的粮食、食盐、布匹、药品等物质都匮乏到了极点,有时“真是到了极度”[1]。1928年10月,毛泽东在边界党的“二大”决议中分析了经济困难的局面,提出了解决经济问题的重要性。通过促进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来巩固根据地,是井冈山时期党执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执政的主要任务。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把经济发展当作巩固根据地的主要问题来考虑,制定措施发展生产,克服经济上的困难,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在工业生产方面,边界军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办起了被服厂、军械所、造币厂、印刷厂,发展了简单的军需工业,使红军渡过了难关。农业生产方面,毛泽东提出了“边界的经济,是农业经济”[2]的思想,把发展农业生产当作发展边界经济的主要手段,组织工农红军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动员农民积极发展生产,整修道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改善了根据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边界政权建立了草林、大陇等红色圩场,开展红区和白区经济贸易,繁荣了边界的商品经济,丰富了军民的物质生活,防止了商品堵塞,确保了根据地内的工农业生产顺利进行。边界党组织还组织制定了“保护中小商人”的工商政策,活跃了根据地的经济。同时,创造了适应根据地供需实际需要的新型经济形式――公卖处,有效抑制了不法商贩的中间盘剥,控制了根据地物价的上涨,克服了敌人经济封锁带来的生活困难。这些措施,创造和完善了与革命战争任务相适应的经济思想,为边界红色政权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保障作用。

  

  四、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是井冈山时期党执政的主要方式

  

  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实践经历了由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的历程。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武装割据,是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别于大革命初期与国民党革命派的合作,也有别于新中国建立后的全面执政,采用的政权组织形式――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有很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集中表现。从1927年11月到1928年6月间,根据地先后成立了湘赣边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和茶陵、遂川、宁冈、永新、莲花、酃县等6个县级政权以及新遂边陲特别区政府,并在苏维埃政府下设土地部、军事部、财政部、政法部、工农运动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和妇女委员会等部门,同时还建立了共青团、工会、妇女会,赤卫队、暴动队,少年先锋队,儿童团等革命群众组织,由各级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指挥。泥腿子们当主席,是边界红色政权的重要特征。从工农兵政府及下属各乡的人事安排来看,边界各县、区、乡的政府的主席和组成人员大都是农民。各级工农兵政府成立后,迅速开展了以下几项主要工作:(1)发动各乡贫苦农民烧毁田契,分配土地,发展农业生产;(2)组织群众到外地打土豪,筹备红军所需的各种军需物资;(3)动员组织全区群众挑运粮食、修筑哨口、建设医院,参军、参战,支援前方;(4)建立递步哨,确保根据地内的通讯联络;(5)创办区、乡两级公卖处,活跃根据地经济。这些活动对巩固红色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边界红色政权还颁布了自己的施政纲领。1928年1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攻占遂川后,颁布了《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部无产阶级政纲,集中体现了边界各县工农兵政府的政权主张。《临时政纲》第一条即规定“凡从(事)劳动及不剥削他人以为生活的男人和女人,如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这充分说明了边界红色政权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民众革命政权的性质。

  在政权组织中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政权区别于旧社会反动政权的重要标志。在边界的全盛时期,边界政府,茶陵、遂川、宁冈、永新、酃县、莲花各县以及各区、乡大都建立了红色政权。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级政府都由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按照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执行委员会,并对执行委员会进行监督,这种政权组织制度表明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原则。

  边界红色政府在政权组织形式中使用的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实质上是我国现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身,代表了当时边界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革命的热情,直到现在还具有借鉴作用。在政权组织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同样也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与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在政权组织中实行民主集中制,不仅巩固了初生的红色政权,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伟大尝试。

  

  五、建立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是井冈山时期党执政的根本保证

  

  执政理念包括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认识。执政党只有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确保党的执政地位。毛泽东在领导党和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对执政党建设做出了可贵的最初探索。

  1927年10月上旬,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湘赣边界时,因“马日事变”的影响,边界各县的党组织已经破坏殆尽,只有若干党员零散藏匿于茅坪等地。由于缺乏党组织的发动和引导,“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以后,才慢慢地起来”[3]。1927年11月初,毛泽东在茅坪象山庵主持召开了永新、莲花、宁冈三县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号召各县负责人抓紧时间重建和恢复边界党组织,领导开展群众武装斗争。1928年5月,边界六县党的“一大”召开,选举产生了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为边界党的政权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1928年5月后,边界党组织进入大发展时期,不少投机分子混入党内,造成了党组织的严重不纯。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和边界特委开展了“九月洗党”,进行组织整顿和建立秘密组织,“党员数量大为减少,战斗力反而加强”[4]。边界红色政权还特别注重思想上建党,边界党的“二大”《决议案》规定,“现在每个党员都须加以党员的基本理论的训练”。边界党组织举办了党团训练班,对党员开展政治教育、阶级教育、党的性质和基本理论教育,有效提高了边界党团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边界特委还针对个人专政等现象,提出了一些具体制度措施:在特委、县委设四个以上巡视员,指导下级工作,帮助各级党支部改造;健全党组织机关,一切权力集中于党的常委,反对个人领导;重大事项须经党员大会讨论,扩大民主化程序;增加工人领导力量,防止农民党倾向;执行铁的纪律,等等。在党与苏维埃的关系上,边界前委提出要求,规定:第一,“以后党要执行领导政府的任务”[5],但不是包办政府的行政事务;第二,“党的主张办法,除宣传外,执行的时候必须通过政府的组织。”[6]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党政分开”的政策主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建设,因为毛泽东及其领导的边界党和政府以正确的执政理念,采用了科学合理的执政方式、执政手段,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成功和发展。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建设开了先河,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和全面执政提供了实践经验,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学说的早期思想。○

  

  参考文献:

  [1][2][3][4][5][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3.57.78.75.73.73.

  责任编辑 晏蔚青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