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融合老庄的思想及其后世影响

第22卷第4期2008年8月

JoumalofShihezi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UIliversi【y(Philos叩hyandS0cialsciences)

V01.22No.4

Aug.2008

《淮南子》融合老庄的思想及其后世影响

徐飞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在道家思想体系中,老庄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但在先秦时老庄各有侧重并非一家,汉初盛极一时的“黄老”也是以老子思想为主而较少有庄子的痕迹,战国秦汉时期,不同的思想祈向使得老子的显赫与庄子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不仅把老庄同时当作其思想内容的重要来源,还将两者相联并称,老庄互阐,其融合老、庄的思路为两者合而成为率真自然的思想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从而开启老庄思想在汉代的融合趋势。

[关键词]淮南子;老子思想;庄子思想;融合趋势[中图分类号]1206.2

711le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l一0304(2008)04—0036—05

C叩tribIl石伽of

H岫i咖西tD

XUFei

C伽Verge【舯aIldZh岫鹏

(Couege

0f“temtuIe,He啪Unive巧时,Ka如Ilg,Hen锄475001,C}lim)

ar{e

an

Abs晌ct:【ao

L舯Zi,andthoughtsmajnly

伊eatly

zi粕d孙uaIlg

Zi

integmlwholeinD∞’sideol晒caJ

system.But

bef.o陀Qin蛳t)r,zhuang

t}10ughlt0Ⅱ螨t】yQin—Han

consistof

Period,dissirnilar

not

zi舶dXunZididll’t

had

little

Mongto叩esch001.IntheeadyHaIl

D),nasl),,“HuaIlg‰”was

zh哪g

rehtion诵th办uangand办uang

Zi.DuringtheWa而ngStatesPeriodand

LaoZi耐山nlestillnessof

made

a出印contmst

to

for‰splendorofzi.Huain肌zibyuuAn

only

absorbedLaozi

Zisimultan∞usly,butaIso

e僦bed

associationa11delucidationeachotller.Ith∞

fhnl(nessafIer

con—

cont曲utedthefom脚ionofthe

ideolo百calsyst咖whichis缸止山汜dby岫turalness粕d

vergiIlg【ao

Zi锄d盈咖gZi.

thou曲t

of

Keywords:Huaina眦i;the

I肋Zi;Ⅱleth叫gIltof孙uangZi;conve喈ing№nd

庄合称却有着一个融合的发展过程。在先秦,老子和庄子分属两家不同的思想体系,发展到汉初,老庄开始出现合流的趋势,其中《淮南子》对老庄合流的作用尤大,并开启了老庄思想在两汉及后世的融合发展趋势。

在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方面,老庄并称,其无为自然、虚静恬淡的出世思想,与孔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世思想相为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儒道互补的思想体系,以及一强一柔、一外一内、一显一隐、一张一弛的行为方式。正像侠义小说和杂剧戏曲中的因果报应情节抚慰下层贫民一样,老庄思想舒缓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压力,维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高度集权下的相对稳定状态。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和孑L孟思想交融而成的内圣外王的行为追求已经成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代表着文人士大夫人生的至高境界。儒学孔孟相联,道家老庄并称,孔孟相称源出于两者同宗同门的传授和思想体系的继承关系,两者联系在一起足很自然的结合,而老

一、先秦老、庄各成一家

在先秦诸子中同时论及老子和庄子两家的一是《庄子・天下》篇,一是《苟子・天论》和《苟子・解蔽》,都未将老庄放在一起,而是各成一家,分开述论,更没有分析两者思想间的联系和承继之处。

在《庄子・天下》篇看来,老子和关尹属于一家,其思想内涵是“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第一句概括了

[收稿日期]2007—09—20

[作者简介]徐飞(19r73一),男,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研究。

万方数据

第4期徐飞:《淮南子》融合老废的思想及其后世影响37

老子道的观念,第二句描述了老子所持的思想行为方式,应该是符合了老子的思想本质。而对庄子一派的评价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1I。点明了庄子对天地万物的关切,及其适应乱世生存需要的弥合是非的处世方式。“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说明庄子对自然界和事理的思考和阐发;“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1I,在于评价庄子思想论辩精微,论而理详、辩而无穷,有着对事物独到深入的思考。由此可见,在先秦,《庄子》一书虽然对老子大加赞赏,并称之为“古之博大真人”,但并未将自己列为老子思想的接受和继承者,而是自成一家。

《苟子》也对老、庄各作评论,《天论篇》说“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2J,《解蔽篇》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2|,对两者的概括评价的立足点并不一致,老子之要在其守拙守雌的内敛,庄子之要在于对天然的重视而对人事的反对。在苟子看来,两者的思想内涵及关注重点明显不同,也未将老子和庄子当作一家。

先秦其他思想著作中,《韩非子》专辟《解老》、《喻老》,首开对《道德经》思想内容的诠释之例,表明其思想体系对老子思想的重视和继承。但通书未出现庄子称谓,只是在引用《庄子》羿之善射故事时用了“故宋人语日:‘一雀过羿,羿必得之,则羿诬矣;以天下为罗,则雀不失矣。”’L3J‘‘宋人”或指庄子,但并未将庄子列入评述对象,更未将之与老子联系起来;对老庄思想都较为重视的《吕氏春秋》,虽数引老庄语句入文,老庄相关的人物故事也时现书中,但老子与庄子之间的了无挂碍的关系也十分显明,有老处无庄,有庄处无老。

先秦时期,诸子之间相互攻排,“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同一思想体系内也是派别林立,社会思潮的思维特征更多体现的是离析而非融合,“孔墨之后,儒分为多元化的思想取向使学者们很难发现此时尚未统一为道家的老庄之间的思想联系和承绪关系,此时的老庄思想是相互独立的体系。

二、汉初“黄老”思潮对庄子的漠视

汉代早期以黄老思想为治国方略,庄子与黄老

万方数据

有着密切的关系,庄子将黄帝这一原来十分模糊的上古帝王形象写入书中,赋予了其先古盛世的明王形象,又将老子描绘成博大真人。《庄子》一书中“黄帝”出现35次,“老聃”出现47次,“老子”出现23次,而较早一些的文化典籍《论语》、《孟子》中都没有黄帝、老子的踪迹,《老子》书中也没有黄帝的内容。《庄子》为黄老之学提供了最初的人物来源和理论准备。

庄子与黄老思想的密切关系并未迎来积极反响。汉初统治阶层虽然对黄老思想推崇有加,但对庄子却反应冷淡,更不要说将老庄合流并奉为治国方略了,老子的显赫与庄子的落寞形成的对比恰恰说明两者在汉初仍被看作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家。

汉初,国力、皇权极其衰弱,无力以强势政权的方式号令天下,征伐四夷,皇帝缺少天下至尊的威势,群臣侯国经常谋反,匈奴多次犯边,急需稳定天下而又无力可恃,只有依靠自处弱势尊重臣下和四夷为我所用的“术”、“道”,也即权术机巧之类的治国方略求得暂时的安宁。我们看老子之道:“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5J。对此,钱穆认为“此乃圣人之权谋,亦即圣人之不仁之可怕也,《老子》书中圣人之可怕,首在其存心之不仁,又窥破了天道,于是有圣人之权术。圣人者,凭其所窥破之天道,而善为运成以默成其不仁之私,而即此以为政于天下也”№J。汉初皇帝的对内对外政策采取的就是上述特色的欲擒故纵之道,对内卑身安抚,不可禁之时诱骗除之;对外委曲和亲,伺机攻伐。与其说汉初统治者选择了黄老思想,倒不如说是无奈为之。另外,黄老思想主要为老子思想,语言平易易晓,所以辕固生称之为“此是家人言耳”【7J,也正适合于汉初统治者文化层次不高、理解能力有限的接受特点。黄老思想有了自身的思想条件,又有了适宜的环境,被称道嘉许为社会主流思潮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庄子思想中的非王、非力、非智虽与老子思想有相通之处,但他舍去了老子思想中的“治术”原则而突出个性和自然,非统治者所需,即便是老子思,想,汉初统治者所接受的也仅仅是其中的道与术,至于“上善若水”之类的道德内容,刘邦、吕后、窦太

后、汉景帝等概莫能外将之置若罔闻,更不要说将

子》一书深刻的思想性和深奥的语言特点要求其接

八,墨分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自谓真孑L墨”【4|。无为虚静的德化内容加强的庄子思想了。另外《庄

38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受者必须具备相当的思想文化素养,汉初皇帝除主观上不愿接受庄子思想外,还有其客观上的不易接受。

只有汉文帝还体现出几分黄老思想中德的风范,而一旦将黄老思想中的个人修持意识和德化内容加强,黄老思想便与庄子思想找到比较恰切的结合点。我们看汉文帝的施政风格:除连坐、赐百姓、废死谩、赦谋反、去肉刑、祈黎庶,不建露台,躬耕自织,以德报逆等非其他封建皇帝所能做到,并在生死观的认识上与《庄子》思想有相通之处:“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7J之前,虽然墨子门派主张薄葬,也只是从节俭省用方面讲,而对鬼神之类敬而有加。汉文帝的薄葬观来源于其庄子式的生死观。在先秦巫术盛行时,诸子均不轻言死后之事,只有《庄子》思想有着“万物靡不有死”的观念,《庄子》中得道的理想人物的生死态度是“不知乐生,不知恶死”…。庄子将死,弟子要厚葬,庄子遗言“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汉文帝生死观、薄葬观与庄子何其相似。

为什么汉文帝能够有庄子式的生死观和薄葬观呢?首先汉文帝时期国力仍不昌盛,黄老治国仍在继续,具有接受道家思想的外部条件;其次汉文帝本人随和冲淡、与人为善的性格和良好的教育素养具有了接受庄子的个人条件。我们对比《史记》中以“上日”等明引方式出现的汉文帝和刘邦、吕后等语言习惯就会发现,汉文帝没有像刘邦那样的轻易谩骂和吕后那样的刻浅歹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了这样一句话:“汉文帝日:‘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7f,“夜半虚前席”之间的论对虽自感不及贾生,但汉文帝学问之勤可见一斑。

由此,汉初老子和庄子际遇相异,与庄子相比老子要显赫得多,统治者更愿意接受老子所提倡的治术思想,而对庄子的委运任化的思想反映十分冷淡,汉初庄子没有获得充分的认可,人们自然也不会将庄子与老子联系起来,此时庄子和老子仍属于不同的两家。

三、《淮南子》对老庄思想的整合

淮南王时期,“黄老”学说是社会思潮的主流,

万方数据

老子的治术思想还在发挥着政治影响力,淮南王本人也是“无为而治”方略的信奉者,但这并不影响庄子在《淮南子》中的地位。庄子思想到了《淮南子》中。一改先秦和汉初遭受冷遇的影响态势,争得了

与名贯天下的老子同样的影响地位,成为《淮南子》

思想来源的宝库。

(一)对黄老思想的改造

汉初黄老思想源于战国中后期的稷下黄老,是一种探究治术的政治学说,“申子之学本乎黄老而主刑名”【7|,“韩非者,……而其本归本于黄老”[7I。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7|,可见黄老与法、术、势思想之间的紧密联系。后世一贯认为《淮南子》是汉初黄老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于社会上黄老思潮的实际意义,《淮南子》认为:“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言乇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8j揭示了黄老思想的实际内涵即老子思想,《淮南子》中的老子思想虽不乏治国安

邦之道,但更多地表现为品性道德层面,阐述了老

子思想中的守柔、守中、守雌、知足不辱的特点,即使是其中的政治层面的治国之道,体现的也是内敛、持虚和去锐等思想,《淮南子》将老子的治国之术渐渐向后世老庄的个人修行方向转化。

(二)老庄并重并称

《淮南子》开始有意将老、庄联系在了一起并加

以整合,两者思想体系的糅合发展,开启了后世两千年“老庄”并称的序幕。我们不妨以《原道训》为例来探讨老庄合流这一学术特点的发韧之功。

“夫道者,覆天载地,……遂兮洞兮,不虚动兮。”旧J这段文字是对道总括式的概述,认为它包括天地,遍极四方,无穷无极而又不盈一握,万物不可

离道而成,正合于《庄子・大宗师》对道的自然状态

的描述。从整篇《原道训》来看,其道的自然属性接近于庄子的道的覆载天地、化育万物、恍惚空蒙、无穷无始、增之不多、损之不少、无为无形的形象;而道的德性,孕育万物却不以为己功,造化万象不生主宰之心,“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怕J是老子治术中的功成不居、事成身退的思想。论者所阐发的恬静和乐、宽广无思、返回本性、与天地造化合而为一的思想又综合了老庄的无为和本性观念;至德之人在于体道冲淡,自得其乐,不以身役于物,无悲无欢的精神境界和体道自然的养生观念又是老庄两人养生追求的总和。《原道训》是《淮南子》一书的开篇文章,对全书具有涵括的作

第4期徐飞:《淮南子》融合老庄的思想及其后世影响

39

用,其基本的思想观点与老庄思想相近,由此可见,不但其《要略》所列《道应训》“考验乎老庄之术”,其它篇章也与老庄思想联系颇多。

《淮南子》所形成的老庄互证、融合两家的思想体系开启了老庄合流的趋势,其时,信奉黄老的窦太后仍在掌握着事实上的最高权力,但热衷于儒学的汉武帝已经跃跃欲试,即将开启一个思想文化的新时代,老庄融合的历史意义在于《淮南子》在“黄老之学”形将没落之际给老子思想提供一条新的结合点,同时老庄结合也给庄子思想带来了勃发成名的机会,从老庄思想的后世的影响来说,《淮南子》对于老学和庄学的贡献可谓大矣。

(三)庄老互阐互释

《要略》中说:“道应者,揽掇遂事之功,追观往古之迹,察祸福利害之反,考验乎老、庄之术,而以合得失之势也。”[8]明确表达了《道应训》在于阐发老庄思想,第一次将老庄并称,在“黄老”思想影响至巨的社会环境下,发觉老庄之间的联系,可谓洞见极强,《道应训》可以看作是老子《道德经》的注释和阐发,其中的寓言故事不少选自今本《庄子》,可以看出以庄解老的倾向和庄老互阐的特点,也开了后世所惯用的以老解庄或以庄解老的诠释哲学的先河。兹举《道应训》用庄解老的例子:

开篇即用《知北游》中的“泰清问道”说明“故老子日: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8],用“留缺问道于被衣”注解“故老子日: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8J,用“大马捶钩”用以解释“故老子日:‘从事于道者同于道”,【8【。

又属庄子自创,或许这一故事取源于淮南王时的《庄子》版本,可能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庄子》佚文的线索。

《道应训》适应当时“黄老”思想传播的需要,用历史和寓言故事阐释老子,所阐发的老子思想也对庄子思想寓意有着补充说明作用,萃取的50个寓言中与今本《庄子》思想相同、语句相差无几的就有8篇,如果考虑到庄子佚文人选的可能性,则来源于《庄子》的故事可能还要多一些,《道应训》以庄解老的方式将庄子和老子联系起来,也使老子思想向庄子靠拢,开启老子无为修养的体系。《淮南子》不仅第一次将老庄并联,而且将老庄思想融合互阐,老庄开始从治术和个人修持两个相对关注的重点向融合发展,老子渐渐突出其无为清静的特点,庄子也体现出无为而无不为的意识,这是老庄思想发展的新的特征。在黄老思想为主流的社会思潮中,作为黄老信徒的刘安所编定的《淮南子》一书将老庄思想联系起来,应该是一种敏锐体察社会思潮发展方向的反映,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其它黄老著作散失不传而老子依然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就在于老子和庄子逐渐成为个人修养的理论体系。

四、老庄并称的后世影响

黄老思想治国的时代随着窦太后的离世和刘彻的主政而走入历史;刘安因为犯上作乱身死国除,《淮南子》也随之成为禁书,被收之于藏书阁秘不示人。完全掌握政治权势和思想文化话语权势的汉武帝刘彻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武和魄力,大举实施他所向往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也预示着黄老思想的没落走向。但黄老思想的后世影响一直持续到东汉、汉末,不绝如缕,不过其内涵意蕴已经逐渐蜕去治术思想,到了魏晋时期,黄老思想因其所赋予的老庄等道家思想引起了较为广泛的注意。而将黄老思想向老庄思想发展转化的正是由《淮南子》开其端。

淮南王之前的刘邦、文景、吕后、窦太后、曹参,同时的汲黯等皇家及王公大臣信奉的黄老思想有着明确的为政色彩,黄老此时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政治思想;淮南王之后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黄老思想从政治的神坛走进个人心目中,《汉书》和《后汉书》中仍然有不少以黄老思想为准则的人物,包括刘德、杨王孙、任隗、梁冀、樊瑞、刘英、矫慎、折象、蔡勋、樊融等,后期修黄老者主要是

用《让王》中的“大王盲父居邻”注释“故老子

日:贵以身为天下,焉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焉可以寄天下矣”[81;用“中山公子牟谓詹子”说明“故老子日:知和日常,知常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气日强,是故用其光”【8J。

用《天道》中“轮扁斫轮”的故事解释“故老子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盗跖》“跖之徒问跖”解释“故老子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竹[8];

用《大宗师》“颜回悟道坐忘”解释“故老子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8J。

另外“罔两问影”的内容和文字明显不同于今本庄子,但与今本《齐物论》中的“罔两问影”所用的行文方式、人物名谓相同,“罔两问影”之类的故事

万方数据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清静、长生、知足不辱方面的个人追求,虽言黄老,其实已经是倾向于个人修为的老庄思想了。

刘安之后不久,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不仅将老子和庄子合传,而且明确指出“其

(庄子)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肱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71,司马

迁是把庄子当作继承老子衣钵的传人。这是庄子在历史上第一个传记,表明了庄子思想在西汉中期影响范围的扩大,司马迁对老庄的思想传承的评述直接奠定了后世人们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史记》的以庄传老的思想并非空穴来风,《淮南子》整合老庄的思路因其所具有的前瞻性和合理性特征必然会给司马迁带来积极影响,从而为老庄相联找到最初的思想源头。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沿袭《七略》之法编日,按照九流十派分门别类排列各家著述时,将《庄子》一书放在《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

徐氏经说》、《文子》、《娟子》、《关尹子》之后,而在

《列子》之前,并注明:文子、蜗子乃老子弟子,关尹为其从者,列子先庄子,而将《庄子》置于其中本身就表明了刘歆和班固对司马迁的庄子传老观点的赞同。

《史记》之后,汉代不断出现老庄并称的说法,《汉书・王贡两鲍龚传》:“蜀有严君平,……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9J严周即庄周,为避东汉明帝刘庄的讳改庄为严。《汉书・叙传》中称“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9j,老即老子,严即庄子。《后汉书・马融传》:“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10J老庄日益变成为十分紧密的连带称谓了,到魏晋时期,《庄子》与《老子》、

万方数据

《周易》合称“三玄”,老庄成为影响中国后世千余年的思想根源,而完成由“黄老”之“老”向“老庄”之“老”转化的,《淮南子》的首倡之功不可磨灭。

可见,《淮南子》对老庄思想整合的思路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融合的老庄思想与儒家一起完成了先秦其他诸子不具备的适应性改造。如果没有儒家追求功利为目的的人世思想,老庄的率真自然的思想就缺乏对立统一面,如果没有老庄委运任化的嗯扭学说,“儒术”又如何显示其巨大的政治意义?汉武帝选择了“独尊儒术”,也可以说同时造就了老庄思想独特的存在空问,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了解老庄思想的融合,其意义应当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清)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56—

295.

[2](清)王先谦.苟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319

—393.

[3]吕布韦.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版《诸子集

成》,1986:288.

[4]梁启雄.韩子浅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0:49.[5]徐梵澄.老子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51.[6]钱穆.庄老通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117.

[7](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324—

23’74.

[8]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r7:24—

704.

[9](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09r7一

倘.

[10](宋)范哗.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319.

(责任编辑:李平)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