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年 年版)问与答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的整体思路是什么?

答:历史与社会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综合课程。由于开 设本课程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在实验期间按照不同的设计思路研制了 两个课程标准。所以,在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本课程有着一个不 同于其他学科课程的任务,即是将两个实验标准整合为一个正式标 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整体修订思路,可以概述为这样几个基本 点:着眼于学科课程的学业水平,需要明确历史与地理知识是支撑本 课程内容目标的基础;着眼于初中课程的总体架构,需要确认历史与 地理教育的特有价值是构成本课程目标体系的主体;着眼于中学课程 的整体格局,需要建立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横向互补关系,同高中“人 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历史、人文地理、思想政治)的纵向衔接关系; 着眼于两个“实验标准”的不同设计,需要汇集它们各自的优点,重 新构建呈现课程内容的框架;基于十年课程改革经验,需要更有针对 性、更具操作性地阐述课程的“实施建议”,重点是教学建议和评价 建议。

2.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举措是什么?

答:主要有三点:第一,对照思想品德课,统筹规划课程目标, 更加关注历史与地理教育特有的使命。第二,重新构建课程框架、整 合“课程内容”,更好地体现课程对综合意义的把握。第三,以教学 建议和评价建议的调整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以能力目标为主导的“实 施建议”。

3. 在调整历史与社会课程理念和目标时主要关注了什么?

答:我们认为需要突出四个要点。一是培育民族精神。帮助学生 对过去凝聚共同的记忆,对现实感受共同的利益,对未来形成共同的 认知。这是历史教育和地理教育赋予本课程的无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二是培养世界眼光。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当代国际社会的视野中,关 注全球性问题的由来和意义,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历史 教育与地理教育的共有价值,本课程理应就此发挥独到作用。三是提 高综合能力。以人为本,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综合时 间和空间因素,把握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是本课程承载的 历史与地理教育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本课程作为综合课,不同 于思想品德课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四是认同唯物史观。在历史和社会 探究中,帮助学生逐步接触并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是本 课程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同科学的发 展观必然要依托的理论支撑。

4. 修订后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如何整合内容目标的?

答:本课程在整合内容目标时,遵循内容服从目标、形式服务内 容的原则,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参照历史课程标准和地理课程 标准中有关人文地理的内容,选择和配置本课程的内容目标。凡是在 这两个标准“课程内容”部分出现过的知识点,本课程都要涉及到, 并力求在叙述的基本规范方面保持一致。二是以时空观念为基础,以 历史线索为主导,建立呈现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

三是在这一总体框 架中,采取相对集中与反复呈现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地理知识。具体 讲,有关地理知识的要求,在“主题一”和“主题三”当中相对集中, 前者着眼于人地关系,侧重讲述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区域特点,后者立 足于现代社会,侧重讲述区域发展及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问题; 在“主题二”的历史陈述中,与现实世界相对照,反复再现地理位置 和区域划分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表现。

5.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如何把握课程的综合课性质的?

答:对于本课程作为综合课的价值认知,需要从两个层面来阐述。 首先,要进一步提炼综合课程的一般意义。这主要体现在“课程性质” 中有关“综合性”的阐述上。“本课程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 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 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 题的能力。”其次,要细化本课程特有的有关综合意义的阐述及操作。 这主要反映在修订课程标准的三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是在“课程 内容”的呈现上,不仅对“内容目标”条目的设立和表述要充分融入 综合的意义,而且对应“内容目标”的相关条目,要尽可能就综合意 义的把握给出“提示与建议”。第二个环节,是在“课程理念”的阐 述上。针对本课程独具的综合意义,用题为“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 合价值”的专项进行阐述。“本课程的综合性来自相关内容的联系。 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与地理学科概念的联系;中国 与世界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向联系、 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 识的联系。”第三个环节,是在“实施建议”的要求上。在“教学建 议”中,以“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为题,针 对相关内容目标,具体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贯彻综合的理 念。为此,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采取了独特的阐述方法:以“课程理 念”的阐述为纲,以“课程内容”的提示为例,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 提供更有引领性、更具操作性的说明。

6. 修订后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了遵循和坚持唯物史观的 要求,请具体介绍一下。 答:修订后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阐述开设本课程的价值和意 义的导言中,明确了“遵循唯物史观”的要求;在阐述构建本课程的 课程理念时,明确了“坚持唯物史观”的追求。这样做,有这样几点 理由。其一,出于对课程性质的把握,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 内在要求。对唯物史观的“遵循”与“坚持”,是本课程“融入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用唯物史观阐述历史教育的根 本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要求记忆多少历史事件和人物,也不在于仅 仅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是与非、对与错进行反思,而在于通过历史记 忆与反思,感悟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其二,是否遵循唯物史观,如何坚持唯物史观,是近年有关历史 观及史学方法论讨论的热点,也是目前历史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 本课程的内容及其框架,涉及了“文明演进”、“全球化与现代化进 程”等话题,但就历史观的贯彻而言,这并不意味着对文明史

观、全 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的认可和采用。在本课程的实施中,一以贯之地 统领全部内容目标的,依然是唯物史观。 其三,本课程作为历史与地理的综合课程,不可能采用社会发展 史的叙述框架。但“社会发展简史”曾经是初中政治课的传统课程, 现在不开设了,有关唯物史观的教育只能由历史课或本课程来担当。 况且,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需要依赖这样一个认知的起点。 所以,本课程“遵循”和“坚持”唯物史观,也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 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四,所谓“遵循唯物史观”、“坚持唯物史观”,从目标设置 的角度看,并不是针对学生的要求,而是针对课程设计者和课程实施 者的要求。所以,“遵循”与“坚持”都没有作为课程目标来表达, 而是把握课程性质的要求和贯彻课程理念的追求。认同这一点很重 要,它表明:按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阐述方式,唯物史观的提法出现 与否,与对学生的要求是否过高无关。

7. 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什么 独特的作用? 答: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原本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试行)》的重点,在课程改革的全程、在所有各科课程的实施中 都是一以贯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开设综合课本身,就是强化这个 重点的举措。 从能力培养的要求来看: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科学技术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在面对所有社会问题时,都需要具 备运用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适应科 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的进程,有人提出了“综合就是创造”的命题。 从课程整合的功能来看:综合课程的整合,不同于分科课程内部 的整合。它是立足于学生认识事物的眼界和经验,把相关学科的“部 分”内容分化出来,重组在某个主题的“整体”之中,使学生经历超 越学科的综合观察和思考的学习过程,以便更能看出事物的部分与部 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把握主题的意义。 从课程实施的特点来看:本课程具有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索性 特点,有利于为学生进一步扩展知识面、发展个人专长、自主选择学 习方式提供机会;其内容的丰富性、视角的多维性、知识的整体性, 有利于消除因分科壁垒而造成的无谓的内容重复,有助于学生触类旁 通、发展创造思维。 所以,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着力点,在课程总目标 的阐述中特别强调:“本课程综合历史、地理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 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