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

美军撤出青岛军事基地:蒋介石手上没有可出的像样的牌了

2017-08-15国家人文历史1评

文 | 李辉

在蒋介石的溃败过程中,美国海军青岛基地在杜鲁门总统的中国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

据青岛档案信息网所刊张晓言撰写的《美国选择青岛作为海军基地始末》一文,驻扎在青岛基地的是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一九四五年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于九月十六日开进青岛港,解除日本海军武装。随后一年多时间里,美国海军陆战队投入运输军用物资和维护铁路畅通,成了美国政府以军事方式援助蒋介石的主要力量,人数最多时达到两万余人。一九四七年初,美国政府决定六个月内从中国撤出海军陆战队。至九月,上海、天津、塘沽等地的海军陆战队均陆续撤离。但青岛基地仍被保留,驻军在一千九百人左右,成为美国驻扎在中国大陆的唯一的一支部队。一九四八年六月,美国国务院建议从青岛撤军,十月十九日,青岛撤军计划正式执行。

无论“二战”期间,还是冷战初期,在美国的世界战略布局的棋盘上,中国一直是美国政治家相博弈时的棋子,哪怕再重要,再巨大,终归还是一粒棋子。因此,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中国的留或撤,更大程度上,是由美国的国内政治所决定。在国共鏖战之际,主张坚决支持蒋介石与中共作战的,是美国在野的共和党。民主党的杜鲁门总统则有所不同,他没有如蒋介石所指望的那样,对南京政府全力支持。特别是当国共内战全面爆发、蒋介石濒于溃败之后,从中国的漩涡中适度地抽身,是杜鲁门总统的主要策略。

一九四八年,恰是美国的大选年,作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纽约州州长杜威一直呼声极高,大选前的民意调查标明,他几乎笃定获胜。《时代》老板鲁斯的政治观点和对中国的态度,都与杜威相同,他也力挺杜威竞选总统。因此,早在七月,他就把杜威选为《时代》的封面人物而重点推出。

美国选情,对陷入溃败中的蒋介石,仿佛是一剂强心针,他把寻求更多美国军事援助的期望,放在了杜威身上。对于他,转机就在眼前。他甚至还特地派陈立夫前往美国拜见杜威,直接表示支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到美国总统选举之中。

美国大选之日,杜威却意外落败,杜鲁门再次当选总统。溃败中的蒋介石,又一个期望转眼化为泡影。这却没有完全打消蒋介石的求助愿望。三天后,十一月九日,蒋介石致电杜鲁门发出紧急呼吁。身在华盛顿的驻美大使顾维钧,一次又一次处在外交前沿。作为外交官,既然代表着一个溃败中的政府,他就不得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况。读他的回忆录,那些史实叙述,看似平实、客观,但仍能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激动,读出无法压抑的尴尬与失望。

根据蒋介石的要求,顾维钧十一月十日拜会美国代理国务卿洛维特(国务卿马歇尔正在巴黎参加联合国大会),和远东司司长巴特沃思。拜会完毕,顾维钧在当天的日记里,写到一个令他颇感惊异和困惑的问题——蒋介石致电杜鲁门时,还曾提出第四点要求——要求美国向中国派遣“一位高级军事官员与我国政府商定军事援助的具体方案,包括美国军事顾问参加指挥作战在内”。

顾维钧年轻时照片

美国海军的青岛使命,也是顾维钧与洛维特会谈的一个话题:

我问洛维特,美国政府决定对青岛采取什么政策。意思是驻青岛的美国舰队仍留在那里还是撤退。

洛维特回答说,那要根据将来形势的发展而定。如果中国共产党进攻青岛,美国海军将不负防卫责任。那要由中国当局进行抵抗以保卫该市。这个原则也适用于上海或南京。

巴特沃思解释道,美国当前在青岛和上海的地位和1943年以前不同,因为已于1943年放弃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因此,美国无权也没有责任保卫青岛、上海或中国其它任何地方。那是中国政府的责任。

洛维特说,如果中国共产党进攻青岛,应由中国人保卫它,美国海军不能也不会参加对共产党的战争。(《顾维钧回忆录》,第六分册,第五百二十七页)

对焦虑中的蒋介石来说,美国海军青岛基地军事使命的最后确定,无疑是来自美国的又一次打击。溃败中,他再也没有多的指望,手上也没有可出的像样的牌了。于是,在随后出版的《时代》封面上,我们将依次看到蒋介石的崩溃,毛泽东的凯旋……

半年后,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三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电司徒雷登:“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旦占领上海,美国海军陆战队立即撤离青岛;如果上海打不下来,就再等一阵。”

接到这封电报十天后,司徒雷登在五月二十四日的日记里简单地记录了这么一句:“上海仍然继续遭受共军围攻中。美国海军离开青岛。”

青岛港外汽笛声起,军舰远去。这一天,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四日,美国军事力量驻扎中国大陆的历史,走到了终点。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点击展开全文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