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试之道

申论考试之道

第一节 申论考试的迷雾

公务员考试已成为中国第一考。据统计,2006年有近40万考生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及格者竟然不到1万人,及格率低于5%。根据人事部资料显示,2007年有50多万考生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平均分为28分。2008年,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生超过80万,申论平均分依然不够30分。2009年,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生超过100万,申论平均分徘徊在40分左右。2010年,报名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生超过120万,尽管很多人认为申论的主题很常见,题目很简单,答题很顺手,然而平均分仍然徘徊在40分左右,以至于许多考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统计数字使得许多考生“谈申论色变”,同时也引起了多方关注和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众多考生在申论考试中遭遇滑铁卢之痛?是分析能力欠佳,或者是写作能力不行,还是理论材料准备得不够充分?经过对历年申论真题的仔细揣摩和在授课过程中与考生的交流,我发现这些都不是造成申论低及格率的根本原因。“恐惧申论”已经成为一种群体症候,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那么它的成因也不可能是微观层面的。我个人认为其根源在于考生对申论考试的解题方法、思维方式和写作规律认知模糊或知之甚少,绝大多数考生不懂得申论之“道”。

《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向张无忌传授武功时强调要“得意忘形”,要求张无忌忘掉剑招,掌握剑意,以意御剑,千变万化。这是大道,大道无形,功力无边。武功招数如是,申论考试亦如是。只有掌握了它的“道”,才能一招制敌。所谓“道”,指的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申论之“道”指的就是申论考试的本质理念、思维方式和写作规律。所谓掌握申论之“道”,指的是要对申论的考试目的、思维方式、写作规律、评卷标准有一个准确而深刻的认知。可以说,准确把握申论之“道”,是取得公务员考试成功的关键性前提。尽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往往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参破,事实证明我们完全可以在公务员申论考试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对申论之“道”加以归纳和总结。

近年来,随着报考公务员人数的增加和申论考试难度的加大,申论考试的淘汰率越来越高,由此人们对申论形成了种种迷惑,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认识误区。申论开始变得众说纷纭,迷雾缭绕。要了解申论,不妨让我们从矫正对申论的认识误区开始。

误区一:申论成绩不会在短时间内有很大提高

日本人藤田在《犹太人生意经》的开篇就说到:犹太生意经里面,存在着一条法则,犹太人正是因遵循了这条法则,所以做起生意来,得心应手,常胜不败。这条法则就是“78∶22效应”,它构成了犹太生意经的根本。研究表明,这条法则不仅在商业领域产生神奇的效应,而且存在于不为人们意志所转移的总的宇宙法则之中。众所周知,空气中的气体比例为,氮气占78%,而氧气等其他气体占22%;人体是由78%的水和22%的其他物质构成的。美国人理查德·考茨把这一法则概括为“80∶20效应”,并称之为改变命运的黄金法则。他举例说明,世界上大约80%的资源,是由世界上20%左右的人口所耗尽的;世界大约80%的财富为世界上20%左右的人口所拥有;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中,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会耗尽80%的医疗资源;一本书80%的价值存在于20%的页码中;人类社会生活中80%的乐趣来自20%的休闲活动,等等。

同样的道理还有,企业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技术与产品投入,也就是说80%的财富来自于20%的投资,因此选择准这20%的投资领域就变得极其重要。中国的海信集团在2000年推出“8∶2”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是,在3年内按照8∶2的结构比例对海信电视从技术、产品、经营三个方面进行战略调整。在技术上,投入新产品研发资金10亿元,其中8亿元投资于胶片信息彩电,2亿元投资于数字化彩电升级换代产品;在产品结构上,将胶片信息彩电与数字化彩电升级换代产品的比例调整为8∶2。海信的这一战略调整实际上是对“80∶20”决策法则的成功运用。

因此,一个成功企业经营决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能从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达到80%利益的那20%的关键所在。万事皆同此理。

我们当然不是在谈论经商之道,而是希望借助于“80∶20”原则传达这样一个信念:申论成绩完全可以在付出20%努力的情况下,获得80%的收益。换句话说,申论成绩能否在短时间内获得显着提高,取决于考生能否掌握申论之“道”和“术”,能否掌握属于申论的那“20%”。

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遗憾:申论考试竟然有章可循!不管申论是什么,不管你是爱它还是恨它,为了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必须面对它,吃透它!在你阅读本书后面的章节前,我先告诉你:只要你把握了规律,掌握了技巧,申论成绩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

对付申论考试,考生无需搞题海战术,这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一样。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需要通过大量习题练习来熟悉题型,提高解题速度。但对付申论,一方面要靠平时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锻炼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是靠对规律的揣摩和技巧的把握,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的重要性要大于前者。只要能够把握申论测试的目的、性质和行文规律,辅之以一定的解题技巧,加强对自己的薄弱环节的练习,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申论成绩。 误区二:申论考试就是写作考试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把申论考试理解为对人们写作能力的考查,认为申论考试就是纯粹的写作考试。这其实是关于申论考试最大的误区。

众所周知,写作能力是一种需要长期积累才能获得的能力,它无法靠简单的突击训练来获得迅速提高。在这样的认知逻辑下,人们便认为申论考试的准备与否无关紧要。对于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的、理工科背景的朋友们来说,申论成了永远不敢正视的痛楚;对于写作和表达能力都较强的、文科背景的朋友们来说,申论似乎成了势在必得的“福利”。实际上,这正是误读申论考试的两个极端。按照这种逻辑,很多人轻视对申论考试的准备,只注重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复习,热衷于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辅导班,并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练习“行测”的试题。实践证明,无论是对申论的惧怕意识,还是对申论的轻蔑意识都源于这种关于“申论就是纯粹的写作考试”的认知,这致使人们偏离了正确的申论备考方向,从而距离公务员的梦想越来越远。

其实,2000年以后的申论考试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写作考试了,而是一种在阅读与分析材料基础上的集概括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一体的案例分析题。申论考试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时考试的内容就是命题作文,也就是单纯的写作考试。然而,随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日趋完善和公务员考试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逐渐引入了西方发达国家文官制度中的案例分析的相关内容,使申论考试由开放式向封闭式转变,由自由写作向定向分析转变,考试的针对性逐渐加强,试题的指向性更加鲜明,审题难度降低,答题要求更严。

现在的申论考试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考查考生的能力。考查的绝对不是单纯的写作能力,而是包括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考查的也绝对不是单纯中文写作方面的积累,而是包括中文写作、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方面综合知识的积累。具体说,现代申论考试的题目主要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概括问题,二是提出对策,三是分析问题,四是贯彻执行,五是综合论证。这五部分考查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各有不同。

第二节 申论到底考什么

一、考试大纲的规定

申论到底考什么?这是应对申论考试的一个元问题,也就是本质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说明没有什么教材比考试大纲说得更清楚。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申论考试大纲

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考纲字字珠玑,明确告诉我们考查的内容、方式和目的。其中的关键词实际上就是三个: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材料、能力。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寓于材料之中,要通过五种能力把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表现、原因和对策从材料中剥离出来,形成应试者自己的认知。

根据考纲,我们可以总结出申论考试的五个基本题型:概括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贯彻执行与写作论证。

二、新旧大纲的比较

新大纲较旧大纲更细化、更有效、更客观,使申论考试在选拔人才时有了明确的区分度,更能体现在选拔公务员方面科学发展的要求。

(一)更细化

新大纲对申论所考查的不同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要求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具体内容下面详细介绍),而旧大纲则没有这些说明,旧大纲只是笼统阐述。认真研究新大纲对于有效备考意义重大。

(二)更有效

新大纲要求申论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以下简称综合类)职位、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以下简称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较原来一张试卷分题目作答,更能考查考生所具备能力与所报岗位的匹配性。其中,综合类强调对问题的宏观掌控能力,要求看得透、出思路、提方案、写得好。而执法类则强调微观执行能力,要求看得清、抓落实、提措施、写得准。二者的能力要求不同,体现了不同岗位的区别性,彰显了各谋其位、人尽其用的宗旨和精神,申论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因此得到更为明显的提升。

(三)更客观

新大纲对两类考试的能力要求作出了详细的分解和说明,根据岗位职能的不同,适当地弱化了主观性题目,强化了申论的客观性。对执法类的要求则特别强调了对执行力和准确进行上传下达等客观可测能力的考查,减弱了对此类考生在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写作等相对主观方面的要求,这对明确阅卷时的标准答案,减少阅卷误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综合类与执法类两类试卷的比较分析

两类试卷在要求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它们异同的分析是有效备考的关键。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参加各地省考的朋友,要特别注意偏重从执法类考试上来进行准备。

第三节 申论考试的思维特征

申论实质上就是一种思维,一种公务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申论考试的最高境界就是“得其道,忘其术”。《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向张无忌传授武功时强调要“得意忘形”,要求张无忌要忘掉剑招,掌握剑意,以意御剑,千变万化。这是大道,大道无形,功力无边。武功招数如是,申论考试亦如是。只有掌握了它的“道”,才能一招制敌。所谓“道”,指的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要想在申论考试中制胜,就必须首先从公务员思维的高度上把握申论考试。具体说来,申论考试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申论是归纳性思维,不是演绎式思维

演绎是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过程,归纳是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过程。申论答题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性思维,不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式思维。申论命题和申论答题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路径。

图1-1申论命题与答题的思维逻辑图申论命题是演绎式思维,即命题专家确定申论所需考查的抽象主题之后,根据特定事实具体的表现、原因和对策设计材料,完成命题。命题是一个先入为主的过程,即先确定主题再来找材料,并把主题镶嵌到材料中的过程。申论试题不是材料零散的、无目的、无逻辑的堆积,它一定围绕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主题,即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2009年国考考了两大问题,一个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另外一个是农业生产问题,这两个问题合在一起可以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也就是当前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当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为什么会考这个问题,背景很清楚。2008年

是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2008年下半年经济危机开始蔓延。外向型的中国经济又受到了重大挑战。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成为各级政府特别关心的问题。命题专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梳理了考试的主题,形成了关于主题的抽象的、理性的思路,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么去应对。他们的思路很清楚。有了抽象的命题思路,下一步就是要找具体的案例来对应。例如,东莞模式能够充分反映存在的问题,于是就成了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找到了材料,再加上具体的设问,命题的过程就完成了。2010年的国考命题也是如此,2010年国考在命题时充分考虑了反押题的因素,加大了反押题的力度,有意回避了经济危机、服务型政府等相关的热点素材,而是选择了生态文明作为抽象主题,然后选择具体的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作为考查素材。可以说,任何一次申论考试的命题逻辑都是如此。

而申论答题的逻辑则相反,是归纳性逻辑。应试者要完成的则是对材料中所隐含的特定事实的表现、原因和对策的归纳、概括和梳理。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应试者把命题专家镶嵌到材料中的抽象思路提炼出来,应试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具体的素材里面所隐含的命题专家的抽象逻辑还原成考生的一种抽象的答案。还原度越高,分数就越高。还原度越低,成绩就越差。

当前,很多人申论考试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这种思维的特点,没有把握这种思维的规律性。由此可能产生两种错误表现:

一是忽略了中间环节的重要性,从抽象到抽象。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命题专家的抽象和应试者的答案抽象之间,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试题中具体的材料。但是偏偏有很多人,自作聪明地撇开材料,在考试之前就去揣摩和猜测命题的抽象,从而一味强调背诵热点,在考试中看到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洋洋自得,从而生搬硬套,从抽象到抽象。实际上,看一个问题的角度是千千万万的,命题专家在设计这个题的时候他的角度也是其中的一个角度,很难有那么巧的事情,你看待问题的角度刚好和专家的角度一模一样。因此,很多应试者不是从专家的抽象到答案的抽象,而是从自己的抽象到了答案的抽象,忽略了暗含着命题专家抽象的具体环节——材料的环节。事实上,应试者的抽象并非命题专家的抽象,只是貌合而已。例如,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包括很多所谓专家)认为2009年国考申论考的就是粮食问题。殊不知,只要认真研读材料,就会发现,考查的是两大问题。这启发我们,申论考试要抓住材料,深刻挖掘和分析材料。

二是从具体到具体,从事实到事实,而没有归纳。尽管材料是中间环节,是获得高分的纽带和桥梁,非常重要,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对其进行照搬照抄,一定要学会梳理、归纳、提炼和加工。否则,只能是在四五十分上转悠。一定考不了高分。这启发我们,申论考试要从宏观上把握材料的内在逻辑,善于从具体的材料中归纳出抽象的观点。答案要力求高度概括和精炼,防止琐碎和零散。

二、申论是辩证式思维,不是教条式思维

公务员思维更多的是平衡处理事务、双赢思维,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思维。因此,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特别强调对全面的、灵活的辩证思维的考查。例如,2005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考查过对解决“三农”问题两种思路的分析;2008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考查过人与自然的关系;2008年河南省选调生考试考查过对计划 生育两种工作方式的评价;北京2006年考过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几对矛盾,2007年社招考过如何用辩证思维化解高档楼盘业主和简屋居民之间的矛盾等等。

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其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申论考试绝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绝不能撇开材料自由发挥,绝不能片面、僵化地对待特定事实。要全面地概括材料的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原因和评价问题。要根据问题的特殊性,灵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尤其不能把“万能八条”当成不变的教条和现成的答案。

从理论上说,辩证法很复杂。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是联系和发展。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律,否定之否定律,质量互变律。辩证法的基本环节有相对与绝对、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理想与现实、形式与内容、本质与现象等。不过,我们可以用一句话就把这种复杂的东西概括出来:辩证法就是A和B(两个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A 决定B,B 对A 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就是辩证法。然而,这种提法还不够实用。

要想在实际的申论考试中灵活地使用辩证法,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词:

一是“两分法”。什么叫两分法?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两”不是实指,是虚指,是指“多”,就是不要片面,要多个角度看问题。多个角度看问题的结果就是每一个角度每一个面都有它的优缺点,都不是完美的。多角度也是新大纲的明确要求,新大纲要求要“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二是“结合”。每个方面都不完美,就需要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方法论当中就是要结合。******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经验时,用的表达方式就是结合。他认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以来最重要的经验是十个结合。其中,最根本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2010年国家工作的主题。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用了结合的思维方式。第一个是把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转变为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把依靠第一产业转变为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这体现的是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也就是结合的意思。因此,可以说,结合也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刚才说到了“结合”。其实,结合绝不是那么简单的,绝不像两根橡皮筋或者两条绳子一样打个结就能结起来的。我们遇到的社会问题都是抽象的,怎么办?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结合是需要条件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打个结,而是在某些条件下的结合,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

举个例子,看看我们在申论考试当中怎么去运用辩证法。2006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考过这样一个题,在材料当中关于公平和效率,有两种不同的理念,请你概括出这两种不同的理念,并且谈谈你自己的看法。首先,我们用两分法很容易就概括出来的,一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二是在公平基础上兼顾效率。第二步就是要结合。但这种结合不能是抽象的,必须是具体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什么样的场合下我们要讲效率优先,在什么样的场合下我们要讲公平优先呢?很简单,在市场领域里,在经济发展领域当然要效率优先,市场如果都不讲效率,市场就没有意义了。我们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领域里,首先要强调效率优先。在民生领域,即社会领域,公平是第一位的。在这个领域里面如果效率优先,市场过多地来干预,就会出大问题,例如教育产业化和医疗产业化。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市场领域首先要强调效率优先,防止平均主义,在社会领域、在民生领域、在发展社会事业的过程当中要始终强调公平的价值,防止两极分化,这就是辩证法。这种思路与十七大报告的精神也是吻合

的。十七大报告要求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在再分配过程当中要更加关注公平,第一次分配是工资分配,收入分配,第二次分配是国家依靠税收财政的杠杆去进行国民收入的调节,在再分配的过程当中要更加关注公平,也就是说在民生领域、在社会保障领域要更加关注公平,就是公平优先。这就是我们强调的辩证法的实际应用。关于国考和其他省市考试的例子在后面的真题详解中会有更加详细的分析。

第四节 申论考试的具体特征

申论是一种用于选拔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应试文体。“申论”适当地借鉴了我国古代科举应试中“策论”的一些经验与做法。策论主要是要求考生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在这方面与策论是一致的。不过,现代申论更加注重考查考生概括案例或材料的主要内容,合理推论材料与材料之间逻辑关系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申论就是公务员在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过程中,针对特定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提出行政建议并展开论述,从而表达自己行政意图的文章,其本质就是“官样文章”。

作为官样文章,申论除了在写作范式上有自己的规定性外,在文章风格和思维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从特征的角度来说,申论就是“官样议论文”,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一方面,申论考查的内容很严肃、很深刻,不是一般的市井琐事。同时,申论答题和写作在形式和语言上要遵循一定的“官样”规范,要写四平八稳的文章,在风格上要平和——语言朴实无华、中庸——观点折中公允、凝练——文笔紧凑简练、沉稳——思维细密周到;另一方面,申论还要有考生自己的观点,要适度灵活。因此,申论文章就是介于政府公文和杂文评论之间,而又偏向于政府公文的一种文体。申论文章比政府公文要开放和灵活,比杂文评论要公正、客观和严肃,可以说是一种既活泼又严肃的文体;从思维方式上说,申论文章作为官样文章,是“现代衙门”里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公文,是“顶天立地”的文章。所谓“顶天”就是指理论要顶天。即作为公务员要有充足的理论储备,要站在理论尤其是政治理论的制高点和最前沿,用党和国家最高的理论政策来指导实际工作;所谓“立地”,就是实践要立地。即作为公务员要在国家最高理论的指导下立足本职工作,脚踏实地,针对现实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具体、系统的解决方案。

为了能够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和认知申论文章的基本特点,我将申论文章的具体特征形象地概括为:体现“高”和“全”的同时,警惕和杜绝“假”而“空”,提倡“实”而“精”。

一、申论的“高”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申论文章作为官样文章,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立意高、主题高。申论写作要着眼长远利益,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高屋建瓴,善于升华主题。申论文章所谓的立意高、主题高,不是信口开河,其判断的标准和尺度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即申论文章的立意和主题要有政治的高度。要保持一定的政治高度就必须注意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政治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素养、政治立场和政治敏锐性。

首先,透过现象看本质,保持对社会现象的政治敏感性是升华申论主题的必备素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泰勒从女人裙子长短变化的现象看出了经济的走势。他发现在经济状况良好的时候,女人就会穿短裙子,以炫耀里面

穿的长筒丝袜;在经济状况糟糕的时候,女人无钱买丝袜,只得把裙边放低。于是,有学者就提出了“裙边理论”,这可以算作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极好例子。也说明我们要想把握社会发展的实质,对具体社会现象保持敏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农民工现象为例,我们应当透过农民工现象看到怎样的本质呢?透过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社会保障力度不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具体现象,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城乡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

例如,2007年6月以来,媒体关注的“山西黑砖窑”问题,应该如何分析这个问题呢?当然,黑砖窑事件最让我们震惊的是,在现代文明社会竟然还有这样惨无人道、充满血腥的压迫和剥削。从这类事件上我们看到了黑窑主的贪婪、打手的凶残和被拐工人的可怜。也许对于闲聊和猎奇来说,这种认识已经算是深刻了,但对于申论写作来说,这种认识还只能算是对表面现象的认识。我们应当透过这些现象清醒地看到,这类极端事件折射了当前大部分农民工权利无保障、尊严被辱没、人身受控制、利益遭损害的境遇,简言之,黑砖窑事件表现出的本质内容是农民工的利益问题。因此,如果申论考到相关的题目,我们提炼的论点应该就是“有效杜绝黑砖窑事件的关键在于通过采取各项措施保障和维护农民工的各项权益,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再例如,华南虎照片事件从表面上来看好像就是一个农民骗了政府的钱,但是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政府为什么这么容易上当受骗?政府为什么这么轻信一个农民?这背后是政府的信息公开问题。更具体地说是信息公开的虚假性问题,造成的影响就是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这是第二个层次。有没有第三个层次?政府的公信力不强说明什么?说明政府在哪个方面还应该加强,或者从根本上来说政府应该打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政府?这背后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问题。因为透明化、公开化是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标志,不透明、不公开是管理型政府的问题。所以华南虎事件启发我们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加快政府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的步伐。

2009年北京面向应届生招考公务员的申论考试的第二题就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12,由此引申,谈谈想法。这是个20分的题,其最佳答案就是要见解合理深刻,谈论文明的实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回答问题就能得12—20分。考生如果只能从现象进行分析,得分不会超过5分。

再比如,2009年,网络语言“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非常流行。这样一句网络流行语看似非常简单,并无深意。但只要对这句话的背景稍加了解,就会发现,这个流行现象背后有深刻的本质。笔者咨询过业内人士得知,这个流行语来自一个网上热帖,这个热帖不过是大型网游公司在服务器停止工作期间的炒作而已。这种现象实际上表明,这个流行语其实并不简单,其现象背后恰恰表明当前网络空间存在的问题,即充斥空虚无聊的内容,说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存在漏洞,稍加引申,就会发现,这个理解与当前反对网络低俗文化的问题不谋而合。如果在申论考试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只要经过这个思维,就很容易分析出亮点来。

其次,一定要站在政府的立场和角度上分析问题。正确的政治立场也是升华申论主题的基本条件。所谓政治立场,就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观察、分析、处理各种政治问题的根本立足点。政治立场与人们的阶级地位及其政治利益密切相关,它来源于人们在政治实践中的利益需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价值观的根本前提和制约因素,决定着人们的价值

选择。我们在写作申论文章的时候,一定要站稳立场,坚定地站在人民和政府(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立场上,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为改善和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出谋划策,提出客观而又中肯的建议或批评,要防止在申论考试过程中过于偏激和严厉地批评政府,甚至辱骂政府,把申论写作当成了情绪的发泄。实际上,我们在阅卷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可想而知,这种风格的试卷自然得分很低。例如,对于华南虎照片事件,着名的青年才俊韩寒也有一个分析,韩寒在博客上说:“2007年是摄影年,有两个摄影大师,一个是周正龙,一个是陈冠希,一个照的照片明明是假的,偏偏想让人家说是真的。另外一个人照的照片明明是真的却偏偏想让人家说是假的,他们是多么的羡慕对方啊!”很明显,韩寒对华南虎照片事件的分析虽然很有创意,但绝对不适合申论,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不是从政府管理的层面去分析问题。因此,申论分析问题的角度是很独特的。这种视角就是政府管理的视角,政府执政的视角。在申论考试中,对问题本质的揭露,不是哲学层面的揭露,不是美学层面的揭露,也不是社会学层面的揭露,而是政府管理层面的一种揭露,这个大家一定要把握。

最后,要想撰写一篇优秀的申论文章,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要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把党和政府当前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政策方针牢记于心。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就是要认真学习和牢固掌握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热点政治理论,要密切关注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相关的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善于把社会热点问题提升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行思考。例如,农民工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个热点问题。当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时,我们不应当仅仅看到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社会保障力度不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具体问题,还应当看到存在于农民工中的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公正,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上说就是增加社会不和谐因素,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最终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科学发展。

上面多次提到了政治的概念,一提到政治,我猜想,很可能各位亲爱的兄弟姐妹,尤其是各位亲爱的姐妹们会感到有些不舒服。这种感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政治的概念已经被妖魔化和污名化。其实,对政治抱有恐慌感和厌恶感是既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的,因为政治在本质上是公正和善良的。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看政治到底是什么。在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人们关于政治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价值说、神学说、权力说和管理说之分。价值说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在中国以儒家为代表,认为政治就是对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在西方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前者认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后者认为政治就是要追求“最高的善”;神学说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的体现和外化。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受命于天”的思想,在西方主要表现为“君权神授”的政治观;权力说把政治理解为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在中国以法家为代表,追求“法”、“术”、“势”的政治之道,在西方以马基雅维利、马克斯·韦伯为代表,把政治理解为夺取权力、维护权力和扩大权力;管理说把政治视为公共管理活动。不管是哪种说法,我们都应该看到政治本身并不是邪恶的。

马克思主义对政治本性的解释是最为深刻和准确的。恩格斯曾经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

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政治是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在上层建筑领域中,各个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围绕国家权力展开的特定活动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简单地说,政治就是与国家权力(公共权力)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可以看出,国家的出现,即政治的形成,其目的绝不是为了激化矛盾,扩大斗争,而是要作为公正的裁判以缓和矛盾,减少斗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政治是美好的,也是善良的。

事实上政治关键词就是两个,一是“权力”,即公权力;二是“权利”,即私权利。其基本原理就是如何运用权力去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政治是美好的,也是善良的。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有机会从事公务员工作,在宦海中畅游,那实际上从事的就是政治工作,也就是俗话说的“从政”。既然要从政,政治又是美好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政治呢?公务员作为掌握和运作国家权力的工作人员,思想如果没有高度,不能心系政治,不能时刻牢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就没有思路,文章就没有深度,前途自然也不会光明。要想成为公务员或有前途的公务员,就必须要爱政治。所谓的“爱政治”首先就是要善于用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和大政方针来武装自己,在思想和工作中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申论考试中善于把考试题目和当前具有指导意义的政治理论相结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公务员的梦想就难以实现。例如,2009年国考申论考查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问题。在撰写最后的大文章时,如果考生就事论事,不能从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角度作出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分析,分数恐怕也不会高到哪里去。2008年国考涉及的主要材料是怒江水电开发的材料,但如果应试者在作答时不能扣上生态文明的主题,答案在没有高度的同时,也不会有高分。2006年1月北京市公务员申论考试考查了关于招商引资的问题。阅卷的实践证明,如果考生就事论事,不能从解决招商引资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不能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展开论述,就不可能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再例如,从表面来看,2006年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是通过对“社会差距”现象的描述来考查公平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明确如果考生在答题中不能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高度来分析社会公平问题,这个做答就是不完整的,得分也只能中规中矩。

二、申论的“全”

申论文章的“全”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内容涵盖的面要全;二是思维要周全,善于运用辩证思维,不能以偏概全。

内容涵盖要全面,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申论试题的前两部分的阅卷一般是根据标准答案实行采分制,按点给分,所以答案务必根据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归纳。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多得分,得高分。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