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甘肃省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解读

政策聚焦

甘肃农业

GANSU

AGRICULTURE

“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解读《甘肃省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DOI:10.15979/j.cnki.cn62-1104/f.2016.14.001

甘肃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和“三农问题”的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全过消解,在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本刊编辑部从整体目标、绿色生态、体制支持等几个方面,对《“十三五”期间我省农业发展规划》进行了解读。

程监管,力争“十三五”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着力打造一批产值过百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力争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5%以上。

整体目标

“十三五”我省农业发展预期目标是: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左右,年均增长9%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更加注重富民产业培育,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深入实施“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聚焦6220个贫困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尽最大努力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着力打造富民多元产业;推进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多措并举,综合实策,谋求粮食产能的换挡升级,力争“十三五”期间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蔬菜发展到1000万亩,水果发展到900万亩,中药材发展到400万亩,稳定马铃薯、玉米制种、酿酒原料生产面积,提质增效,真正建立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突破特色优势产业关键生产环节机械装备制约,力争耕种

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保增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产供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紧盯市场需求,倒逼生产加工,加快农产品基础建设,强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推动农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设施设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增产增效、农业产业化提升、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等重大工程。推进粮食等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快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落实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保障粮食安全。

2016年第14期

甘肃农业

GANSUAGRICULTURE

政策聚焦

经济基础和起步条件。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延伸阅读:

省采取农户经营方式的有420万户,占去省农户的80%以上;发展家庭农场2458个,经营面积达85万亩,容纳劳动力

势果品生产基地。

第四,设施蔬菜基地。以河西灌区、沿黄灌区、渭河流域、洮河流域、泾河流域、“两江一水”流域为重点,打造特色优质蔬菜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与中部、陇东、陇南等区域相适应的设施蔬菜生产,加强高原夏菜品牌建设,适度发展河西非耕地设施蔬菜生产。

第五,中药材基地。以定西、陇南等为重点,建设陇南山地、陇中陇东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等四大中药材种植区,大力发展当归、黄(红)芪、党参、甘草、大黄、柴胡、板蓝根、枸杞、黄芩、款冬花等十大陇药百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

9300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23万家,成员总户数数达87.2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7.6%;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600个,农户覆盖率达到45%;农业类龙头企业发展比较快,

目前已经有2426个,其中国家级27家、省级365家,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8.6%;各类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达到

5000多个,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近2万个。

绿色生态

发挥我省光热资源丰富、土壤无污染等独特优势,围绕绿色化引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效益化提升,强化农产品品质、品种、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壮大粮食生产、草食畜牧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业,提升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酿酒原料和木本油料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小杂粮、百合、甜高粱、油橄榄、花椒、核桃以及牛羊肉、乳制品等特色农畜产品和药菜产业,通过引进、培育、推广,加大对品质好、产量高、优良乡土农畜品种的扩繁,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支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开发认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绿色品牌。2020年全省特色优势产业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0%。

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第一.粮食生产基地。稳定河西及沿黄灌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陇中、陇东旱作农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主攻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建设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粮食安全和供给保障能力。

第二,草食畜牧业基地。以河西和陇东为主建设肉牛产业带,以甘南为重点建设牦牛藏羊产业带,以河西走廊、中部、南部为重点打造肉羊产业带。统筹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草畜产业协调发展,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草产业基地。以肉牛、肉羊产业大县为重点,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打造清真肉类和乳品生产基地。

第三,优质林果基地。以陇东、陇南和中部等区域为重点,打造优质苹果产业基地。稳步发展陇南优质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河西走廊优质设施葡萄、皇冠梨、大枣、枸杞等特色优

第六,现代制种基地。加快建设河西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和特色瓜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推进以定西为主的中药材种苗良种体系和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天水、酒泉航天育种基地和武威重离子辐照育种基地以及临夏为主的油菜种子基地建设。

第七,酿酒原料基地。以河西走廊和沿黄灌区为重点,发展啤酒大麦、啤酒花和酿酒葡萄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酿酒原料生产与加工基地。

第八,农产品物流基地。依托重点农产品产区,加快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配套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大型农产品物流基地。

编制思路。以中央文件为指导思想和依据,坚延伸阅读:

持以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重点,以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为核心,以现代农业和外向农业为发展方向,以优化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效率、增强特色产业竞争里和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此实现甘肃农业发展模式的高效转型。

体制支持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需求,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完善良种繁育、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扶持培育专业化标准化农资供给、耕作、收获、疫病和虫害防治、储运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强化乡镇农技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实现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全覆盖。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农产品安全保障,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建立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地方标准体系,加强产地环

2016年第14期

政策聚焦

甘肃农业

GANSUAGRICULTURE

境保护,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和监管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强化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区域性专业市场、产地专业市场和集散市场等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重点县乡农贸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体系,健全物流配送体系,鼓励发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电商网购等新型流通业态。发挥供销社等作用,打造双向物流平台。

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融资工作,规范林权抵押融资。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探索对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进行股权量化到户,推进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设施等资源资产参股到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或其他农业项目,提高农民流转、务工、分红等收益。引导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有序流转。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开展农民土地承

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有机结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积极利用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开展农民合作社产业资金互助和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加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探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和农垦办社会职能改革,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战略研究重点。如何建立市场配置农业资源延伸阅读:

的新机制;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扶贫开发的关键点;解决农村民生的重点所在;农民流动和居住方式多元化;生态移民与农村城镇建设;提升特色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甘肃农业西向发展平台建设。

“十三五”:农业战略转型窗口期

相关链接:

“十三五”时期,补短板成为促使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点,而农业现代化短板尤为突出。其实,“十二五”规划就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五年过去了,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是滞后的。

当前世界正在进行一场以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重心的产业技术革命,这会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这种变化反映在农业农村领域,就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成果正在借助产业结构调整,以渐进、渗透、跨界方式改造着农村产业,并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出现了融合趋势。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大口径粮食作物进口总量超过

民收入中有60%是靠国家补贴,韩国的比例是50%,欧洲的比例是30%,美国的比例也是30%。

近年来,休闲农业作为一种高附加值农业,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一些农业地区也抓住这一机会,通过开展特色乡村旅游,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当前的产业技术革命中,跨界是其特点之一,这就使得产业边界模糊。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提到“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015年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业也要进行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重点方向是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专家认为,“十三五”时期将继续执行这一战略。

“十三五”规划纲要部署了一批工程,其中包括实施一批农业重大工程,高标准农田、节水农业、农机化、智慧农业、现代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三产融合等。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1.2亿吨,而我国粮食总产量才6.2亿吨。我国在粮食大幅度

进口的同时,也面临着“四高”的问题,即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和高补贴。

早在2013年,国内大豆每亩生产成本625.9元,美国大豆每亩生产成本476.6元,国内成本比美国高出31.3%。棉花成本也在步大豆的后尘,2013年国内棉花每亩生产成本2177.5元,美国棉花每亩生产成本717.2元,成本高出203.6%。

农业关乎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国家补贴作为基本社会保障。据介绍,日本的农

2016年第14期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