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人才招聘会]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走还是留?

【海外人才招聘会】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 走还是留? 很多人都愿意跟我聊和四大有关的职业发展问题,显然是因为我在这方面“瞎折腾”的精神打动了大家。所以,我决定在离开四大18个月的时候,开始谈谈这方面的事情。

以几句经典的名言来概括我想说的意思吧。

第一句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一句歌词。

第二句是“你离开四大的时候是什么级别,你这辈子就是在这个级别上了,再也上不去了”-某四大合伙人语录。

第三句是“四大可以给一个完全平民的子弟仅仅凭借自己的努力上升到社会较高层的机会”- 另一四大合伙人语录。

第四句是“人都有两大毛病:贪和懒。你可以贪而不懒,也可以懒而不贪,但不能又贪又懒”- 据说是某贪官在犯事后教育自己的子女说的。

第五句是“我要追随我的心”- 李开复对世界首富说的话。

第六句是“我除了审计什么都不会做”- 也是某四大合伙人语录。

好了,我先写这么多,大家可以自己想想这几句话里包含了什么意思。有空的时候我再补充。

----- 开始补充 ----

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大家大概都知道吧,还是很经典的,能解决很多问题.基本上"追随我的心"这样的需求在五层次里是最高那个层次了吧.马斯洛说了,一般人都是要一层一层往上走,所以我们没达到"追随我的心"的层次也是正常的;马斯洛还说了,有些人类个体由于文化上心理上意志力上的与常人不同,在需求层次上也会出现倒错.

李博士是属于哪一类我不知道,我们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我听说的是他现在的年薪是至少1000万美元.当然他说过他做出的决定是"追随我的心",与钱多少无关,这我也相信,因为他现在的年薪比原来高了两三倍.要是我的年薪达到他以前的水平,只要拿一年这样的年薪,不,两年;不,也许三年, 我就会"追随我的心",即使下一件要做的事情的年薪是零.请相信我.

在我看来,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一般有以下几种:

1)现实利益的压力

这是最普遍的.不学习考不上学就要回家种地,考试成绩不好我爸就要打我屁股很疼的,不工作就供不起住房贷款,领导扣奖金回家就要被媳妇拧耳朵,等等. 这种压力是违背我们每个人向往自由的天性的,但在我们反抗不了的时候我们只有屈服.记得当年高考完了当天,我们年级一位学习刻苦且成绩不错平时知书达礼的优等生疯狂地将一本本教科书都撕成碎片,那变态的劲头看得我毛骨悚然.在我看来,这种压力其实构成了我们找工作和换工作的主旋律.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如果现在真的摆在你面前有一个年薪百万美金的工作,但工作性质是天天吃狗屎,你做不做?我猜每个人心里都会犹豫一下,然后会有超过半数的人拒绝.

那好,工作性质是每天用手拣狗屎,然后下班洗手,你做吗?我猜会有一些人开始考虑可以做. 我再为你这份"狗屎"工作解释一下,这是一种特殊的狗的狗屎,对于世界医学研究有极大的意义,必须用手拣才是因为人手的感觉很敏锐,任何器械都代替不了.明白了吗?现在你是不是决定先做上一两年再说了?

2)崇高目标的激励.

周恩来总理在年轻时说他学习的目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是南开中学的校训吧.每念及周总理的宣言,我就联想起郭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我这人对任何崇高的东西都容易过敏,我是学不来的,不知道别人行不行.

3)兴趣.

其实人类的天性里都不仅仅是简单的玩耍,而是希望有难度的玩耍,比如学习新东西和研究新东西.小孩子都是愿意上学的,但没上几天学,乏味的教学法把小孩子的兴趣给弄没了.如果一个人能保持自己对于工作和学习的兴趣,并让这种兴趣来引导自己对于工作的选择,这就是"追随我的心".

有人说我看A片就是一辈子的兴趣.这我是不同意的.看A片以及其它很多活动(比如花钱shopping)对人类的心智来说,都属于过于简单的思维活动,可以产生一时的快乐(某种化学物质由大脑里的腺体释放出来),但这种化学物质堆积的多了,人体感觉到兴奋的阀值就会提高,想再次感到兴奋就不容易了。对于人类来说,真正让人有兴趣的事情,不是这种类似吸毒的快感,而是自己的心智受到挑战/锻炼之后经过思考/努力后战胜挑战的这种成就感。这才是学习/工作的真正意义。

“追随我的心”固然很好,但没钱吃饭生活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感觉不会好的.即使你自己能忍辱负重,你的亲人呢,朋友呢? 所以,照我的想法,还是先把现实的问题想透了解决好了,再去谈自己的理想。因为我发现,很多一开始就理想主义的人,往往混得不如意,最后被社会抛弃了,被人们当成负面的案例教育其他人;少数一开始就理想主义后来也混得很好的人,被社会所尊重和推崇了,也是由于他们在现实层面的成功,而不是其高举理想主义大旗的精神。就是说,这个社会其实是很讲究“成王败寇”的。

前面的算是主要解释一下我对第五句"我要追随我的心"的理解.概括一下就是说,在选择工作时,要先现实主义再理想主义.如果觉得自己不像是那种为了理想可以牺牲一切,包括爱情亲情对周围人的责任等等,那就不要逞能,就算苦点儿累点儿,先挣钱是硬道理.有了钱之后追求理想才能更无所顾忌.

回过头来说说第一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很多小朋友是一毕业就进了四大,只知道四大,不知道别的公司什么样.这可能造成两种心理状态:一种可能是对四大总有一种"糖人儿情结",而另一种就是总觉得四大有这样那样的不好,总想试试其它公司.我自己是先在别的公司做过几年才加入四大的,在我看来,我心目中理想的公司如果是100分的话,四大可能只能得70分左右.但你看看其它公司,我觉得得分能超过70分的也不多啊,大部分公司能不能及格还是个问题呢. 可其他小朋友就不这么想了,他会觉得,70分还不够高,我还想试试别的公司,说不定就能找一个90分的公司呢.也许外边80/90分的公司一大把

呢.但出去一试呢,往往不那么如意.但你就算把这个道理给他讲清楚了也没用,他总想试试,因为他自己没见识过呀.

再说一说第二句话"你离开四大的时候是什么级别,你这辈子就是在这个级别上了,再也上不去了". 这话其实有点儿绝对. 但它想表达的意思是说,四大里的职业发展道路比较简单,也比较清楚明确,你只要好好工作,一般都能混上去,当然这也是由于四大的业务在过去十几年里一直在扩张,而且四大的人员流动性高.在英国美国就不行,听说在台湾也不是这样.你做的再好,顶多升到经理级别就很难再升了,因为业务规模没有扩大,不需要更多的高级经理和合伙人.但无论如何,四大里升职的空间还是比企业里要大一些.在企业里,如果企业不是扩张得很迅速,你可能好几年都是做同样的工作,你的上司没有挪地方,你也升不上去.要想升职,也许只好通过跳槽来解决.但一旦跳不好,简历上难看,还没能得到职业发展空间.所以,在企业里,这个职业发展空间问题是一个想上进的人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很多从四大出来的人,刚出来时找到了一个还可以的职位(和原来在四大的级别基本对等),但心态上没有调整过来,以为自己和在四大一样,埋头工作就行,不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和空间,结果工作了好几年,原来在四大的朋友呆在四大都升级了,自己在企业里还是原地踏步没有升职空间.照我的经验估计,在四大里,你顶多需要花你时间的2-3%考虑一下职业发展,但在企业里,你可能要花10-15%的时间思考和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才能保证自己的职业发展是畅通的.

再说说第四句吧-“人都有两大毛病:贪和懒。你可以贪而不懒,也可以懒而不贪,但不能又贪又懒”。极端一点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又贪又懒”的倾向,只不过现实生活往往没有给我们能够“又贪又懒”的条件,我们不得不做出取舍。说俗一点儿,就是“人不能什么便宜都占着”,不然会伤天理的。

比如,在四大工作,和大多数人相比,收入比较高,牌子显得很光鲜,代价呢,就是工作很辛苦,客户对你的尊重可能是比较虚的。有人嫌四大太累了,离开了,没多长时间,又嫌外边的收入不够高,或者收入的增长速度有限,或者在企业里做财务/内审工作属于后台工作不被重视,那你怎么不想想你在企业里的工作压力小了很多,有了很多空闲时间呢?如果你又想高收入,又想空闲时间多,这就叫做“又贪又懒”。

很少有人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绝大多数人都会自我评价过高,在我看来,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心理上不平衡的根源。正因为自我评价过高,就会“又贪又懒”,因为他总觉得自己已经得到的都是早就应该得到的,以自己的能力应该得到更多,总觉得是社会亏欠了他的,总这样想,心理能平衡吗?!

如果多读读历史,多学学物理学想想宇宙的起源,就会让你意识到,自己再有能耐,只不过是无尽时空中的一次微小的能量扰动,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也不过是时空中的一次小小的礼花而已。男子汉大丈夫真有本事的,先拿出些可以比肩爱因斯坦、牛顿等人物的成就,也算是对全人类做了点儿贡献(帝王将相之流再勇武,起的作用也主要是人类内部的内耗,对全人类而言没什么价值),然后你再向全人类索要些报酬和待遇也不迟。如果自问没有这

样的本事,就不如把心态放平和一些,不贪不懒,踏实工作,能让周围的人(不仅仅是亲戚朋友)笑容多一些,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读读这一篇科幻小说 , 刘慈欣的《乡村教师》,那位乡村教师也算是对全人类做了贡献,可他得到了什么?所以我们这些人啊,日子过得去就行了,其它那些名啊,利啊,当作游戏无聊的时候玩一玩可以,但千万别太认真了,玩游戏嘛,认真了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输赢其实也只不过是场游戏,别伤害别人也别累着自己。

第三句算是比较简单直白,“四大可以给一个完全平民的子弟仅仅凭借自己的努力上升到社会较高层的机会”,只不过很多年轻人刚出校门时心比天高,总觉得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所以不会想到这一层而已。事实上,不管中国外国,到了级别高一点儿的职位,往往是你有什么关系能搞定某某客户、某某机构才能做上那个职位的,能力当然也要有,但仅有能力是很难很难做到高级别职位的。所以,这句算是给那些比较现实主义的年轻人做参考的。

第六句是“我除了审计什么都不会做”- 这句是告诉你如果你一直留在四大,准确地说是“混”在四大,即使最后升到了合伙人,你最后可能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心中可能就是这样空虚和没有自信。所以,选择留在四大是可以的,但留到最后留成了这样一个状态,就不值得效仿了。

总结陈词一下:这六句话算是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讨论是离开四大还是留在四大。这几个不同方面有些是互斥的,我一并写出来,无非是希望大家好像吃自助餐一样,各取所需,自己对照着看看哪句话自己更受用。

有人说你这六句引用的全是大人物说的话或者歌词,怎么没有年轻人说的话呢?是不是偏颇呢?

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啊。严格说来,是有失全面。

我想可以这样解释吧: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同样一句话,可能我也听到某个年轻人说过,但我没记住。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当时太年轻,无法体会,也就没当回事。但当我听到某个年长者说了这么一句话,即使我体会不了,我也会认真记住,因为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是人家经验的浓缩,我先记住它,然后慢慢再体会吧。

如果在我今天已经不太年轻的时候听到某个年轻人说了一句深刻的话,我会一愣,感觉说的不错啊。但我会接着怀疑,这个年轻人也没有多少经验阅历,这句话他自己说出来了,可能自己还没有体会其中的深意,只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吧。但如果这是一位年长者说的,我就会在一愣之后深有同感,内心深处升起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所以,你看见了,年轻人的思想就是这样被忽视和抹杀的。没办法,从概率上说,关于人生的洞见出自年长者的显然应该远多于年轻人。年轻人如果不服气,不要和年长者拼哲学和人生智慧,而应该是拼创新和关于未来关于变化的想法。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