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刘禹锡

【古】刘禹锡

【教学目标】

1. 了解刘禹锡的生平概况;

2. 简单了解刘禹锡诗歌的几个特点;

3. 学习鉴赏刘禹锡的名篇《乌衣巷》、《石头城》。

【教学主题】

一代诗豪

【教学重点】

1. 了解刘禹锡的生平概况;

2. 学习鉴赏刘禹锡的名篇《乌衣巷》、《石头城》。

【课程大纲】

一、复习上次课重点

二、导入

三、人物简介

四、人物生平

(一) 自幼好学

(二) 青年出仕

(三) 穷愁著书

(四) 壮志未酬

五、作品赏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ppt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始——————————

一、 复习上次课重点(3-5分钟)

二、 导入(5分钟)

【互动】提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我们一般都会说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而且刚刚经历过炎热的夏季,秋风送爽,人的心情是很喜悦和愉快的。但是对于古人来说,秋天是很凄凉的,你想想等到秋风一来,草木揺落、万物枯萎,好像人的生命也要走到了尽头;假如这时候你又遭遇了人生的许多困难(例

如被贬官),正是万事不顺,那么还有心情去欣赏这个所谓的“收获的季节”吗?“悲秋”是古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诗词文章里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链接1】。然而,有一个却是“异类”,面对秋天,他发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的赞叹,一反传统的悲秋观,赋予秋一种生命的力量。正如他的诗一样,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中,他也始终没有沉沦,一直都是积极向上的。正是被他的这种豪气所震撼,后人送了他“诗豪”这个称号。这个“异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

【链接1】悲秋

对萧瑟秋景而伤惑。

语出宋玉《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唐〃杜甫 《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 人物简介(5分钟)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晚年任太子宾客【链接1】,世称“刘宾客”。

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前期与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期刘禹锡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刘白同年(772年)出生,诗交三十四年,是“同年同病同心事”的“洛下老伴”,人生履历也是惊人的相似。堪称“四海齐名白与刘”。

【链接1】太子宾客

唐代开始设立的太子东宫的属官,主要工作为调遣侍从和规劝太子。

四、 人物生平(45分钟)

(一)自幼好学

刘禹锡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刘绪曾是天宝末年的进士,但没过多久,就发生了“安史之乱”,所以举家东迁【链接1】,搬到了现在苏州嘉兴县(治今浙江嘉兴南)。刘禹锡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童年时代是在江南度过的,他后来一直对江南保持着良好的印象,自称“江南客”。

刘禹锡很小就被父母送进塾馆念书。在塾馆,禹锡比其他孩子都小,但念书却比其他孩子都机警灵悟。

有天开了新课,小禹锡听到先生吟诵“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很惊奇句中竟然嵌着自己的名字,课后便急不可耐地请教道:“先生,您念的我什么玄圭,什么成功啊? ”先生不禁一愣,见问话的是年龄最小的学生禹锡,忽然省悟过来,笑呵呵说:“问得好,问得好。不过这个问题你还是去问你的爹吧,他会告诉你的。”

恰好这日刘绪在家,躺在长椅上养神儿呢。小禹锡放课还家,连蹦带跳地跑过去,摇晃着爹爹的身子喊道:“爹爹,爹爹,我今天学《尚书》,先生让我问你,怎么我的名字在《尚书》里呢?娘不是说,你给我起的‘禹锡’是大禹送子的意思吗? ”

刘绪见状十分高兴,一把搂过小禹锡说道:“是啊,我的儿,你叫‘禹锡’是大禹送子的意思,那是你母亲梦中得儿,所以我还预备了‘梦得’两字作你将来成人时的礼物送给你。不过——”刘绪歇口气继续说道,“‘禹锡’这个名字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你先生今天讲到的《尚书》中‘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是说大禹疏通了洪水,造福了百姓,帝舜将一种

叫‘玄圭’的黑色美玉赏嘉奖给大禹,来表彰他的巨大贡献。”“啊,谢谢爹爹。”小禹锡高兴极了,原来我的名字里有这么个意思啊。

刘绪不光是个学问深厚的人,而且家风相当严格,家教也相当成功。

名士权德舆是刘家的亲戚,常到刘家走动,跟刘绪聊天。他看到刘家浓厚的文化与礼貌气氛,十分赞赏,还是童子的刘禹锡在叔叔伯伯面前谦恭而文雅,与一般的孩子大不相像。为权德舆背诵《诗经》和《尚书》,竟然不打磕绊,夸刘绪治家教子颇有“万石之风”。

万石君名叫石奋,是西汉初年的一个大臣,他以身作则,教子有方,连同四个儿子都当上二千石以上的官职2000x5=10000,因此被尊称为万石君。汉景帝晚年,万石君回家养老,他每年都要根据特定的日子,以大臣的身份参加朝会。经过皇宫门楼的时候,万石君一定会下车,快步行走,看到天子所乘坐的马车,他也一定要俯身按着车前的横木,以此表示敬意。做官的子孙回家来进见他,万石君一定会穿着朝服接见,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子孙犯了错,他从不谴责,只是坐在堂屋的旁坐上,面对着饭桌却不吃饭。然后,子孙们互相责备,再通过长辈的说情,最后光着上身坚决地谢罪和表态,万石君这才答应他们,停止绝食。家中的成年子孙在万石君身边的时候,即使是在平日里,也一定要戴礼帽,穿着要整齐、严肃。家里的奴仆也要营造一派恭敬、和悦的气氛,做事要特别地谨慎。天子经常给万石君家里赏赐食物,他一定跪下叩拜,然后俯伏着吃,就如同天子在眼前一样。他办理丧事的时候,十分地悲哀,子孙遵循他的教导,也和他一样。万石君一家人凭借着孝敬、严谨而闻名于天下,即使是齐鲁地区那些自认为诚信的儒生也承认比不上他们。

一次,身为内史的儿子石庆喝醉了酒以后回家,进入外门的时候忘记了下车。万石君听说此事以后,便不再吃饭。石庆很害怕,便光着上身前来请罪,但是没有得到父亲的原谅。于是,全体族人和兄长石建都光着上身来为石庆谢罪。最后,万石君开口说:“内史是显贵的人。他进入乡里的时候,乡里中的长辈都要回避。而前日内史却坐在车里自得其乐,这是不应当的!”于是,万石君便传令家人不再追究石庆的过错。此后,石庆和石家的弟子在进入里门以后,都快步地回到自己家中,不敢招摇。

刘禹锡的父亲刘绪效法石奋,常说咱们生逢乱世,四处漂泊,在地方幕府中当个小差,难有什么荫蔽给子孙,只有严格管教,让他们好好攻读,知书识礼,将来为社稷效力。刘禹锡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教诲,谦恭有礼,字写得好,辞对得妙,时常得到夸奖。

【链接1】刘禹锡祖籍

关于刘禹锡的祖籍,历来说法不一。《旧唐书•刘禹锡传》说是“彭城(徐州)人”,“世以儒学称”。《新唐书•刘禹锡传》说他“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刘禹锡在他的诗文中屡称自己为“中山刘禹锡”,有时也称“我本山东人”、“某山东一书生”。唐时,山东系指太行山以东地区。他的同辈友人如柳宗元、韩愈等则称之为“中山刘禹锡”、“中山刘公”;自居易、权德舆等则称之为“彭城刘禹锡”。普遍看法认为刘禹锡祖籍中山(治今河北定州),北魏时迁居洛阳。

知识点总结:

1. “禹锡”的由来;

2. 万石之训。

(二)青年出仕

19岁左右的时候,刘禹锡离开家来到长安游学,寻找施展才能的机会。21岁的时候,他和中唐时期另一位著名诗人柳宗元【春季课程】同榜考中了进士,后来两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诗文齐名,被称为“刘柳”。但是唐代的进士并不是一考上就会立即被授予官职,它

只是说明你具有了当官的资格,类似于咱们今天的各种资格证考试,比如你通过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只是表明你可以当老师了,而不是说你已经是老师了,必须要等学校聘用你了,你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所以考中进士之后,他又去参加了宏词科【链接1】的考试,这是吏部【古代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的官署】举办的一种考试,也考上了,被授予了太子校书【太子府中校对整理典籍的官员】的官职,开始踏上仕途。刘禹锡和古代许多文人一样,希望能够在官场上一展才华,所以当官以后,他非常积极地投入到各种政治活动中。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叛乱虽然平定,但是留下了许多问题,唐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这次改革被称为“永贞革新”。王叔文实行改革的时候,不但一批宦官恨王叔文,还有不少大臣嫌王叔文地位低,办事专断,也对他不满,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都纷纷攻击王叔文。原来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宪宗下了诏书,把韦执谊等八个人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当司马(官名),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伾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其中刘禹锡被变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柳宗元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链接1】博学宏词科

与宋以后各代不同,唐代科举及第并不能立即入仕,而是仅获得一定的出身品第,即任职资格,还需经过吏部的铨选考试方可释褐当官,即真正受到任命。唐代进士及第以后,雁塔题名、曲江宴会、杏园探花,以至风流于平康里,确实是“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许多人也因此而平流进取,坐至公卿。但因为尚未入仕,故也有人及第后发出“犹着褐衣何足羡”的慨叹。按一般情况,唐代进士及第后少则一年,多则几年,个别甚至十几年才能通过铨试获得官职。于是,不少进士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喜悦轻快一番之后,便面临着寂寞的守选日子,或是奔走于权贵间求取官职,或长期沉浮于人间,有的甚至生活困顿。

为了解决科举出身后等待入仕所产生的问题,唐代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其中之一便是设置科目选,而博学宏词便是其中的重要科目。

宏词科的考试内容是“试文三篇”,包括诗、赋、议论各一,因此宏词科有时称为“三篇”,实际上,博学宏词科要求很高。顾名思义,“博学宏词”既要“博学”,又要有“宏词”,一是渊博精深的学识,二是优美恢宏的文词。现在姓名可考的唐代博学宏词登科者仅45人左右,当时全部录取的人数也不多,因此博学宏词科是在已淘汰过大量人选的科举录取者中的择优考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知识点总结:

1. 刘柳

2. 永贞革新

(三)穷愁著书

永州和朗州都在南边,离开长安很远,那时候还是荒僻落后的地区。要是换了一些想不开的人,心情是够难受的。幸好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很有修养的人,他们相信自己的作为是正直的,失败了也不那么懊丧。到了那里,除了办公以外,常常游览山水,写写诗文。在他们的诗文中,常常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反映了一些人民的疾苦。

从宪宗元和元年(806)至敬宗宝历二年(826)。八司马被贬后,宪宗曾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即使朝廷有赦免之恩,他们也在考虑的范围内】”(《旧唐书•宪宗纪》)

【互动】这条命令可以说将刘禹锡他们的官场之路堵死了,如果是你,接到这样的诏令会是什么心情?

从这时起,刘禹锡开始走上“穷愁著书”的道路。在贬所,他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大胆地揭露宦官与大官僚的丑行,以抒发胸中的愤懑。

两个人在那里一住就是十年。日子一久,朝廷里有些大臣想起他们来,觉得这些都是有才干的人,放在边远地区太可惜了,就奏请宪宗,把刘禹锡、柳宗元调回长安,准备让他们留在京城做官。

刘禹锡回到长安,看看长安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朝廷官员中,很多新提拔的都是他过去看不惯、合不来的人,心里很不舒坦。

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里面有个道士,在观里种了一批桃树。那时候正是春暖季节,观里桃花盛开,招引了不少游客。有些老朋友约刘禹锡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刘禹锡想,到那里去散散心也不错,就跟着朋友们一起去了。

刘禹锡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回来以后就写了一首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互动】他这一首诗又把自己送上了贬官的道路,你们看出来诗有什么问题了么?

刘禹锡的诗本来挺出名,这篇新作品一出来,很快就在长安传开了。有一些大臣对召回刘禹锡,本来就不愿意,读了刘禹锡的诗,就细细琢磨起来,里面到底有什么含意。也不知道哪个说,刘禹锡这首诗表面是写桃花,实际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

这一下子可惹了麻烦,唐宪宗对他也很不满意。本来主张留他在京城的人也不便说话了。刘禹锡又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似乎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那时候还是人烟稀少的地方呢。

刘禹锡家里有个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需要人伺候:如果跟着刘禹锡一起到播州,上了年纪的老人受不了这个苦。这可叫刘禹锡太为难啦!

这时候,柳宗元在长安也呆不住了,朝廷把他改派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得知刘禹锡的困难情形,决心帮助好朋友。他连夜写了一道奏章,请求把派给他柳州的官职跟刘禹锡对调,让他到播州去。

柳宗元待朋友一番真诚,使许多人很受感动。后来,大臣裴度也在唐宪宗面前替刘禹锡说情,宪宗总算答应把刘禹锡改派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两人在衡阳分别时的情景,最为凄凉和让世人动容。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刘禹锡内心亦是同样悲苦,却在酬答对柳宗元只是进行劝解与宽慰:“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后来刘禹锡获知好友柳宗元的病故,顷刻间便泪如雨下,“惊号大叫,如得狂病”。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一个儿子。可以说没有刘禹锡,也就没有柳宗元文集的刊行于世。两人肝胆相照的友谊令人动容,亲兄弟也不过如此。

以后,刘禹锡又被调动了好几个地方。过了十四年,裴度当了宰相,才把他调回长安。 ——————————第一课时完——————————

下回分解:回到长安的刘禹锡从此就一帆风顺了吗?之后又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我们

下节课再细说。

——————————第二课时始—————————— 刘禹锡重新回到京城,又是暮春季节。他想起那个玄都观的桃花,有心旧地重游。到了那里,知道那个种桃的道士已经死去,观里的桃树没有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他想起当年桃花盛开的情景,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们的宦官权贵,一个个在政治争斗中下了台,而他自己倒是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见解。想到这里,他就又写下了一首诗《再游玄都观》,抒发他心里的感慨,诗里说: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链接1】

诗中讽刺那些像桃花一样显赫一时的权贵,最终也会“桃花净尽菜花开”,而我刘郎却一直都在。一些大臣听到刘禹锡写的新诗,认为他又在发牢骚,挺不高兴,在皇帝面前说了他不少坏话。过了三年,又把他派到外地当刺史去了。

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刺史时,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看人下菜,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他环视住地有一种新鲜感,便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潢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

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岸柳婆娑,杂花争艳,芳菲宜人,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知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绝处的努力,往往有逢生的回报,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链接2】,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可以带着学生读一读,简单解释一下意思。】

这事又报到知县那里。知县不好意思,自己跑去看,就叫人抄下《陋室铭》。他看了以后,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句话特别生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屋子,但由于我刘禹锡道德高尚,住了却使它散发出芳馨。这不明明是在讥笑知县这个狗官吗!知县看完,虽然气得打鸡骂狗,但是想不出别的打击报复办法,只好作罢。从此,刘禹锡这篇只有八十一字的妙文《陋室铭》就传了下来。

【链接1】学不了刘郎

“尽是刘郎去后栽”,“前度刘郎今又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经常在诗句里自称刘郎,为后人传诵。某城市有位会写几旬旧体诗的当代人,姓章名士柯,也学起刘禹锡来,在一首《酬X 公屈驾见访》的七绝诗里,最后一句是“何劳屈驾访章郎”,写好了读给朋友听。朋友听了说:“唉,章郎章郎多难听,你这个姓,学不了刘禹锡,最后一句改一改吧! ”士柯点头称是,拿回修改。因全诗韵脚已定,最后只得改为‘何劳屈访士柯郎”,再请友人过目。友人看后捧腹大笑:“越来越难听了! 如果你一定要郎啊郎啊的,还是照原样吧,爬灶头的蟑螂

总比滚粪团的屎壳郎强一点。”

【链接2】《陋室铭》

《陋室铭》已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22课。《陋室铭》在刘禹锡被贬谪之时所作。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成了有灵气的水了。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装饰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声音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知识点总结:

1.玄都观;

2.《陋室铭》

(四)壮志未酬

从文宗大和元年(827)至武宗会昌二年(842)病故于洛阳。

他在地方官任上颇著政绩,但总觉得自己的政治才能没有充分发挥,长抱“天与所长不使施【上天赋予我长处却不让我施展】”(《子刘子自传》)之恨。晚年寄希望于宰相裴度,想协助裴度刷新政治。但裴度后来受到排挤,无所施为,也未能实现这一愿望。刘禹锡在黑暗现实下感到没有出路,而内心不甘沉沦,写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一类诗句以自勉,所以明代胡震亨说他晚年“精华不衰”(《唐音癸签》)。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辩护,为王叔文恢复名誉,表明他至死不渝的志节。

刘禹锡一生最好的年华可以说都是在贬官之地度过的,但是无论自身的境遇如何糟糕,始终没有改变豪气爽朗的个性,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却激起了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使他的作品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如我们开头说的那首《秋词》,再如《始闻秋风》:“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这类诗句,无不蕴含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是无愧于“诗豪”的称号的。

附:刘禹锡生平轨迹 中举→淮南(803815828)836-842) (793)朗州

(805)(831)

夔、和四州

知识点总结:

1. 壮志未酬;

2. 诗豪刘禹锡。

五、 作品赏析(40分钟)

【赏析以《乌衣巷》和《石头城》为主,其他所列诗歌可视时间和课程安排选讲】 刘禹锡擅于写诗,诗风朴实流畅,其诗作受到当时的众多诗人及民众的喜爱,今存诗八百余首,内容丰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山水诗

刘禹锡的山水诗常常写的是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本诗为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篇目,亦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篇目】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读来非常有趣味。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趣味的反映。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正是这种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使刘禹锡的诗歌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2. 民歌体

前面我们说过刘禹锡少年时期生活在民歌兴盛的江南,与皎然、灵澈等诗僧交往密切,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极致,所以他们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来写诗,这无疑对刘禹锡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基本都是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创作的,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还能体会到一种直面困难、振奋人心的力量,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之一)【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篇目】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词》九首之一)【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篇目】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

3. 咏史诗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

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

王濬【jun4】①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②,一片降幡出石头③。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注:

①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②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③一片降幡(f ān )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刘禹锡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

除此之外,《金陵五题》也是刘禹锡怀古诗的代表作,

【互动】金陵是现在的哪里?

金陵为南京古称,公元212年(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孙权将统治中心自京口迁至秣陵,改名建业,取其“建功立业”之意。229年,孙权在此正式称帝,与曹操、刘备三分天下。其后,东晋和宋、齐、梁、陈等王朝相继在此建都,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六朝”(229—589年)。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又极尽奢侈豪华之能事。后代诗人面对“王气黯然收”之后的金陵,想象秦淮河上金粉浮动、光影飘摇的往昔,常常感喟唏嘘,“金陵怀古”遂成为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刘禹锡本来没去过金陵,但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今天我们具体欣赏一下其中的两首。

乌衣巷①

【唐】刘禹锡

朱雀桥②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本篇为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篇目】

①乌衣巷:南京秦淮河南岸的一条巷子,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②朱雀桥:金陵城外的一座桥,在乌衣巷旁边。

③王谢:指东晋时的贵族王导和谢安两家人。王导,东晋开国大臣。谢安,东晋宰相。王家和谢家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许多重要的大臣、将军和文人都出身于这两个家族,他们都曾经在乌衣巷居住过。

【译文】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互动】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朱雀桥和乌衣巷是昔日金陵繁华的一个缩影,如今这里还剩下什么呢?只有桥边的野草花和巷口的夕阳斜挂,

【互动】诗人进行这样的对比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

本来,鼎盛时代的朱雀桥边和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丛野草和一抹斜晖,使朱雀桥和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互动】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互动】作者特别强调了这是“旧时”的燕子,虽然燕子寿命不短,且为候鸟,但也不可能活到四百年后刘禹锡那个时代,那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读起来余味无穷。

石头城①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②周遭③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④东边旧时⑤月,夜深还过女墙⑥来。

【注释】

①石头城:在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

②故国:即旧都。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

③周遭:环绕。

④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

⑤旧时:指汉魏六朝时。

⑥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译文】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

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

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但石头城已经不复从前。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

【互动】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潮水仿佛带着人的感情,拍打着城郭,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

【互动】石头城的变化天翻地覆,那么不变的是什么呢?

月是“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曾经是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旧时月”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比较两首诗,会发现刘禹锡将变(朱雀桥、乌衣巷、石头城)与不变(燕、月)融入历史沧桑之中,跳出一时一地的局限,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俯瞰繁华富贵如过眼云烟,以古事鉴今世,体现出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

六、 本课重点梳理(3-5分钟)

1.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2. 刘禹锡生平及性格分析。

3. 刘禹锡主要作品分类介绍及重点篇目赏析;

4. 《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中刘禹锡的作品有:《乌衣巷》《望洞庭》、《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浪淘沙词》(九曲黄河万里沙)。

七、 布置作业

1. 我背你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背诵《乌衣巷》、《石头城》;

3. 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完——————————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 对于本课讲解整体效果的自我反思。

2、 学生随堂提出的未准备到的问题。

3、 家长对于本课讲法的建议。

4、 课后跟其他教师探讨的收获。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