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武将形象研究

《三国演义》武将形象研究

【摘要】:

随着国家层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力倡导与践行,我国现在开始加大对相关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及普及力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大名著”较为凝练而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各时期的价值追求,其中《三国演义》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再现了恢弘的历史背景,也刻画了特征鲜明的武将形象。本文将在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六个典型武将文学形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时代背景对人物命运重大影响作用,也将进一步探究“忠、孝、节、义”这些优良民族精神在人物形象中的体现,也为后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优良民族精神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三国 武将 形象

目录

《三国演义》武将形象研究 . .......................................................................................................... 1

第一章:绪论 . .................................................................................................................................. 3

一、研究背景 . .......................................................................................................................... 3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 3

三、研究方法 . .......................................................................................................................... 4

四、研究结果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 .................................................................................................................. 4

第三章:《三国演义》的相关论述 . .............................................................................................. 5

一、《三国演义》简介 . .......................................................................................................... 5

二、《三国演义》武将形象阐述 . .......................................................................................... 6

(一)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 .......................................................................................... 6

(二)浑身是胆赵子龙 . .................................................................................................. 8

(三)令曹操痛哭的大将——典韦 . ............................................................................ 10

(四)义薄云天关云长 . ................................................................................................ 11

(五)锦马超 . ................................................................................................................ 13

(六)猛将张飞 . ............................................................................................................ 13

三、 《三国演义》武将的区别 . .......................................................................................... 14

第四章:《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武将形象总结 . ........................................................................ 15

一、武将与文臣之间的关系 . ................................................................................................ 15

二、武将存在的必要性研究 . ................................................................................................ 16

三、武将形象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 ........................................................................................ 16

第五章:引用文献 . ........................................................................................................................ 18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代表着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巅峰水平,从古至今一直享有崇高美誉。罗贯中在对三国各类人物进行细致描绘的同时,完美展现了这些人物的外在形象特征、内心思想活动、言行举止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三国演义》中描绘的人物众多,有姓名的就有980 多个,书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又可被分为“领袖、智者、武将”三类。

其中的武将形象,是全书中人物群体数量最大,描写最浓墨重彩的一部分。而在三国纷争这一乱世时期,社会对“武”道的尊崇较为突出,武将本身将蕴含更多的社会寄托和精神内涵。本文对这些武将形象的分析,将更有利于再现历史图景,深入研究当时的文化背景。

在当前社会主义伟大中国梦的建设时期,对人民精神文化的塑造尤其重要,“忠、孝、节、义”这些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是对国民素质提升的精神引领方向。而《三国演义》中的各武将形象虽然有自身的不足和历史局限性,但大多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忠、孝、节、义”这些优秀品行,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典型武将进行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其个人事迹和性格习惯,来揭示其内心世界和价值追求,以此展示“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等中华传统思想观念在历史人物人生轨迹上的印记。此外,本文也将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生动形象地展现古代三国时期的政治状况、社会变迁等诸多史实。对这些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之时,向人们再现历史人物的真实史实,由此表现其人物性格,并借此论述这些鲜明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因素。同时,也积极宣扬人物性格中的积极向上的方面,在对传统文化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当代构架社会精神体系提供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调查法、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多种科学思维方法,来对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三国武将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

在文献研究方面,作为《三国演义》的忠实读者,本人对《三国演义》全篇进行了深入地研读,同时搜集了相关的书籍,以及对书中各人物的研究报告,并且查阅了大量史实资料,以确保论文内容和结论的严谨性。

在思辨方面,本文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承认人物本身带有的历史局限性,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地看点各个武将形象。

此外,为形象地再现各个人物间性格的差异,本文对各个武将人物之间还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不同人物性格在面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应对方式,以更生动地为读者展现人物形象。

本文虽然是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武将为分析对象,但是为了提升研究的深度,本文查阅了大量史实,运用历史研究法,深化各个人物形象,并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折射出整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作为一部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卓著的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蜚声海内外,同时深受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喜爱。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三国演义》的相关研究工作可谓是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为整个古代文学研究界所瞩目。这主要表现在:

一、学术成果大量涌现。这一时期,我国内地已公开出版的《三国演义》研究专著、专书大约140部,发表研究文章大约2000篇;这其中包括一大批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

二、学术会议接连举行。二十五年来,我国总共举行了十七次全国性的《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五次专题研讨会、两次国际研讨会等。这些会议都非常有力地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持续发展。

三,学术团体纷纷成立。继1984年4月全国性的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之后,一些省、市、县级相关学会也陆续成立,有的地方甚至还建立了专门研究机构。这些学术团体成员成为《三国演义》研究事业不断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第三章:《三国演义》的相关论述

一、《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我国妇孺皆知的著名文学作品,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由罗贯中创作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品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最终由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为终结。小说综合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还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采用浅近的文言文形式,明快流畅而又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同时,作品又以宏伟的结构,将百余年来诸多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众多、冗杂的登场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在这部宏大的文学作品中,既有王侯将相,又有布衣百姓;既有文臣谋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有武将猛士千里走单骑、决战长坂坡。

我国民间一直流传有这样一份三国武将榜单: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这个榜单是在民间经过长期流传并加入诸多因素之后产生的,并非唯一、准确的排名。本文在此处,选取其中的数人,在参照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武将榜”为蓝本的基础之上,着力分析这些人物的典型艺术形象,以期尽量展现这些英雄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二、《三国演义》武将形象阐述

(一)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1、吕布的形象解析

一吕,指的是吕布。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群雄之一。吕布曾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后与司徒王允合力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郭汜等击败,无奈依附袁绍。随后在与曹操争夺兖州失败后,吕布袭取徐州,割据一方。建安三年十二月(199年2月),吕布于下邳白门楼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三国之中,吕布的战力排名第一,这一点毋庸置疑。从《三国演义》对吕布形象的描绘中,我们也可以“管中窥豹”。原著第五回中——《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讲到,曹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上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

众所周知,三国武将之中,关、张二人的战斗力不容小觑,而关羽更是被后世奉为神明,尊称其为“武圣”。至于“猛张飞”的叫法,也是如雷贯耳。虽然刘备更多时候是以“文”的形象出现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之中,但就早期来看,刘备也直接参与了不少场次的战役。“桃园三结义”之后,关羽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张飞的兵器是“丈八点蛇矛”,而刘备则是打造了“双股宝剑”。因此,综合此三人所有的战力,尚不能在与吕布的争斗之中占到便宜,由此可见吕布的综合战斗力的确十分强悍。而后人在谈论双方力量相持不下的时候,也往往喜欢使用“三英战吕布”的说法来形容激战之酣。

2、吕布的悲剧结局研究

但是仅就吕布本人而言,至少是在《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设计环节中并非很正面。具体分析,吕布是“背叛”的代名词,后世里“三姓家奴”的叫法,就是源自于吕布。

三姓家奴,原来是贬损吕布的词,意在讽刺他反复无常,不忠不义,认贼做父。后常用来表示以身侍贼,不忠不义之人。

三姓,指的吕布本姓吕,为丁原义子也可姓丁,做董卓义子又可姓董。故此

有三姓。

家奴,是贬低之语。义子虽名义为子,却又跟养子不同,因为他并没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原著里以此讽刺吕布虽为义子,但实际说白了还是董卓家的臣子,不过区区家臣,不过名义上好听罢了,终究是为他人做嫁妆的。而用家奴代替家臣或者臣子,以示对吕布几认义父和从贼的不屑与蔑视。

“三姓家奴”的叫法,也由此而来。但是,这种评价对于吕布而言,是否客观全面却不置可否。

3、吕布与同时代《三国演义》中武将人物的对比

人们常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后世对吕布感兴趣不仅仅源自于他的骁勇善战,还因为他是一个拥有多重性格的复杂人物。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吕布的评价多数是以下几种:“骁勇善战”、“勇而无谋”、“轻狡反覆”、“见利忘义”、“贪图女色”,似乎对于吕布,除了他的英勇善战,其余基本都是对他的负面评价。那么,吕布是否真的是 “勇而无谋,见利忘义”的形象却值得深思。

首先,吕布一定是勇猛无比的。在第三回“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中,只见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丁建阳出到阵前”。 由此不难发现,吕奉先的形象定然是与众不同、英气逼人的。“三叉束,红锦袍,兽面铠,方天画戟,赤兔马”,寥寥数语,将主人公霸气侧露的气场表露无遗。

其次,吕布并非有勇无谋。虽然他并未听从陈宫的建议去围困曹操的粮草,但是辕门射戟时,他的确是用此妙计巧妙地化解掉了身处袁术与刘备二者间的尴尬境地:既保住了刘备的暂时无虞,又让奉命前来讨伐的纪灵哑口无言,悻悻而归。

再者,吕布虽然确实是“三姓家奴”的身份,但但实际是由其自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美人与骏马,这是吕布生平的两大爱好。而这两个原因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吕布为什么会临阵倒戈、逆杀丁原,因为“李肃赠赤兔马与吕布”;而之后他又袭杀董卓也并非出自深明大义、为民除害,只不过是中了王允的“美人计”,心之所属,皆系貂蝉一人罢了。

因此, 吕布首先是一名勇猛无比、武艺高强的大将,他大战三英、辕门射

戟,不愧“三国第一猛将”的名号;其次,吕布并非完全有勇无谋,他巧使反间计,“濮阳城中赚曹操”,“辕门射戟”救刘备于水火之中,只可惜他妄自尊大,不听贤者之言却轻信妻妾之语,最后只落得身陷囹圄的凄凉下场;再者,吕布既有反复不定、不忠不义的一面,也有偶发仁义之心的时候。他两杀义父,皆因爱马如痴、贪恋女色,他的本性也因此注定他难成霸业。不过,他危难关头不忘王允、善待刘备妻妾,这些又都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吕布的有情有义。在罗贯中的笔下,吕布的形象是如此的丰富饱满,因此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他的性格形象。

(二)浑身是胆赵子龙

1、赵云的形象解析

二赵,指的是赵云。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原著中对他的描述是: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的队伍,期间与刘备结识。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后来,公孙瓒又被袁绍击溃失势。赵云在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后,于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终生。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之外,赵云在刘汉大军平定益州之时,曾引用霍去病的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在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此举被后世赞为“是有大臣局量的儒将”。

赵云后来于建兴七年寿终正寝。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后主刘禅下令追谥赵云,姜维与众臣商议后建议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2、赵云与《三国演义》中武将形象的参照对比

纵览赵云波澜壮阔的人生,可以这样说,若论及三国之中最得人心、最令人

喜爱、敬佩的人物形象,非赵云莫属。赵云可谓是兼具了一个英雄人物形象的所有特点:忠君爱国、仁爱侠义、武艺高强、胆识过人、刚正不阿、身先士卒、言行果敢、表里如一等等。

都说赵子龙浑身是胆,那么他的勇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当阳长坂救主中,他怀抱小阿斗,于千军万马之中横冲直撞杀进曹营,七进七出,血染征袍,无人敢与之争锋。在汉水一战中,他曾以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他一登场即大战文丑,救下公孙瓒;也曾和多名三国将领强强对话,冲锋陷阵却从来未尝败绩。在长坂坡救阿斗时,赵云连续杀死曹营将领十余员,还夺得“青釭”宝剑在身。他的骁勇善战,连敌人曹操都为之震撼,派曹洪问其姓名,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曹操知道后,想要活捉赵云并招降他,于是下令军士不可放箭,但他还是想方设法逃回了刘备处。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并在阵前力斩五将。夏侯茂说,“吾久闻赵云之名,今日见之,英雄尚在,方信当年长坂之事,似此无人可敌,如之奈何?”可见赵云之威名令人胆寒,再加上他的“威虎将军”、“常胜将军”等美誉,这些威震敌胆的称号都跟他与生俱来的勇气是分不开的。

当然,赵云也有其细心谨慎的一面,这体现在谋略上。六出祁山时,诸葛亮命令赵云和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但由于赵云兵弱敌强,无奈失利于箕谷。不过由于赵云亲自断后,又烧毁栈道,阻止曹军的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的损失都不大,诸葛亮也因此大为称赞。再后来,赵云军中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将士。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为何要赏赐呢?请将其物全部入赤府府库,在十月的时候再给众人做冬衣。”他的谋略虽不如诸葛亮,但却也是不容小觑的。原著中第五十二回,赵云计取贵阳,又在诸葛亮六出祁山中辅佐诸葛亮,这些都与他的有勇有谋是分不开的。

最后说他的忠义了,这一点也是最值得后世不吝笔墨的一点。赵云自追随刘备以来,一直忠心耿耿。刘备弃新野,丢樊城,把一家老小交予赵云照顾,自己且仓皇逃命;赵云虽身陷重围,却没只身逃走,而是为寻刘备妻小,在绝境中横冲直撞七进七出。在这样的危机情况下,他也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心中想的却是,“我好歹寻到小主人,若寻不到,战死沙场,报主公知遇之恩也”。这些内容都足以表现赵云的赤诚忠义之心。这其中,最能体现他忠义的除了单骑救主意

外,还有搭救黄忠。曹魏大军进攻阳平关,黄忠由于阵斩夏侯渊之功,坚决要求率兵抵抗。当时曹军在北山下运米,黄忠认为可以袭取,但赵云认为这是危险的事。但他向来不与人争取立功的机会,所以只带了少数部队跟随黄忠去取米。但黄忠过了预定返回的时间并未归营,赵云于是赶紧前去营救。

3、赵云形象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

总体而言,罗贯中对于赵云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相当成功的。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充分体现了赵云有勇有谋、淡泊名利、谦虚谨慎的一面;而赵云,也以其舍生忘死的做法完美诠释了他的忠义与信条。过去的历史如今早已尘埃落地,但书中却丝毫不会妨碍我们去感受金戈铁马的气势雄壮与遍体纷纷。赵云那一身的白马、白衣、白枪,也如飘雪一般,令人不禁为之倾倒。

(三)令曹操痛哭的大将——典韦

1、典韦的出场形象分析

三典韦,说的是曹操早年的手下大将——典韦。典韦,陈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是东汉末年曹操的部将,相传相貌魁梧,膂力过人。典韦原本属于张邈,后来归附曹操。曹操征讨吕布时受困,因典韦的英勇表现才得以全身而退,因而被拜为校尉,宿卫曹操。建安二年(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独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2、典韦在《三国演义》中的剧设

原著文中在介绍典韦时讲到:典韦,陈留人,时“操在兖州,招贤纳士……夏侯淳出射猎,见韦逐虎过涧,因收于军中。今特荐之于操。”“逐虎过涧”是对典韦“勇”的最佳描述,而对“力”的描述则反映为“所使两枝铁戟,重八十斤,挟之上马,运使如飞”,以及“帐下大旗为风所吹,岌岌欲倒,众军士挟持不定,韦一手执定旗杆,立于风中,巍然不动”。这两件事,都很生动地表现了典韦的勇力过人。

典韦初司帐前都尉,保护曹操是他的职责。曹操在第一次与吕布大战之际,被四将所围,“箭如骤雨将来,操不能前,无计可脱,大叫:‘谁人救我!’典韦乃踊出,手挺双铁戟,大叫‘主公勿忧!’……以飞戟刺敌,立杀十数人……

四将不能抵挡,曹及得救”。典韦因而被加为领军都尉。

典韦第二次勇救曹操,是曹操中了吕布之计被困城中,典韦三次杀出城来寻觅不见曹操,而后又三次“冲烟突火”杀入城去,“从初更直混战到天明,杀开条大路而走”,最终将曹操护送回寨。

第三次是张绣降兵夜反,无数军马步兵杀入营门,枪如苇列。典韦武器被盗,“身无片甲,上下被数十枪,兀自死战。腰刀砍缺不堪用,即弃刀,双手提着两个军人迎敌,击死者八、九人。群贼不敢近,只远远以箭射之,箭如骤雨,韦犹死拒寨门。争奈寨后贼军已入,韦背上又中一枪,乃大叫数声,血流满地而死”。尤其最后一句:“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而入者”,无疑是将典韦勇猛无敌、誓死效忠的人物形象渲染得痛快、淋漓、酣畅到极点。而“曹操赖典韦当住寨门,方得逃奔”。

3、典韦的早逝对曹魏集团的重大影响

正是因为典韦三次救援曹操,所以就连这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心之徒”也亲自哭而奠之。虽然曹操的长子及爱侄也同时殉命,但曹操依旧感叹:“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甚至一年之后,曹操行军经由故地,仍不禁放声大哭,“且即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之魂,并亲自拈香哭拜,祭毕方祭侄及长子……”

(四)义薄云天关云长

1、“武圣”关公的整体人物形象阐释

四关,指的是“武圣”关羽。将关羽放于此处并非是对他的不敬,只是排序的不同而已。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以至于曹操都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大意失荆州,而后败走麦城,直至最后兵败被杀。

2、关羽与《三国演义》中其他武将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

关羽的一生是成功的。他自黄巾之乱时就跟刘备一起东征西讨,一生追随刘备左右,忠心不二。虽下坯被围,被迫降曹,但是后来千里走单骑,重回刘备身边,则更加凸显出了他的忠肝义胆。温酒斩华雄,斩车胄,入万军之中杀颜良、诛文丑,无不令人胆战心惊,是其骁勇过人之能也。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所以他同时稍有谋略。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功绩带给他的是功成名就,威镇华夏,然而成功的背后却同样也是危机四伏。正是源于这些堆砌起来的胜利果实,令他更加目中无人,骄傲自大,飞扬跋扈,从而为他的最终结局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3、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与关羽生平战役的对比研究

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并非是完美无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同样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的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从而使之威震华夏。也正是因此,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则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释敌酋,失盟友,丢了身家性命,随后害了一兄一弟,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其“忠、义、勇”传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学形象,关羽富有着特殊的气质和精神。他是罗贯中笔下最热烈颂扬的英雄人物,也是作者书写得最为成功的关键人物之一。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忠,是“忠臣不事二主”的忠肝义胆;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所具有的勇,不是莽夫之勇,而是忠勇有加,敢为人先。披挂上阵,身先士卒。

自关羽被尊为“五虎上将”之首后,随着地位的提高,他开始变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刚愎自用。但总观关羽跌宕起伏的一生,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我们既无法一味地诋毁他,也不能一味地赞誉他,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人物形象,看待由这个人物形象带给后世人的种种深远影响。

(五)锦马超

1、马超人物形象解读

五马,指的是马超。马超,字孟起,扶风郡茂陵(今陕西杨凌五泉镇)人,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东汉卫尉马腾之子,汉末群雄之一,蜀汉开国名将。早年曾指挥平阳之战大破并州刺史高干和南匈奴联军。后马腾入京,马超拜将封侯割据雍州,和曹操争夺关中失败后,退守凉州。后依附张鲁,又转投刘备。带头上表献帝扶刘备称王,又辅佐刘备称帝。马超后于章武二年十二月病逝(223年1月),终年47岁,追谥威侯。

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马超是相当威风,也是十分正面的:白袍银甲,被誉为“美周瑜、锦马超”。而且他出场还相当地早,在第十回写马腾、韩遂率领西凉兵征讨李傕、郭汜的时候,“只见一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如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持长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而且对于马超的设定环节是,他一出场就大显武艺,刺死王方生擒李蒙,真是英姿勃发。大家须知,那年的马超才十七岁,真可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了。而且马超的英勇也绝不仅仅只是昙花一现,他在以后的战斗中更是大放异彩。原著第五十八回的时候,曹操杀害了马腾,马超起兵报仇,杀得当时曹军长安守将钟繇大败,一举攻陷了长安,迫使曹操放弃南征的计划,亲自到潼关御敌。结果曹操被打了一个“割须弃袍”,成为他作战史的一个重大污点。后来张松嘲笑讽刺曹操时提到:“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将曹操和马超的潼关、渭水之战和曹操其他几场生平最险、最丢脸的大败仗相提并论,由此足可见马超的确是一员骁勇无敌的猛将。

(六)猛将张飞

1、张飞的人物形象探究

六张,指的是张飞。张飞,字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

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被范强、张达刺杀。后主时代追谥为“桓侯”。

2、真性情与粗中有细

张飞的人物形象,或许是争议最小的一个了。因为张飞出场,大家就都明白意味着什么了——猛张飞,作战勇猛,人人畏惧。他既不像诸葛孔明一般被神化得不食人间烟火,也不像赵子龙那样形神完美,毫无缺点。他是一个有血有肉、可敬可爱、真实而又贴近我们生活的、有瑕疵的英雄人物。张飞是性情中人,这一点从他得知关羽遇害消息时的反应就能看得出来。也真是这种人物性格特征,导致了他最终的悲剧结局。他是本色英雄,他的身上既有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崇高的政治目标和道德理想,又兼有一般市井小民的粗俗鲁莽,甚至可以说是有着重大的性格缺陷。不过,“粗犷鲁莽”的确就是张飞最好的性格标签。

原著中,张飞在首次登场环节给出的话语,其中也表现了张飞的“忠”的性格特点。“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 何故长叹”,张飞觉得男子汉大丈夫就当为国出力,报效国家。所以当他一旦知晓刘备的王室身份时,就觉得刘备是可以让他实现这种愿望的人。这就是他愿意与刘备结义的心理基础。

三、《三国演义》武将的区别

关羽和吕布,都是当时武艺超群之人,作者并没有把这两个人放在一场具体的作战场面中加以刻画,但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无不知道关羽是个忠义的典范,而吕布则是不忠不义之徒。他们两个,一个却被人敬若神明,一个为后人所唾弃。后人对他们有完全不同的看法,究其原因,是作者在他二人身上较好的运用对比手法,阐释了不同的人对于忠义不同的态度。

关羽用自己的言与行,为人们树立了忠义的丰碑,关公被困屯土山,经张辽的一番规劝后,凭着对刘备的一片忠心,委曲求全,与曹操约法三章,暂时投降曹操,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不顾自己的性命,不惜千辛万苦,保卫着两位嫂嫂,去与刘备会和,关羽的忠心,令曹操折服,令世人景仰。云长同样是个义重如山之人,在曹军溃败后,念及曹操的以往恩情,放了身陷绝境的曹操。罗贯中高度评价关羽“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而吕布论武功,胜出关羽许多,曾经的三英战吕布中的关羽未能战胜吕布,可见吕布的武功超群,高出关羽一大截。可是吕布为后人所不齿,被视为一个唯利是图的世俗小人。吕布不恪守忠义的行径,使他为人所鄙弃,为世人所痛恨,最终虽然空有一身的本领,却四面树敌,众叛亲离。吕布的坏名声,使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最后却落了个无家可归的结局,谁都不愿给予他一个平台,就连广揽天下人才为己用的曹操都不愿纳入帐中。

作者以此方式让读者将关羽与吕布进行比较,从比较中,读者可领悟到,关羽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对刘备的忠心从未改变过,不仅如此,对身处敌对阵营、对自己有恩的曹操,也竭尽了自己的义气。而吕布则把“利”字放在首位,丁原、董卓对他有利时,他称他们义父,一旦他认为“义父们”阻碍了他自身的发展和利益,他便翻脸不认人,并痛下杀手,除“义父们”为后快。吕布无视忠义,被人鄙视,特别是张飞,多次唾弃他为“三姓家奴”。袁术骂吕布为背主家奴。读者正是从对不同人物之间的分析、比较中,窥探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领略不同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第四章:《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武将形象总结

一、武将形象总述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国时期的武将形象,与当时的时代特征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那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才会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军事奇才、战斗英雄。同时也从另一侧面论证了,“时势造英雄”这一说法的合理性。得益于三国时代的波谲云诡的政治形势,《三国演义》中的武将大多获得了展现能力的机会,有些甚至于叱咤风云、流传后世等。

本文的结论是,三国时的武将,人物形象大多刚正不阿。受限于不同的军事集团所累,他们有的只是派别的不同,系统的区别,除此之外,基本上并无本质

不同。本质上而言,他们都是统治者在一统天下过程中的“棋子”罢了。所不同的只是,各个武将在政治格局中发挥作用的时间和效用。

二、武将与文臣之间的关系

正如田国丽(2013)在《看罗贯中对待谋略的态度》中的观点,自古以来,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韬武略兼备,才是治国之上策。在封建王朝里,文臣有文臣存在的必然性,武将也有其存在的特殊性。诚如汉家天下,刘邦既需要萧何、张良帮助运筹帷幄,也离不开樊哙、韩信的奋力拼杀。

因此,此二者间是相辅相成、此消彼长的关系。

三、武将存在的必要性研究

武将这一特殊的人物形象之所以会存在,源自于当时社会对其的大力需求。封建时代,尤其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诸侯争战,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民不聊生。雄霸一方的诸侯需要战将来为其卖命,为其攻城略地,为其建立功勋;相反,活不下去的普通民众,也正需要这样一个生逢乱世无法苟活的契机来让自己或是扬名天下,或是实现个人价值,或是仅仅能够活下来。

所以,武将们的存在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四、武将形象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直至现在,国人对英勇果敢的武将形象仍然为人赞颂,孙达时(2013)对三国时期“武”的具体意向进行具体分析,探讨了“武”的具体内涵,也剖析了各个武将身上的“武”道。刘朝晖则先后研究了三国时期蜀国的武将形象的文化内涵,延伸了武将身上的道德品质,并赋予时代内涵,为当代人们个人修养的提升提供模范。史占格(2013)则另辟蹊径,立足对武将形象的传统解读富有创新性地研究了武将形象在当代的具体体现,激励着国人献身正义、百折不挠,也成为国人“忠、孝、节、义”价值追求的文学源泉。

总体而言,《三国演义》中登场的主要武将们,各个都是人物鲜明、剧设合理的。作者罗贯中,本身生逢乱世,对于书中武将们的精彩描绘,也正是将自己

内心之中关于期望社会动乱尽早结束、人民重归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景寄托于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随着日渐流行,它开始逐渐成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早已成为普通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这部传奇经典,无时无刻不在用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新读者们前去翻开它,拼读它,回味它……

第五章:引用文献

1、罗贯中. 三国演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姜淑芳. 试析《三国演义》中的“择主而事”现象[J]. 名作欣赏, 2017(2):71-72.

3、刘朝晖. 以尊重史实为前提的渲染夸张——浅谈《三国演义》蜀汉武将形象群的塑造手法[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学术刊, 2014(9):87-88.

4、史占格. 对《三国演义》中武将的传统解读[J]. 语文建设, 2013(32):36-37.

5、孙达时. 《三国演义》中“武”的艺术形象[J]. 青年文学家, 2013(20):21-21.

6、刘朝晖. 《三国演义》中蜀汉武将形象群的文化意蕴初探[J]. 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 2013(8):81-82.

7、刘朝晖. 论《三国演义》蜀汉武将形象群[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8、田国丽. 从《三国演义》看罗贯中对待谋略的态度[J]. 考试周刊, 2013(44):16-17.

9、周大伟. 试探《三国演义》武将类型及其精神世界[D]. 华侨大学, 2010.

10、薛玉佩. 浅析《三国演义》著作中武将使用兵器的艺术——以刀为例[J]. 时代文学月刊, 2011(8):189-190.

11、宋杨. 浅谈《三国演义》人物的性格与命运[J]. 科教文汇旬刊, 2009(2):231-231.

12、索绍武. 白璧无瑕却有瑕——论《三国演义》中的赵云[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2):144-156.

13、戴绿红. 一身是胆的三国名将赵云——从《三国演义》谈起[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4(6):54-56.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