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歌声

  飞机从乌鲁木齐起飞,掠过白雪皑皑的天山,航行西南。很快,机翼下面就是世界闻名的塔里木盆地,盆地的南部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近两小时的航程,我一直透过椭圆的舷窗向下俯瞰,茫茫无边的沙漠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沙尘,依稀可以看到沙漠深处一条条干涸的河流印记,白色水流痕迹如同大树的须根在沙漠上无序的伸展,仿佛挣扎着诉说着曾经葱郁的历史……  直到机翼下出现两条扭来扭去的大河和一片片绿洲时,我知道那就是从昆仑山流下的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两条季节性大河自南向北,滔滔流淌,最后消失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深处。在新疆,有水就有生命,这是和田各族人民的生命河。绿荫深处,掩映着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马路,南疆重镇和田扑面而来。这里也是新疆建设兵团农14师师部所在地。  走出舱门,放眼望去,天空弥漫着薄薄的浮尘,呼吸中可以明显感到一股泥土的味道。然而,远处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枝繁叶茂,在阳光下生机勃勃。   47团的老兵和北京志愿者  9月2日,我来到距离和田70余公里的农14师47团采访,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1兵团2军5师15团。当年,15团的1800余名官兵千里急行军,冒着生命危险,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胜利地完成了解放和田的任务。征尘未洗,人马未安,这支英雄部队又就地转业,开荒造田,在昆仑山下叙写了屯垦戍边的史话。  在47团,我参观了军史博物馆,瞻仰了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又来到红军小学和北京援建的敬老院。  走进84岁退休老战士王传德的家里,提起当年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往事,老人拉住我的手,像打开了话匣子。  解放阿克苏之后,首长王恩茂作动员讲话说,和田紧张局势乱,国民党反动派暴动的目的,要在和田抢光、杀光,在和田成立“东突共和国”,但是解放和田要走塔克拉玛干——“死亡之海”,“我们回去就表决心,不管是‘死亡之海’,就是火海,我们也要冲到和田去。”  12月22日,我们1800人随政委黄诚走进沙漠,一天走120里,到有水的地方,才能休息。水都是纯碱水,一天只有一壶水,渴了就润润嗓子。面粉(毛毛豆)和上以后,搓成条条,然后切成豆豆,沙子一烧热,炕着吃。帐篷不够用,战士们在沙子里挖一个坑,用柴火烧热,晚上就不冷了。没有柴火,大家就相互抱着睡。每个战士都背着40斤的东西,“我当时还是副班长,每天都是背双枪双背包。我们一连走了十几天,听说和田暴乱分子把团长带的先遣队围住,发动暴动。大伙急了,连夜急行军100多公里到和田。和田老乡一看,这是哪来的这么多部队?我们说从大沙漠来的。开始老乡不相信,后来说是老天爷派来的天兵天将。我们很快就把和田紧张局势就控制住了。”  王传德动情地说:“想想过去,我们无怨无悔。如果没有15团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田没有今天。我们也是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受罪、受苦,也没啥,像我们这些老同志,看见社会的变化,国家的变化,我们过去的受苦受难都是值得的。”  90岁高龄老战士汪怀德家住在北京援建的新楼里,宽敞、明亮。他也是那年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和田。想起当年,老人记忆犹新。  “1952年我在昆仑山上放羊。山上狼多,我就养两条狗,天天拿着枪在羊群周围转着,狼从来没吃到过一只羊。一天下大雨,洪水冲散了羊群,小羊被洪水卷走,我一次又一次从洪水中抢救着小羊,这些羊是部队交给我的任务,不能少一只。抢救回来的小羊冻得不停地发抖,我赶紧生火,一只一只的烘干,雨停后,又把丢失的54只羊,全部都找了回来,因为这件事,部队授予我一等功。  那年我的铺盖丢了,我不心疼,最让我心疼的是一张照片,那是我和王震将军的合影。好几次部队安排我去北京,让我去见毛主席,可是每次我都忍住了,我说我是真真正正的为党和人民服务的,见不见毛主席都一样。当时一师的司令员李海清说我:‘为啥不去,这么光荣的事情不是谁都能去的,你啊,就会当无名英雄。’我说:‘我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我应该做的,没什么可表扬的。’  1954年,我在昆仑农场试挑了几只猪仔,当时指导员看我挺会挑猪仔,就问我愿不愿意学兽医,我说党叫我干啥我就干啥,就这样开始学兽医了。1966年,我喂养的从苏联进口的30只种羊成功产仔45只,全部成活,超额完成任务,部队授予我一等功。1981年8月份,我正式退休,指导员都舍不得我退。在我退休之后,经常有很多人找我去给牲畜看病,我从来不收取一分钱。”  陪我采访的是两位年轻人,一位是农14师宣传部干事陈正宇,两年前大学毕业,今年刚刚考上公务员,就离开繁华的乌鲁木齐来到和田。另一位来自北京的志愿者韩胜。也才20多岁,去年大学毕业,现在在47团政工办锻炼,已经工作一年了。  一身迷彩服的韩胜直率、热情。  他告诉我,毕业时,自己没有留在北京,也没有回到父母的身边,好男儿志在四方,他选择了新疆。他曾经有很多很多的梦想:想做一名反贪局局长、教育局局长或者当一名社会志愿者,还想过去做生意赚很多很多的钱,去建一所类似哈佛的大学,把世界上有名的老师全部请过来给中国学生讲课。并且每年去贫困区建一所抗震的希望小学,帮助那些没有书读的孩子完成学业。说到这里,韩胜腼腆一笑。  后来,国家出台实行“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政策,让志在四方的大学毕业生进行选择。经过海选、初试、面试,层层选拔,严格考核。最后按10:1的比例录取北京高校毕业生67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赴新疆建设兵团、西藏、内蒙古对口支援。公示名单一出,韩胜看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不仅是自己梦想得以实现,而且和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一致的。原来因为自己学历低和专业不对口而落选的担心一扫而空。当有一次与高校项目办老师见面时,韩胜问老师自己为什么被录取时,“因为你的真诚眼神说服了我们在座的几位评委老师。”老师也很真诚地说。  韩胜觉得机会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在老同志的帮助下,下连队、搞军训、收红枣、忙演出,韩胜一刻也不闲着。他坚信自己选择是正确的,3年的“西部计划”将是他人生的第一笔宝贵的财富。   戈壁滩深处的绿洲  和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脚下,这里植被稀少,一年中风沙和浮尘天气多达300天。所以,改变生态,让田园绿起来,便成了几代拓荒者的梦想。这些年的植树造林就颇为壮观,全员动员,任务到人,全面规划,全面绿化。在社区和连队,栽种着各种风景树,在农田边上,栽种着抗风沙的杨树、榆树和沙枣树,形成了荒漠地区的独特生态景观。  然而,在农14师广袤的戈壁滩上,最令人惊叹和心旷神怡的还是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红枣林。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农14师人找到了既能改变区域小气候,又能让职工增收的“发财树”。  2005年,224团大胆创新,在一连东面的一片沙丘上,栽种耐盐碱、抗干旱、抗风沙的红柳,并在红柳根部接种大芸。如今,这片面积4800多亩的红柳林郁郁葱葱,不仅成为大芸药材基地,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一连连部,记者和连长徐慎交谈起来。  “当年这里都是沙土盐碱地,寸草不生。经过改土、施肥、灌水,改变土壤结构,如今地里不仅长庄稼,红枣更是我们响当当的品牌。特别是几年前引进河南几位大户承包几千亩荒地种枣,经过他们的辛勤耕种,如今已是硕果累累,丰收在望……”这位44岁来自河南豫东的汉子说起连队的变化,特别是红枣的种植,喜于言表。  和田位于新疆南部,干旱少雨,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拥有最适合红枣生长的无污染碱性沙化土壤、充沛的光热和富含矿物质元素的昆仑冰山雪水。在这里种植的红枣不仅高产,而且维生素含量高。特别是224团的红枣,连同和田玉一样驰名全国。  我们来到整齐划一的一连枣园,一行行一人高的枣树密实而整齐地向远处延伸,细细的枝头挂着一簇簇、一串串青青的大枣,使人目不暇接。我们在枣林里穿行,彻底颠覆我对枣树的印象。过去老家枣树很高,枣红的时候,人们爬在树上,用棍子打,再把枣晒干。然而和田的枣成熟后,因为雨水少,依然可以挂在枝头风干,这样可以吸收更多光照,营养更丰富。  记者见到来自河南的种枣大户王顺庆,老王当年经朋友介绍来到一连考察,看中了224团淳朴的人们和孕育着希望的沙地。他回去又领着朋友来。经过近5年的耕作,加上连里的支持,老王粗摸估计自己500亩地今年会收个百十吨干枣。  “我们采用的是精细化的‘六统一’管理,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整形修剪、统一收购产品,保证了红枣产品的质量安全,而且亩产量高。老王家的枣恐怕还不止这个数,过几天估产就知道了。”徐慎指着那串串大枣告诉我。  老王呵呵地笑了,他说他只能算一个小户,还有一个老乡种了3000多亩,那该收多少红枣?  现在,农14师红枣种植面积达20万亩,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也由2010年的5155元增加到2011年的5879元。近两年,在一些地方红枣销售出现困境时,农14师却“风景这边独好”,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今年224团预计生产商品红枣7000吨以上,职工人均收入能达到25000元左右。  酒香也怕巷子深,很长一段时间,农14师种植的红枣几乎出不了和田。自成立了和田昆仑山枣业有限责任公司以来,14师逐步建立起了集红枣种植、深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了扩大销售规模,他们还开展了“和田特色农产品进京过大年”等推介活动,提高了和田玉枣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设施农业一直是农14师农业的短板,一年四季全师各团场的蔬菜全要依靠外调,不仅价格高,菜品也不新鲜。为了开辟职工增收致富新渠道,同时彻底解决职工吃菜难问题,农14师与北京市、北京援和指挥部多次沟通,由北京市对口支援农14师各团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2011年,北京市就投入1000万元、新建温室大棚118座,支援团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从去年开始,农14师又因地制宜地种植了一些核桃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特色林果业。  开车行进在棋盘状的田间油路上,眼前的224团,大田里枣树、核桃树枝叶茂盛,连同农田旁挺拔的防风林,整齐而又壮观。站在团部东北侧那高高的沉沙池堤坝上远眺,满目青翠,整个224团笼罩在浓郁的绿荫之中。陪我采访的224团政工办副主任魏娜告诉我,“这都是林果经济带来的变化,使这里的风沙也小了许多。”这位来自西安的姑娘2006年大学毕业就和丈夫一起来到224团,转眼已经6年了,如同眼前的葱郁的林木一样,在这曾经荒凉的戈壁滩深深地扎下根来。  我想起刚下飞机时听到过去有关和田沙土的歌谣:“和田人民真辛苦,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如果没吃够,夜里还要补一补。”如今,看到眼前的绿色,或许用不了多久,这首歌谣的内容需要修改……  兵团的发展大有可为  见到农14师党委书记、政委赵建东时,已经是我即将结束在和田的采访的那天。这些天来,他一直很忙,抽不出时间见面。10多年前,他在任兵团团委书记时接受过我的采访,在此之后,他先后任兵团司法局长、自治区高级法院副院长和兵团分院院长,一年前才调到和田。  9月3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乌鲁木齐参加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开幕式后专程来到和田农14师47团连队居住区看望职工,并与农14师各团场的部分职工座谈。温家宝对他们说,你们扎根边疆,为新疆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向你们致敬。  85岁的兵团老战士杨世福曾是解放和田部队中的一员,如今住上北京援建的现代化楼房。他回忆了所在部队的历史后说,兵团人会一代比一代更好地发展下去。温家宝说,应该把老战士晚年生活安排好,他们是有功之人,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兵团代代人都要不忘光荣历史,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兵团精神,献身伟大祖国。  一牧场林业站站长图妮莎罕是维吾尔族人,土生土长的兵团第二代。她10多年前与大学毕业来这里工作的汉族小伙子陈志文喜结良缘。她说,我丈夫到牧场工作的时候,这里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土路。如今,我们住上了新楼房,喝上了自来水,生活美满。温家宝说,这里很多家庭都是汉族和维吾尔族联姻组成,有的第一代是这样,第二代也是这样。这体现了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不仅个人家庭这样,祖国的大家庭也要这样。这些年,兵团这个大家庭的人员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这是决定兵团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兵团的发展大有可为。   赵建东告诉我,总理的话大大激发兵团人的热情。在农14师,有许多传奇和感人的故事。兵团成立40周年之际,领导听到47团老战士唯一愿望就是坐一坐从未坐过的火车、到首府乌鲁木齐看一看时,不由地一阵酸楚。  如今,火车从乌鲁木齐连接了和田,阿拉尔至和田的沙漠公路修通后,当年老战士要走15天的路程如今只需五六个小时。这些年,兵团不断改善边远艰苦地区干部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农14师的变化日新月异。在47团团部,我看到北京对口援建的几十幢新建的楼房即将竣工,今年又将有许多职工搬进新居。  来自石河子的农14师宣传部长孟鲁平说,这里的许多干部职工,都是从外面来的,但一踏上这块土地,便肩负起了屯垦戍边的责任。因为兵团精神像火种播撒在农14师人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力前行。每逢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农14师所属单位都会组织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及有关人员到47团屯垦戍边纪念馆参观,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下举手宣誓。  赵建东告诉我,如今农14师面临着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魅力无限,商机无限,希望无限。“十二五”期间,农14师将着力实现从农业生产向工业经济转变,从青年优势向人才优势转变,从国家支持向招商引资转变等。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农14师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使“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早日变成现实。  在去年的北京招商推介会上,赵建东着实当了一次推销员,面对中外客商,这位团委书记出身的政委侃侃而谈。  他详细介绍农14师丰富农副产品资源,有着全国规模最大的技术最先进的节水灌溉系统,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民俗民风、现代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更重要的是有中央对新疆差别化政策支持,有北京市的对口支援,有兵团党政军体合一的特殊体制优势,欢迎大家到农14师来……  “然而,农14师名字前边毕竟还带有一个‘农’字。那就做好‘快乐农业’。‘快乐农业’,让农14师改变了摸样。我们要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努力形成以红枣为主导、粮食为保证、设施农业为补充、现代畜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粮、果、畜、棚’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今年力争农业总产值达8.87亿元,同比增长11.2%。”赵建东兴奋地说。  离开和田的前夜,我来到和田市中心的团结广场。华灯绽放,广场北侧那座毛主席和库尔班·吐鲁木握手的塑像高高伫立,在桔黄的灯光下格外庄严。我小时候就学过《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那篇课文。说的是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在新疆解放后,不远万里,骑着毛驴到北京看望毛主席,以表达翻身解放的新疆各族人民喜悦之情。如今60多年过去了,毛主席和库尔班·吐鲁木老人依然在我们身边……  塑像四周,不少市民在悠扬的乐曲中翩翩起舞,维、汉儿童们在广场上尽情嬉闹,三三两两的游人在绿茵下漫步,广场东侧的夜市上,人头攒动,烤肉的香味随风飘荡。忽然一阵阵动人歌声响起,在这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夜空久久回荡……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