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动员知识

国防动员知识http://lngfjy.nen.com.cn 2010-09-29 06:21 东北新闻网 政治动员 国家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发动人民和军队参加战争所采取的措施。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激发全体军民的爱国热情,动员军队英勇作战,动员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全力支援战争。国家还通过各种外交活动和对外宣传,争取世界人民和友好国家的同情和支援。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有战争就有政治动员;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政治动员,就是充分发动群众,将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打仗,积极参加战争。政治动员能否有效而持续地进行,取决于战争性质和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非正义的战争,与人民利益相违背,战争发动者只能运用政治手段欺骗、愚弄人民,最终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革命的、正义的战争,与人民利益相一致,得到国内人民的拥护,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援。

政治动员可溯及古代。每当战争爆发前后,通常有誓师、宣战等政治动员性质的活动。在中国,夏启伐扈、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就分别发布过《甘誓》、《汤誓》、《牧誓》等誓言。古希腊的斯巴达统治者在发动对希洛人的军事镇压之前,往往举行

中国共产党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在前方和后方,解放区和敌占区,对工、农、商、学、兵各界,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以及海外华侨,广泛而不间断地进行政治动员,为夺取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建立和扩大红色政权,确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方针,建立宣传员制度,开展了保卫土地革命、保卫红色政权重大意义的宣传;通过政治动员,提高了群众踊跃参加红军,进行游击战争,为自身解放而战的自觉性。抗日战争时期,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放手发动群众,动员全国各民族进行抗战,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8月,发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团结起来,积极参加抗日战争,促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了全面抗战的局面。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书中,分析抗日战争的敌我形势,肯定政治动员是取得民族革命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对政治动员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作了精辟的阐述,向全党提出了政治动员的任务。通过政治动员,进一步推动了全国的抗日热潮,广大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广大民兵维护社会治安,担负战斗勤务,一方面坚持生产,一方面积极配合部队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在广大群众和友军的支援、配合下,英勇杀敌,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深入进行政治动员,广泛发动群众,各地出现了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热潮。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3个月,解放区就有30万农民参加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各地民兵和人民群众880万人,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鼓舞下,组成支前大军,把大批粮食、弹药和军需物资送上前线,并踊跃地担负起运送伤

员、看押俘虏等各种战斗勤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人民群众中普遍、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宣传教育,掀起了

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动员的主要内容和做法是:①党、政府、军队的领导人,发布政治动员令、训令、宣言、声明、告人民书等,提出鲜明、生动的政治纲领或口号,进行普遍的动员和教育。②进行战争形势和目的教育,讲清敌我双方进行战争的原因,揭露敌人的反动本质和暴行,明确进行革命战争正义战争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和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办法,号召人民和军队准备战争、参加战争、支援战争。③通过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宣传工具,运用布告、标语、传单等宣传手段,采取报告会、动员会、讲演会、政治课、文艺演出等形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④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宣扬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号召军民向英雄模范学习;传播胜利消息,鼓舞士气和斗志,提高胜利信心。⑤建立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作用,组织集会、游行、示威等,在全国掀起政治动员的热潮。⑥制定优抚政策,开展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⑦制定战时法规和战场纪律;制定保护城市设施、名胜古迹以及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规定。

未来战争,无论战争形式、规模和武器装备怎样变化,都改变不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和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等基本原理,政治动员仍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世界许多国家大都重视政治动员,在平时就对人民群众和军队加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为战时实施政治动员打好基础。(苏加泉倪锦熙《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武装力量动员 国家将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现役部队、武装警察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和预备役人员,以及相应的武器装备和物资等动员。它是战争动员的核心,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特别是对战争初期军队的迅速扩编和战略展开,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争取战略主动,具有重要意义。

简史 在古代,虽然没有武装力量动员概念,但在历次战争中,参战国通常要进行征募士兵、扩大军队,筹措粮草、车马和武器装备的武装力量动员活动。中国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动员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3000人。战国时代,各国互相攻伐,出兵动辄数十万;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为迅速扩大军队,连15岁的少年也都进行了征召。历代王朝,为保障战时扩编军队的需要,大多在平时就建有兵役和兵员补充制度。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为保卫革命成果,抗击欧洲干涉军的武装入侵,于1793年8月23日,国民公会颁布了《全国总动员法令》,在很短时间内为军队征集42万兵员。1806年,普鲁士在军政部内设立专管动员计划的机构,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武装力量动员的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主要参战国按照动员计划迅速扩大军队,进行了武装力量动员。经过战争初期动员,俄国军队由138万余人增加到533.8万人,最高兵力达到990万人;法国军队由88万余人增加到378.1万人,最高兵力达到519.2万人;德国军队由80万余人增加到382.2万人,最高兵力达到820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美、英、法和德、日、意等国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武装力量动

员。苏联的总兵力,1939年1月为160万人,1942年5月扩大到1090万人,1945年1月达到1136.5万人;德国的总兵力,1939年9月为170万人,1941年6月扩大到720万人(不含仆从军),1942年达到1050万人(含仆从军);美国的总兵力,由战前的33.4万人扩大到1945年的1212.3万人;日本的总兵力,由战前的63万人扩大到1945年的720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发生多次局部战争,各交战国都进行了武装力量动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动员 中国共产党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按照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方针,在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基础上,进行武装力量动员,广泛动员群众参军参战,使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1930年1月制定扩大红军的计划,相继成立3个军团和十几个初具规模的军,使红军发展到10万余人;1930年8月建立红一方面军;1931年11月建立红四方面军。通过

现代战争武装力量动员的特点 现代战争武装力量动员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是:①动员数量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共动员总兵力1.1亿人,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总兵力7000余万增加4000万人。苏联动员总兵力达2700万人,占总人口的14.1%;德国动员总兵力达1700万人,占总人口的21%。主要交战国为增加动员兵员的数量,不得不扩宽征兵年龄,如德国的征兵起征年龄由18岁改为17岁半,后又改为16岁,柏林战役时连15岁的少年以及60岁的老人也被征召入伍;日本的征兵年龄从18~25岁扩宽到17~45岁;美国的征兵年龄从21~28岁扩宽到18~44岁。②动员速度快。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的军队从宣战到完成动员的时间是5~21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完成动员的时间,第一批步兵师为2~3天,第二、第三、第四批各为6天。苏联在战争爆发后的头9天,就征召预备役士兵530万人,在1个月内征召预备役军官65万人。第二次大战后的局部战争中,武装力量动员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战争爆发后15分钟内就通过电台向全国发布了动员令,1小时后征用大批民用汽车投入军事运输,48小时内动员近30万人开赴前线并迅速投入战斗。美国在海湾战争爆发前进行的武装力量动员,部队开赴战区的时间一般只用2~4天,其中,陆军先头部队接到总统命令后2天内就抵达沙特阿拉伯;空军2个中队(48架F─15战斗机)在下令24小时后全部升空,15小时飞抵沙特机场;海军2个航空母舰编队,在受命的当天就驶向海湾附近水域。③技术兵员多。随着军队技术兵种的增多,对兵员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队的专业技术只有20多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增加到160多种;战后,军队的专业技术发展更快,如美军专业分类在80年代就已近4000种。现代战争对专业技术兵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动员陆、海、空军52.7万人,其中技术兵员和高科技人员占很大比例。④动员方法灵活。德国为发动侵略战争,1934年8月在伪装措施的掩护下,将陆军从10万人扩大到30

万人,海军扩大1倍;1939年9月,在侵略波兰前夕,又采取隐蔽的方式将总兵力增加到170万人,完成武装力量动员。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先是进行秘密动员,其后才进行了公开动员。

武装力量动员的实施 武装力量动员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按照动员计划组织实施,主要措施是:①扩编现役部队。临战前使军队迅速转入战时状态,现役军人一律停止转业和退伍,外出人员立即归队;迅速组建扩建新的作战部队和保障部队,实施战略展开。②征召预备役人员。重点是征召预备役军官和专业技术兵,按战时编制补充现役部队。③预备役部队调服现役。④改编和扩充其他武装组织。⑤动员和组织民兵参军参战。⑥征用急需物资。主要是运输工具和工程机械、医疗器械、修理设备等,以满足军队扩编的需要。⑦健全动员机构,加强组织领导。随着战争的发展,进行持续动员,以保证军队不断补充和扩大,直至战争结束。

武装力量动员的准备 现代战争对武装力量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大都采取平战结合、现役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办法,在平时就做好武装力量动员的准备,主要措施是:①保持一支精干的、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常备军,作为战争初期作战和军队扩编的骨干。②建立健全有权威性的动员机构,平时进行动员准备,战时组织动员实施。③建立健全预备役制度,储备大量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通常将退伍军人和经过训练的预备役人员,特别是技术军官和技术兵员,列为首批动员入伍的对象,编为第一类预备役;其余适龄青壮年编为第二类预备役,以保持战争中、后期持续动员的能力。④进行预备役登记,登记的重点是预备役军官和技术兵员,对学校、机关、企业和农村的各种技术人员亦进行登记。⑤拟制武装力量动员计划和军队扩编计划,并做到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⑥组建预备役部队,使其平时配有武器装备,定期进行训练;战时能迅速投入作战。⑦加强预备役军官和士兵的训练,重点加强技术军官和技术兵员的训练;有的国家在航空、航海、海运、邮电、交通、医院等部门组建不脱产的专业技术分队,并结合本专业定期进行军事训练或参加部队演练。⑧划分兵员补充区,通常按照就地就近进行动员的原则,划分若干兵员补充区和武器装备储备点,以便战时做到就地出军官,就地出兵员,就地出装备,迅速补充、扩编部队或组建新的部队。⑨做好交通运输和通信保障准备,以保障部队的扩编、集结,新兵的运输,物资的补充。⑩储备相应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对军民通用的机械、车船、马匹和工程机械等进行登记统计,做好征用、征购计划。

发展趋势 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格局的不断演变,未来战争的形态、规模、进程和方法将发生新的变化,对武装力量动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许多国家将根据未来战争特点,潜心进行研究,如何扩大动员数量和提高兵员质量;改革动员体制和提高动员效能;健全预备役制度和加强高科技专业人员的培训、储备等,周密地做好各项动员准备。(谭允智 路保军《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国民经济动员 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的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是战争动员的基础。目的是充分调动国家经济能力,提高生产水平,扩大军品生产,保障战争的需要。通常包括工业、农业、物资、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邮电通信、卫生力量等方面的动员。

地位与作用 经济是战争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 特别是现代战争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耗费,使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增大,国民经济动员被提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战争的实践证明,战争不仅是军事、政治的竞赛,也是经济的竞赛。国民经济动员的作用与意

义就在于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国民经济动员的程度,是由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实力和相应的动员能力决定的,并受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制约。国家生产力越发达,经济实力越强大,动员的基础就越雄厚。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强弱、动员能力的大小及其动员程度,对于能否坚持战争、夺取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影响。

简史 国民经济动员是随着战争的演变和战争对国民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而产生和发展的。古代虽没有国民经济动员的概念,但在战争爆发前后,许多国家已有筹措粮草、征集车马、提高捐税和制造兵器的军事经济活动。随着生产力和战争的发展,军事经济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1793年8月23日法国国民公会通过的《全国总动员法令》中,就规定有武器生产、财政支配等内容,其已具有国民经济动员的性质。随着重工业、机电工业和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发展,不仅为军队增加和改善武器装备提供了条件,也为国民经济动员提供了越来越雄厚的物质基础。

国民经济动员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规模之大,参战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物资消耗之巨,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各主要参战国单凭战前储备的武器装备等军用物资和正常的军工生产,已不能保障军队作战的需要,从而不得不进行国民经济动员,将工业、农业、科技、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财政金融等方面转入战时轨道,以提高武器装备生产和物资的供应能力。奥匈帝国,根据1916年4月17日敕令,在战争部内增设了战争经济科学委员会,下设人口组、财政金融组、农业林业组、日用品供应组、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组、矿业组、交通运输组、打扫战场组、卫生组、战争经济和战时社会政策组10个专门小组,负责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各主要参战国进行国民经济动员后,军火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共生产飞机18万多架,火炮15万门,机枪100万挺,各种炮弹10亿发和子弹470亿发,坦克9200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破坏性都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人力、物力的消耗和补充成倍增加,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更为突出,国民经济动员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内容更多,各主要参战国都将所有的经济部门有计划地转入了战时体制。法西斯德国为发动侵略战争,早在大战爆发前,就改组国民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军事化;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就秘密制定扩军备战的第一个四年计划,重点是增加煤和钢铁生产,发展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及与军工有关的重工业;1935年成立

局部战争,许多交战国也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国民经济动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次革命战争中的经济动员,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采取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方法进行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

动员实施 国民经济动员,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组织实施,主要做法是:①根据战争需要,调整军工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重新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军需民用。②动员生产线启封并投入军品生产,充分发挥军工厂的生产能力;改组民用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扩大军工生产。③搬迁、疏散可能遭到战争破坏的重要工厂和战略物资,加强重要经济目标的保护 。④ 调整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及任务,加速研制新式武器装备。⑤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保障军队作战和军事运输的需要。⑥调动邮电通信、医疗卫生以及外贸、文教等各行各业的力量为战争服务。⑦改组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加强粮食生产和储备,保障军民粮食的供给。⑧加强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扩大生产,厉行节约,保障战争的需要。

动员准备 世界上许多国家大都强调在平时就做好国民经济动员的准备,主要做法有:①建立有权威的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制定完善的国民经济动员法规和动员计划,实行统一领导,保证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全面实施。②合理布局生产力和安排经济建设,对重要工业部门,特别是军事工业部门,以及军用物资、仓库、试验基地、通信站等,采取集中与分散、前沿与纵深、常备与后备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配置和建设,以提高战时的生存能力,便于迅速、安全地实施动员。③ 实行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针,军工企业平时在保证军品生产的前提下,也生产民用产品;民用企业中建立军工动员生产线,为战时转产军品,扩大军品生产做好准备。④储备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保证战争初期军队扩编,以及扩大军工生产的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食盐等生活物资,保证军队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⑤根据平战结合的方针,加强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其通信设施的建设,提高重要枢纽工程的防护能力;制定征用民间交通运输、通信工具的计划和措施,在重要部门和厂矿企业中设立军事管理机构,以保证战时人员、物资运输和不间断的指挥。⑥加强农业、财贸、文教、邮电通信、医疗卫生等建设,以适应战时需要。⑦国家在财政预算上划出一定的比例,保证有关经费的落实。⑧加强科研机构建设,研制新式武器装备,为战时大批生产作准备。(刘世钟《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