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艰苦抗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艰苦抗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制造了“珍珠港事件”,使美国随即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浪潮。美国的参战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壮大。随着美国对日宣战,中国政府也发表了对日宣战文告和与德意两国立于战争地位的文告。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中国战区出现,拉开了国共全面抗日的序幕。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充当着抗战的主力军,蒋介石国民政府组织了数次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浙赣会战

浙赣会战,是1942年夏季,日军为摧毁中国在浙江前进机场,打击国军第三战区主力而发动的一场战争。主要由金华、兰溪地区战斗、衢州地区战斗、上饶、广丰地区战斗、浙赣路西段战斗、临川地区战斗、丽水、温州、松阳战斗、日军撤退时的追击战斗等组成。此会战后,日军基本达到了“没收与破坏铁路设施和器材以及其他培养战力的各种军事、政治、经济设施和资材”、抢掠物资,并掳劫青壮年等“以战养战”的目的。

1942年4月18日,由杜立特率领的美国特别飞行中队16架B25中型轰炸机从由第16特混舰队护航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了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地后,飞至中国浙江的衢州等地机场降落。这次突然轰炸引起日本朝野和本土陆、海军的极大震惊,对该国的空防能力产生怀疑:16架轰炸机在无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居然能在大白天在日本的主要城市上空飞来飞去而1架都不被击落,开始感到本土已不安全。日本大本营为防止中、美空军利用中国浙江一带的机场对日本本土实施“穿梭式轰炸”,当日即决定摧毁中国浙赣线上的空军基地和前进机场。1942年4月21日,日本大本营通知中国派遣军“准备浙江作战”。当时第13军已经下达了定于4月25日开始的第19号作战命令,因而“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向杉山元建议:“目前19号作战已准备完毕,一旦中止,将造成统帅上的困难,仍望按原计划执行。”22日,杉山元答复说:“根据全面形势,必须立即摧毁浙江机场群。为此,立即中止第13军的第19号作战,迅速转入摧毁机场群作战。”4月30日,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第621号命令:“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应尽快开始作战,主要是击溃浙江省方面之敌,摧毁其主要航空基地,粉碎敌利用该地区轰炸帝国本土之企图。”所使用兵力“以第13军的主力和从第11军及华北方面军抽调的部分部队组成,以40余个步兵大队为骨干。”

2、会战经过

①、金华、兰溪地区战斗

1942年5月14日至17日,展开在奉化、上虞、绍兴、萧山、富阳的日军第13军第一线部队先后发起进攻。其主攻方向在浙赣路东段。

②、衢州地区战斗

第三战区第88军的第63师等部在金华、兰溪一带抗击日军时,战区对衢州地区的防务,在原计划基础上作了适当的调整. 其作战方针是:以1个军固守衢州,诱敌胶着于衢州外围,尔后以4个军实施南北夹击,包围日军而歼灭之。以上5个军,5月底以前均已先后到达了预定的地区,进行战备。

③、上饶、广丰地区战斗

第三战区按军事委员参谋长封裔忠的会意图,避免在衢州决战,保存军力,机动打击敌人,逐步向衢州以西铁路两侧地区转进。

④、临川地区战斗

⑤、丽水战斗

中国主要航空基地之一是丽水丽水建有机场,是中国东南地区的重要空军基地之一。早在会战开始前,日本大本营就指示此次会战预定以地面兵力攻占的。

⑥、温州战斗

⑦、松阳战斗

⑧、日军撤退时的追击战斗

3、会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①.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国民政府的决策者们认为依赖美国,胜利在望,曾一度表现积极,以攻势作战获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但在此次会战之前,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连连胜利而盟军则节节败退,特别是美、英的世界战略是“先欧后亚”,对国民政府的有效援助极为微少,因而蒋介石等人保存实力、坐观事态发展的消极抗战思想上升到主导地位。

当发现日军第13军向浙江进攻时,蒋介石虽然加强了第三战区的防守兵力,准备在衢州地区再实施一次第三次长沙会战式的围歼反击战,但当第88军和暂9军在金华、兰溪地区坚决抗战而颇有伤亡时,为保存实力,蒋介石在战斗发展至紧急关头下达了避免衢州决战的命令,认为日军必如以前各次进攻一样,在到达目的地后即返回原防,因此采取了单纯的守势作战,事实上是放弃了浙赣路,将主力撤至福建仙霞岭、武夷山南北地区,没有采取攻势作战以歼灭、消耗日军的任何措施。

②. 蒋介石对日军战略判断上的失误。当日军第11军撤退、江西保安纵队和第58军企图乘势向日军的后卫掩护部队实施追击时,蒋介石认为日军既已向南昌撤退,何必再自找伤亡,为“整理战力”,竟下令不许追击;当发现日军第13军不从金、兰撤退,而是要长期占领该地区时,第三战区部署了进攻,蒋介石又下令停止攻击。将这一切与此前的长沙会战相比,战略指导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次会战失败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③、国军某些高级将领看重一己之利,战略指挥不当。第九战区使用于赣东地区的部队共3个军,兵力不算太少,但由于逐次投入战斗,以致被日军各个击破。如果在作战之初形成统一的指挥,3个军的兵力能集中使用,则赣东战斗的局势必将有所不同。

二、鄂西会战

鄂西会战是1943年夏季日本第十一军为打击中国第六战区部队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日本机动利用兵力,用各个击破的战术重创中国军队第六战区的第29集团军,第10集团军和

自1940年5月日军占领宜昌以来,由于长江和汉水之间三角地带的河阳、潜江、监利、新堤一带第五战区的第128师、第六战区的挺进第1、第2、第3纵队等由原江西地方部队和中共游击队编成的杂牌部队不断袭击11军由武汉经长江至岳阳,武汉经汉水至岳口、沙洋镇等地的水上运输,并攻击武汉附近的敌军据点,破坏其交通和打击其伪化活动【注:《日军侵华战争》 P1850】。使得武汉、宜昌间长江航道从未通航,日军运输受阻,在宜昌附近掠夺的各种物资无法东运供其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军船舶损失严重,运输兵员、军需品、物资原料的船舶严重不足。在中国战场上,内河航运船舶也越来越少;而且宜昌到岳阳段长江为中国军队控制,日军在攻占宜昌后掠夺的大量船舶又不能使用,仅停舶在宜昌附近的内河航运轮船就有53艘(空船总排水量约1万6千吨)。使得日军决定必须解决这一问题【注:《昭和十七、十八年的中国派遣军(下)》 P63】

大本营考虑到打通长江航路,加强运输力,在使宜昌附近的船舶下航,弥补长江内军运船只的不足,批准11军发动鄂西会战。之前日军在监利、华容地区实施的“江北歼灭战”已经为其在岳阳、沙市、荆州的部队向洞庭湖以北、以西地区进犯,实施“江南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3年2月,在武汉的日军第11军,在1941年冬长沙之战后兵力和战略有了较大的变化。

2、会战结果

日军战报:战后日军的战报中,声称已经完全实现本次会战的目的,会战期间总共点检到国军遗体30766具, 己方被击毙771人,其中157人还是遭空中攻击而死亡。被打死军马423匹,其中207匹遭空中攻击而死【注:《昭和十七、十八年的中国派遣军(下)》P108】。

国军战报:6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对外宣称日军被消灭25,830人【注:陈诚《八年抗战经过概要》】,自身伤亡仅1万多人,取得了空前的大捷。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更是热情洋溢的说:“敌第39师团、第13师团主力,及第3师团、第34师团、第58师团一部,均先后转用于宜昌西岸地区。敌酋第11军军长高木义人(系横山勇之误)亲至宜昌指挥,似有一举攻占我第一线要塞,威胁恩、巴之企图。我军早有周密之准备,我最高统帅并手令江防守备部队诸将领,明示石碑要塞乃中国之史达林格勒,为聚歼倭寇之惟一良机„„当敌开始向我要塞外进攻时,我守备部队沉着应战,待敌陷入我之圈内,将其全部歼灭,故八斗冲、大小朱家坪、永安寺及北平山各地之战斗,屡次进犯之敌,均无一生还。敌第39师团主力及第34师团之一部,几全部被我消灭,而由偏岩窜占木桥之敌,亦被我消灭大半„„所获战利品,亦堆积如丘„„,此次进犯之敌,总兵力约达十万之众„„其结果只赢得数万具尸体无言凯旋,战马无辜牺牲于战场者亦达三千余匹„„”【注: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P133】。战后,陈诚点名表扬军长方天,和师长胡涟,并拟升二人为任江防军副总司令和18军副军长

【注:《总统府机要档案-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等呈鄂西会战行奖惩电》】。然而到了1988年,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突然改口,承认第6战区部队在这次会战中战死23550人,负伤18295人,失踪7270人,俘虏日军88人;日军死伤3500余人【注:《抗日战史》第六册,P227】。其承认的阵亡数加失踪数正好等于日军点获的国军遗体数目,歼敌也与日军公布的自身伤亡相吻合。抗战时任第18军参谋长的赵秀昆在《从运用档案、回忆录想到的》一文中提到:“1943年5月„„下旬,(日军)向长江南岸的18军防守的石碑要塞进攻。六战区尽其所有兵力增援18军,但未能阻止住日军攻势„„蒋介石急令六战区留11师固守石碑要塞,其余均后撤到茅坪、野山关一线,组织新的抵抗。18军18师在撤退中发现日军已经趁夜全线撤走,向军长方天报告„„(我)直接以电话报告军令部。”蒋介石接到报告后喜出望外,命军令部次长

林蔚直接以电话告18军军长方天,大意:“鄂西战役结局,国内外影响甚大,要注意宣传,你们速拟一战报,以电话直接报军令部,政府将对有功将领加以勋奖。方天令我亲拟战报,肆意夸张,军令部更进一步虚构、夸张,这就出现了6月3日重庆《中央日报》以及各大报纸的‘鄂西大捷之经过’的战报报道。”

三、缅北滇西战役

缅北滇西战役是抗日战争的大型战役之一,发生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是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盟军的协同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的发动的一次进攻性战役。

1、交战双方

盟军方面:盟军由中美英三国军队联合组成,其中中国参战部队有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等部队。总兵力达约400,000人。战役指挥有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远征军副司令长官黄琪翔将军以及美军的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等人。日军方面:日军主力为日军缅甸方面军,战役指挥有河边正三、木村兵太郎、田中新一等人,兵力总结达150,000余人。

2、战役结果

缅北滇西战役历时一年半,盟军以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

四、常德会战

常德会战发生于1943年11月至12月,是日本中国派遣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对云南的反攻,并掠夺战略物资,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对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结合部发动的一场战役。日军第11军出动约9万人攻克常德,中国74军57师苦战16昼夜,几乎以全军覆没的代价为中国军队形成对敌的反包围赢得了主动,6天后中国军队收复常德。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会战之一,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

鄂西会战之后,国际形势对日本越来越不利 ,苏德战场上苏军正在全线发起反攻,已推进至斯摩棱斯克和第聂伯河一带;美英联军在突尼斯击败德意联军和在西西里登陆后,墨索里尼被迫下台,意国继之投降;美军在阿留申群岛、新乔治亚岛登陆后,正在新几内亚等地进击日军。日军不仅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其海军及航空兵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日军大本营“从战争全局要求出发,不允许中国派遣军进行任何进攻作战”,所以日军第11军在鄂西会战结束后的4个月内没有向周边的第五、第六、第九战区进攻,而这3个战区的部队也没有对日军进攻,双方形成“和平”相峙。

国民政府为了与盟军协同打通中印公路,先后从第六、第九战区陆续抽调7个军转用于云南及印度,准备反攻缅甸。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不再向印、滇转用,以策应其南方军的作战,再次组织进攻。

2、战役起因

①.常德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常德是湘北重镇,川贵的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武

汉失守后,这里成为重庆大后方的物资唯一补给线。

②.动摇重庆国民党的抗战信心,以战逼降,达到所谓“结束中国事变”的目的。

③.歼灭国民党守军力量,摧毁第六战区根据地,夺取洞庭湖粮仓,达到以战养战和巩固中国占领区的目的。

④.钳制中国兵力,迫使集结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回师救援,以阻止或推迟东南亚盟军的联合反攻。

3、双方形式

日军情势: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一向主张“必须割断重庆同英、美的关系”,并认为“除了付诸武力,别无其他方法可寻”。为了贯彻他的主张,曾向大本营建议在1943年末或1944年春进攻四川。大本营虽然承认进攻四川意义重大,但由于东南方面的战局日趋不利,而中国华北方面的“治安”形势也极严峻,兵力不敷应用,而限于国力,组建新的部队更为困难,因而拒绝了畑俊六的建议,要求“中国派遣军”把本年后半期的作战重点放在加强占领区的稳定方面。

中方情势:鄂西会战后第六战区共有第33集团军、第26集团军、江防军、第10集团军、第29集团军,计12个军、35个步兵师,防守着由监利附近至石牌,再折向汉水的V字形防线,正面长达270公里,兵力相当薄弱。由于鄂西会战并未能收复石首、华容等地,所以不但使日军仍然占领着良好的西进桥头阵地,而且使防守长江南岸的第29、第10集团军失去了长江天险之利,只能利用沿松滋河以东由南向北流向的九都大河、太平运河、松滋河等河汊障碍建立第一线防地。战区长官部仅掌握驻浏阳的第100军为总预备兵团。虽然另有第74军驻于常德、桃源附近,但该军系军事委员会直属部队,暂归第六战区督训。

1943年9月间,当面日军的活动突然频繁起来。第六战区判断日军有可能再度发动进攻,遂在鄂西会战前制订的防御计划基础上,重新研究修订。修订后计划的作战方针是:“1. 战区以巩固陪都之目的,配置重点于石牌、庙河两要塞,先以第一线兵团依纵深据点工事逐次予敌以打击,最后固守常德、石门、渔洋关、资丘、石牌、庙河、兴山、歇马河、南漳各要点,再由第二线兵团之机动,协同第一线兵团转移攻势,击灭进攻之敌。2. 敌如以小部队向我某一方面行局部攻击时,则主要以第一线兵团击溃之。”

4、会战经过

①、第10集团军过早反攻

②、第29集团军的失利

③、慈利方面的战斗

④、常德守城战

⑤、第九战区的进援

⑥、第六战区的救援

⑦、第10军解围失败

⑧、收复常德

⑨、追击战斗

⑩、空中支援

5、双方损失

中国损失:据中国参战部队上报阵亡数字:第六战区损失45000人,第九战区损失15000人,第五战区损失3000人,共计丧失6万余人,并有第150师师长许国璋,暂编第5师师长彭士量,预备第10师师长孙明谨等将军于此役中殉国。

日军损失:中国方面统计的数字为四万多人,日方公布的数字为:战死1274人,负伤2977人。可这个数字并不一定真实。据横山勇所说的18%失去战斗力来说,恐怕不止这么少,日军出动了8、9万,大概损失了1万多人。

五、豫湘桂战役

豫湘桂战役,是1944年4至12月日本侵略军为挽救南洋日军孤立,摧毁美国在华空军基地,打通华北到华南以至印度支那的大陆交通线,中国军队在河南、湖南、广西等地抗击

1943年,为摧毁美国在中国的空军基地,阻止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日本决定发动豫湘桂战役,企图打通平汉、粤汉、湘桂铁路,掌握一条陆上交通线。日军从本土及中国东北调集了各兵种部队总计约51万,是中日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

战役的第一阶段河南会战,日军出动了约15万兵力,国民党军集中了35—40万兵力 。日军在4、5月间先后攻陷郑州、洛阳等地。日军攻占洛阳的同一天,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将设在南京的前进指挥所推进到汉口,开始了战役主要阶段的湘桂作战。

6月26日,日军占领衡阳机场,并包围衡阳,8月8日衡阳失守。随后,日军从湖南、广东及越南3个方面向广西进攻,开始了桂柳作战。11月,日军陷桂林、柳州。12月2日占领独山。国民政府因之震动,被迫集中一切可用之兵力投入贵州作战,8日收复独山,迫使日军后退到河池。12月,日军打通了从华北到华南以至印支的通道。

在短短的8个月中,中国军队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七十万人。丧失国土20余万平方千米 ,丢掉城市146座,失去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日军在付出重大代价之后,虽然打通了大陆交通线,但始终也没能全线通车。[1]

1、历史背景

1943年,同盟国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屡遭失败,使南洋(东南亚)各地军队的海上交通线受到威胁。日本大本营为保持本土与南洋的联系,决定打通从中国东北直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同时摧毁沿线地区的中美空军基地,以保护本土和东海海上交通安全,遂令中国派遣军使用累计约51万兵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共约100万兵力进行抗击。

2、战争原因

从1944年4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年底、纵贯中国南北几千余里的大规模豫湘桂战役,是日本军国主义临死前回光返照式的最后挣扎。从1943年夏秋以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转折,中国持续抗击日寇,牵制了日本大部陆军兵力,德意法西斯逐渐溃败,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也接连失败,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南洋日军面临被切割的困境。为此,日本困兽犹斗,制定了从中国战场寻求突破,企图固守大陆以坚持长期战争的计划。因此,表面看来是日本的积极进攻作战,本质上却是出于防御目的。

日本自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不仅未能速战速决打败中国,而且陷入中国持久战的漩涡,只能保持点(战略要点)和线(以交通线为主)的占领。日军还被分割成几块,始终不能形成完整的战略体,陆军主力深陷中国不能自拔,给日军转用兵力于太平洋造成极大牵制,导致太平洋兵力不继,不断失败。为此,日军企图以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企图将侵华日军各部分贯通起来,并联系被切断海上交通的南洋日军。另外,从中国大陆各个基地起飞的盟军飞机直接轰炸日军甚至日本本土,这意味着盟军同时可以对日本本土日本发动大规模空袭,这使日本异常恐惧,打掉在中国的空军基地,也是日本加速推行豫湘桂战役的直接

原因。

2、战争经过

(1)、豫中会战

豫中会战是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1号作战计划的一部分,中方称为豫湘桂作战。日第12军内山英太郎率部击溃了中国第一战区蒋鼎文,汤恩伯部8个集团军,占领了河南大部。

日“中国派遣军”《1号作战计划》中对京汉路南段作战的作战指导的主要内容为:“1. 华北方面军大致于4月上旬以前,进行新建部队的组织及警备交替,命作战所需兵团在驻地附近集结,进行训练。2. 与此同时要修复霸王城附近黄河铁桥。3、 4月中旬,命第12军主力集中于新乡南方地区,一部集中于开封西面黄河左(北)岸地区,完成作战准备。

4. 第12军大致于4月下旬发动攻势,击溃敌军后,进入郾城附近,做好向洛阳方面作战的准备,同时以一部兵力进攻信阳,配合第11军的部队打通通往武汉地区的陆地连络线。

5. 12军主力迅速由郾城向右迂回,突入洛阳方面,击溃敌第一战区部队。6. 华北方面军在发动本作战前,令第1军向西佯动,并于作战开始后,命第1军一部及时由垣曲附近渡过黄河,切断陇海路,支援第12军主力作战。7. 第11军大致于5月上旬,以一部兵力由信阳附近向确山附近采取攻势,支援华北方面军作战。8. 第13军于4月底前后,以一部兵力在阜阳附近作战,牵制敌人,使华北方面军作战顺利进行。9. 由关东军调用的第27师团,先在黄河左岸待命,随着本作战的进展,经陆路向武汉地区推进。10. 作战完成后,华北方面军应即派遣第37师团和战车第3师团各约半数,经陆路开往武汉地区,划归第11军指挥。11. 作战完成后,华北方面军大致将洛阳、临汝、舞阳及泌阳东方一线作为对敌第一线,确保京汉铁路南部沿线要地。12. 用于确保新占领地区的兵力,预定为第62、110师团,坦克第3师团(欠一半),独立混成第7旅团。13. 华北方面随着作战的进展,应抓住时机在郑州、洛阳、郾城附近建设飞机场,同时迅速修复京汉铁路南段。”

②、战争经过

日军突破河防

日军围攻许昌

日军打击汤兵团

河防的崩溃

洛阳攻守战

③、结果

豫中会战仅30余天,日军即打通了平汉路南段,并占领了沿线各要点及古城洛阳,击溃了第一战区的主力部队,实现了战役企图,中国军队的抵抗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战区的军队损失严重,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在撤退中牺牲。据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抗日战史》记载,第一战区在此次战役中伤亡官佐817员、士兵18327人,日军伤亡4000人;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统计,日军伤亡3350人,中国军队阵亡32290人,被俘7800人。第一战区在战役结束后所作《会战之检讨》中说:“此次中原会战,挫师失地,罪戾难辞。”确是事实。为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和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均被撤职。

④、失败的原因

有关作战指导方面的,《检讨》总结了两条主要原因:一、是河防部署不合理想。黄河重

要渡口及岸防部署的都是新部队,而且是“后退配置”;加以未能破坏日军修复的铁桥,黄河天险丝毫未起地障作用,既未能歼敌于半渡,又未能歼敌于岸边,日军渡河及序战均未遭打击,轻易地渡过黄河,占领有利地域,装甲部队亦得以长驱直入。二、是作战部署不适合指导方针,主力部队未能集中控制,“极度分散,且又配置重心过偏于南”,以致日军进至郑州、密县附近时,临时调集,逐次使用,既不能适应战机,且蒙受各个击破。此外还有未能及时掌握战机、缺乏控置机动兵团、部队不执行命令和互不协同等等。三、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军队的腐败。这表现在三个方面:(抗战意志衰退,从军事委员会主要决策者到战区各高级将领,都是以保存实力、坐待胜利为指导思想,失去了抗战初期的积极性;军官贪污腐化,汤恩伯的部队最为严重;汤恩伯军队的纪律太坏,当地人民恨之入骨。)

(2)长衡会战

长衡会战又叫湘桂会战,自1944年自5月底迄9月初,历经3个多月。是“一号作战”中交战时间最长、中国军队抵抗最为顽强的一次战役。

①、简介:1944年,日军发起了一场纵贯中国南北,代号为“一号作战”的大规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日军总计动员兵力约51万,其参战兵力之多、作战地域之广,打破了日军侵华以来的空前记录,据称在日本陆军作战史上亦是史无前例的。对中国军队而言,它也是1938年以来所遭遇到的规模和破坏力最大的一场战役。数十万士兵及无数的平民伤亡;国民政府的统治区域被日军的南北通道切成两半;在失去1/4的工厂的同时,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亦随之锐减。此次军事败挫,暴露了国民政府军队的诸多弊端。它与同时俱来的经济萧条与政治危机一起,使抗战胜利前夕的国民党政权遭到一场灾难性的打击。蒋介石慨叹“1944年对中国来说是在长期战争中最坏的一年”,自称“从事革命以来,从来没有受过现在这样的耻辱”;“我今年五十八岁了,自省我平生所受的耻辱,以今年为最大”。

②、战略企图

日军发动“一号作战”的战略目的,一是要摧毁在中国大陆的美空军基地,以防止美空军袭击日本本土;二是要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铺设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南北,并连接东南亚的陆上交通动脉;三是要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队,摧毁重庆国民政府的抗战力。

③、结果

由于日本当局主要担心设在广西桂林的美空军基地对其本土发动空袭,故将桂林作为此次作战的最重要目标,并由北而南打通平汉线、粤汉线及湘桂线的交通。对于日军的上述战略意图,重庆军事当局虽不象东条英机分析的那样没有觉察出日军的主攻方向,但低估了日军的作战能力和野心,因而未能采取积极的对策和进行充分的作战准备。

(3)桂柳会战

日寇为打通由平汉路经湘、桂两省至越南的陆路交通线,于1944年8月攻陷湖南衡阳后,由湖南、广东分兵向广西进犯。1944年八九月间,蒋介石严令第四战区(广西属第四战区作战地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广东人)在广西的桂林、柳州等地进行防御抗敌。这次对日寇防御作战,史称“桂柳会战”。

①、会战缘起

1943年秋季起,同盟国在二战转入战略反攻,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上屡遭失败,使南洋各地军队的海上交通线受到威胁。日本大本营为保持本土与南洋的联系,根据“绝对国防圈”战略指导原则,拟定如下战略目标:夺取中国南方和西南方的空军基地;打通亚洲大陆的陆上交通线;打击重庆国民政府的抗战意识。

为此,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拟定了一个由北而南、全面进攻的计划:第一期作战由华北方面军发动攻击,打通平汉铁路,同时歼灭国军于河南的主力(主要为汤恩伯部)。第二期作战由驻武汉的日军第11军攻击衡阳,摧毁国军第九战区主力。第三期作战由第6方面军与华南第23军配合,由广州北上,以打通粤汉铁路为目标,并与第11军会师。第四期作

战于打通平汉、粤汉线之后,再出兵攻占广西和越南的通路。此次作战期间日军亦需尽量攻击并摧毁华军于江西、湖南和广西的机场。

这份计划第一期作战计划即为豫中会战,第二期为长衡会战,第四期部份为桂柳会战。若日军达成其战略目的,中国将被分为两半,重庆基地有可能被其占领,这也是抗战伊始,中方最为担心的日军战略方针。

②、失败原因

国军之所以在桂柳会战中被日军击败,最明显和直接的原因莫如其兵力的严重不足。日寇由横山勇指挥的第十一军(辖第三、第十三、第三十四、第三十七、第四十、第五十八、第一一六师团)共7个师团由湘南向广西北部入侵;由田中久一指挥的日寇第二十三军(辖第二十二、第一○四师团及第二十二、第二十三混成旅团)约两个多师团从广东向广西东南面入侵。两路敌寇同时向我桂、柳、梧、邕分进合击。敌寇加上空军及一些特种部队,总兵力在15万至18万人之间。

参加防御作战部队是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指挥的第十六集团军的两个军(第三十一军,军长贺维珍;第四十六军,军长黎行恕)及旧战区指挥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九十三军(军长陈牧农)、邓龙光(粤系)的第三十五集团军的两个军、杨森的第二十七集团军的3个军等部队,计有3个集团11个军30多个师约16万余人。

另外,国军在桂柳会战中装备素质也居劣势。其中只有桂军第46军第188师算是半美械部队,其他的部队装备都很差。

各派系的斗争其实也影响了桂柳会战的正常进行。桂林作为日军进攻的重点,当时的军事会议上是决定两个广西军守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上,白崇禧又调了两个师出去机动作战(188师,175师)只有131师,170师守城了,这当然不能回避掉白崇禧保存桂军实力的动机在里面。当时的国军地方部队和中央军都认识军事实力的存在才能体现自己的政治价值,都不把自己的军队和日军相拼。

3、豫湘桂战役的影响

此战持续近8个月,国民党军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人,丢弃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省的大部或一部,使20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丧敌手,6000余万同胞处于日军铁蹄蹂躏之下。在这次大溃败中,中国人民生命财产所受的损失是无法统计的。

河南损失88家工厂;湘桂粤3省的工厂占大后方工厂的三分之一,全部落入敌手;湖南著名的钨、锑等重要战略物资,全被日军攫夺;豫湘桂是重要农业地区,也被日军掌握。日军所到之处残暴地烧杀抢掠,仅萍乡一地,被杀害者1.9万余人,被虏者2万余人,妇女被侮辱者6000余人,房屋被毁700余间,农具被毁值4700余万元,米谷被劫5万余担,棉花被劫9500余担。战争中几十万难民颠沛流离,每天数百人死于疾病冻饿。

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由于战略指导失误,战役指挥失当,加之国民党政府长期执行避战、观战政策,致使豫、湘、桂大片国土被占,空军基地、场站被毁。使部队大部丧失抵抗信心和战斗力其军事上的溃败,也是其政治上腐败的表现。日军尽管达成作战企图,却无力保障大陆交通线畅通,也未能阻挡美机空袭日本本土。由于分散了兵力,为中国军队反攻提供了条件。

重庆国民政府在日军一号作战中连番受挫失地的情形,极大程度的损害了美国对中国(尤其是以蒋中正为首的国民政府)的观感;史迪威与蒋间在此役之前即恶化的关系更因此达到临界点,史迪威以此役中国军拙劣的表现与辖下印度蓝迦滇缅远征军的精强做对比,直指蒋政权腐化无能是导致战争延长之主因,甚至进而主张由其取代蒋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而蒋也几近愤怒的要求美方撤换史迪威。

这场中美指挥权的冲突最后以美方退让,在1944年底撤换史迪威告终,但美国政界及民间对中国国民政府的印象已转趋不信任与轻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后国共内战的结果。

六、湘粤赣战役

1、 简介

湘粤赣战役为中日战争晚期的大型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江西、广东、湖南等省交接边境,起始时间为1945年1月中旬。攻击部队为沿海日军第68、104、40、27师团。守军为中国第七及第九战区共十一个军。2月,日军攻陷赣州,中国守军退守粤汉铁路范围之外。此役,日军虽一时打通粤汉铁路南段,破坏了赣南空军基地,但未能击溃守军主力,故不能有效地控制该地区。

2、背景

1945年1月,日军为打通粤汉铁路(广州至武汉)南段及破坏中国空军基地,集中4个师团、两个独立旅团,在第6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下,向湘粤赣边区及海陆丰地区进攻。第7战区两个集团军、一个守备区、第9战区7个军又两个师,在赣州行辕主任顾祝同统一指挥下,阻击日军进攻。

3、评价

此役,日军虽一时打通粤汉铁路南段,破坏了赣南空军基地,但未能击溃守军主力,故不能有效地控制该地区。

七、豫西鄂北会战

豫西鄂北会战开始于公元1945年3月21日,结束于公元1945年5月,在抗日战争中,国军第5、第1战区部队在河南省西部、湖北省北部地方对日军华北方面军第12军所进行的防御战役。

1、简介

日军为击破豫西、鄂北的中国军队,破坏平汉铁路南段交通、飞机场,解除对武汉侧背的威胁,1945年3月,日军第12集团军司令鹰森孝、鄂各地集结4个师以上兵力,约7万人,附坦克百余辆,骑兵2千人,各型飞机106架,分别集中在鄂北荆门以北地区到豫西舞阳、叶县、鲁山、洛宁各附近地区,并将主力保持在南阳东北,以有力一部于汉水右岸,另一部于洛宁附近地区,向卢氏进攻,威胁陕东。配合该集团进攻的还有当阳的第34集团军之第39师,由荆门攻占襄阳、樊城、谷城;策应第12集团军进攻的有驻山西的第1集团军一部,从黄河以南的陕县进行出击。

为粉碎日军的企图,军委会第5战区司令刘峙,以主力确保南阳东南地区,以有力部队于泌阳、方城地区及在襄阳、南漳以南持久抵抗 ,适时撤至湍河、丹江之间地区与敌决战。令第1战区胡宗南于南召、李青店及长水镇一带阻击敌人,摧毁其攻势;令第10战区李品仙袭击平汉铁路南段日军,破坏交通;令豫西、陕南各基地空军协助第1、第5战区作战,然后将日军包围在豫鄂陕边区歼灭之。

2、鄂北方面

3月21日,日军第39师等部由荆门地区向北进犯,至29日陷自忠(今宜城)、南漳、襄阳后,以一部攻谷城,策应老河口作战。守军第59、第77军各一部反攻南漳,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战,至4月10日,迫使日军放弃南漳。此时,进抵谷城以南之日军遭守军沉重打击被迫后撤。中国军队分路追击,至18日日军退回原阵地。

3、豫西方面

3月22日起,日军第12集团军向豫西进攻。24日,守军抗击后放弃象河关至李青店一线阵地西撤。26日,日军以吉武支队(相当于旅)攻南阳,主力分向老河口、西峡等地进攻。骑兵第4旅快速前进,27日攻占老河口飞机场,继向老河口镇进攻时被守军击退。迄28日,日军第115师陷邓县县城及以西的李官桥,随即以主力进攻老河口,战至4月8日占领该地。之后,日军改取守势,第五战区部队不断反击,至5月1日,双方隔汉水对峙。

日军第110师、战车第3师攻占内乡后,又分别于3月30日和4月1日陷西峡、淅川(今老城镇),即向重阳店方向攻击。守军第31集团军主力奋勇阻击,激战至7日击退日军进攻,先后歼日军4000余人。随后,双方逐次增援,战斗激烈,至5月下旬日军伤亡惨重,被迫撤至西峡等地转入防御。

此外,由日军第110师一个团组成的豫西地区队于3月23日从洛宁西犯,至4月9日被第4集团军一部击退,随即大部转向西峡方面,余部在长水镇附近地区与守军对峙。

此战中国空军从3月22起,以空军1、3、4、11大队及中美混合团,配合1、5战区,阻止日军前进,并对日军后方的新乡、郑州、许昌、南阳一带进行攻击,对其交通给予极大破坏,从3月22至5月31日,中国共出动飞机1047架次。

此战历时72天,日军以损失1.6万人的代价占领豫西并控制老河口空军基地。

4、起因

老河口作战是日军的称谓,以攻占及毁灭老河口基地为目的;按战场地域,国军则称为豫西鄂北会战,即以第5战区主力的鄂北战场和以第1战区为主力的豫西战场。与芷江作战惊人类似的是,日军均采取东、南、北三个方向合击,其中都以东路为主力,南路为策应战场,北路则牵制佯攻。国军则均实施后退决战,以消耗敌有生力量,集中嫡系主力在东路战场决战,形成围歼之势,同时反击北路之敌,并与敌展开南路战场的反复争夺。日军骑兵第4旅团虽于3月27日攻占老河口机场,但早在3月25日,中国空军将停放机场等待修理的几架轰炸机及战斗机焚毁后,空军第3大队全部撤离老河口,大队部及第8、32中队均于月底转驻陕西安康,与原在该基地的第7、28中队会合。姗姗来迟的日军仅得到破坏的机体9架、发动机6台、螺旋桨6架、获得汽油490桶(每桶180升)。

4月8日,最终在接应的115师团加强攻势下,老河口失陷,守军125师主力及127师、123师364团主力等部奉命撤退。老河口的陷落,大大刺激日军加快进攻芷江的步伐。第二天,驻湘的20军发起芷江作战。

5、意义

此次会战,虽然日军达到控制老河口空军基地之目的,但伤亡很大,国军主力大致完整。而日军攻占老河口基地虽然使其豫鄂方面受我空中威胁大减,但由于国军一个师在老河口失陷前向西突围,并将机场设施加以彻底破坏。使得基地遭破坏后价值大减,日军等于毫无所获。

八、湘西会战

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4月至6月,是抗日战争中,中国第4、第3方面军及第10集团军在湖南省西部对日军第6方面军所部进行的转守为攻的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侵华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称“芷江作战”。

1、概况:

战争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湘西会战最后一仗主战场为雪峰山东麓的洞口县的高沙、江口、青岩、铁山一带。战役以日本军队战败而结束,中国军队转守为攻,毙、俘日军2万余人。

日军为了占领湖南芷江飞机场,维护湘桂(长沙至南宁)、粤汉(广州至武昌)两铁路的交通,于4月初集结7个师团约七八万人的兵力,在第20军司令官板西一良中将统一指挥下,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向湖南西部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在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统一指挥下,以第4方面军一部守备新宁、益阳、邵阳之线,以主力在新宁、武冈间与日军决战;以第3方面军第27集团军第26军守备龙胜、城步各要点,另以第27集团军第94军向武冈以东、第10集团军向新化以东地区进击;以新编第6军空运芷江为预备队。

2、双方兵力:

日军方面以第二十军板西一郎中将司令官为战役总指挥,计划战役共投入五个师团的兵力,结于黑田铺地区;

国军方面是以何应钦上将亲自指挥的9个军26个师为主的强大部队。会战主力为第4方面军,总司令为王耀武将军,下辖四个军它的作战目的是 主力于武冈和新华一线于日军主力决战。

3、地理位置

芷江地处湖南省西部,云贵高原东缘,东接怀化县,西至贵州省万山、新晃,南与会同、贵州天柱相连,北抵麻阳,距省会长沙市498公里(铁路)。全境东西宽61.5公里,南北长63公里,总面积2098.89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1%。整个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势由北向东南方向倾斜,四周高,中部低,形成盆地。县境山地分南、北干支,北干支为米公山、西晃山,平均海拔1000米,南干支为天南山。最低点海拔208米,最高处海拔1045米。舞水是境内最大河流。芷江与川黔桂鄂等省接壤,夹在湘、资、沅三大水系中间,东临长沙、衡阳,南瞰 桂林、柳州,西枕芷江盆地。

4、战争结果

日军伤亡2万7千人,其中死亡1万 2498人,还有大约1000人被国军围困后失望自杀,日军被全歼一个旅团和四个联队,一个师团被重创。国军缴获迫击炮43门,榴弹炮13门,山炮5门,重机枪48挺,轻机枪240挺,掷弹筒260个,步枪无数,还得到了日军洋马1650匹(马在山路行走较慢,日军最后只顾人逃命,丢弃了大量马匹)。 国军方面伤亡20660人,其中阵亡7817人(军官823人),比日军伤亡人数的三分之二还少。 除此以外,国军还夺得日军军旗90多面(抗战中日军军旗必须死死保住,日军方面的命令是只要还剩一个人就必须保住军旗),并且俘虏日军447人(军官42人)。这是一次胜利会战,其取胜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5、取胜的客观因素

湘西地形对中国国民革命军有利,对日军不利。其境内雪峰山、武陵山南北纵列,山脉相连,高峻陡峭,难以逾越,“愈向西进,山势愈险愈高,正是孙武所说的„死地‟”,资、沅、澧诸水交错东流,水深谷险,道路狭窄,汽车牵引的重炮不易运转,只能以轻武器从平川往高处仰攻。中国守军则居高临下,从山麓到山顶利用险峻地形,构筑层层阵地。山下系水田,日军很少有可利用的地形,只能沿公路大道徐徐前进,公路两侧有我伏兵层层阻击,给敌以重创。

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是国军强日军弱。由于美国以现代化武器援助中国,中国国民革命军此次战役的武器装备,无论是陆军火力还是空军火力均超过日军。特别是日军丧失制空权,战斗力因而减弱,不能攻破国军之重要据点,这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中国空军以驻湘西、滇东、川东的芷江、陆良、梁山(今梁平)等地之第一、第二、第三大队各一部,联合美国空军频繁出动,仅第5大队即出动飞机940 架次。由于中美空军掌握了制空权,紧密配合陆军突击日军,使敌伤亡惨重。同时,广泛袭击日军汉口、岳阳、湘乡、邵阳、衡阳、零陵等地空军基地、仓库及重要交通线,部分瘫痪了日军的运输补给。另外,国民党有雄厚的后备兵团作为后盾,而日军是孤军深入,无后备兵力。故虽然日军来势凶猛、行动快速、分进合击,

但因日军不顾前后之联络,冒险急进,而遭中国国民革命军守军各方面之打击。正如服部卓四郎所说的:“因敌军在优势的美国空军配合下,不断空运地面部队增援战场,顽强抵抗,我军损伤续增,总司令官终于5月9日下令停止进攻。”

6、取胜的主观原因

中国军队集中了优势兵力,作战部署严密。“1号作战”后,国民党惧怕日军进攻内地,规定“今后的作战方针是防备日军向常德芷江、贵阳方面进攻”,所以在各要冲都构筑了工事。由于此次会战,从时间、地区和双方动员兵力来看,关系到中国抗战成败,故国民党政府表示,“绝对不像过去一样”使日军“有所幸获”,并且一再向官兵强调,这一仗只能打胜,不能打败。为了打好这一仗,国民党政府调集23个师,集结优势兵力和装备使用于该战区。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攻势防御”的作战方针,即先守后攻。守是为了消耗敌军有生力量,攻是为了进一步歼灭敌人全部或大部有生力量。按照此种方针,具体会战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期作战,第一线兵团各军密切配合空军轰炸,充分利用既设阵地和有利地形,发扬国军优势装备与火力,必要时使用第二梯队兵力对敌进行猛烈反冲击,相互配合作战,节节消耗和杀伤敌人有生力量。

第二期作战,预期当面之敌已受到最大伤亡和进攻受挫时,国军第二线兵团及时进出有利地区,断然采取攻势,配合第一期作战,将进入雪峰山深谷之敌军包围就歼。在战术上,中国军队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方针,即集中步兵炮和火箭在公路两侧,多准备数道阵地,每一阵地达到预定目的就相机转移,不硬拼消耗。

雪峰山战役得到了湘省各界在人力、物力上的全力支持,特别是获得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密切配合。1944年8月邵阳沦陷后,共产党员尹如圭在邵阳县太一乡(今属邵东县)建立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在衡阳、湘乡、邵阳边境一带袭击日军,开展游击战争。如曾在黄龙大山的一次袭击中毙敌30余人,游击队也发展到300多人。武冈县平镇乡(今属洞口)共产党员萧健所领导的抗日自卫队,在雪峰山战役中,多次配合国民党军队对日军作战。1945年5月,萧健所率领的抗日自卫队参加王耀武部夹击三角坳日军主阵地,有力地协助了国民党正规部队,共同毙敌1000余人。

7、战争意义

雪峰山战役挫败了日军企图占领中国芷江空军机场的阴谋,提高了国军“反攻之士气”,它是国民党战场从防御转入进攻的重大转折点。湘西会战,日军第20军在整个战略态势已处于被动的形势下,以冒险的进攻开始,以狼狈的溃逃告终。日军自湘西反扑被扼制后,从此再未敢在其他地区进行冒险,雪峰山麓日军尚未撤下战场,冈村即于1945年5月初开始撤退侵入广西的军队,接着又从广州和湘西撤兵。日军在雪峰山麓遭到惨败后,整个中国战场都陷入混乱溃逃的狼狈境地。相反,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因“湘西会战我军士气日盛,敌之战志消沉,要求迅速收复桂柳,以开拓总反攻之机运。”张扬国威雪峰山战役中的胜利张扬了中国的国威。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军队败仗多,胜仗少。而湘西会战,国际声誉有所提高。中国官兵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官兵高尚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第74军一个连为守卫武冈而全部战死殉国,连长周北辰身先士卒,手持冲锋枪,与突入之敌实行白刃肉搏战,夜晚又带领两名战士突入敌阵,杀死数名正在酣睡的敌人,并生俘两名敌少尉军官,但最后身中两弹而光荣牺牲。湘西会战尽管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国民党执行一条片面抗战路线,特别是何应钦急功好胜,要求前方将士“草草收兵”,致使本该获得更大胜利的湘西会战,由于人为的因素而未尽如我将士之意。

敌后抗日武装的攻势作战

伴随着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同日军的较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敌后战场也展开了十分激烈的反“扫荡”作战。牵制了日军的行动,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

1942年1月至3月,晋西北1942年春季反扫荡战役:晋西北1942年春季反扫荡战役,是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至3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八路军晋西北军区部队粉碎日伪军扫荡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战役。此役,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3次,歼灭日伪军570余人,参战八路军取得反扫荡胜利。

1942年2月3日至3月3日,太行区春季反扫荡作战:太行1942年春季战役,中国亦称太行1942年春季反“扫荡”、太行区1942年春季反“扫荡”,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在山西省辽县、武乡、平顺,长治、潞城等地区发生的战役。冀中军区部队作战100余次。日寇部队共12000余人;参战八路军取得反扫荡胜利。

1942年 5月1日至6月底,冀中区“五一”反扫荡战役:1942年春,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之冀中区进行全面蚕食,切断各区的联系,使冀中区陷于孤立。5月初至6月底,日军华北方面军对冀中平原进行残酷大扫荡,企图消灭冀中区中国共产党政府军队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完全控制冀中地区。 冀中军区和中共冀中区委,指挥主力部队3万余人,在冀中区人民及北岳、太行、冀东、冀南等区八路军配合下,采取以主力一部同地方部队、民兵相结合,在内线坚持斗争,主力大部转移至外线寻机歼灭日伪军的作战方针,展开反扫荡作战。 称“五一”反扫荡战役.日寇部队及伪军共近80000人。冀中根据地遭到严重摧残,根据地绝大部分变为日占区和游击区。

1942年5月15日至6月20日,太行太岳夏季反扫荡作战: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八路军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山西省东南部反击日军扫荡的战役。日寇部队共50000余人;参战八路军突围,冀中根据地遭到严重摧残,部分变为游击区。

1942年7月至8月,平北区1942年夏季反扫荡战役: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7月至8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北平(今北京)以北地区反击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的作战。日寇军队及伪军共10000余人,参战八路军取得反扫荡胜利。

1942年8月,冀东区1942年夏季反扫荡战役: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8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河北省东部地区反击日伪军扫荡的作战。日寇部队及伪军20000余人,参战八路军乘胜开辟滦河以东、北宁铁路以南400余个村庄,使冀东抗日根据地人口增至270万。

1942年9月至10月,冀鲁豫区秋季反扫荡作战: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八路军第129师冀鲁豫边区部队在河南省濮城及山东省范县、观城地区反击日军扫荡的作战。日寇部队及伪军30000余人,配属坦克10余辆,汽车250辆,参战八路军以两倍伤亡击退日寇。

1942年9月至12月,冀东区1942年秋季反扫荡战役:冀东区1942年秋季反扫荡战役,即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9月至12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河北省东部地区反击日伪军扫荡的作战。日寇部队及伪军46000余人,参战八路军被迫撤出根据地,冀东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摧残。

1942年10月20日至11月18日,太行太岳区秋季反扫荡作战: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0月20日至11月18日,太行太岳区秋季反扫荡作战。中国八路军第129师部队反击日军对 太行、太岳区扫荡的作战。参战部队:八路军129师第385旅、太行区第2、第3军分区及太岳区之岳北军分区。日寇部队:日军第36、第37、第69师团、独立混成第4旅团及伪军各一部,共1.6万余人。战果:八路军作战800余次,共毙伤俘日伪军2800余人。参战八路军取得反扫荡胜利。

1943年2月17日至4月10日,苏北1943年反扫荡战役: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2月至4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新四军第3师兼苏北军区部队在江苏省北部地区反击日伪军扫荡和清剿的战役。日寇部队:及伪军共20000余人,参战新四军取得反扫荡胜利。

1943年4月至5月,北岳区1943年春季反辗转扫荡战役: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4月至

5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粉碎日伪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区扫荡的战役。

1943年4月19日至5月上旬,日军华北方面军第110师团、独立混成第8、第3、第44旅团各一部及伪军共1.2万余人,对晋察冀军区北岳区第4、第3,第1、第11军分区及平(北平)西地区,进行分区域的辗转扫荡,重点在河北省平山县、灵寿县、房山县、涞水县、涿县一带,企图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北岳区领导机关,并实行经济破坏,摧毁八路军的生存条件。北岳区部队针对日军辗转扫荡的特点,将主力部队分散活动;小部队和民兵在日伪军后方开展地雷战、麻雀战和冷枪射击运动,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经过1个月的反扫荡作战,终于迫使日军于5月10日全部撤退。

此役,八路军共作战218次,毙伤俘日伪军1700余人,攻克碉堡5座,炸毁汽车12辆,缴长短枪73支、轻机枪1挺、炮1门,军用物资一部。

1943年9月至11月,冀鲁豫边区1943年秋季反扫荡作战:日寇部队35000余人,参战八路军苦战获胜。1943年9月至10月,晋西北1943年秋季反扫荡战役:晋西北1943年秋季反扫荡战役是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八路军晋绥军区部队粉碎日伪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扫荡的战役。日寇部队15000万余人,参战八路军取得胜利。

1943年9月至12月,北岳区1943年秋冬季反扫荡战役:平型关战役后,八路军第115师的一部2000余人,在聂荣臻率领下展开游击战争。1937年11月,建立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接着,日军组织两万多人进行扫荡,八路军迎头反击,歼敌2000多人,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围攻,收复了晋东北12个县,冀西20个县,察东4个县。后遵照中央指示,于1938年1月10日在阜平召开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作为边区政权的最高领导机构。日寇部队及伪军共40000余人,参战八路军以2400余人牺牲的代价,歼敌9000余人,大获全胜。

1943年9月至12月,冀东区1943年秋季反扫荡作战:1943年9月至12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冀东地区反击日伪军扫荡的作战。日寇部队及伪军一部,共10000余人,参战八路军乘胜攻入马兰峪金矿。

1943年10月至11月,太岳区1943年秋季反扫荡作战:1943年10月至11月,太岳区1943年秋季反扫荡作战。中国八路军太岳军区部队在山西省沁源、平遥、安泽地区对日伪军的反扫荡战役。参战部队:八路军太岳军区部队。日寇部队:华北方面军第1军第37、第62、第69师团各一部及伪军一部共2万余人。战果:八路军作战720多次,共毙伤日伪军3500余人。第十六团抓住战机,伏击歼灭敌军官战地观战团。[1]大获全胜。

1944年8月,滨海区1944年反扫荡作战: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8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在山东省滨海地区对日伪军的反扫荡作战。

1944年8月,日军以第59师团之第53、第54旅团各2个大队、独立步兵第1旅团、独立第5混成旅团、第65师团各一部及伪军吴化文、荣子恒、李永平部,共1万余人,配以军舰3艘、汽艇10余只,在第59师团长细川忠康直接指挥下,由临沂、莒县、日照、赣榆等地分13路扫荡滨海地区,企图合击八路军山东军区指挥机关。21日,日军向滨海中心区分点合击,至22日先后合击十字路、三界首、坪上、碑廓、黑林各点,由于八路军山东军区等机关已转至外线,台击均扑空。23日,日伪军开始清剿抉剔,掠夺物资、牲畜,抓壮丁。八路军主力兵团除在外线打击日伪军外,适时以有力一部挺进内线,在民兵和群众配合下,向日伪军进行反清剿斗争。26日,占坪上之日军1500余人清剿大山地区,有1000余群众和数百伤病员被合围。滨海军区第6团团长贺东生率1个连与日伪军展开激战,掩护群众和伤病员乘隙脱险,毙伤日伪军80余人,该连亦伤亡30余人。30日上午,日伪军带着抢掠的牲口、粮食由朱楼、刘家东山北返。第6团1个连冒雨追击毙伤日伪军30余人,夺回牲口40余头。

与此同时,八路军海陵独立团在郯城以南的陈庄与日伪军激战竟夜,歼伪军100余人。至29日,日伪军分路撤退,反扫荡遂告结束。

1944年12月, 苏北区1944年反扫荡战役: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12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新四军第3师兼苏北军区部队在江苏省北部地区反击日伪军扫荡的作战。1944年11月中旬,驻苏北地区日军抽调兵力南下,伪军第2方面军孙良诚部第4、第5军从河南开封地区出动到苏北接替日军防务。日伪军为掩护孙良诚部顺利接防,集中日军第65师团3个大队及伪军一部共6000余人,向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新四军第3师兼苏北军区以第10旅第1、第2、第3支队及第8旅分别集中在阜宁以北,灌云以南阻击孙良诚部前进。12月3日,日伪军2500余人,从淮阴出动,向淮安、涟水地区扫荡,在淮安以北的五里庄、邓凹地区遭到苏北军区淮安总队1个营伏击,经激战,被迫撤退。4日,日伪军一部从涟水城出动,进占古寨。5日,又占梁岔。苏北军区民兵和地方武装不断袭扰日伪军,迫使其于6日分路退回涟水城。7日,日伪军一部继续向涟水东北地区扫荡。当晚,第10旅第4支队在李圩、胡集一带伏击日伪军,歼其200余人。同时,第10旅第1,第2、第3支队为打击南进的孙良诚部,遂向,灌云大伊山发动进攻,迅速攻克该据点,消灭保安大队第1、第2大队各一部。第7、第8旅主力向东坎西部的龚集、大四套一带的伪军发动猛攻。日伪军被歼一部后,弃点逃跑。14日,第8旅乘胜向进占盐城、阜宁地区的伪军孙良诚部第41师发动进攻,激战7小时,歼灭伪军一部,并打退了伪军一部的增援。此战,新四军毙伤日伪军769人,俘248人,粉碎了日伪军对苏北抗日根据的扫荡。

1943年后,敌后战场格局已对中共军队有利,中共军队已逐步开始战役性反攻,1944年12月后,日寇在与中共军队作战中,已处于劣势,无力发动大规模扫荡。中共军队向日寇发起各种攻势,直到胜利。

1945年春之后,除正面战场上的豫西鄂北会战和湘西会战是由日军主动发动的外,其他战斗都是由中国军队发动的攻势作战,抗日战争已进入战略大反攻阶段;在华北,中国共产党军队在1945年春夏两季对日伪实施攻势作战,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