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生存危机下的新闻摄影教育革新

  随着影像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引发摄影的平民化,以及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融合,新闻摄影遇到前所末有的挑战,摄影记者的生存危机日益凸显。2013年5月30日,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宣布裁撤摄影部,该部28人无一保住饭碗,其中包括1982年普利策奖得主John H.White,消息一经传出,业界一片哗然。这对新闻摄影的从业者和新闻摄影教育不能不说是敲响了一记警钟。

  人们不禁要问,未来传媒业再也不需要从事新闻摄影的专业记者了吗?这是否意味着在高校新闻专业中摄影教育要取消?答案是否定的。

  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依然需要接受新闻摄影教育

  其一,环顾我们的媒介环境,影像在媒介传播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影像都成为其信息传递的重要元素,今天人们可以真正体会到海德格尔所描述的“世界图像时代”,即世界被把握为图像这一事实。然而,随着图像信息的普及,低俗、肤浅的视觉垃圾也铺天盖地而来,究其原因是众多图像生产者与传播者,缺乏视觉素养教育,对照片的表达艺术及其传播的社会责任缺乏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劣质图像便会应运而生。提升网络空间和公共视野中的图像文化品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对人众进行摄影文化引导的操作空间是有限的,培养摄影文化的有识之士,人学新闻专业的学生应当是实施新闻摄影教育的主要对象。

  其二,摄影教育不可或缺,还在于在未来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图像认知能力不断提升。摄影“大军”为媒体提供的图像质量无法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和媒介产出的需求,鉴于此,高素质的视觉信息依然需要专业摄影记者去完成,他们对新闻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在新闻现场提取具有视觉感染力且能引发读者思考的瞬间精华。现实乃至未来的视觉信息需要做精做深,只是记录,不表达精神蕴含的影像已站不住脚。而对于摄影的领会与理解,不是一蹴而就,对其读写能力的熟练掌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冈而要恰如其分地利用视觉形象传达观点并非业余爱好者能力能及,即便是有丰富人文素养的人拿起相机,也未必能够自如应对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对瞬间的精当把握,借助影像开掘客观事物的深度意义惟有专业摄影素质者可为。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懂得新闻知识,如再接受新闻摄影教育,通过实践便可成为新闻摄影的通才。

  其三,全媒体时代,需要全能复合型记者,即其能轻松驾驭各种媒介,并将其整合,进而提高信息传播的效能。而在融合的媒介中,视觉媒介成为重要一翼,无论是拍摄静态的图片,还是摄制动态视频,都离不开摄影教育这一基础。早在2006年《中国青年报》就提出文字记者也需要掌握摄影技能,以对摄影记者的工作进行有益补充。

  新闻摄影教育改良需要认清媒介发展格局

  保留新闻专业的摄影教育不容置疑,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传媒格局发生变化、大众信息需求的口味发生变化、摄影记者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局下,摄影教育应当如何改良?教什么?如何教?这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寻找改良途径,首先需要认清形势,找到摄影记者面临生存危机的症结所在。只有找到问题,才能对症下药。综合分析,当下摄影记者面临生存危机的窘境,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是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促使大众摄影时代到来,生产与传播新闻图像小再是摄影记者的特权。当下人人都可以生产并传播视觉信息,利用媒介发声,而数字时代对新闻时效性的苛刻要求使部分专业记者在与大众的竞争中,输在时效性上。

  二是全媒体时代媒介呈融合态势,在与流媒体的同台竞争中(所谓流媒体是当下流行的一种媒介形态,即将静,态影像、动态影像、声音、图表等多种媒介融合的新型媒介形式),新闻照片作为单一的视觉样式显得势单力薄,新闻摄影在媒体传播中的重要地化受冲击,自然殃及摄影记者的生存。

  三是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信息的海量、内容的迅速更新以及受众的参与程度高等独特优势,迅速占领媒介市场,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被颠覆。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中,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挤压。

  四是一些摄影记者自身小够强大,产出的图像信息没有足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报纸版面上我们时常看到一些新闻照片没有新鲜感,画面平庸,内容肤浅,缺少创新思维,没有思想深度。一些摄影部的业务开展缺乏生机,处在下滑状态。

  新闻摄影教育需要寻找教改举措

  那么,面对变动的媒介传播格局,面对上述挑战,新闻摄影如何革新才能求得生存?新闻专业的摄影教育如何改良才能为媒体输送适应时代、适应媒体需求的摄影人才呢?

  大众摄影时代的到来呼唤新闻专业摄影教育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在大众摄影时代,普通受众记录新闻现场的照片比比皆是,因而今天摄影记者如果仅满足于利用相机记录新闻瞬间,势必遭到淘汰。在浩瀚图海中,新闻照片只有独具慧眼、标新立异,融入文化思考,才能迅速抓住读者眼球,感动读者心灵。因而,当下摄影的较量不是技术的比拼,而是摄影师的观察方式和理解方式在事物深层的发掘能力的较量。一张经典的新闻照片之所以能撼动观众的内心,是因为透过这张照片可以洞见某个时代的特征、某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或者人类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情感状态等。照片在当下的价值与意义不是现实的翻版,而是其是摄影者利用自身综合素养对现实语境提出独立的文化反思,进而更透彻地揭示现实,引发人们的多元思考。

  基于此,与之相关的新闻摄影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没置,除需设置提升学生摄影观察发现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视觉训练课程,还应着重增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人文教育课程。所谓人文教育课程,不是仅指与新闻学、传播学相关的专业课程,还指类似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其视域,使其能够多角度、全方位认知、理解社会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仪可以丰富学生的学养,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其“文化能力”,即具备利用自身知识结构面对社会现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一些媒体老总,针对媒体对人才的需求表示:当下媒体较量是头脑风暴的较量,在用人方面,媒体需要的不是只具有新闻素养和掌握摄影技术的专业人才,而是更青睐那些具备综合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看重的是这些年轻人能够利用灵动的思维发现新闻新的角度,开拓新闻新的意义。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