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名的来历

洛阳地名的来历

洛阳市县区的地名

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非常悠久,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不仅体现在有形的名胜古迹上,连大量无形的地名也渗透着历史文化的气息。在古汉语中,山之南水之北谓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古人最初多依山傍水而居,许多城市是在水边山边建立起来的,所以,作为历史悠久的洛阳市,在县区地名中,大多数与山水有关。如瀍河区、涧西区、洛龙区、宜阳、洛宁、汝阳、伊川、嵩县、孟津、栾川。

西工区、老城区、新安、偃师、吉利等地名或反映了一段重要历史,或反映了该地的独特地情,或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宜阳

是因治所与河流的相对位置,依“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的原则命名的县。宜阳,因其故城(今宜阳韩城)在宜水之北,故名宜阳。

宜阳之名,首见于《战国策》。战国周威烈王二年(前424年),韩国国君韩武子营建宜阳城,并从平阳迁都宜阳(县治今宜阳县韩城),宜阳遂为当时一代名都。

关于宜阳为韩国都城,历史文献有明确记载。《吕氏春秋.开春篇》高诱注:“韩氏本都弘农宜阳,其后都颖川阳翟。”《任数篇》高诱注:“康子与赵襄子共灭智伯分其地,生武子,都宜阳。”《后汉书.光武帝纪一》季贤注:“宜阳:县名,属弘农郡,韩国都也。”《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阳翟县条:“韩自宜阳移都于此。”

韩武子名启章,韩康子之子,前425年继位,次年迁都于宜阳。位于今韩城的宜阳故城呈长方形,由宫城、郭城两部分组成,宫城在郭城之西北部,郭城外有护城河。宜阳故城北为秦岭,其南麓有大冢,俗称韩王冢,清《宜阳县志》称为韩昭侯墓。实际此冢为韩武子陵。宜阳故城的规模,文献上有诸多记载。《战国策》说:“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可见宜阳故城规模宏伟,人口众多,贮积丰富。所谓“材士”,指能控弦持剑的青壮年人,加上老人小孩,人口应有30万之众。城方八里,即64平方里。所谓“粟支数年”,是指此城为韩国仓廪重地。按照《史记·甘茂传》的记载,韩国上党、南阳(太行山南)之地的财赋均归藏于宜阳。

韩武子建都宜阳,贝有重要战略意义。控制宜阳,即可控制中原。韩武子与魏文侯共塞秦国东进之途,使秦国“僻在雍州,不得于中国诸侯之会盟”(《史记.秦本纪》)。又“中挟

洛邑,提携周室,天子成为附庸;东越成皋,略取郑土,伐郑杀其君幽公”(《史记.韩世家》)。

至韩景侯时,从宜阳迁都阳翟(县治今禹州),宜阳降为县。因其管辖范围广大,包括洛阳以西、卢氏以东熊耳山、崤山之间的广大山区,故在战国时期享有“宜阳大县”之名。

周显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35年)秦军攻韩,力图取韩国重镇宜阳。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遣左丞相甘茂率军攻韩重镇宜阳。当时宜阳有守兵十万,韩军凭借崤函险关,伊洛、黄河天险阻隔,顽强地抗击秦军,展开多次激烈战斗,一直坚持了五个多月的时间,秦军仍没能占领宜阳。这时,秦国也派来了援兵,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才攻下了宜阳。秦武王大喜,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到宜阳巡视,然后直入洛阳,以窥周室。他知道九鼎在太庙(今盛世唐庄附近)之中,遂往观看。秦武王围着九鼎观览一番,赞叹不已。九鼎名称各不同,鼎腹有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即古九州名)九字相别。秦武王指雍字一鼎叹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于是,秦王举鼎,失手砸断其腿,当晚去世。

宜阳归秦,仍置县。西魏时,于今县城置甘棠县(此处有甘棠树,为召公听政处),隋仁寿四年(604年),改甘棠为寿安。金大定元年(1161年),改寿安县为宜阳县,元明清、民国至今因之。

孟津县

“津”,渡口也。孟津县因孟津渡口而得名。孟津渡口的“孟”字来源有三说。一,上古这里为孟涂氏之国;二、此处有孟河(今负图寺附近),有 “龙马出于孟河”之说;三、孟,即盟,因武王会盟于此而得名。孟津为黄河中下游之分界。

商代,孟津就是繁华之地。《古史考》;“吕望尝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 吕望,即姜尚,字子牙,又叫姜子牙。他因家贫,为维持生计,年轻时曾在朝歌城里宰牛卖肉,当过屠夫,也曾在孟津开过饭店。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他已年过60,满头白发,阅历过人,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他听到“西伯”(周文王)正在广求贤良,于是便在岐山西南渭水的一条叫兹泉水的源头凡谷钓鱼,等待文王。有一次西伯出猎路遇吕尚,谈得十分投机。文王大喜,说:“我先君太公早就盼望有贤人来辅佐,您大概就是我先君太公盼望已久的贤人吧!”因此便称他为太公望,并且拜他为军师。太公望替文王谋划了许多军国大计,史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公元前1046年,商纣王昏乱暴虐,淫乱不止,诸侯都叛离殷商。而归顺西伯姬昌(周文

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以姜子牙、周公旦等人为辅佐,师修文王之业。武王二年,东观兵于孟津(今洛阳孟津县东北,时为黄河重要渡口),“诸侯不期而会盟津(孟津)者八百”,诸侯都说可以伐纣,武王则认为灭商时机还不成熟,于是退兵。不久武王灭商。

东周敬王元年(前 519年)于此设平阴邑(今白鹤)。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灭东周,改为平阴县。两汉沿秦制。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改为河阴县。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析河南、洛阳、新安、王屋、济源、河阴六县各一部复建大基县,县城在黄河北。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改大基县为河清县。北宋沿袭河清县,太祖开宝元年(968年)移县治于白波镇(今孟津县白鹤村)。金朝废河清县,改河清县为孟津县,县治东徙孟津渡(今老城乡花园村东北)1948年4月,孟津县解放,县政府驻庙护村。6月迁入保障村,10月迁长华镇(即今县城所在地)。

偃师市

据《读史方舆纪要》:“周武伐纣,回师息戎,因我偃师”。周武王伐纣之后,回师西亳,息偃戎师,马放南山,牛放桃林,表示不再用兵,偃师因此而得名。因此,西亳从周代时始称“偃师”。

西亳为商汤之都,即今偃师商城。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商本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东夷族的一支。夏朝时属于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经常迁徙。从契至汤十四世,共迁徙八次。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商经过五百年而强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最后经鸣条之战灭掉了夏。商汤攻克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

商都西亳在何处?这是数千年来历史上的一个疑案。我们根据有关史料和新的考古发现,加以探索,找出西亳的位置。《史记·殷本纪》正义云:“亳,偃师城也。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也。”《汉书·地理志》云:“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在偃师西十四里。”又云:“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这西亳在洛阳偃师尸乡。

1983年,中国社科院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从此揭开了西亳的秘密,结束了数千年来关于西亳的历史疑案,这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件重大发现。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呈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条。城外有环城道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商城遗址,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

代,属商朝早期的城池。洛阳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竹书纪年》载:“汤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又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又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由此可以看出,商朝曾两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计230年,历经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计170年,经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九帝王。商代两次都西亳,共 19帝,400余年。

至秦灭周,置偃师县。同时,在偃师县之南建有缑氏(因缑山得名)县。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废偃师县,留缑氏县。四年(1044年)复置。熙宁五年(1072年)降偃师县为镇,再入缑氏县。八年(1075年)恢复偃师县,降缑氏县为镇,归属偃师县。至金统治洛阳,建金昌府,再复缑氏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缑氏县,其地并入偃师县,此后,缑氏一直为偃师县下属乡镇,不再独置。

1995年,撤销偃师县,建立偃师市。

新安县

秦国所置的县,因此地原属韩国,秦攻韩,先出函谷攻取关外渑池一带,故秦赵有渑池会盟之事,为秦新的平韩安定之地,故称新安。秦赵会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真实故事,司马迁的《史记》把当年的“渑池会盟”描写得有声有色,戏曲《将相和》把秦赵会盟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个故事发生在秦新安县(今渑池县),古秦赵会盟台位于渑水和羊河之间,高约18米,顶部有一锥形碑亭,碑上刻有隶书“古秦赵会盟台”字样,几经修葺、重建。该遗址为渑池县新十六景之一。

秦的新安县城在今渑池县东部。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新安县治东迁函谷关西侧(今新安县城区)。此后,各代均置此县。

“新安”之名首见于《史记.项羽本记》。该书详细记载了项羽在新安坑杀降卒的事情。秦始皇在十年内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主要是有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队,有一批运筹帷幄、勇冠三军的善战之将。秦帝国建立后,始皇选拔大批将领充任全国各级官吏,建立由边防军、京师军和地方军构成的军事体系。他希望依靠强大的武力威镇天下,以使江山永固,帝位恒传。

始皇死后,秦二世迫令蒙恬、蒙毅父子自杀,王翦、王贲父子也相继病卒。秦之名将惟剩王贲之子王离和李由、杨熊等数人。当时,王离率军二十万正与匈奴对峙。

章邯本非军事将领,而是一个税官。当陈胜部下周章进攻至戏时,章邯临危受命,率七十万骊山刑徒东击义军。章邯斩周章于渑池,逐陈胜于陈县。

秦将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六国贵族纷纷起兵复国。项梁、项羽叔侄起兵于吴,闻陈胜死,复立楚怀王孙心为楚王,仍称怀王。项梁派兵与章邯大战于雍丘,大破秦军。至此,由骊山刑徒组成的秦军基本消失。秦二世命各地秦军支援章邯,章邯率此劲旅大败楚军于定陶,项梁败死。

章邯见楚地已平,于是率近三十万秦军渡过黄河以攻赵、燕。同时,王离率二十万边防军南下。两支秦军大破赵军于邯郸,围赵王歇于巨鹿。

赵王歇告急于楚怀王。怀王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五万楚军救赵。宋义率军滞留于漳水之南,无意进取。时已冬初,大雨竟日,士卒饥寒。项羽斩杀宋义,率军渡过漳水,破釜沉舟,与秦军大战于巨鹿。楚军猛攻王离,以一当十,喊声震天。当时,来救赵的义军十几支,均作壁上观,见楚军之威,无不惊惧。项羽大破王离,斩秦军二十余万。章邯率秦军残部退往洹水。诸侯皆归附项羽,项羽号称诸侯上将军。时在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初。

王离败亡后,秦二世多次派人责备章邯,章邯恐惧,派长史欣去咸阳陈述军情,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让其见驾,并准备杀长史欣。长史欣逃回后,章邯深感绝望。

项羽命赵将申阳率军攻克荥阳、洛阳,阻断章邯西退之路。然后于是年七月,大败章邯,章邯遂降楚。项羽立章邯为雍王,长史欣为上将军,使率秦军为前导,向西进军。次年十一月,项羽的大军过洛阳,驻扎于新安城南。

秦军向来傲慢,不少人身经百战,曾参加过秦统一六国的战争,对征服的地区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诸侯吏卒多受其害。秦军既降,诸侯吏卒乘胜侮辱之,秦军将士多怨,窃窃私语道:“章邯欺骗我们投降,今能入关破秦尚可,如果失利,他们必挟我们东走,秦必尽诛我们父母妻子。”项羽及其部将闻此,以为秦降卒入关必然哗变。于是,项羽除留章邯、长史欣、都尉翳三人外,将二十万秦军将士尽数坑杀。

至此,强大的秦国军队不复存在,新安城南的荒野埋有秦军将士的累累白骨。

伊川县

由于伊河贯穿县境而称“伊川”。东周春秋时期,为晋国势力范围;韩国迁都宜阳,于伊川盆地建新城县(县治今伊川县城西南古城村)。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新成县(新城易名新成),东汉改新成曰“新城”。曹魏、西晋沿袭不变。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城县为伊阙县,唐代因之。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降伊阙县为伊阙镇(此镇比县低半级)。金朝废伊阙镇,地入鸣皋镇,元、明、清三代沿袭不变。民国16年(1927年),冯玉祥治洛,为治匪患,析洛阳、登封、伊阳(今汝阳)、临汝四县各一部于伊河东建立自由县,县政府驻白沙;又析洛阳、嵩县、伊阳、宜阳四县各一部于伊河西建平等县,县政府驻大辛店。民国21年(1932年)二县合并为伊川县,县政府驻府店。解放后,仍置伊川县。

伊川作为县名虽然不足八十年,但作为地名历史您久。唐·李德裕《伊川晚眺》云:“桑叶初黄梨叶红,伊川落日尽无风。汉储何假终南客,甪里先生在谷中。” 唐·宋之问《七古·寒食还陆浑别业》云:“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北宋理学家程颐,其故居在伊水之演,故字伊川,世人称其伊川先生。

汝阳县

在北汝河之北(阳)而得名。北汝河属淮河流域颍河水系,发源于嵩县车村龙池漫山西北麓摞摞沟,东北流经车村、木植街、黄庄乡,至靳村乡河口村入汝阳县境,再向东流经汝阳县城,至小店乡王庄出境入汝州市,境内河长102公里,流域面积2055.9平方公里。

汝阳县原名“伊阳县”。唐贞元八年(792年)析陆浑县西南部于伊水上游北岸置伊阳县(今嵩县旧县村)。该县因在伊水之阳而得名。五代时,陆浑县省入伊阳县,伊阳县治所沿伊河向下迁到前陆浑县城,开始管辖汝阳县地域西部。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省伊阳县,其地入嵩州。明朝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今汝阳地域人口增殖,因无县治管理不便,于是析汝州、嵩县、鲁山县各一部单独置县,在汝阳盆地汝河北岸原故县镇基础上扩建为县城(即今汝阳县城),取名伊阳县。1959年,因伊阳县之名与其伊水方位不符,且与“宜阳”谐音,易名为“汝阳县”。

嵩县

来源于嵩州之名。唐武德四年 ,以阳城(登封)、嵩阳(登封)、阳翟(县治今禹州)、康城(今汝州)设州,因辖嵩山,取名嵩州。北宋废此州。宋朝廌《登嵩顶》一诗云:“朅来古嵩州,携手登太室。”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升伊阳为顺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顺州为嵩州(州治在今嵩县城),嵩州辖区较大,一部分为原嵩州故地,故称嵩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嵩州为嵩县。此后因之。

栾川县 古名鸾川。以鸾水(今伊河)源于此,得名鸾川。元代以后“鸾”演变为栾,鸾川变称为“栾川”。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从伊阳县中析出鸾川地,单置栾川镇;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鸾川镇升为县;金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降鸾川县为镇。元、明、清三代设镇。1947年1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豫陕鄂军区野战纵队首次解放栾川镇。9月30日,析嵩县的狮子庙、秋扒、潭头,卢氏县的三川、陶湾、栾川、庙子、合峪、刘坪、东沟、砚堂、康庄、庙湾、重渡、汤下、平凉河、大清沟与栾川镇合并为栾川县。

洛宁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唐军在李世民率领下在熊耳县(今洛宁)大败王世充的军队,在这里筑城,取名永固城,改熊耳县为永宁县,徙县治于永固城(今县城所在地)。永宁即永远安宁之意。据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县曰永宁,示罢兵鞍井里之意。”后世因之。民国3年(1914年),永宁县改名洛宁县。改名的原因是,永宁把近洛河,洛河连年泛滥,改名“洛宁”是希望洛河安宁之意。

老城区

老城区是洛阳古都现存风格最老的城区。因以宋河南府城为主体,故称“老城区”。老城自北宋建河南府城,历经金元明清四代连续修筑,城址基本不变。

北宋重建河南府城,是为现代老城之前身。西京留守府、河南府、洛阳县衙均建其中。金以洛阳为中京,改河南府为金昌府,京、府、县三级机构也在其内。明朝老城内除府县两级机构外,还有伊王府和福王府,二府遗址在清嘉庆时称迎恩寺,建国后称青年宫。清河南府、洛阳县两级机构沿驻老城东北隅。民国时期,河洛道尹公署、河南省长公署及行都国民政府、第十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均驻于此。

西工区

“西工”之意源于西工兵营。西工兵营位于今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两侧,由袁世凯组织于1914年兴建,在洛阳,甚至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意义,许多重大的军事、政治事件与之密切相关。现存的吴佩孚司令部旧址是西工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统(溥仪)宣告自行“逊位”,清代结束。清代共历10帝、267年。不久,孙中山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3月,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实现其篡权称帝的真正目的,袁世凯选定洛阳作为屯兵之地,在此修建新式兵营,训练新式陆军。他委派官员到洛阳勘察地形,规划选址,决定在东起五门屯、西至灵官庙、南抵下池、北到金谷园的区域内修建兵营。从1914年开始,建窑烧砖,并招集石家庄等地的建筑商齐集洛阳,进行大规模的建设。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西工兵营初具规模,共耗资170万两。营房全部为砖木结构,木料则是从东北运来的红松。由于该工程位于当时洛阳城的西关外,当地人多来此打工,所以称这里为“西工地”,后简称“西工”,这便是今天“西工”这一地名的由来。

袁世凯同时还决定,在巩县(今巩义市)建造兵工厂,制造武器,积极加强军事实力。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整个工程竣工不久,他便倒台身死。于是,第一次进驻西工兵营的不是袁世凯,而是皖系军阀、北洋陆军第七师张敬尧部。后至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以直、鲁、豫巡阅副使的身份,带领第三师进驻西工兵营达4年之久。吴佩孚驻洛,扩大西工兵营到1万多亩,成为洛阳老城以西又一新城区。

西工兵营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占地200万平方米,建营房5000余间。整个营房完全是按照北洋陆军师的建制而兴建的,即步兵四个团,骑兵、炮兵各一个团,工兵、辎重各一个营。兵营北侧的四座营房住步兵团,南侧西面的四座营房住炮兵团,骑兵集中在南侧东面的一座大营房内。工兵营、辎重营住在西侧两座较小的营房内。营区中央为司令部和大操场。司令部平面呈“目”字形,前后共三进院落,有南北并列的三座大瓦房,两侧为厢房,建筑布局与传统的四合院相近。

西工兵营以司令部为中心,营房分布其周围。司令部门前有东西大道,道南有阅兵台,道北有地下会议室(即广寒宫),阅兵场以南还有六处院落。司令部东为花园,另有高级住室一处,室内有地下室,经地下室暗道可通往飞机场和火车站。

西工兵营西半部的北、西、南三面修建有壕沟,兵营西北部(今西小屯村)有电厂;兵营西南壕沟外的七里河涧水东有兵器物资库;兵营北有飞机场和金谷园火车站;兵营东有营市街(今西工区小街附近)和公馆街(今洛阳市政府家属院一带),两处共建有房屋1300余间,主要功能是为兵营服务。

1956年3月,正式成立西工区。

瀍河区

1953年,瀍东回族自治区(乡级)成立,1957年11月15日,易名为瀍河回族区,升为县级区。瀍河区之名源于穿越该区的瀍河。

瀍河是一条历史文化名河。《尚书》中的“洛诰”篇云:“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记载周公营建洛邑曾在瀍水两岸考察占卜。

《水经.瀍水注》云:“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县北有朁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周书》曰:我卜瀍水西。谓斯水也。”经考察,瀍水发源于孟津横水乡东部的潜亭山,向东南流经麻屯、朝阳等乡,在前李村进入洛阳市区,穿城区而过,至工农村汇入洛河,全长30公里,集水面积20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段长3.45公里,汇流面积40.73平方公里。

涧西区

1954年,国家选定涧西为工业区,次年7月18日,涧西工业区基本建成,洛阳市设 “涧西区”。 涧西区因在涧河之西而得名。

涧河是一条历史文化名河。《尚书》之《禹贡》、《洛诰》中,伊、洛、瀍、涧四河并列,为大禹治水、周公卜宅之核心区域。涧河为洛河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三门峡市陕县观音堂北马头山,向东流经渑池、义马,至新安县铁门镇入洛阳市境,再向东经磁涧后,穿市区至瞿家屯入洛河,全长105公里,集水面积1349平方公里。

洛龙区

2000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洛阳市郊区更名为洛龙区,区人民政府驻地由西工区凯旋东路迁至关林镇,现洛河南新城区开元大道中段。洛龙区北界洛河,南括龙门山,故区名取名于洛水、龙门山。洛龙区的前身是洛阳市郊区、洛阳县等。

吉利区

1982年8月13日洛阳市吉利区成立。吉利区之名来源于“吉利村”。 1958年,于吉利村建孟县吉利人民公社。1978年1月6日,为建设石化工业基地,将孟县吉利公社、济源县坡头公社的马洞等7个大队划归吉利石化工程指挥部,隶属洛阳市。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历朝历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祈求的一种理想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吉祥”。有时人们为了祝福吉祥降临某地,会把祝福融入地名。吉利村的村名和现在的吉利区的区名都是取吉祥如意之意。

洛阳市的村名 孟津县的村名

负 图

在孟津县送庄乡的西部,有一条河沟,人们称它为“图河”。图河的尽头之西,有 一个村庄,名叫“负图村”。负图村的东面又有一个村庄,名叫“卦沟村”。别看这两个村庄规模不大,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却是由这里起源的。

相传很久以前,这一带土地肥美,气候宜人,水草丰满。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艰苦的鱼猎生活。后来,伏羲氏来到这里,教人们种植庄稼,人们的生活才有了保障。谁知好景不长,当伏羲氏到其他地方巡视离开这里后,这里与黄河相通的图河里,出现了一个头似龙、身似马的怪物。人们根据它的形象,称它叫“龙马”。这龙马凶猛无比,它跑到哪里,就把洪水带到哪里,将人们种的庄稼冲毁,把人们建造的房屋冲塌。不仅如此,它还经常张着血盆大口,伤害人畜。人们为了生存,组织起来与它搏斗,竟有不少人被它囫囵吞食。闹得这里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正当人们叫天不应,呼地不灵的时候,伏羲氏乘坐六龙,身披胡叶,又来到了这里。他听了人们的哭诉,看了被龙马糟踏的庄稼,便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要亲自征服龙马,为民除害。他见龙马正在一个黑龙潭边喝水,就赤手空拳向潭边走去。说来也怪,一向凶猛无比的龙马,这时既不奔,也不跑,既不踢,也不咬,乖乖地向伏羲氏靠近,温顺地用舌头去舔伏羲氏的手臂。伏羲氏见龙马主动归顺,意识到它是天授神物。他仔细看那龙马,见它身上的鬃毛卷成美丽的图案,认定其中必有奥妙,决定认真地加以研究。

伏羲氏把龙马牵到图河河沟的一个向阳避风的地方。他日夜守在龙马身旁,面对龙马身上鬃毛的图案,认真地揣摩起来。他眼在看,心在想,手在画,一直揣摩了八八六十四天,终于根据龙马身上的图案,研制出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套八卦。这八卦因系伏羲氏研制,人称“伏羲八卦”。八卦互相配合,又可演换成六十四卦。据说这是伏羲氏研制八卦用了六十四天的缘故。因为龙马是从黄河支流图河里出来的,人们就把这个故事称作“河出图”或“龙马负图”。

古人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氏降服龙马,研制八卦,不仅使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而且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人们为感谢伏羲氏的恩德,把龙马归顺那个地方建起的村子叫“负图村”,把伏羲氏研制八卦那个地方建起的村子叫“卦沟村”。人们也没忘记龙马被伏羲氏降伏后所作的贡献,在图河下游建起的龙马负图寺里,还供奉着它的塑像。

耀 店

在洛阳一带,流传着乾隆皇帝游龙门,扫“要店”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在洛阳通往北京的一条官道上,有个村子名叫“要店寨”。寨子不大,只有一千多户人家,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背倚巍巍邙山,俯瞰滔滔洛水,南通古都洛阳,北临黄河孟津渡口,自古以来,一直为陈兵要地。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都在这里摆过战场。如今,寨子附近还有汉代阅兵点将的平乐观台和三个汉代古冢。

那时候,要店寨的人大部分姓黄,只有一家姓张的。张家有兄弟五人,在这里开了一家客店,他们以客店作掩护,在这一带打家劫舍,无恶不作。百姓称为“五只虎”,就连河南府(即现在的洛阳)知府付中庸,也不敢惹他们。

这一年,乾隆皇帝来洛阳龙门。一天,车驾来到要店以北,眼看夕阳落山,乾隆传出话来,就在前面村庄住下歇息,一听说皇帝要在要店寨宿驾,可吓坏了前来接驾的河南知府付中庸。他连忙向总管太监禀告:“前边要店寨有一伙强人,经常打家劫舍,为非作歹,下官不才,至今尚未将其剿灭,恳请总管大人禀明皇上,今晚千万不要在此住下,以免歹徒惊驾。恳请御驾再向前行一二十里,即可到达洛阳,那里已经备好接驾事宜,敬请圣上三思。”大总管听罢知府禀告,就如实奏明皇上。乾隆一听大怒道:“好个付知府,在这堂堂河南府治下,朗朗官道之上,竟有强人劫道。这里又不是深山老林,几个小贼,竟拿办不了。真是

个‘不中用’的奴才。接着乾隆寻思了一下,让大总管靠近身边,如此这般吩咐了些话。然后,摆驾直向河南府城洛阳奔去。

再说这家店寨的张家弟兄,听说乾隆皇帝要来游龙门的消息,一个个嘀咕开了。这个说可要千万小心,若是惊了皇上,那就要遭殃。那个说,要是触怒了皇上,他调来重兵,咱这小要店寨可抵挡不了。于是,传令一班狐群狗党,说皇帝近日过往,切不可惹事生非。张家兄弟也提心吊胆躲在寨里,时刻准备逃上邙山。后来听到乾隆皇帝的人马匆匆赶过要店,张家弟兄这才松了口气。当晚,他们招来狐群狗党摆开酒宴,大吃大喝起来,不到一个时辰,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

他们万没料到,正在这个时候,乾隆皇帝亲自带着一支御林军,已把整个要店寨团团围住。乾隆皇帝不是向洛阳去了吗,怎么会这样神速围住了寨子呢?原来,当总管向他转报要店贼情时,乾隆皇帝就打定主意,在今夜一定要扫灭要店小寇。于是,就暗中部署,让后面卫队留下一部分兵丁,埋伏在邙山的深沟里,待到三更,出其不意地包围山寨,把张氏五虎一网打尽。所以,到了三更头上,御林军就迅速把这个山寨围了个水泄不通。

村中的穷苦百姓,一看村外一片灯笼火把,皇上的亲军把山寨团团包围,于是大伙动手,打开寨门,迎进官兵,又带领着冲进张宅,一举活捉张家兄弟和他的几十个大小头目。

天色天明,乾隆皇帝传出旨来:张家兄弟就处斩,焚毁张家客店。要店寨改名“耀店”,表示永远光耀。又传旨把付知府削职为民。

乾隆当晚住宿在汉附近,走后留下一马蹿形大坑。人们叫它马蹄洼。说是乾隆的御马求战心切,忍不住长嘶一声,前蹄用力一蹬,踩通了邙山的泉脉,一股清泉涌出,坑水清澈见底。雨再大,水不溢,天再旱,水不落。汉影子正好倒映其中,有时微风一吹,在碧波荡漾中,还能显现出三个汉帝的遗容,成为邙山一景。

妯 娌 村

孟津县煤窑乡与新安县仓头乡交界处,有一个山青水秀的村庄,名叫“妯娌村”。 相传,五百年前,这里只有一户姓高的人家,有兄弟妯娌四口人。哥哥大江、弟弟大海每日下黄河撒网打鱼,妯娌俩纺线织网,操劳家务,小日子过得挺如意。

一日,妯娌俩下河洗衣,恰巧黄河上游流下来一只货船,押船的乃是济源府财主雷万寿的二公子。他贪色不要命,二十多岁瘦得如同干萝卜一般,所以外人送号“干萝卜”。此刻

他正在船头乘凉观景,忽燃瞧见岸边有两个低头洗衣的女人,即生歹意,随手投一卵石,水溅处仰起两张漂亮的脸蛋儿来。那妯娌俩见船上人不怀好意,便慌忙端衣离去。“干萝卜”巧遇两个美人,岂能放过良机!于是吆喝艄公将船靠向岸边,带人沿小路追上山来。

山坡下有两间草房,房前晒着几张渔网,“干萝卜”领人搜查了半天,也没见个人影。正在这时,大海、大江捕鱼归来,双双落入强盗之手。“干萝卜”为了得到妯娌俩,心生一计,将兄弟俩五花大绑,背上拴一石头,带至岸边的悬崖上,然后对着山坡大喊:“你俩如果不出来,明年的今天就是他俩的周年!”

躲在不远处山洞里的妯娌俩听见“干萝卜”的声音,顿时心似刀割,泪如雨下,准备冒死出来救哥弟俩的性命。这时,忽然又传来大江、大海的声音:“你俩千万别上当,不要出来!多保重„„”

“干萝卜”见计落空,恼羞成怒,将兄弟二人踢下河去,大江、大海命丧黄泉。

临下山时,“干萝卜”派人点火烧了那两间草房,又引燃了山坡。霎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火烧处土石皆成红色,然而当烈炎要烧到妯娌俩藏的山洞时,忽然雷鸣电闪,天降暴雨,大火熄灭。而后山洪暴发,泥块、石头顺水而下。“干萝卜”一帮强盗还没来得及上船逃命,便被滚来的乱石砸死。

且说大江、大海死后,妯娌俩噙泪在废墟上重新盖起两间草屋,每日开荒种地,以度天日。后来,她俩想起了栽树。第一天采种,第二年育苗。第三年移栽。二人起早贪黑,顶风冒雨,辛辛苦苦度过了十个寒冬,栽了一沟桃树,地坡核桃对,一岭榆树,还开了九九八十一块土地。这年,从山西大槐树下来了一批逃难的穷人,妯娌俩便把粮食和摘来的果实分给他们吃。以后又教妇女纺线织网,让男人们下河打鱼。从此,人们一直把妯娌俩当做恩人看待。

过了些年,妯娌俩双双离开了人间,乡亲们遵照她俩的遗嘱,将其安葬在一起。为了让后代人永久地怀念他们,村里人把埋葬她们的地方起名妯娌坟,村名为“妯娌村”。几百年过去了,这段有关妯娌村由来的传说,至今仍在黄河两岸流传着。

吕 村

在洛阳西北七十里的黄河边有个“吕村”。村里有个大财主叫吕天,他心狠手辣,无恶不作,邻近百姓恨之入骨。尤其是李村的李七对吕天强奸他儿媳更是恨得咬牙切齿,却想不出报仇的办法。所以暗暗在他门口转悠,并和长工石憨子交了朋友。

这天吕天外出,临走交待长工石憨子:“我今日回来要找黄昏。你晚上把我的尿壶掂来,将茶冲上,把床铺好,将驴拴上„„”

石憨子外表憨腾腾,实际上一肚子窍道。他给吕家干活十几年,分文工钱不给,早就想教训一下老家伙,但无机会。这会儿一听,忽然想到李七的交待,就向李七家走去。

深夜,石憨子忽然被“有两个贼跳进家,快来逮贼的”喊叫声惊醒。他慌忙起来向院里跑,迎面过来一人,他一瞅是李七,见近处没人,一下把他推到茅厕里,这时吕天的长子吕东、次子吕西、孙子、媳妇„„都拿着棍子乱撵起来。李七乘机跳上茅厕跑了。可儿子李龙却被吕家逮住,拧到当院打得直喊叫。门外的李七急得沿着宅子直转,看见了吕家的麦秸垛,便跑去点着了。

吕东一见麦秸垛失火,慌忙叫道:“快把贼装进布袋,便跑去点着了。”

吕东一见麦秸垛失火,慌忙叫道:“快把贼装进布袋,救罢火再打!”便去救火了。 李七乘机跑来,救出儿子外逃,到大门口时遇见老家伙吕天回来了。李七眉头一皱,附在了龙耳边一咕哝,二人一齐动手,将吕天拖进院里装入布袋逃走了。

吕家大小救火回来,见原来装李龙的布袋还在,气不打一处来,拉住棍子就打,并且一下比一下狠。吕天受不住了,在布袋里大喊起来:“别打了,快别打了,我是你爹呀!”

吕东一听,气得七窍生烟,大声骂道:“我倒是你爹哩!”

吕天又大喊道:“我真是你爹呀!”

吕东心疑,随令弟弟吕西:“去看看咱爹!”

吕西掂着灯笼站到爹的门口,大声问:“爹,还打不打?”

没人吭声,朦胧中见从被头伸出两只手摆摆。吕西跑着走了,对哥哥说:“咱爹摆摆手,叫往死里打哩!”

于是一顿狠打又开始了。直到布袋里的人不吭声了,解开一看,果然是老家伙吕天。 吕东傻眼了,慌忙道:“快去看看床上躺的是谁?”

吕西跑去掀开被子一看,原来床上卧了一头驴,刚才是驴耳朵在被头外扑闪哩!

从此,外人就把这村叫“驴睡床村”,又叫“驴床村”,现在则叫“吕村”。

扣 马

在孟津县老城乡东部的首阳山北,有个“扣马村”。相传这就是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兄弟俩“扣马而谏”的地方。

伯夷、叔齐是商代纣王时期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为兄,叔齐为弟。他们心地善良,为人忠厚,一切都能顾全大局,兄弟问的关系也相处得很好,受到了臣民的称赞。可是,当孤竹国君晏驾之后,他们兄弟之间却发生了一场相当激烈的争吵。这场争吵,是由他们的父王的一份遗诏引起的。

孤竹国君去世前,就对他的王位继承问题翻来覆去地想了很长时间。他一会儿想:大儿子伯夷为人老诚,办事老练,深得众望,又是长子,继承王位比较合适。一会儿又想;小儿子叔齐天资聪明,处事有方,风华正茂,继承王位更为妥当。他把两个儿子比较过来,比较过去,最后可能是老人偏爱幼子的心理起了作用,他便悄悄立下遗诏,让叔齐继承他的王位。不久,孤竹国君晏了驾,宫廷执事便按照常例当众宣布了遗诏。叔齐听说要让他继承王位,先是大吃一惊,接着便难为得大哭起来·他跪到哥哥伯夷前面乞求:“父王遗诏,小弟受之有愧。您是父王的长子,各方面都胜我百倍,请您为国家社稷着想,把王位继承下来。”而伯夷听了父王的遗诏,感到非常高兴,他认为弟弟年少才高,治理国家定比自己高明。所以,当叔齐的话还没说完,便把弟弟从地上搀起来劝慰道;“父王遗诏极当,叔齐不必过谦,赶快即位,我当全力辅佐。”他两个就这样你让过来,我推过去,最后竟吵了起来。经过好多人的劝解,他俩才停止了争吵,各自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叔齐回去后,心里仍不平静,急得在屋里踱来踱去。无意中,他看见了门口挂的鸟笼,笼中关着两只画眉。也算是苦中作乐吧·他伸手去挑逗笼中的小鸟。谁知他一指头上去,碰开了笼子小门上的挂钩,一只画眉夺门而出,飞上了天。叔齐见此,一直阴郁的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微笑。他自语道:“我若逃了出去,只剩哥哥在朝,王位不由得他不继承。”他主意拿定,借故支开家人仆从,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后门逃了出去。

再说伯夷和弟弟争吵之后,一直郁郁不乐。他埋怨弟弟不该违抗父王遗诏,要把王位推给别人。可是咋着才能说服弟弟呢?他左思右想,一直想不出办法来。夜已深了,他还不能入睡,便到御花园里去散心。当他仰望南天、对空长叹时,他看到空中两颗相距很近的星星在闪闪发光,忽然一块乌云飘过,遮住了其巾的一颗星星,而那另一颗星星,好象比刚才更亮了。这个很平常的现象,却使伯夷受到了启发。他想;弟弟不愿承襄王位,可能是因为有我这个长子在。我若偷偷跑出去,他不继承王位准继承?主意拿定,就对家人说:“我心里烦得慌,想到门门遛一进,任何人不准打扰!”他悄悄换上一裂铂人的衣裳,从前门跑出去了。

他们弟己俩-一个从前门出,一个从后门逃。也不知费了多少劲,也不知吃’r多少苦,后来都上了首阳山。兄弟俩在此相逢,知道都是为推让王位跑出来的。哥哥劝弟弟回去,弟弟又劝哥哥回去,劝来劝去,谁也不回,两人抱头大哭了一场,就在这里隐居了。

伯夷、叔齐互让王位,被后人称颂为“二大贤”,可是,当周武王率八百诸候讨伐荒淫无道的纣王时,他们又从首阳山上跑下来,拦住武王的马头,指责说诸候讨伐天子是犯上作乱,要武王停止发兵。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他们又发誓“不食周粟”,在首阳山上“饥了吃些松柏籽,渴了山问饮清泉”,最后,就死在首阳山上。

伯 乐 凹

孟津县的邙山岭上,有个伯乐凹村,传说伯乐曾到这个村里挑选过骏马,因此而得名。

伯乐是春秋时期秦穆公的一位大臣,名叫孙阳。他替秦穆公挑选的良马,每一匹都非常出色。所以人们把他比做神话中管天马的星辰一~伯乐。

有一次,伯乐为秦穆公选马,跑了几个月,回去禀报穆公说;“我在孟津一个村子里,发现一匹好马。”穆公问:“是怎样的一匹马?”伯乐说:“记得好象是匹棕包的母马。”穆公派人带了银两去买,牵回来一看,却是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你真是越来越糊涂了,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没看清,哪里会是良马呢?”伯乐回答说:“我注意看的,是最根本的东西,只看它的骨架长相,而不注意他的毛色和公母。”听

他这样一说,穆公想想也有道理,找人牵过马来再认真一看,果然是一匹难得的好马。

又一次。伯乐从这个村边路过,碰见一匹枣红马拉着一个车,在路上吃力地行走着。伯乐走近一看,这匹马骨瘦如柴,被折磨得不像样子,多上满是溃烂的伤疤,浑身流着汗水,尾巴上粘满了粪便四蹄无力,拉着车,膝盖骨老是打跪。车子上坡时,那马进一步退两步,怎么也拉不上去。伯乐看到这种情景,摸着马心疼得两眼落泪。这时候天气已凉,伯乐连忙脱下自己的衣服,给马盖在身上。这马很通人性,看见伯乐那样爱它,又是打响鼻,又是嘶叫。顿时,枣红马精神起来,使尽力气往上拉,伯乐也帮助往上推,这才上了坡。伯乐认定这是匹千里马,便跟马走到主人家里,掏高价把马买下了。马牵回去,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喂养,吃得滚瓜流油,毛色黑里透红,跑起路来四蹄生风,使人看不到飞扬的尘土,寻不到地上的脚印。后来,伯乐把这匹马送给了秦穆公,秦穆公骑着这匹千里马,攻下十二国,称霸西戎。

伯乐在这个村子里挑选出了两匹好马,百姓无不佩服他的眼力。后来,伯乐相马出了名,这个村子就改叫“伯乐凹”了。

牛 庄

今孟津县白合镇东南二里许,有个村子叫“牛庄”。早在二四百多年前,这个村子就有了,不过,当时的名字叫孔家村。

据传,有一天孔丘的弟子冉伯牛路过孔家村,寄宿在孔老家中。孔老大得知冉伯牛乃孔圣人七十二贤之一,就约村内、王、韩等几火姓共聘冉伯牛为师,教化各家的闲散子弟。

伯牛博学,勤教善育。数年后,孔家村的孩子们在文化上有长进。不料先生突然染疾,返回故土鲁国不久,就去世了。耗传到孑L家村,全村老少无不悲伤。冉伯牛的学生们更是泣成声。他们将先生的遗物收集起来,设灵堂隆重祭奠。祭后,先生的文房四宝及书籍等物,厚礼盛葬于邙山北麓五龙沟之左。此后。孔家村的人们为了表达对冉伯牛的尊敬和怀,不仅每年都要到这个冢上祭祀,而且,把孔家村更名为“伯庄”。

现在的“牛庄”,是三次迁移之后的“伯牛庄”的简称。

酒 流 凹

孟津县常袋乡与马屯乡接壤的地方,有个叫“酒流凹”的小山村,村虽偏僻,住家也少,但一个“杜康老酒醉刘伶”的古老传说,使小村骤添光彩,盛名远播。

酒流凹,原有一泉,水质绝佳,汩汩流淌。村里人吃马饮,全靠泉水,月复月,年复年,谁也说不清楚泉自何时有,流了多少载。说也奇怪,酒流凹一直人畜健壮,少瘟少疫。不知经过了几朝几代,一天有个皓首老者,路经旁泉,掬水解渴,饮过之后,在附近察看一番,就不声不响地在村边搭起一片茅庵柴扉,利用泉水制曲酿酒,遂成酒户。由于所制之酒味醇浓郁,声名大振。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大战,驻兵黄河南岸清河口,以酒酬军,皆称佳酿,特传唤老者给予赏赐。当问其姓中名时,老者回答杜庄。曹操在半醉中随口吟道:“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从此,杜康酒便驰名于世,称誉史籍,连酿酒发酵和的“粮曲”,也成了一味著名中草药――“神仙”了。承着杜康酒的出名,老者的名字“杜庄”也就变成了“杜康”。

常袋村,有个半仙之体者,姓名伶,嗜酒成癖,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在半醉之中,人称“醉刘伶”。但因家境贫寒,常到杜家赊酒,等夏秋收获之后,再以粮付酒资,约定俗成,年年如袋命村名,沿袭至今。

一天刘伶又去喝酒,杜公为试他的酒量,暗中仿其身高粗细,用羊皮制成一个人形模样的皮囊,待他喝酒时,一边给他盛 酒,一边以同样的数量倒入羊皮囊中,直到他喝醉方休。傍晚时分,刘伶已有九分醉意,口里念叨着:“天生刘伶,以酒为命”的口头禅,踉踉跄跄回家而去。杜公查看皮囊,酒已装到脖项,用秤称量,竟达百斤,吓了一跳,却未在意。自此以后,长达十年,刘伶再没支杜家渴酒。有一年,杜公思念旧友,佯装讨酒帐去到刘家。说明来意后,刘妻沧然泪下,指了指身前的孩子说:“自那年从您家饮酒归来就一命呜乎,我儿今年十岁,未曾见过父亲,今天亡夫十周年忌日,我家正准备供品去坟上祭吊,你还来讨什么酒账!”杜公听后愕然,喏喏连声,思索片刻,慨然道:“不会死,不会死,他是喝醉了!走,快同我去开棺救人。”刘家母子半信半疑。当掘墓开棺后,见刘伶宛如生人,酣睡方醒,慢慢坐起,两眼惺忪,喃喃而言道:“这一觉睡的好长,可算睡透了。”一家人喜出望外,父子、夫妻、朋友相见,寒喧几句,拉上杜公,仍到酒流凹饮酒去了„„

象 庄

孟津县的平乐乡有个象庄村。这个村的名称与村南那头汉代石象有关。

相传东汉明帝刘庄尊崇佛教的消息传入天午竺国后,那里各寺院的僧侣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到中国来宣扬佛法。但当他们打听到路途遥远、交通不变、语方不通等多种困难以后,不少僧侣都灰心丧气,放弃了原来的打算。

且说一个寺院的高僧,决心要到中国来传教。为了适应旅途中的艰苦环境,夏天,他故意躺在地上让太阳暴晒,冬天,他故意站在室外让寒风劲吹。他四出领教中国的方言土语,打听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他的决似感动了寺院前面的一头石象。一天,它突然对高僧口吐人言,愿当高僧的脚力。驮他到中国来。高僧开始先是一惊,接着仔细一想,认定这是佛祖的安排,就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准备,石象驮着高僧和经卷,开如了长途跋涉。这石象虽然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但它仍然没有肠胃,不需喂草和饮水,比其他交通工具方便多了。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一日正午,来到东汉都城洛阳以西不远的地方。高僧抬头一看,见前面城墙高筑,宫殿巍峨,车水马龙,一打听,才知以了洛阳城下。他忙令石象停下脚步,跳将下来,以便作晋见汉明帝的准备。

当时,洛阳附近的居民和行人,虽然听说世界上有大象这种玩艺,但都没有亲眼见过。听说这里站着一头大象,都争先恐后地来看稀罕。有的指指戳戳,有的大声吆喝,有的还用土块瓦砾向它投掷。但不管人们如何挑逗,那石象眼也懒得睁,头也懒得晃,鼻也悚得动,脚也懒得抬。一位老得看握一把鲜嫩的饲草,在石象前边晃动了好大一阵子,见石象仍然没有任何反应,就漫不经心地说:“这头大象跟石头一样,一动不动,真怪!”谁知,这句话泄露了天机,石象立刻恢复了石头的本质,水远站在那里,将近两千年了,它从没有动弹过。附近的村因为有了这头石象,就叫“象庄”。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