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作文的灵魂

【摘要】:叶圣陶说过:“多思索,多观察,必将有所见;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二者结合起来,写出的东西纵不是名作,也决不会一无足观了。”所以,多读,多练,多想,然后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真情实感 多看 多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有人曾说过,文学是苦闷的象征。这句话中的苦闷正是代表了人的情感,所以,写作离不开情感的驱动作用,许多热爱写作的人在谈到自己当初的写作动机时,都把情感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可见情感因素在人们写作中所占的重要位置,而一篇成功的作品必定也具有的作者的真情实感,作文亦是如此。可是,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老师而写,缺乏自己的真实情感,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视作文为负担的情况,甚至有的学生还将写作文之难,视为难于上青天。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为了改变此种局面,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作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自己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一种方式,如同我们吃饭、喝水般是自身的一种需要。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 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敢于表达,指学生要有勇气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说出来。否则,一篇缺乏真情实感的作文肯定称不上是一篇好作文。可是,现在的学生过分注重写作技巧、语言等方面,而忽视了作文中的情感因素,将自己的真情与作文分隔开。有个例子是这样的,在物质文明充分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忽视心灵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一位教师让自己的学生以“真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以此了解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可是等作文收上来后,这位教师发现所有学生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点。难道是所有的学生都一样的想法吗?当然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特点和想法。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问题在于学生不敢、也不愿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他们宁愿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上通过游戏、聊天等方式释放自己的情感,也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借助文字表述出来。作文只是应付老师或者考试,拿高分的一种工具而已。而在此种心理下写出来的作文假、大、空,没有什么能够感动人的情感蕴含在文中。由此看来,要想写好一篇作文,首要的就是学生敢于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二、 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很多学生可能都有过类似的感受,有时候心里想得挺多,感触也颇多,可是等到拿起笔想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表达出来的时候,却什么也写不出来。这些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是有想表达自己的欲望,可苦于自己文笔拙劣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多看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行万里路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有些困难。但我们尽最大力量做到读万卷书。一方面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优美句子等等。这样在写作文的时候才不至于出现言不及义的情况。可是学生现在的问题是各门作业太多,尤其是高中同学,课业负担太重,又面临着高考,根本没有很充裕的时间来阅读。因此,教师可以抽出每节语文课的前几分钟,让每个学生轮流去讲台前朗读自己课下读到的好文章,每节课一篇,既不占用过多的课上时间,又不过多耽误他们过多的课下时间。而且每位同学读完之后,再和全班同学简单讨论听完之后的感悟,以此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有点胆怯,需要教师多加引导,长期以往,学生的水平肯定会提高。

(2)多练

“金字塔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写作文不是一天能够速成的,要靠日常的积累。我们平常说熟能生巧,这同样适用于写作文。平常有了感触,即使再小,也要用笔把它记下来。至于写作的字数、时间、内容、体裁等等不必作过多的限制。例如:魏书生老师的经验是要求学生每天写500字的文章,开始的时候学生觉得很难,但是,日积月累下来后,很多学生都能够完成任务,而且有的学生还超额完成任务。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办法来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例如:规定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每个人可以以自己的喜好为自己的本子想一个类似网络空间的名字,在本子上尽情宣泄真实的自己,笔记本是属于他们的个人空间。写得自己认为不错的经其本人同意可以在全班传阅。多练笔,慢慢改变他们有话难以表达的困难。一段时间过后,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文笔,还会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很多学生在里面记载了心里的烦闷,困惑,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平常羞于当面提问,现在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让老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

以上所述,是关于写作文的一些方法。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方法能够真正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写一篇情文并茂的好作文。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任务还是任重而道远,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学习各种理论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和学生沟通交流等等,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