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产能过剩的原因和对策

一、产能过剩的原因

(一)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1、对GDP增长的过度偏执导致的盲目投资及重复建设

GDP和税收“政绩”在作怪。在中国,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既是工业化超速推进的附属产物,同时也是人们单纯追求GDP高增长的必然结果。尤其是从地方利益来看作为促进GDP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上大项目不仅是资本追逐的重点与热点,更是地方政府难以抑制的冲动与喜好,特别是在危机时期,由于政府启动了大规模投资,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大规模的贷款,使得地方政府放弃了市场规律,过度追求投资,以达到实现GDP增长的目的。在大项目上马的同时,传统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却因为涉及到财税减少、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多种问题而踯躅难行。

“两高一资”行业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A省能做,B省和C省也能行。只要投钱,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门槛,更不需要什么“环保”成本,这样的项目只要投产,便可以达到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效果,它不但可以猛然做大“地方政绩”(GDP),同时还可以显著增加“地方金库”(税收)。因此,一旦发现来钱快、易进入的项目,全国各地便纷纷上马,大搞重复建设,他们只要任期内的GDP和税收“政绩”能短期见效,而不管现在和将来的环境污染与产能过剩。这正是纯粹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2、国际金融危机后为拉动中国经济缺乏监管而导致的盲目投资及重复建设 自金融海啸以来,我国政府连续推出“四加一”的政策药方来解救中国经济:即4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方案》,汽车、家电、建材下乡,银行信贷6成做基础建设,以及2010年7月21日推出的在未来十年,动用5万亿开发新能源。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同时也带来的严重的产能过剩。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在这里大绝大部分是在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来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

以船舶行业为例。从2000年到2010年底,我国造船工业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劳动力优势与产能优势令我国造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使我国成为造船大国。然而与此同时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却只有10%和5%在这方面我们是产能不足甚是缺失。

以《十大产业振兴方案》其中一个叫做《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施行细则》规定来看,真正落实的有这么两条:第一是加大融资支持,第二是增加买房信贷的投放。而根据这两条规定之后对于我国几乎所有的船舶行业不管好坏,不管产能落后一律给予补贴。根据工信部发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造船的产能是6600万载重吨,而2011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35%以上,已建成的造船基础设施将出现三分之一以上的产能过剩,而且小船厂不计算在内。

例2009年底中国进出口银行累计支持了我国3737艘,总共金额604.7亿美元的船舶出口,使我国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而在我国和伊朗的一个油轮订单中我国

进出口银行竟然给以12亿美元的巨额信贷提供在中国的两个大型造船厂建造12艘油轮,条件是伊朗只需要支付10%,我们的银行信贷给予90%,而在船舶行业融资借贷比例最多是60%-70%,我们在为伊朗建12艘油轮的时候看是红红火火,带动就业拉动经济。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我们的船舶行业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产能过剩,我们不但没有削减这三分之一个产能过剩,而是又在此之上又在继续的扩厂,要知道油轮建好之后怎么办,我们不但有过去三分之一旧的产能过剩,由于建这12艘油轮又新建了一些的船坞,我们又增加了新的过剩产能。这个世界第一背后的事实是我国大部分的船厂都可以建造大型的散装货船,以及30万载重吨的油轮,但是建造8000箱以上级集装箱的船厂大概只有沪东船厂和中远川崎两家。我们又是中小型的船厂得到融资之后本该关闭或淘汰的产能不但没有关闭及淘汰反而增加生产线增加本就过剩的产能,从而造船行业严重产能过剩。

而其他行业大多如此,太阳能光伏—多晶硅:2001年,中国只有峨眉半导体厂和洛阳单片厂,两家企业制造多晶硅,产量80吨,2009年六月底,我国已有19企业上马多晶硅的项目投资,产能规模达到3万吨/年,另外还有10多家企业在扩建多晶硅项目,规划总能到2010底达到10万吨,而2008年我国的总需求只有1.7万吨,10吨将超过全球需求量的2倍左右。水泥:2009年水泥的产能是19亿吨,在建产能2亿吨。2010年的产能是21亿吨,在建产能3.75亿吨,共计24.75亿吨,而产量是13.5亿吨,严重产能过剩。玻璃:2008年我国玻璃生产线203条,占全世界的50%,利用率84%,2010年在建生产线120条。性能源汽车:2010年上半年中国汽车的产能过剩高达100多万辆,根据日本《每日经济新闻》预测2012年14家规模最大的汽车厂将生产23000万辆汽车,而消费需求最多2000万辆。这里还有纺织、化工、建筑等等。我们一直在拿明天的产能过剩来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

(二) 投资与消费的失衡

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都保持着较高的投资率。但是中国投资率已经搞到超过警戒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投资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1992年以来又进一步上升至35%以上,截止2008年,29年里投资率的平均值为37.4%,投资率已经连续4年超过40%,投资增速也达到20%以上,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速,自1980年以来,世界市场投资率为22.7%,中国是世界水平的两倍。2000—2005年,我国投资率逐年上升,为36.4%、38%、39.2%、42.2%、44.2%和44%,2008-2010年均在44%以上。而我国居民消费率却逐年下降,分别为61.1%、59.8%、58.2%、55.4%、53%和52%,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到2009年前三季度只有25%。“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到2009年前三季度只有25%。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投资明显加快,但受消费动力不足影响,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速度,表现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

而更可恶的是我们的产能过剩是以牺牲民生为代价的产能过剩,把大量应该用于民生的,比如:公共福利、公共产品、公共保障的部分资金都用于“钢筋水泥”中制造产能过剩,使得老百姓更加没有能力去消费,要知道我们的居民消费消费是和我们的居民收入直接挂钩的。

工资收入偏低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与任何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所拥有的财富相对较少,百姓不敢消费。资料显示,中国家庭拥有的人均财富与人均GDP的比例约为1.7倍,远低于美国的4倍和澳大利亚的3.7倍,也不如印度的2.4倍。美国的社会保障以市场为主体,但强大的家庭财富保障了居民消费的安全感。欧洲国家如荷兰等家庭拥有的人均财富与人均GDP的比例和中国接近,但是欧洲国家大多是福利国家,有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其公民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使居民无后顾之忧。而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住房、医疗、教育都逐渐走向市场化,居民个人财富的很大一部分要用于这三项支出。

我们虽然是世界奢侈品消费的第二大国,但又是一个消费率只有30%小国,消费力严重不足的国家。我国的投资于消费时严重失衡的。

如果过我们把全国的薪资收入加起来除以GDP,所出的数据是:

国家

美国

英国

日本

法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韩国

墨西哥

委内瑞拉

泰国

伊朗

中国2008

中国2009

全国的薪资收入除以GDP 55% 58% 53% 53% 51% 47% 44% 33% 31% 28% 25% 12% 8%

(三)产能需求的不对称

在产能需求不对称的问题上有内因也同时存在外因:

内因:在我国实行“保增长”的同时,引发地方新增产能的盲目扩张,中国经济以建设拉动GDP,为了实现逐年增长不断盲目扩张本就过剩的产能(绝大部分是以钢筋水泥为主基建项目)从而带来消费的扭曲。与欧美各国GDP当中消费占了70%、80%相比,我们的消费仅占35%,而钢筋水泥却占了GDP的57%。由于建设拉动GDP使得消费被压缩到35%,而产能却不断扩张到70%,我们70%的产能只有35%的消费。那么消费不了的另外30%,如果不出口这30%几乎全部是产能过剩。

外因:中国贸易占GDP总额的68%,我国绝大部分过剩的产能都要靠出口来消化掉,主要以美国和欧洲为主。

在美国,次贷危机改变了美国过度信贷所支撑起来的一个消费结构,而这结构已经不复存在了,美国消费信心的崩溃。同时奥巴马上台后的部分政策的转变和贸易壁垒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制造业的订单,而一些制造企业不得已将本来用于出口的商品转为内销。受国内国外双重因素影响,及我国内生消费动力的不足,使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而在欧洲也同样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之后。欧元狂跌进口锐减,同时德国给予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五国财政援助,但条件是五国必须缩减开支达到德国的要求,再加上欧洲本身的经济问题,所致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在欧洲的出口也出现同样面临着沉重的打击。

在这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我国的产能供需更加不对称,使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

(四)、行业存在着进出壁垒缺乏有效的落后产能的市场推出机制

现实中,往往由于资金、技术、政策等因素构筑了一定的行业进入壁垒,如果进入壁垒过大,则会阻碍新增产能的顺利进入,造成行业市场不充分竞争,不能实现低成本企业对高成本企业的替代, 影响 优胜劣汰过程的进行,如正在改革中的电力等垄断行业;但如果进入壁垒过小,行业外企业可以较容易的进入行业,当出现前面所述价格的非理性波动时,同样也会造成大量高成本产能的进入,也会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如近年来的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执行措施,在市场高涨时期,大量技术、管理水平不高的地方小企业蜂拥出现,既挤占了市场,又抢夺了资源,很大程度地削弱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与此同时,对于落后产能缺乏一个有效的退出机制,产业、财政、金融和环保等各项政策尚未形成合力,再加上部分地方政府出于税收、就业等方面的考虑,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动作较为迟缓。

(五) 垄断企业过多过大

企业垄断的背后是政府垄断权力、资源带来的,垄断产业不治理产能过剩就难以根治。财政扩张政策投入的资金刺激了我国地铁建设热、高速公路热、汽车过热和房地产热。大量的财政投资和银行贷款流向了国有企业和垄断产业,助推这些垄断企业变成霸王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产能也过度扩张。

(六)民营资本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完备缺乏合理的分析

我国的本分民营资本受本的条件所限,缺乏市场的分析能了,从而经常出现生产投资扎堆的现象。比如,今天看小五金加工赚钱,第二年就纷纷扩建转行,就像是一个农村小镇今年种了土豆转了钱,第二年就整个镇都去种土豆。要知道建厂投资生产可不想种地一样,“今年不好,明年可以马上换品种”,很多企业是“进来容易出去难”。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公共信息是非常缺失的。

二、产能过剩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第一、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将导致物价总水平明显下降,形成很强的通货紧缩压力,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以钢铁产业为例,外需萎缩和产能过剩导致我国钢铁价格出现连续暴跌。2008年11月份,国内主要钢材平均价格从当年6月份的最高点每吨6700元跌至3000元,下降50%多。

第二、产品库存量增多。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急剧萎缩,导致许多行业产能大量过剩,产品库存量大幅增加。2008年11月份化肥业库存达到590万吨,同比增加130万吨。钢铁业:2008年6月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钢铁的库存286.9万吨,(这里指的大多是建筑用的粗钢,很多特殊钢我们基本不会造要靠进口)2009年金融海啸高峰期是896万吨,2010年6月是1572万吨,而这数字是2008年的5.5

备2009年的1.8倍。

第三、产能过剩的发展将会使企业的投资预期和居民的消费预期下降,由此使经济增长面临越来越明显的下调压力。

第四、金融风险增加。产能过剩行业的资金有相当部分来自银行,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如不及时调整,就会增加银行呆账坏账,增加金融风险。银行在呆账坏账增加的情况下,信贷就会紧缩,这样对经济和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第五、贸易摩擦加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外国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多,在外需严重萎缩的情况下,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外贸出口。例如中美轮胎特保案等。

第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对于行业的严重产能过剩,不仅会带来设备闲置,而且因为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扭曲,还可能扭曲“优胜劣汰”的机制,浪费我国稀缺的矿产资源,污染环境。那光伏为例:四氯化硅是一种高污染的物质,而且很难处理,光伏的上网电价数倍高于普通上网电价。太阳能发电成本是煤炭发电的11-18倍,是沼气发电的7-12倍,是风能发电的6-10倍,这里还没算水力发电和核能发电。而深圳的居民用电0.68元/度,而太阳能发电一般离网(有蓄电池)的成本比较贵,就是4-5元/度,如果是大型并网(无蓄电池)型的,在我国西部的成本在1元左右(最新光伏电站招标报价),一个10mw的电站投入大约是2.5亿元人民币。东部因为光照条件稍差,成本在1.5-2元之间。

第七、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例如,水泥行业2008年就有125万人就业,43%的亏损面意味着几十万人的工作岗位和收入出现问题。钢铁、纺织、光伏业等更是。

二、 如何治理产能过剩危机

面对产能过剩给我国经济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产能过剩治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产能过剩说到底是结构性问题,解决结构性矛盾是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途径。而产能过剩离不开地方政府主导的结果。如果不改变过度依赖政府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观念和方式,中国式的产能过剩终将难以避免,中国式产能过剩产生的思想根源来自于GDP崇拜。要解决中国式产能过剩,首先要消除GDP崇拜,改变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前的招商引资,通过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促进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说,要把当地招商引资与国家抑制产能过剩结合起来,不仅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而且要推行严格的项目审批管理;不仅要规范企业兼并重组,而且要加强行业产能及产能利用率的统一监测,并适时发布相关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过去经济发展盲目依赖投资的局面,才能达到地方招商引资与国家抑制产能过剩“两促进、两不误”的目标。而不是过去的

以GDP为纲的主导模式。

同时,也期待地方政府和企业家们一方面要把眼光放长远,摸清市场情况,关心国内外形势,吃透政策,有选择地瞄准有市场有发展的高科技项目;另一方面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同时要加大问责力度,尤其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深层次矛盾。

1、从根本上转变以GDP为纲思想观念。

减少政府对GDP的直接控制和干预,根本扭转政府只有靠投资才能推动经济增长的固有观念和方式。贯彻好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对GDP增长的过度偏好,从只强调增长的重要性向更重视经济结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转变,建立科学的官员考核机制,转变地方政府“唯GDP”论的政绩观,并形成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社会环境,并积极运用各种手段进行调控。

2、加强政府对投资的引导、干预

首先,要确定正确的投资方向,把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不足、产能薄弱环节上。此时需要政府引导干预,制定实施适当技术、能耗、环保标准加以干预,同时减少对企业投资的数量限制和审批干预。其次,保证投资数量的适度,既防止投资不足,又要防止投资的过度膨胀,保持投资与消费的适度增长,使经济处于合理的发展轨道。从方向和数量上双管齐下,保证投资的适度,保持产能的供需平衡。

3、建立信息发布制度

由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部门联合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行业产能及产能利用率的统一监测,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产业规模、社会需求、生产销售库存、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污染排放等信息,引导地方和企业理性投资。

4、实行问责制

根据《若干意见》制定部门中增加了监察部,对策措施中增加了实行问责制,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在投资项目管理上的约束。由于目前,我国地区之间竞争十分激烈,一些地方政府鼓励企业投资,一些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这也是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的暂行规定的通知的有关要求,对违反国家有关土地、环保法规等规定,工作严重失职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行为要进行问责,严肃处理。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触动法律的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5、集团购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

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对于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行业,对于高耗能、高污染、规模不经济的企业,对于成本高、缺乏竞争的企业,应被市场直接淘汰。同时用严格管理、优质高效的大企业生产模式兼并小作坊式,在充分发挥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

实现资源配置及产业结构优化目的,并有效缓解产能过剩的现状。

6、合理的整治的垄断

在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逐步放松政府对金融资源、土地资源的管制和垄断,创造优良的制度环境,鼓励和支持民间金融机构加快发展,进一步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使土地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上。打破行业垄断,对民营企业实行全方位开放政策,从金融、财税、资本市场等多渠道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逐步壮大能够真正以市场信号为导向的市场投资、生产主体。但是,一些关系民生的行业不能开放特别是不能开发给外资,因为在有些领域我们民营企业还没有能力和西方跨国垄断集团竞争,过早的开发会使一些关系民生的行业被外资吞并,使外资可以操控我国民生用品。特别指出:某地方政府把自来水项目卖给威立雅。不到一年水价就开始上涨,十年水价上涨八次,不仅损害了民生还使大量资金外流。

7、逐步完善保障性体系

通过逐步完善保障性体现的建设,加大在公共福利、公共产品、公共保障性项目的投资让老百姓减少后顾之忧,减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开销,从而增加居民消费。我们拿保障性住房为例;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不仅仅可以缓解房价过高,当保障性住房带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可以间接的增加消费从而抑制产能过剩,要知道光“买房”就可能透支我们两代或三代老百姓的储蓄,如果是按揭买房30年还清,以深圳南山区为例,均价接近2万每平方米,60平米的房子,首付30%,每月2200多元人民币。而我们的工资人均就算有5000元,仅此一项一下子2/5的工资就没有了,这样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怎么增加。所以呼吁我们政府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增加公共福利、增加公共产品、增加公共保障,从而减少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使老百姓有更多的资金消费。

8、改善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同时高效的产业链整合

归根到底我国产能过剩出了以上提到的问题以外。我国的居民消费不足也是导致我国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之一。所以提高居民消费成为了抑制产能过剩的策略。怎么节约这个问题:自金融海啸以来我们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全面恶化,我国民企不但要面对融资难的世界性问题,还面临着“国进民退”的大浪潮。毕竟中国的民企养活着70%以上的老百姓。给民营企业一个适度宽松的政策,减轻税赋,帮助民企走出困境。与此同时,企业以产业链的高效整合带来大量利润,而不是单单靠生产升级,只有企业的利润才是内需的唯一长期来源,但企业赚去利润之后,才可以进行赚投资可以创造更多的效益,然后赚取更多的资金,聘请更多工人,给予工人更多的薪资,(万一企业不给政府还可以颁布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样的强制政策。而不是在企业经营环境全面恶化的时候颁布)这样消费才能增加,然后再转投资,再创造更高的效益,更多的钱,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心循环。

参考文献

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09月30日 00: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破解产能过剩困局中国信息报 2009-09-02 13:15:49中国信息报记者 蔺丽莉 中国产能过剩主因是地方政府投资偏好和投资冲动,中国网,2009-12-07.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当前产能过剩呈现三大问题,中国经济信息网,2009-12-14. 产能过剩的原因,中国化机网,2009-11-13.

2009年12月16日21:16 中国汽车产能过剩 搜狐汽车 作者:柳鹏

前川报告 作者:前川春雄 1986年

21世纪版前川报告 作者:植田和男2008年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2005年下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供求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05年下半年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供求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05.8.1

产能过剩-问题.理论及治理机制作 译者:李江涛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9 巴德•帕金,经济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白雪洁.日本产业组织研究:对外贸易框架中的特征与作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金融战败 作者吉川元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01月01日

谁在拯救中国经济-复苏的背后和萧条的亮点 作者:郎咸平

郎咸平说91期 作者:郎咸平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