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材简解: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课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司马迁受父亲影响,努力学习历史。第二自然段写司马迁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每天认真整理史料。第三自然段写横祸降临,司马迁忍辱写史。第四自然段写司马迁用毕生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品味语言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理解、体验感悟。学生只有感悟了语言文字的内涵,才能读出语感,因此是我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建构阅读话题。本课设计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互相启发,发挥想象,感受司马迁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设计思路: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体会发愤原因——体会发愤过程——体会发愤结果——拓展提升。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中,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熟读课文。从课题入手,体会司马迁的精神。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寻求突破口: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读课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历经艰辛,完成巨著《史记》。

3、教师介绍:(出示图片)这是流传千古的巨著――《史记》。关于它,课文是这样介绍的。

出示(A):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谁能读出《史记》的价值。)

二、一用“A句”,扣“发愤”,体会发愤原因

1、这是文章中很重要的句子。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发现问题。由“发愤”这个词语(显示红色),你想知道什么?

他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提到哪里就学哪里)

2、在家学渊源的少年生活中,感受发愤的条件——

指导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读出了文字后面的哪些东西?

组织交流:

⑴龙门:

①读出感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

——指名读相关内容。

②读出思考:

师:是啊,北望龙门,东望黄河,小小的司马迁禁不住浮想联翩。他会想些什么呢?

师:再读读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⑵四处游历:

①读出内容:

20岁的司马迁,他会游历哪些地方?(可能到汨罗江凭吊屈原,到江淮访韩信故乡,到曲阜瞻仰孔子故居„„)

②读出思考:

再读读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A):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⑴引读:所以,他才有可能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生的。) ⑵探究:

读读这句话你能发现什么?(数字比较多)

这里运用了很多数字

师:我觉得有很多数字不容易记,所以做了修改

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多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自由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哪句好,为什么?

( 编写困难 来之不易 让人们体会到司马迁的精神)

一起读读这句话(A),带着你此时的感受,读出有生命的数字。

3、在临终遗言的殷殷期盼中,感受发愤的动因

指导朗读:

⑴指导读好父亲的话:

一位泪流满面的老人,拉着儿子的手,在倾诉着他的心愿,拉谁来? ⑵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⑶读出父子情深(引读):

⑷引读最后一节,感受“发愤”的动因:

出示(A):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三、二用“A句”,扣“发愤”,体会发愤过程

1、由“发愤”这个词语(显示红色),你还想知道什么?

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哪儿令你感动?

⑴了解真实的历史:武帝时死罪有两条可免,赎150万或者接受宫刑。然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⑵了解真实的想法:身非木石,牢中的司马迁矛盾极了,他一定在想——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他到底经受了怎样的磨难?这是一种怎样的刑罚?请同学们再读读老师给你们的这份资料。出示资料。这是一种怎样的刑罚?(惨不忍睹、惨无人道„„) 再读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⑴读出“血溅墙头”的字后意思:

同学们,这种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刑罚,本不应该降临到他头上,他是含冤入狱受酷刑的。

①走进人物心灵:悲愤交加中,他想血溅墙头的,仅仅是他的生命吗?(做人的尊严,信仰)

⑵读出初步理解:

①司马迁的想法,你懂吗?懂得了什么?

②读出自己的理解。

再读,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比一比,试一试,读出悲痛、愤慨之情。)

过渡:但后来司马迁的想法却是:“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的?

(他要死得比泰山还中,还要有价值;他要成就一番事业,他要有所作为,他要活出生命的价值。)

司马迁,黄河之水养育了他,英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的嘱托时时提醒着他,活出生命的价值信念支撑着他,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

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出示:“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⑴看看书上的这幅图——

⑵指导朗读:

①每一次主题说话,就把看图的感受带到句子里,反复练读。

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司马迁的信念——齐读。

2、不断地研读、整理、走访、查对,面对现实的世态炎凉、扑面而来的流言蜚语,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这样称赞——

出示: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3、为了翔实可信,司马迁历经艰辛。编书难,编史书更难,编翔实可信的史书难上加难啊!司马迁克服了千难万难,终于——(引读) A句

四、三用“A句”,扣“发愤”,再次体会发愤结果

㈠引读

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⑴13年,和“毕生”不是矛盾吗?

⑵为什么说是他用生命写成的呢?

五、引读全文,练习说话:

回过头来看吧——

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司马迁——

听着父亲殷殷期待的临终遗言,司马迁——

想着蒙受不白之冤,忍辱含垢的司马迁——

就这样,他用如椽的大笔,写下了这部——

六、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写好读书笔记:

1、再次出示: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谈谈理解。

2、回过头来看课题。这“发愤”二字,究竟隐藏着那些东西?

3、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面对司马迁,你有什么想说的?

4、同学们,司马迁是可敬的,他没有被厄运打垮。古今中外,有许多人也像司马迁一样,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七、总结全文

1、司马迁卑微而又高贵的生命在血泪那种得到升华,最终凝结成千古绝唱《史记》,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经这样评价《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史记》,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 推荐书目:

《史记》,《司马迁》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