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旄刘氏家史

白旄刘氏家史

白旄村在历史上一直属于古州县的边陲,由于西傍沭河,东靠山区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又是战略要地,所以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重大变故和事件。现将该村的村名的由来、历史上的隶属关系、政区沿革以及刘氏家史作简要记述。

一、村名的由来

白旄村系刘氏始祖迁徙此地时所立。大明天顺年间,白旄刘氏先祖奉诏从海里十八村迁民充实山东,在此结庐而居,是时,正值秋末,此地一片废墟,人烟稀少,白茅草茫茫无际,由是,立村名为“白茅”,也写作“白茆”,后嫌“茅”字不雅,改称“白旄”。

二、白旄村的隶属关系和政区沿革

白旄这个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就在此繁衍生息,东白旄村东的古遗址,属新石器文化遗存,历经商周秦汉,197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代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白旄以南地区属东海郡郯县,白旄则属琅琊郡莒县管辖。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白旄隶属琅琊郡开阳县辖。东汉时,属琅琊国开阳县辖。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代时,白旄分别由城阳国、城阳郡、琅琊郡所辖。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临沂县分置兰山、临沭、昌乐三县,白旄属临沭县辖。公元623年,兰

山、临沭、昌乐三县又并入临沂县。宋代末年至元代,属沂州府临沂县辖。明代,由琅琊郡兰山县辖。清代初年,属山东布政司兖州府沂州兰山县辖。乾隆初年至清末,属兰山县临沭乡管辖。民国二年,隶属济宁道临沂县。民国十七年,临沂、郯城归属山东省政府,白旄为临沂县第五区辖。1941年,属沭水县抗日民主政府辖。1947年,改属滨海专署、临沂专员公署辖。1956年,临沭县撤销,白旄属莒南县青云区辖。1961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111次会议,决定恢复临沭县。自此至今,属临沂市临沭县所辖,1996年白旄撤乡设镇,改称白旄东街、白旄西街。

三、白旄刘氏的苦难家史

自汉高祖刘邦开创汉刘天下,刘氏先后有60多人称帝,执政650余年。辉煌的历史,已成为过去。其后,作为帝室后裔,刘氏已无任何特权。从蒙古贵族入主中原,苛政如虎,徭役如山,山东境内长期战乱。战乱之地,鸡犬一空,城邑村庄变为废墟。《明史》记载:“元末明初,山东、北平数千里沃野之土,自兵燹以来尽化为秦莽之地,土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什一。”加之水、旱、虫、疫等自然灾害不断,造成了山东地旷人稀、荒无人烟的史实。就在这一时期,白旄刘氏始祖被迫从海里(古称郁州、海州)迁民来到山东。大明王朝为了抵御倭患(指日本浪人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侵扰),也为了向山东充实人口,屡次从江南地区、沿海地区以及山西、河北一带向山东迁民。《云台山志》载:“沿海一带地方将各岛所说村庄俱令迁移内境,云台山以向在海中,一并禁为

海外。”白旄、北埠庄、青城刘氏始祖同时从云台山(今连云港市开发区朝阳乡一带)迁来山东境内。

白旄刘氏始祖初来白旄驻足,要在废墟上开荒种地,重建家园,其艰辛可想而知。始祖生育了四个儿子,因食不裹腹,在他们成年后又被迫分离。长子继仁迁居到今南古镇周家庄;次子继义迁居到埠上村;三子继宗迁居赣榆县沙河镇刘庄;只留下四子继信(字君实)居住白旄侍奉双亲。继信公又生四男,取名邦成、邦爱、邦宁、邦可。伯仲居东,叔季居西,人丁渐众,分为东白旄、西白旄。兄弟四人唯有邦可公(字国瑞,号双庵)恩赐寿官,后裔出了一些做官的人,其余三兄弟皆以种田为生,所以在五、

六、七、八世人迁居外地谋生的很多。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六月十七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旷古奇灾——郯城大地震,震级8.5级,极震区裂度为12度,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受震区波及10余省400多州县,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白旄村居震中心干沟渊村直径距离不足15公里。《康熙郯城县志》载:“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垛口,官室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砸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今邑震塌房屋约十万间,其地裂处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康熙沂州志》载:“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尽毁,人无完宇,压死在籍人丁六千九百余,老幼家口无算,地震起自戊申(1668年)至癸丑(1673年),六年屡震不息。”《客舍偶闻》

记载:“城中上无寸椽,下无片地,男女死者不计其数,存者带伤,拖男携女,逃奔无地,昼夜啼号。”“二十七日霪雨不止,水深三尺,田禾淹没。”《莒州志》载:“压死人丁在册三千五百九十余丁,男女老幼死者二万余人。”《重修三元庙碑记》:“人于高阜山麓,架木披茅,以蔽风雨。”在这次大地震中,白旄刘氏人口或死或伤,惨不可述,其后,刘姓人口锐减。

至民国初年,除水、旱、蝗、瘟疫连年发生,又有匪患横行,原本穷困至极的白旄人更是雪上加霜。1927年6月27日,因西白旄刘书典得罪了投靠山东军阀张宗昌的土匪头子吴占山,吴占山便发誓血洗白旄村,他安排土匪小头目刘竹溪(外号刘六,东海县青湖镇刘小店村人)来到白旄,以认祖归宗为名,骗开了西白旄的圩门,众匪徒涌入村里,先把刘书典挖眼割鼻,再用战马拖到据点南古庄,残害至死,点着村中所有房屋,有的妇女儿童爬进床底下被活活的烧死。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被杀死、烧死者十余人,粮食牲畜被洗劫一空,这次匪患使西白旄村变成一片废墟,几年内竟无人居住。

继之,东白旄村人与庙庄一袁姓匪首结怨,土匪又洗劫了东白旄,打开圩门后,匪徒们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见粮就抢。有一外村的孕妇住在东白旄,也被土匪抓起来,扒光衣服吊在树上,剖腹掏胎,一个丧心病狂的匪徒竟割下妇女的心脏生吃,其状惨不忍睹。在北门外,土匪把无辜的村民反绑双手,跪在地上,用小镢头挨个把人头刨下来,血腥之气,笼罩全村。这次匪患,东

白旄村共有70多人惨遭杀害,幸存者纷纷逃到外地谋生,所有房屋被烧得只剩下残垣断壁。几年后,村民陆续回村居住,废墟上还是长满了蒿草。

当年,7月大旱,又发生蝗灾。9月发生水灾。

1935年5月,冰雹袭击白旄村,地面积雹尺余,禾麦尽毁。 1938年4月,日寇占领临沂城,并迅速侵入白旄村。

1946年4月,伤寒瘟疫流行至白旄,死亡惨重。

1947年秋,盘踞在沭河西岸的国民党还乡团多次到白旄反攻倒算,共产党员刘春仁等翻身农民惨遭杀害。

1949年8月6日起,连降大雨,土地淹没,房屋倒塌。 1950年8月14日至16日,连降暴雨,秋季作物绝产,许多人断粮要饭。

1957年7月10日夜,龙卷风横扫白旄村一带,村民损失惨重。 1960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粮食不足,村民以野菜、草根、树叶充饥,许多人患水肿病。白旄村村民患水肿病死亡130余人。

自刘氏居于白旄村 ,历经近600个严冬酷暑,遭遇无数的艰难困苦,白旄刘氏将永远铭记于心。

四、义旗高举刘家军

白旄刘氏族人,骨子里依然流淌着布衣汉皇的血液,不满黑暗政府的统治,就揭竿而起,造反起义。

刘达五,字子刚,东白旄村人,生于嘉庆年间,自幼习文练

武,尤喜京戏,常于夜阑人静时吟唱戏文,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成年后,愈加不满清政府的腐败,愤世嫉俗,广交天下豪杰,疏财仗义,行侠济困。

咸丰初年,沂州遭遇水、旱、虫、疫之灾,民不聊生,而官府的捐税却与日剧增,老百姓苦不堪言。刘达五同情贫苦农民,痛恨朝廷腐败,就与宋方贤、袁疤眼、张思富、解成武结拜为五虎兄弟,组织幅军,举行起义。他们在刘达五的庄园筑圩扎寨,招兵买马,聚草囤粮,在寨中的一块巨石上竖起了刘氏反清起义的大旗,在刘达五的统帅下,白旄幅军西结费郯,北联潍县,坚持了近十年的反清斗争,队伍发展到近二万人。他们鏖战在鲁东南大地上,驰骋于江淮之间,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和地主武装。同治初年,因叛徒告密,清军包围了刘达五的圩寨,混战中,刘达五的夫人张氏带着两个幼子刘爨、刘衅逃出白旄,隐居于兰山城北小杏花村。刘达五在义军的掩护下突出重围,远走他乡,直到暮年,刘达五返回家乡,含恨离开了人世。至今,白旄人还传唱着刘达五起义军的战歌:“刘达五、宋方贤,扛着大旗下江南〃〃〃〃〃〃”

五、白旄人的沂蒙精神

沂蒙人民在长期的斗争和创业中所形成的“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白旄刘氏得到充分地体现。

从抗日战争开始,中共临郯县委书记刘剑就派人到苍马地区

组织沂东特别支部。1940年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郯东北第一办事处(后改称苍马办事处),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继之,白旄村也成立了农民抗日救国会(简称农救会)。1941年,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长期与临沭人民并肩战斗,被称为“老四团”。1942年,;刘少奇受中央委托来临沭指导山东工作,对扭转山东危局,最终取得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并布置了减租减息工作,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白旄村也在日寇的铁蹄下得到解放。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于1946年6月挑起了全国内战,向各解放区发动进攻,当年7月,几十名白旄刘氏青年踊跃参军,9月,开赴新浦、海州前线,为了支援淮海战役,白旄刘氏分数批民工参加支前运粮队,民兵、武工队配合解放军作战,妇女们在后方为部队碾米磨面,烙煎饼,做军鞋,无私支援前线。陈毅元帅曾无限深情地说:“我陈毅死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我们的支援,他们在战争中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仅在解放战争中,白旄刘氏(含从白旄迁出的人口)就有刘洪伦、刘景祥、刘龙江、刘现之、刘金向、刘邦顺、刘绍宽、刘伯涛、刘作富、刘作田、刘乃池、刘乃章、刘书乾、刘瑞、刘春徐、刘春富、刘树芳、刘树文、刘均平、刘元全、刘善庆、刘玉芳、刘玉臣等刘氏儿郎为国捐躯,壮烈牺牲在全国各地的战场上。

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白旄饱受战争创伤,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人们连最起码的温饱都无法保证。党中央为了广大翻身农民

摆脱贫困,领导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白旄人民在送子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的同时,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发展生产,向贫困开战。特别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白旄人民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在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指引下,白旄的经济得到了全面、持续、长足的发展。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新白旄,笔直宽敞的道路,整齐气派的楼房,喜气洋洋的笑脸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白旄后人去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去书写更加美丽的篇章。

六、感恩

白旄刘氏永远是感恩的。感恩我们的先祖,赋予众盛子孙以生命;感恩苍天,用阳光雨露哺育着我们,给了我们强健的体魄和胆识;感恩亲爱的祖国,给了我们安全、宽松、幸福的生活环境;感恩伟大的共产党,时时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感恩,白旄刘氏永远感恩!

白旄刘氏十七世 刘如海

于2009年12月16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