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试卷

《高中新课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试卷

一、《精神栖身于茅屋》的教学设计

精神栖身于茅屋

教材概述: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发展,时代浪潮多么的汹涌澎湃,始终冲不破一些人身上的物质枷锁,致使精神不自由。如何才能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呢?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作出了回答:安于简朴的生活,保持精神的自由。

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非常注重选材和组材。

首先,以“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总括开头,接着以印象派画家梵。高和大哲学家斯宾诺莎为例。这两个例子详略得当,恰到好处。

接着,以“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一句过渡,将问题引到现实生活中。作者虽然表面上是假设论证,可所举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例子,这样就将一个哲学道理通俗地表现出来了。

最后,以“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总结。同时还引用了几位名人的名言,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论证过程及思路。

思路方法:

本课堂设计首先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达到知识积累的目标。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筛选信息;通过分组活动,相互协作,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最后,让学生以“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为话题,自由发言。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观点。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结合结合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对本文进行解读,感悟。

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还记得刘禹锡的《陋室铭》这篇文章吗?一起来背一背。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超然物外的精神,即使住在陋室,但精神是自由的。古往今来,追求精神自由的人举不胜举,在我看来,周国平先生也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精神栖身于茅屋》

二、文本解读

(一)文学常识积累。 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哲学硕士、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教授。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诗集《忧伤的情欲》。《落难的王子》被选入了初中一年级(七年级)教材,《家》这篇散文被选入了初三(九年级)教材,《人生寓言》(节选)被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

(二)信息筛选

思考:在文中,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观点。

明确:安于简朴的生活,保持精神的自由。

(三)合作探究

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讨论后归纳:

首先举例论证:以印象派画家梵。高和大哲学家斯宾诺莎为例

接着假设论证:以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情进行假设反面论证。

二、请写一篇关于“感悟亲情”作文讲评课的教学反思。

本次作文讲评课分为三个环节:总结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我所总结出的问题,互相交换阅读,并给对方提出相关的建议;根据每个组所提出的建议,教师进行总结,并指明今后写“感悟亲情”文章的方向。

在讲评的过程中,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总体效果也不错。在第二个环节,学生讨论积极,一方面看到他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不要犯类似的毛病。

当然,这次的作文讲评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第一环节,我直接将所有存在的问题罗列出来,虽然学生领会,但显得不够主动。其次,讲评的范围有点广,既涉及到语言运用,又涉及到结构安排等,讲评的重点不够突出。再次,在总结存在问题的时候,语言有点过激,可能会挫败一些学生的积极性。

经过这次作文讲评课,自己也有一些新的想法。

首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评,找出自己作文中的优缺点,也可提供两篇例文,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出两篇例文的优缺点,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写作技巧。接着教师根据这次作文的实际情况,从总体上进行概括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的实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其次,评讲要有针对性。这次学生作文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只注重叙事,忽略对亲情的感悟,语言空泛,难以打动人。针对这一问题,应着重引导学生采用细节描写,使语言充实,情感细腻。

再次,将班上一些优秀的文章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在班里的宣传栏,供班上同学借鉴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