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元总述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单元内容分析:

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宗亲血缘关系的影响,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变过程中,夏商周继承较多部族统治方式,形成以宗法制为代表的政治制度。它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与王权结合。与夏相比,商、周的王与诸侯的关系,从没有血缘、方国联盟到以血缘关系为主、天下共主。夏商周为代表的早期政治制度是后世的基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能反映古代中国政治特色。秦以后血缘关系降到次要地位,官僚政治形成。皇帝与官僚成为雇佣关系,以皇权专制为核心建立起封建官僚体制。以后历代王朝不断完善这一体制。伴随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被强化到空前高度。历代完善这一体制主要围绕两个关系和四条线展开: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变化四条线。

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理解和统观本单元,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产生于夏朝。此后历经近四千年的演变,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清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因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分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早期阶段(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一公元前476年)和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公元前475一1840年),这与社会发展史的分期基本一致。理解历朝历代所选择或创造的政治制度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本单元政治概念较多,而且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较为深奥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历史不断发展的特定环境入手,加以分析理解,并适当补充一些资料如文字、实物、实例、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析概念,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

本单元内容与现实的联系相对较弱,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绵延不断,在现实中依然打下了烙印,要善于挖掘现实社会的传统因素进行剖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总体上看,是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最高统治者不断集中权力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此总体特征与趋势,分析和归纳探究历朝历代政治制度产生、发展及变更的原因和规律。

二、课节内容分解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掌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体会礼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教材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在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用历史发展观来看待事物,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能力,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几千年前在中华大地即出现了相当高的政治文明这一史实,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认识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的主要概念有二个:宗法制和分封制。

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在教学过程中补充适当的资料如文字、实例、实物、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在“夏商的政治制度”一目中,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① 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② 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

③ 夏商时期已经有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在“西周的分封制”一目中,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①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时间始于周武王时期。

②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③ 西周后期分封制的破坏。

在“西周的宗法制”一目中,需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① 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② 西周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皇帝制度建立的条件、主要内容、特征和历史影响;

2、评价秦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响;

3、说出秦朝郡县制全面推行的背景、概况和影响;

4、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对秦朝及后世历史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5、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

历史插图学习法、阅读法、讨论法、绘制示意图法、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

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材内容分析: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本课以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

本课引言内容是秦统一天下后,丞相王绾和李斯的一场廷辩: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是关系到秦朝治国方略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一目,其内容讲了四点:

① 西周灭亡与东周开始,这对与上一课的衔接是有益的。

② 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③ 战国时期大国称雄,但是出现了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是:战国时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需要;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要求统一;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扩大,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各民族的初步融合,也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战国后期以来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④ 秦灭六国,建立秦朝。

秦统一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是秦得以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用了10年时间,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本目最后着重概述秦的统一,从另一角度看,也是为了展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一目,包含两部分内容,而核心问题和重点是君主专制。 首先,“至高无上的皇权”主要讲了两点:

① 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 皇帝制度的创立

在确立“皇帝”称号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其次,“中央官制”主要讲述秦朝中央政权机构的组成,这主要讲了两点:

① 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②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一目,是本课教材的一个重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

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本目主要讲了三点:

① 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② 郡县两级地方官僚机构的建立

③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课本最后一段讲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应以以下两点作为本课的小结。 ① 利用课本第8页《秦朝疆域图》,了解秦朝疆域的形成

统一后的秦朝疆域非常辽阔,不仅占有原六国的土地,而且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使疆域不断扩大,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②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深远影响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学习要点。相关学习要点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基于这种考虑,课文子目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虑,紧密联系上一课学习要点的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承上启下地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两个子目。讲清楚这两个子目,学生既复习了始皇帝来历的旧知识,又了解了更多的关于皇帝制度在汉元期间的沿革变化以及君主专制一步一步演进的大致脉络;既能重温有关郡县制建立初期的史实,又能熟悉从汉至元郡县制度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汉元间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利与

弊。讲清这两目,就能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主要内容,进而也能从中找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相当丰富。以广义范围理解,它主要包括国体和政体,也就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和政权构成的形式。从狭义范围理解,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体制。它包括国家各级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各时期总的国家体制和诸如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人事管理等制度。为了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本课又设置了第三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这一目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提示学生,政治制度不仅包括行政管理制度,也包括考试、选举、人事管理等制度;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让学生了解,由汉至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学习本课,需要掌握推恩令、藩镇割据、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察举制、科举制等名词与概念,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加强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解,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分析中国国情的深刻历史洞察力。

本课引言讲述的是有关西汉“七国之乱”的一段史实,揭示了西汉初年中央集权与地方封国分权之间存在矛盾。教师可利用引言向学生提问,平定七国之乱后,地方分权的问题是否得到彻底解决?如果没有,汉景帝的后继者又是如何去削弱封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汉以后的各代王朝,又是如何面对地方分权问题的。以此导入新课。

第一目“中央集权的发展”,是汉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讲清楚与中央集权相关的政治制度,可为学生总结作史料铺垫,从而得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教学本目,应注意以下问题的分析:

①“汉承秦制”与郡国并行制。

② 汉武帝和“推恩令”。

③ 节度使与藩镇割据。

④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⑤ 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

第二目“君主专制的演进”,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即朝廷内部的组织结构与权力之争。宰相固然是皇帝的附庸,但在不同的组织结构下,因不同时期皇帝的能力与作为不同,其权力表现也会有所区别。宰相有时会极大地分割皇帝的权力,影响君主的专制。 教学本目,请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

① 宰相。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② 三省六部制。教学中应注意分析其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宋朝时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

④ 元朝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发展。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设立了中书省和枢密院,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同时又设置了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机构宣政院。 第三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其实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一个侧面。

科举制,是本目的重点。但是,唐以后科举制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课文并未过多展开。如学有余力,教师可参考本课“资料与注释”或其他资料,适当予以介绍。甚至可结合现今的高考制度,分析科举制的利弊得失。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点:明废行省,设三司;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内阁的出现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演变;军机处。

2、分析内阁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军机处的作用于影响。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过程与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时配合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总结的能力。结合图片,图文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教材内容分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进一步巩固。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本课在第2、3课的基础上,讲述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一目,主要叙述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其一,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

其二,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

“内阁的出现”一目,主要叙述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设立内阁制度。

“军机处的设立”一目,主要叙述清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情况。

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三、单元知识结构

神权与王权结合

早期政治制度 宗法制 2.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礼乐制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中央集权制度

中朝 中枢机构 三省六部制 内阁制 军机处 特征和趋势 郡县制 地方机构 行省制 监察体制 世官制 选官制度 察举制 科举制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