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施政报告20**年-20**年

二零零九至一零年施政报告

群策创新天

目录

甲、引言

经济危机

房地产市场

政府角色

新挑战

乙、 经济优先 9-50 知识型经济

传统支柱产业 10-20 金融业 10-14 旅游业 15-16 贸易及物流业 17-19

专业服务 20 六项优势产业 21-43 地尽其用 22-25 教育产业 26-30

段落 1-8 2-4 5 6 7-8 9

检测和认证产业 34-35 环保产业 36-39 创新科技产业 40 文化及创意产业 41-43

区域合作 44-50 粤港合作 44-49 加强港台交流 50 丙、 优质生活 51-80 进步发展观 51 美化维港

保育中环 53-57 改善行人环境 58-59 树木管理

优质生活圈 61 低碳经济 62-68 推广电动车辆 67 空气质素指标检讨

固体废物管理 69-72 自然保育

52 60 73 68

医疗改革 74-80 医疗融资 76-77 防疫抗疫 78-80 丁、 进步社会 81-111 家庭价值

抗毒政策 83-87 社会流动 88-90 青少年发展 91 互联网学习 92 体育发展 93-95 长者服务 96-101 院舍服务 97-99 居家安老 100 积极乐颐年 101 康复服务 102-108 残疾人士 102-105 精神健康 106-108 支援家庭暴力受害人

社会企业

82 110 109

支援求职人士 111 戊、民主与管治 112-118

政制发展 112-113 公务员薪酬调整及职系架构检讨 114-115 国民教育 116-118 己、结语

审时度势 121-122 治本之道 123-124 合作时代

优势所在

群策创新天 127-128

125 126 119-128

主席先生︰

甲、引言

1. 去年施政报告发表前,正值美国信贷危机爆发,其后引发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香港也受到冲击。香港人共同度过了这不寻常的一年。

经济危机

2. 当时我在施政报告中提出,面对巨大挑战,香港人应该上下一心拼经济,既要应付危机,也要捕捉机会。一年后回顾,香港人已齐心合力「做好呢份工」,我们在抵御这场世纪风暴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3. 在金融海啸的巨大冲击下,香港经济在第一季大幅倒退百分之七点八,对外贸易在年初恶化的幅度之大和速度之快,可说是数十年来所未见。随着美国收缩势头放缓,亚洲经济渐见改善,加上内地经济在国家强而有力的刺激措施带动下,在第二季重拾较快的增长;香港经济亦从中受惠,在第二季录得百分之三点三按季增长,扭转连续四个季度的收缩状况。我有信心,香港经济会在今年余下时间逐步改善,迈向复苏之路。

4. 面对数十年来全球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政府全力以赴,在最短时间内推出了「稳金融、撑企业、保就业」的策略。金融管理局推出存款百分百保障,银行同业拆息随即大幅回落,政府去年推出数轮信贷保证计划,稳住了过万家企业,保住了超过二十四万个就业机会。由去年至今,政府推出的纾困措施达八百七十六亿港元,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点二,高于二十国集团国家的平均比例,对今年经济有大约两个百分点的提振作用,亦大大缓和了失业率的升势。这一系列措施已令经济回稳,没有对政府财政构成长远影响。随着内地及亚

洲经济逐渐改善,前景较欧美地区为佳,香港作为亚洲区内商业中心,自然吸引不少外资涌入,带动地产和证券业务畅旺。

房地产市场

5. 有别于九七年的金融风暴,房地产市场在过去一年并未受到很大冲击,楼房价格短暂向下调整后,已回复到去年中水平;除了豪宅单位,楼房价格仍比九七年高峰期为低。目前,市民供楼能力仍较九七年为佳,而负资产的数目亦维持在极低水平。稳定的物业市道确保拥有物业的市民,在经济衰退时不会感到雪上加霜。我留意到今年住宅单位落成量较低和个别成交屡创新高,令人关注楼宇供应、置业困难和楼市泡沫等问题。特区政府会密切监察未来数月的变化,在有需要时,优化我们的土地供应安排,并与市建局及港铁公司磋商,加快把准备就绪的住宅用地推出市场。

政府角色

6. 全球经济危机全面冲击各地政府和人民,我们要思考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角色。去年成立的经济机遇委员会(经机会) ,提出发展六项优势产业,分别是教育、医疗、检测和认证、环保、创新科技和文化及创意产业。政府接纳建议,着手研究具体措施。我们的策略是「拆墙松绑」,移除对产业发展的障碍和协助开拓新市场。我们会紧守「大市场、小政府」的原则。

新挑战

7. 这次经济危机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与其他地区比较,国家受影响较小,在危机中凸显了经济强国的地位,香港虽然相对稳定,但同时亦面对新的竞争形势。第一个新挑战是要

维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配合人民币逐步开放的既定政策,国家需要多层次的国际金融服务,而在人民币迈向全面开放的过程中,国家需要一个和世界金融全面接轨、高度开放的金融中心,作为对外金融活动平台,香港最能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在国家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时,我们可协助加强金融安全,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近期市民关注上海的金融发展及中央的政策取态,有些人更为此感到忧虑,但我认为香港与上海可以分工合作,各展所长,为国家的金融业务发展作出贡献。香港与上海的竞争,不是零和游戏。

8. 第二个新挑战来自两岸关系过去一年的重大突破。香港一直是两岸的经贸桥梁,这中介角色更构成香港贸易、金融及物流服务等经济支柱的重要一环。自今年「三通」以来,香港的传统角色受到严峻考验,尤其是中转的客流和货流正急剧减少。随着两岸经贸关系深化,香港经济这个环节会面临更大挑战,我们有必要提出总体回应策略,我在稍后会交代具体内容。

乙、经济优先

知识型经济

9. 香港是成熟和开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在面对全球化竞争时,必须时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走向高增值的知识型经济,维持领先优势,创造更多优质工作机会。以「创新」及「知识」为本的产业,不只限于经机会提出的六项优势产业,也包括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即金融、旅游、贸易及物流和专业服务。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成熟,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百分之六十。要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巩固和加强与四大支柱相关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传统支柱产业

金融业

10. 金融业是香港最重要的经济支柱。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市场、与海外主要市场接轨的规管制度、法治精神、资讯和资金的自由流通,都是香港作为亚洲时区首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

竞争力

11. 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下的机遇,配合国家的整体发展需要,在达致互惠双赢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原则下,发展为汇聚国内外资金及人才的国际融资、资产管理和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为达到这个目标,财政司司长将会制订具体方案,循以下方向发展:

(一) 强化香港的国际化市场,提升质素及竞争力,汇聚人才、吸引资金、金融机构

和产品;

(二) 强化香港作为国家推进资本帐目开放及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试验场的角色;

发展多元化人民币业务产品及服务;

(三) 利用「先行先试」模式,扩大香港与珠三角地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资金和

人才等各方面的双向流通;

(四) 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在境外首选的国际融资市场,提供上市集资、债券融资、国

际资产管理、对冲风险等服务,为内地企业走向国际扮演桥头堡的角色;以及

(五) 全面加强两地金融市场的联系,包括金融基建的连接及信息的交流。两地监管

机构加强合作,提升跨境资金流动的金融安全。

金融监管

12. 香港的金融市场自去年九月起饱受环球金融海啸冲击。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引发了迷你债券事件。至今,迷债和解方案已获绝大多数合资格迷债持有人所接受。金融市场亦已逐渐走出海啸的阴霾,踏上了复苏之路。我们会汲取经验,在制订金融监管政策时,进一步确立投资者保障及金融安全两大政策目标。

13. 在加强投资者保障方面,我们会就监管架构及整个投资产品的销售流程听取各方意见,务求从投资者教育、投资产品的审批、披露要求、销售手法、中介人的操守、金融纠纷调解机制等每一环节,加强保障投资者。有关措施,部分已经落实,部分正在或即将谘询公众。

14. 香港的监管制度向来稳健,在今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本地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出现系统性的问题。不过,二十国集团及国际监管组织,从这次危机汲取教训,已提出一系列加强监管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措施的建议。特区政府及有关监管机构会继续注视国际金融发展,配合本地市场需要,改善规管制度。

旅游业

15. 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我们积极与中央商讨便利内地旅客赴港的措施。今年四月实施便利深圳居民一年多次来港的「个人游」签注措施相当受欢迎,截至九月底已有约七十四万人次持这种新签注访港。

16. 亚太区的邮轮业深具发展潜力,我们正全速兴建位于启德的新邮轮码头,确保码头的首个泊位在二零一三年年中投入服务。同时,我们正全力吸引邮轮公司调派邮轮以香港为母港。自从内地旅行团乘坐以香港为母港的邮轮经香港到台湾旅游的措施推出后,多间主要邮轮公司已推出有关旅游产品,明年会有约二十班航程由香港出发,接载约三万名乘客前往台湾。

贸易及物流业

17. 政府高度重视贸易及物流业的持续发展。在本年一月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强调香港与内地的设施明确分工、布局合理和优势互补的重要性。我们会与内地紧密合作,以保持香港在环球供应链的领导地位。

18. 社会上已逐渐形成共识,认为香港的物流及贸易应逐步转向高价值货物及服务发展。我们在靠近货柜码头和机场的葵青区,物色了数幅长期用地,会由明年起逐步推出巿场,并形成一个物流群组。

19. 此外,支持物流业的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提高香港国际机场的处理能力。香港机场管理局将推行机场飞行区中场范围发展计划,提供额外的飞机停泊位及新的机场客运廊,尽量使用现有两条跑道的容量,将机场的处理能力增加至可应付二零二零年的空运需求。机场飞行区中场范围发展计划的初步研究将于明年完成。

专业服务

20. 香港的专业服务达到国际水平,并以高质素、高效率见称。香港与内地鼓励双方的专业机构互认专业资格,并通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安排》),促进本港专业服务进入内地市场。内地在《安排》下为香港专业服务界别提供多方面优惠,包括开放香港居民参加专业资格考试;简化实习要求;便利注册及执业;以及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

六项优势产业

21. 除四大支柱产业外,六项优势产业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现时六项优势产业中,私营企业整体上对本地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为百分之七至八左右,雇用约三十五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约百分之十。只要政府在政策上适当扶持,解决业界面临的发展障碍,这六项优势产业会踏上新台阶,推动香港走向知识型经济。

地尽其用

22. 过去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角色主要在于订立市场规则,营造公平开放的环境,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源,让有限的社会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能。在经济转型时,政府有责任检视原有的社会资源运用,是否能跟上新的经济结构,以免这些生产要素被锁在不合时宜的政策与旧经济结构里面。

23. 社会各界对发展六项优势产业普遍赞同,亦清晰明确地向政府反映,土地空间对产业发展相当重要。与此同时,亦有意见指出旧工业大厦有不少潜力,但基于现有制度和政策,这些珍贵资源未能地尽其用。

24. 因此,政府建议一篮子方案,释放过千幢旧工业大厦的潜力。为鼓励业主重建或改装旧工厦,我们会:

(一) 降低强制售卖非工业区的工厦作重建的门槛,方便业主整合业权;

(二) 容许「按实补价」,即业主只须按重建后的实际发展密度缴付土地补价;

(三) 若修订土地契约作重建的土地补价超过二千万元,业主可选择定息分五年分期

缴付;以及

(四) 若业主选择不重建而改装整幢旧工厦,只要符合楼龄要求和得到规划许可,政

府会免收更改土地用途的「豁免费用」。

上述第二、第三及第四项建议,只在明年四月一日起三年内有效,而获批准的重建项目须于五年内完成,整幢改装项目则须在三年内完成。

25. 上述措施经政府慎重考虑,顾及经济发展的需要,配合业主活化工业大厦并为其增值,创造社会新经济动力和就业机会,亦紧守「大市场、小政府」的理念,由市场去回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着「方便营商」的精神,地政总署会成立特别小组,负责处理有关重建或整幢改装工厦的申请。

教育产业

26. 发展教育产业的目标是巩固香港的区域教育枢纽地位,提升香港的竞争力,配合国家的未来发展。我们较早前公布的四幅全新土地,已分配给四个办学团体兴建国际学校。展望未来,我们会探讨可否容许内地高中学生来港修读课程,例如由可颁授学位的香港高等院校开办的短期课程,以及香港非公营学校的高中课程。

国际化

27. 近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令香港教育更国际化,在香港就读的非本地学生去年已达九千二百名,较前年上升百分之十六。我们会研究进一步放宽有关规定,例如逐步容许内地学生来港修读学位或以上程度的非本地课程。除了内地学生外,我们亦会鼓励本地高等院校在亚洲各地多作交流及推广。增加非本地学生人数会为本地学生提供更国际化的校园环境,令他们的视野更为广阔。

多元化

28. 香港现时共有三所颁授学位的自资高等院校,合共提供约九千个学额。我们认为自资高等教育有进一步发展空间,是教育产业重要的一环。我较早前宣布预留两幅市区土地,供有兴趣的办学团体开办自资学位课程。这两幅土地分别位于何文田和黄竹坑,预计可提供约

四千个学额。我们会继续物色其他合适土地,同时会善用新的活化工业大厦政策,供办学团体开办自资课程。我们会提供贷款,协助院校兴建校舍和配置设施。为此,我们建议将「开办课程贷款计划」的总承担额增加二十亿元。

29. 发展教育产业不单为香港迈向多元化、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奠下更坚实的基础,更可善用非政府的社会资源,为本地学生提供更多修读学位课程的机会。

制订长远策略

30. 鉴于内地和区内高等教育急速发展,我们必须检视香港高等教育的定位,制订长远发展策略。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已经开展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检讨,审视香港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角色、发展趋势、质素保证和研究策略,目标是明年向政府提交报告。

医疗产业

私家医院

31. 为发展医疗产业,我们会在今年年底推出四幅分别位于黄竹坑、将军澳、大埔及大屿山的土地,公开向市场征求竞投兴趣表达书,以发展私家医院,当中可提供中医服务。然后,我们会根据收集到的兴趣表达书,制订适当的批地安排。我们会确保批出土地的条件,可以鼓励创新、提升质素、增加收费的透明度,以及为市民提供优质的私营医疗服务。另外,我们亦会考虑使用公立医院内现有空置地方增设医疗设施。同时,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我们亦会方便私人土地改作医疗用途,并会密切注视市场及业界用地的需求,确保有合适的土地可供医疗产业发展。

加强培训医护人手

32. 在软件方面,我们会继续加强培训医护人手,亦会鼓励精英的培养及汇聚。我们已于今个学年分别增设七十个医科学位学额、四十个护理学位学额及五十个护理副学位课程学额;并会于下学年增设六十个护理学士学位课程高年级学额。另外,为增加护士人手供应及加强护士的专业培训,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已重开部分护士训练学校,并于本年度增设二百个注册护士及三百五十个登记护士培训学额。现时,医管局每年亦资助超过三百五十名护士参加护士衔接课程。

中医中药发展

33. 为推动中医中药发展,政府会尽快建立香港常用中药材的标准,在二零一二年把涵盖范围由目前的六十种药材增加至大约二百种药材。为提升香港中药检测的能力,我们会协助和促进市场设立检测实验室,我们亦会考虑吸纳更多内地知名中医来港参与临 教学及研究,促使香港成为中医中药走向国际化的平台。

检测和认证产业

34. 政府已在九月成立香港检测和认证局,该局成员来自检测业界、工商界、专业团体及相关公营机构。香港检测和认证局的首要工作,是为行业制订三年发展蓝图,其中一个重点是通过新的认证服务,促进中医中药发展,并协助香港成为区内的检测和认证中心。香港的检测和认证业,无论在专业水平、认受性和诚信方面,都深得用家称许。

35. 香港检测和认证局已在九月底召开第一次会议,并定下工作计划。该局将探讨一连串重要课题,包括创新科技署辖下的香港认可处如何配合行业发展、如何提升专业水平和增加

培训机会,以及如何在本港、内地及海外推广香港的检测和认证行业等。在制订行业发展蓝图的过程中,香港检测和认证局会充分考虑业界及相关团体的意见。我期望在明年初收到该局呈交的建议书。

环保产业

清洁生产伙伴计划

36. 去年,政府通过拨款九千三百万港元,与广东省共同展开为期五年的「清洁生产伙伴计划」。通过该计划,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联同百多家珠三角地区内的环境技术服务供应商,为区内的工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供专业服务。此外,伙伴计划能促进环保技术资讯交流,推广环保科技及服务,为本港环境技术服务供应商创造商机。业界对伙伴计划的反应良好,由去年四月计划推出至今年九月底,已批出了超过三百三十个资助项目。

37. 为配合广东省工业园区化的政策,以及向迁入园区的香港厂商提供技术支援,政府会扩大「清洁生产伙伴计划」,协助港商处理及减少污水排放,既可改善区域环境,又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38. 联合国制订了清洁发展机制,以鼓励科技转移和协助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约三分之一正在内地开展,当中涉及庞大的资金及科技转移。最近政府成功争取让符合资格的港资企业,在内地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都是港商可以争取的绿色商机。

政府环保采购

39. 我们致力推动环保采购,既可以保护环境,亦可以起示范作用,鼓励商界响应,带动环保产业在香港的发展。为了改善空气,政府在采购车辆时,会优先考虑符合环保节能标准的车辆,并已率先在今年采购十辆电动车。此外,政府亦逐步将传统交通灯更换为能源效益较高的发光二极管交通灯。在物料采购方面,政府亦不断扩大环保采购清单,目前已为六十多种政府部门常用的产品制订了环保规格,并会积极在采购程序中应用。我们亦会为部门制订进一步的环保采购指引,以推动环保采购政策。

创新科技产业

40. 政府力倡发展创新科技产业。企业在研发方面的开支,在二零零一年占本港总研发开支不足三成,至二零零七年已稳步上升至接近五成。为带动企业的科研文化,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长期合作,加强香港的科研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创造更多商机和职位,政府将拨款约二亿元推出「投资研发现金回赠计划」。该计划让参与「创新及科技基金」或与本港科研机构进行应用科研项目的企业,享有其投资额百分之十的现金回赠。我们会在计划实施三年后检讨成效。

文化及创意产业

41. 我在去年提出成立专责办公室,加速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香港」办公室已于今年六月成立,协调政府部门的工作。刚推出的「创意智优计划」,业界反应理想。

开拓内地市场

42. 内地庞大市场对香港的创意产业发展至为重要。通过《安排》,我们为本地创意产业打开内地市场。以电影业为例,自《安排》实施以来,内地已经逐步在发行电影(包括港产片及合拍片)、录像制品、经营戏院及后期制作等范畴,给予本港业界优惠。目前,香港电影业界享有合拍影片获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的优惠。合拍影片在过去几年无论在产量、规模以至票房等都有明显的增长和突破。例如,去年内地十大最高票房收入的电影中,便有六部由中港合拍。新一轮《安排》补充协议,对电影、出版及印刷、网络游戏等创意产业界别亦实行进一步的开放措施。我们会继续通过这个框架,与内地相关部门协商,协助本地业界拓展内地市场。

发展本地市场

43. 为发展本地文化市场,我们与文化艺术界及社区紧密合作,发展优质品牌艺术节目;透过新高中课程,在学校推广艺术;通过训练计划和实习机会,培育艺术人才及艺术行政人员。建设西九文化区,是我们促进文化发展、推动创意产业的重大项目。西九文化区落成后,将提供世界级设施及优质节目。我们已开展具体筹划工作,并举办大型公众参与活动,听取社会各界对西九文化区整体发展蓝图、设施及节目的意见。

区域合作

粤港合作

开拓珠三角市场

44. 政府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策略,是把握粤港合作的机遇,配合已推出的措施,以收即时功效。《规划纲要》已将粤港全面合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再加上广东省「先行先试」的政策地位,为优势产业开拓珠三角市场提供了极大的机遇。自我四月宣布研究发展优势产业后,政府和业界把握时机,积极争取这些产业在珠三角发展,尤其在教育及医疗产业方面,短短数月已见成效。

45. 在过去三十年,香港充分参与了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并成功将我们的经济模式由制造业转至服务业为主。国家下一个三十年的发展,关键在于推动服务业的发展,这亦为香港在珠三角地区的定位指出了清晰方向。

46.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明确表示「支持香港发展金融、物流、旅游、资讯等服务业,保持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的地位」。粤港澳三地正在多个重点领域加强合作。我们只要善用《规划纲要》所提供的框架平台,发挥香港的优势,一定可以丰富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让香港的服务业拓展庞大市场。

先行先试

47. 为把握这重要契机,粤港两地政府正共同编制「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把《规划纲要》的宏观政策转化为有利两地发展的具体措施。这亦会成为粤港合作的纲领文件,为争取与粤港有关的项目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我们亦会和粤澳共同编制「共建优质生活

圈」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专项规划,以提升三地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此外,《安排》补充协议五和补充协议六,为香港争取了一系列广东省「先行先试」措施。我们会继续积极推广,确保措施有效落实,并争取更多开放和便利措施。粤港合作日益频繁,为深化合作,我们会加强特区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的功能及编制,设立专责联系深圳的单位。

前海发展

48. 政府亦希望能通过参与深圳前海的发展,促进和提升香港本身的服务业,进一步推动长远经济发展,并对内地发展服务业作出贡献。

49. 在今年八月举行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上,香港和深圳已就前海的发展签订合作意向书。我们会继续积极在粤港合作及港深合作的架构下,与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共同研究如何可充分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优势,结合两地的力量,一起推进前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可行性。

加强港台交流

50. 因应两岸关系发展新形势,我们将按照《基本法》和「钱七条」,积极开展香港与台湾在经济、文化、民生等各方面的合作,中央政府亦鼓励及支持特区在这方面的工作。具体而言,我们将推进以下港台关系发展策略:

(一) 建立合作的框架 — 除推动双边商贸合作委员会开展工作外,我们会成立「港

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以推动与台方多范畴和多层次的交流;我们亦会考

虑在适当时候及以适当形式在台湾设立综合性办事机构,加强两地高层次交流。

(二) 对台展开经济范畴的双边合作 — 包括以服务业为主调,加强与台湾方面的经

济合作,以及在避免双重征税安排方面与台湾开展磋商,务求取得进展和成果。

(三) 在两岸三地金融、经贸、旅游等交往中担当积极角色 — 包括积极发挥香港在

两岸人民币结算业务中的作用;争取香港的旅行社能够在内地经营赴台的业务;

以及研究进一步发展两岸三地一程多站的航空及邮轮旅游。

丙、优质生活

进步发展观

51. 「进步发展观」是我的竞选纲领,现代经济发展与文化及环境保育密不可分。要发展知识型经济,必须汇聚人才,而只有多元活泼的文化及优质的生活环境,才可吸引全球人才来港创一番事业。

美化维港

52. 香港富活力、多姿多采的城市生活与维多利亚港息息相关。我在去年的施政报告提出美化维港海岸,发展局随即成立海港组统筹和规划优化海滨措施,并联同共建维港委员会凝聚社会各界对海滨愿景的共识。委员会在八月提交了详尽的建议书,胪列了维港两岸二十二个行动区的美化方案。这些建议既结合了地区人士意见,亦与海港商界论坛倡议的工作不谋而合。发展局会以建议书为蓝本,协调各相关决策局和部门,逐步落实各区的海滨美化工作。 保育中环

53. 在全球竞争中,各地政府都锐意发展新的金融区,兴建摩天大厦及商业中心。但我们在比拼硬件之余,也要比拼软件。中环是有文化历史、有独特性格的金融商业中心,我们要致力维护保存。

54. 曾几何时,每当谈及中环,我们只想到高楼大厦林立的商业中心;后来食肆纷纷在此开业,中环开始展现商业区以外的身分。我提出「进步发展观」,强调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保

育之间取得平衡,民间对政府推出的保育措施亦积极回应,肯定了我的看法 — 中环具有历史、人文、可持续发展的面貌,有待我们重新展露。

55. 中环新海滨用地和中区历史建筑,为保育中环提供契机。经全盘审视中环的未来发展后,我们以崭新概念提出一系列活化项目,为中环增添新的色彩:

(一) 中环码头用地 — 大幅降低发展密度,为市民大众开拓集消闲、休憩、文化于

一地的临海公共空间;

(二) 中环街市 — 将中环街市剔出勾地表,交由市区重建局全面保育和活化,既可

改善中区的空气质素,又可在闹市中创造一个难得的休闲点。活化后的中环街

市将会成为上班人士在日间的「城市绿洲」,以及市民和游客在晚上和周末的

新休闲去处;

(三) 中央书院遗址 — 社会对将中央书院活化成创意文化地标反应积极,政府已为

两座前警察宿舍制订复修计划,在未来数月会邀请有兴趣的团体或企业,提交

营办创意产业的建议书;

(四) 中区警署群 — 有关活化项目的优化设计接近完成,负责的香港赛马会已充分

考虑公众意见,政府短期内会联同赛马会公布和落实修订方案;

(五) 中区政府合署 — 建议保留具历史及建筑价值的中座和东座,当目前在该处办

公的决策局迁往添马舰新总部后,现址会转作律政司的办公室。至于文物价值

不高的西座,则建议拆卸重建,腾出空间作商业用途。在详细规划中,我们会

确保这一片由下亚厘毕道经炮台里通往商业区的低密度用地,能让公众人士享

用;

(六) 美利大厦 — 考虑到这座建筑物的特色和极佳的位置,建议把建筑物公开招标,

改装作酒店用途;以及

(七) 终审法院 — 我早前已公布,当立法会迁往添马舰新办公地点后,终审法院将

迁入现时的立法会大楼。终审法院所在、已列为古迹的法国传道会大楼会如何

保育,政府持开放态度,听取各方意见才作决定。

56. 整个保育中环的构想,以尊重中区的历史为大前提,在市民日益关心的环保、优质空间和有限的商业中心用地之间求取平衡。要善用中环宝贵的资产,必须做到吸引市民大众享用,因此在保育同时,须考虑产生人流及新的经济商业活力,这才符合「进步发展观」的目标。

57. 保育中环要取得更全面的效果,有赖中区其他业主的支持和配合,我很高兴香港圣公会正积极构思以兼顾保育和发展的概念,活化教会位于下亚厘毕道的建筑群。政府会以开放、互相尊重的态度听取意见,务求保存中环兼收并蓄的多元特质,彰显优质、文明的城市风貌。 改善行人环境

58. 为改善人流畅旺的商业区、购物区及悠闲区的行人环境,运输署已在今年三月,就铜锣湾及旺角两区的项目,聘请顾问展开研究,初步订出一些概念性的路线方案。构思中的铜锣湾行人隧道系统,会由维多利亚公园连接至跑马地附近,全长约一公里。旺角的计划将连

接现有行人天桥和区内的两个港铁站,再伸延至大角咀附近,全长约七百米。运输署现时正收集地区人士的意见,考虑各方面技术可行性,在年底前提出具体建议,谘询区议会及公众。

59. 为提高更完善的行人网络使用率及增添商业活力,铜锣湾的行人隧道系统会预留合适位置,连接港铁车站大堂及沿途大型商场,使行人隧道系统在设施水平、人流和管理上融入铜锣湾购物区。

树木管理

60. 今年六月,由政务司司长率领的专责小组就香港的绿化和树木管理工作提出了多项建议。发展局稍后会设立绿化及园境办事处和树木管理办事处,负责统筹工作;各执行部门亦会改善树木风险评估,加强人员培训,推动社区参与和推行公众教育,务求整合有关工作,确保在建设绿色家园的同时,也能保障公众安全。

优质生活圈

61. 去年我提出粤港两地共建「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得到中央及广东省政府的积极回应,并将建议纳入《规划纲要》,列为重点发展策略。我们会争取将这个策略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粤港两地政府在本年八月签署了环保合作协议,共同研究明年以后的减排方案,双方也将探讨循环再用物料的新合作模式。

低碳经济

62. 政府十分关注气候变化,因此去年展开了顾问研究,制订全面的策略及措施,应对气候变化。顾问研究预计可于明年年初完成。政府亦已承诺在二零三零年将能源强度自二零零

五年的水平降低至少四分之一。虽然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建基于低耗能的服务行业,但香港仍可透过采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效益,以减少碳排放。

63. 政府去年与国家能源局签订了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跟进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已于今年二月动工;两地能源企业亦正筹备在深圳合建液化天然气站。这两项工程预期在二零一三年竣工。此外,两地能源企业亦刚刚续签了二十年核电供电协议。落实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为香港提供更多清洁能源,对改善空气质素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大有帮助。此外,环境局已经开始与本地两家电力公司探讨,把本地使用天然气发电的比例,由现时的百分之二十八提升到百分之五十。

64. 我们推动社会各界进行建筑物碳审计及减排活动,去年已有超过一百家机构参加。至于在启德发展区设立的区域供冷系统,预计会于明年年初动工兴建。

65. 政府自推行建筑物能源效益资助计划以来,已收到超过八百份申请,反应热烈。下一步,我们会就强制实施《建筑物能源效益守则》,在年底前向立法会提交条例草案。

66. 悭电胆较同等照明效果的钨丝灯泡耗电量少七成。为鼓励市民以悭电胆取代钨丝灯泡,两家电力公司会向住宅用户派发悭电胆现金券。政府并会就逐步限制销售钨丝灯泡谘询公众。此外,政府计划在年内提出修订法例建议,推行第二阶段「强制性能源效益标签计划」。 推广电动车辆

67. 我们正研究推广电动车辆的策略和具体措施。环境局已与多家电动车辆制造商合作,预期在下个财政年度将有约二百辆电动车供应本港市场。政府亦会与两家电力公司合作,在

明年年底前推出电动车辆租赁计划。这两项计划得到落实后,香港将成为除日本以外,亚洲区内最广泛使用电动车的地区。

空气质素指标检讨

68. 政府有决心改善空气质素,保障公众健康,现正就空气质素指标检讨谘询公众,谘询期至本年十一月底。我们建议把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的空气质素指引,作为长期目标,并采纳世 制订的阶段性指标,逐步更新香港空气质素指标。建议的新空气质素指标十分严格,与其他先进国家如欧盟和美国等相若。政府会在谘询完结后,更新空气质素指标,并制订长远策略。为了达到新的空气质素指标,我们必须推行早前提出的十九项有关管制排放、交通管理、基建发展和规划及提高能源效益的措施。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业界和市民,都必须同心协力,全力参与。政务司司长会统筹这方面的工作。

固体废物管理

69. 在减少固体废物产生方面,继今年七月开展胶袋征费计划后,我们会在年底就推行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计划谘询公众。

70. 为妥善处理和处置大量固体废物,我们必须扩建堆填区和兴建采用先进焚化技术的综合废物管理设施。我们目前正在石鼓洲和屯门曾咀煤灰湖进行可行性研究及环境影响评估;预计于明年内决定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的选址。

71. 针对本港的厨余数量持续上升,我们会分期兴建回收中心以处理工商业厨余,再制成堆肥和生物气等有用资源。设施会于大屿山小蚝湾兴建,第一期预计于二零一五年前后启用。

72. 为进一步减少厨余和即弃饭盒,环境局会联同教育局邀请全港学校签署环保午膳约章,鼓励停用即弃餐盒和尽量采用集中分发模式,减少浪费食物。「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会提供资助,协助现有学校加装所需的基本设施,而新建校舍的标准设施亦会配合集中分发模式。 自然保育

地质公园

73. 香港的地质公园在地质和地貌上都很有特色和代表性。我很高兴宣布国土资源部已经批准香港地质公园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我们可通过国家地质公园网络,汲取经验,全面保护香港珍贵的地质地貌资源,增进市民对地球科学的认识,为绿色旅游活动增加新景点。 医疗改革

74. 医疗服务备受市民关注,政府会继续增加医疗卫生拨款,以改善服务。到二零一二年,医疗卫生开支会由原来占政府经常开支的百分之十五增加至百分之十七。

75. 政府已作出一系列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建议,为长期病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支援。我们亦会建立全港电子健康记录互通平台,以节省医疗开支、减少出错机会及加强保障病人健康。这个电子系统会与基层医疗服务改革起相辅相成的作用。

医疗融资

76. 为了应付人类猪型流感,我们推迟了医疗融资的谘询工作。总结医疗改革第一阶段谘询的意见,市民普遍认同政府有必要解决医疗融资问题,但对强制性的医疗融资方案则有所保留。

77. 我们正着手制订一个自愿参与的辅助融资方案,并计划在明年谘询公众。这个方案会包含保险及储蓄成分。政府会加以规范及监管,并会动用为推动医疗改革预留的五百亿元拨备,提供资助及诱因,令有能力负担的市民,特别是已有医疗保险保障的人士,可以有更多私营服务的选择。新方案会减轻公营系统的负担,加强医疗系统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我们会研究加强公营医疗的安全网,为需要成本高昂的药物及治疗的病人提供更佳保障。 防疫抗疫

78. 政府一直密切注视人类猪型流感的传播,监察病毒有否变种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会继续领导紧急应变督导委员会,统领各部门采取应变措施。

79. 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在抗疫初期延迟了病毒的扩散,而暑假前的停课安排亦减低了病毒在学生之间传播的速度。现时人类猪型流感已成为本港主要流感病毒,大部分患者的流感征状轻微。不过,冬季流感高峰期即将来临,我们要保持警觉,不能掉以轻心。

80. 政府防控一般季节性流感及人类猪型流感的策略,有三个目标。第一是保障全体市民的公共健康。第二是减低感染人数及减慢疾病传播速度。第三是减少受感染人士出现并发症。为此,我们会在本月开始,为高风险组别人士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我们亦已开始为长者及幼童提供肺炎球菌疫苗注射,以减少流感并发症的出现。今年稍后,亦会为高危组别人士注射人类猪型流感疫苗。

丁、进步社会

81. 社会进步,不只限于物质生活丰裕,同时更体现于其核心价值,包括爱心、关怀、互助、履行公民责任和维护传统价值。

家庭价值

82. 不少社会问题,包括青少年吸毒、卖淫、疏忽照顾老人及幼童等现象,都与家庭有关。家庭关系良好,各种社会问题也会相应减少。我会要求家庭议会就以上的社会问题作重点讨论研究,从家庭层面着眼,建议缓解问题的新政策方案。家庭议会将开展全港「开心家庭运动」,包括联络相关人士和团体,设立跨界别的互动资讯平台及支援网络,宣扬家庭核心价值。

抗毒政策

83. 鉴于青少年吸毒问题迫在眉睫,我已动员社会上下,发起全民抗毒运动,各尽其力,关怀、爱护、支持我们的青少年。各界人士积极回应,令人鼓舞。在民政事务总署倡导下,全港十八区开展了「反青少年吸毒社区计划」,结合社会和地区力量,协助处于边缘和曾吸毒的青少年建立积极人生观,并为他们安排师友,成为生活上的向导。

84. 为了营造无毒校园文化,巩固绝大多数洁身自爱的学生远离毒品的决心,同时及早帮助吸毒的学生戒毒,我们会在年底推出大埔区校园验毒试行计划。我感谢社会各界支持与认真讨论,提出不少完善计划的建议。校园验毒试行后,我们会总结经验,考虑在其他学校广泛推行。

85. 为增加有效验毒工具,政府化验所会先行引入头发验毒,然后把技术转移予业界。

86. 对误堕毒海的青少年,我们会提供更多康复设施,并正与禁毒机构紧密联系,制订有效的新服务模式和疗程。我们稍后会请各方提出建议。

87. 验毒只是抗毒运动其中一个环节,政府各部门会上下一心,在教育宣传、戒毒康复、立法执法、对外合作和实证研究等多方面互相配合,全面抗毒。我们正与内地公安部门合作,协力打击跨境吸毒及贩毒。

社会流动

88. 青少年迷失方向,除了个人因素外,亦与社会大环境有关。香港在六七十年代充满社会流动机会,只要努力,总有出头天。今天经济发展日益成熟,社会流动机会亦趋于制度化,学历成为个人能否进身中产的关键,这对不少青少年造成沉重压力,在正规教育或公开考试遇到挫折的一群,更加感到无奈和郁闷。我理解香港青少年的压力与无奈,香港社会竞争激烈,由学前教育开始,不少父母已细心为子女安排,希望子女通过教育向上流动。这种竞争的压力,由小学开始持续到中学及大学。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少年能否考入大学或入读所选择的学系,似乎决定了他往后三四十年要走的路,他们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89. 政府推行多项教育改革,包括今年实施新高中和高等教育学制,减少了一个公开考试。多元化的新高中课程亦发掘同学的不同潜能,配合社会多元化需要。香港发展文化及创意产业,也需要知识广博和灵活变通的人才。正规教育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培养他们日后不断学习的能力。政府会不断提供在职进修机会,青年人投身工作后,可继续通过进修增长知识与技能,更容易转换工作及发展个人兴趣,这样才符合知识型经济的人才需要。我提出发展

文化及创意产业,亦为对正规教育缺乏兴趣的青少年提供另类机会。青年人如能善用他们的优势,可以凭创意成就一番事业。

90. 要帮助青年人面对学制转变和知识型经济的发展,家长也需要调整培育子女的态度和方法。家长应与子女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他们的兴趣、能力和需要,鼓励他们多元化发展,并应对子女抱有合理的期望。在家庭的鼓励和支持下,年青一代更能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有信心为自己定下未来发展的路向。

青少年发展

91. 家庭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核心,政府会通过家庭议会和青年事务委员会的协作,全面培养他们身心健康和面对挑战的能力。我们会引导青少年建立积极人生观,履行公民责任。青年事务委员会和青年组织,会以多种形式开展道德教育,并且通过文化艺术、体育康乐等活动,帮助青少年尽展潜能。我们亦会增加对青少年制服团体的支援。

互联网学习

92. 身处数码年代,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和电子工具学习愈趋普遍。为减少数码鸿沟造成学习质素差异,财政司司长将会协调有关政策局研究,善用民、商、官协作,为有需要学生提供更方便合宜的互联网学习机会。

体育发展

93. 今年十二月,香港将主办第五届东亚运动会。这是香港首次主办多项目的大型体育盛事,届时世界级的运动员将前来参赛。我们的顶尖运动员,经过艰苦训练,将可在香港观众面前尽显光芒。

94. 东亚运动会要成功,有赖全港市民全情投入,共同「创造传奇一刻」。在市民参与方面,约五百所学校、四十万名教师、学生及家长已参与学校火炬接力。已有六千人登记为义工,协助各项比赛的进行,并接待访客及观众。香港的工商界亦已承诺赞助超过一亿元,用来组织这项体育盛事。

95. 这项盛事有助促进香港长远的体育发展,并会为运动员及其他有志投身体育事业者带来更多机会,亦可在社会上提倡健康生活。

长者服务

96. 家是我们最熟悉和最有感情的地方,大部分长者都希望留在家中安老。长者需要家人的关怀和邻里的支持,政府的政策是鼓励长者居家安老。

院舍服务

97. 对于因为身体状况及家庭问题等原因而未能居家安老的长者,院舍照顾服务十分重要。我们明白人口老化会令资助安老宿位的需求大增,特别是需要更多可提供护养照顾的宿位。政府会采取崭新的模式,多管齐下,加快供应护养和持续照顾的资助安老宿位。新措施包括 :

(一) 将现有资助合约安老院舍内护养院宿位的比率由百分之五十大幅提高至百分之

九十;

(二) 首度向自负盈亏的护养院及护理安老院购买空置宿位;以及

(三) 充分利用现时资助安老院舍的空间,提供更多持续照顾宿位。

98. 这些措施可于未来五年大幅增加这类资助安老宿位的数目。我们会继续兴建新的安老院舍,未来三年内将有五所新建合约院舍投入服务,提供更多资助宿位。

99. 资助安老宿位的供应固然重要,但院舍的服务质素也不容忽视。我们将推行试验计划,为安老院舍提供到院药剂师服务,以提升院舍员工的药物管理知识和能力。

居家安老

100. 此外,政府会继续投放资源支援居家安老的长者,包括在未来两年于需求较殷切的地区,增加资助长者日间护理服务的名额,以及扩展「护老培训地区计划」,从地区及邻舍层面着手,加强对护老者的支援。我们会研究如何改善现时为长者提供的家居照顾服务,鼓励更多机构以社会企业方式,提供这类服务。

积极乐颐年

101. 除了加强照顾长者的服务外,我们亦一直致力促进长者的身心健康。政府已拨款成立「长者学苑发展基金」,全面发展「长者学苑」课程和学制,并会通过崭新的长者专门网站,提供一站式资讯服务,让长者通过互联网不断学习,扩阔生活空间,活出丰盛人生。 康复服务

残疾人士

102. 政府康复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各种康复服务,让残疾人士与家人和照顾者共享愉快和谐的社区生活。

103. 自今年一月至今,我们已设立共十六个地区支援中心,为居家的残疾人士及其家人提供一站式服务。

104. 我们会增加资助宿位,并继续协助非政府机构发展自负盈亏的院舍,以及推出「残疾人士院舍买位先导计划」,以缩短轮候时间,鼓励市场为残疾人士提供更多服务选择。我们亦会向立法会提交条例草案,实施发牌制度,使院舍服务质素达到应有水平。此外,我们会增加日间训练和职业康复服务名额,提升残疾人士的就业能力,也会为残疾儿童增加学前康复服务名额。

105. 因应资助院舍内的智障人士老龄化,我们会加强为年长院友提供物理治疗和护理等支援,协助他们维持身体机能和健康。

精神健康

106. 近期精神病康复者的社区支援引起社会人士关注。为加强在社区层面对精神病患者的支援,医管局会在下年度于个别地区试行个案管理计划,为严重精神病患者提供持续和个人化的深入社区支援。若计划成功,服务会在随后三年逐步扩展至全港。

107. 医管局会促进精神科专科门诊和基层医疗的协作。专科门诊诊所会加强一般精神病的评估服务,集中照料有复杂需要的病人,及早把病情较轻者转介至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继续跟进,并支援他们为这类病人提供综合精神健康护理。

108. 今年三月我们在天水围成立首个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我们将重整社区精神健康支援服务,在全港十八区增设同类中心,并因应医管局个案管理计划的推行步伐,在各区的中心加强为严重精神病患者提供服务。同时,医务社工的人手亦会增加。

支援家庭暴力受害人

109. 我们过去数年已增拨资源,为家庭暴力受害人及有需要的家庭提供预防和支援服务,明年会推出新计划,为受害人提供情绪支援,以及有关法律程序和社区服务的资讯。 社会企业

110. 在政府、商界和公益机构三方努力下,社会企业为弱势社群带来就业机会,也推动了关怀文化。我很高兴看到民间自发成立了社企的组织,例如香港社会企业总会和社会创业论坛,以交流经验和促进社企之间的合作。民政事务局局长将成立社会企业谘询委员会,就进一步推动社企发展向政府提供意见。我们会促进跨界别合作,鼓励更多管理人才参与师友计划,以及为社企营办者与商业机构和专业人士配对。我们会鼓励大专院校参与培育社会企业家,亦会继续与社会各界推广社企的发展。

支援求职人士

111. 为支援求职人士,政府将在天水围以先导形式成立「一站式就业及培训中心」,整合由不同机构提供的服务。我们将试行向非政府机构借出搜寻终端机,连接劳工处庞大的雇主网络和职位空缺资料库,以协助偏远地区人士就业。我们也会试行利用短讯服务,向在劳工处登记的求职人士发放职位空缺及招聘活动资讯。劳工处今年二月成立饮食业招聘中心,效果理想,将于明年年中成立零售业招聘中心。

戊、民主与管治

政制发展

112.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我提交的报告后,决定香港在二零一七年可以实行行政长官普选,在二零二零年可以实行立法会全部议员普选,并对修订二零一二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两个产生办法的有关问题作了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不仅为香港未来的政制发展订下了明确的时间表,同时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决定是我们处理香港未来政制发展问题所必须遵循的宪制性规定。对此,我相信社会各界都是认同的。 113. 根据二零零七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本届政府需要对二零一二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作出修订。我们准备在下月就这个问题开始进行广泛公众谘询。政府将以包容、开放的精神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向立法会提交有关法案。我们希望最终形成的法案能在立法会获得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以便推动香港政制的民主发展。 公务员薪酬调整及职系架构检讨

114. 公务员是香港良好管治的中坚队伍。在过去几个月,高层薪金级别或以上的公务员减薪,以及政府跟进三份职系架构检讨报告书的事宜,尤其是纪律部队职系架构检讨,受到社会关注。行政会议对上述检讨会作出通盘考虑,包括市民大众的看法,并在善用公帑的原则下,厘定一个客观平衡、合理合情的方案。

115. 公务员争取更佳的薪酬福利是可以理解的,我相信公务员团体在争取过程中,必定会顾及服务市民和维持社会有效运作的使命,继续通过现有的协商渠道,与管方保持沟通。

国民教育

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国庆刚刚过去,我们举办了众多的庆祝和教育活动,让市民分享喜悦,并进一步了解国家的现况。

117. 推行国民教育,任重而道远,政府一向不遗余力。我们会加强中小学各学习领域中的中国元素,组织学生参加配合国民教育课程的内地交流活动,将学习经历结合课程宗旨和内容,从而达到深化国民教育的目标。

118. 去年,我们投放额外资源,推动国民教育,各项工作已逐一开展。在政府的推动下,「薪火相传」国民教育平台已在年初成立,在本学年政府会资助三万七千名学生参与各项内地交流计划。我们亦透过这平台与志愿团体紧密合作,协调四十五项由非政府机构组织的交流活动,估计有超过二万名学生受惠。同时,国民教育亦列为「优质教育基金」的优先主题。今年,基金拨款资助多项活动,包括加强国民教育学习成效的计划,以及内地考察团等。

己、结语

119. 主席,我作为第三任行政长官,任期已接近一半。我在二零零七年提出的基建工程及重要政策,大都按计划落实。预计今年年底将有两项大型工程上马,包括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西九文化区的设计工作亦正展开。此外,启德邮轮码头的前期工程已经开始;港铁西港岛线亦已在本年七月动工,可望于二零一四年落成启用。

120. 在重要政策方面,小班教学如期实行,今年已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公营小学由小一开始实施小班教学。《最低工资条例草案》已于今年七月提交立法会。环保工作也有重大进展,建立绿色大珠三角,已列为粤港两地的共同目标。而文物保育措施也得到各界积极回应,首批六座历史建筑的活化工作已陆续展开。因流感疫情威胁而推迟的医疗融资谘询工作会再度展开。在过去一年,我们解决了《竞争条例草案》中主要的政策、法律和技术等问题,以期在本立法年度内提交立法会。

审时度势

121. 回归后,亚洲金融风暴引发了经济衰退,在曙光初现之际,却爆发沙士疫症,令香港再受重创。其后经济复苏,我们经历了数年的景气,通胀又再出现。正当政府准备全力对抗通胀,去年年底金融海啸令各国陷入衰退危机。我深深感受到十多年来市民所受的折腾。不少市民在经济衰退影响下工资下调,而公务员也要减薪与市民共渡时艰。

122. 经历了金融海啸,我更加体会到政府施政要审时度势,迅速应变,体察民情。在变动的时代,政府与各界更要保持紧密沟通,适时检视公共政策。既要维持政策稳定和可以预测,

同时也要确保政策有足够弹性,可以应付急剧变动的形势。政府订下目标及原则后,便要走入社会,听取意见,改善具体执行细节。

治本之道

123. 香港作为「城市经济体」,要解决就业及贫穷问题,仍要依靠经济增长,共同创富。若要维持以福利为主的纾困措施,必须大幅调整税制,提高税率,我相信市民不会认同这个做法。群策群力推动产业发展,才是治本之道。

124. 我提出发展六项优势产业,得到广泛认同,正是金融海啸引发社会反思,明白到经济不能单靠金融业,而是要走向多元化。

合作时代

125. 六项优势产业要有成效,不能靠政府单打独斗,必须有社会大众及业界的参与,有关政策的讨论要有高透明度,也要破除将官商合作视为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的片面看法,官商民衷诚合作,将提高优势产业的成功机会。

优势所在

126. 香港与珠三角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有人担心这种发展会令香港不再独特,亦有人担心内地城市高速发展带来新的竞争,香港会被边缘化。只有认清香港的优越所在,才能释除这些忧虑。我们有完善的法治、资讯自由及广泛的国际网络,在「一国两制」下有更多机会充分发挥优势。知识型经济讲求「品牌」,香港本身已经是「品牌」,代表高水平的专业标准,充满创意的企业及灵活应变的管理头脑。这些软实力加起来就是香港的无形资产,使我们无惧竞争。

 策创新天

127. 香港是移民城市,上一代来这里寻找新生活,八十年代不少人移居外地,回归后又再回流,为的就是一个安居乐业之所。今天香港人热爱这个地方,不只是因为「搵到食」,而是大家都喜欢香港的生活。无论来自内地或外国的人士,我们都欢迎他们来工作、定居、干一番事业。因为这里是多元进步、自由文明的社会,也是独特的国际都会。

128. 所有扎根香港的人,要用更广阔的视野,望向更远的未来。未来十年香港将更快、更全面与珠三角融合,在经济、文化、社会层面都进入新时代。我们毋须为新的竞争格局而焦虑,只要做好准备,发挥香港人的开拓精神,放开怀抱,群策群力,定能创出新天地。

41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