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写手:从网络到纸媒

按:中国已成世界第一网络大国,网民两亿多。网络造就了自由的空间,人人都是写作者。除去只打游戏和潜水的普通网友,活跃发帖和写博的有多少呢?能被贴上网络文学青年的有多少呢?估计有数千万。而这其中,能从网络转到纸质媒体的又有多少呢?有人估计顶多百万。人人都有写作的自由,人人都有表达的空间,虽然还有很多限制,但土壤已成熟,种子已播下,大师正在其中。今特搜集几篇关于网络写手的文章,以资记录网络成长。

网络写手,你了解多少?

作者: soho 来源: 网上SOHO创业 日期: 2006-5-20,20:10

但凡是靠写东西在网络圈里混的,我们大可都归到网络写手的行列中来,具体考究一下,网络是信息技术的意思,写手嘛!就是写手啦,也没什么好解释的。

网络是一个范围很广概念,单从写作的方面延伸,就包括评论,教程,硬件等诸多方面的东西,至于教程,硬件虽然内容偏于单一,但技术要求也是蛮高的,不容小觑。不过这里说的网络写手我们倒想把他们抛除在外,而单从评论一族入手,即网络评论。

象网络一样,评论的范围也是泛泛而言的,很难具体的拿出一个尺度来。下面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帮大家理理头绪,如果你俨然就是其中的一位,那更不要错过了,说不定还能找点灵感出来。

其一:从所谓的知名度而言

知名度是一个潜在的衡量网络写手在圈里分量的综合指标,比如黑通社的四大杀手,随便提出来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所谓的知名度的体现,根据各自知名度的高低差异,网络写手可以按照一个等级图排列下来,依次为:

1:普通网友

普通网友的特点体现在“普通”两个字上,他们多是些刚刚涉入网络圈的小人物,主要的活动就是隔三岔五的到各大网络论坛里转转,忙来偷闲也偶尔写点鸡毛蒜皮的小东西,虽然不是很入眼,但也活的有滋有味,不容忽视。

普通网友算得上网络写手里倍受冷落的一种,即便是在坛子里发个帖子什么的,也很少见到有一呼百应的局面,无人问津是常有的事,因此“孤芳自赏”应该是他们能够继续下去的热情能源。如果单从写作的目的而言,确切点他们不在网络写手之列,不过这可是所有网络写手的必由之路,没有谁一出来就特牛B!

2:知名网友

知名网友最大的本事就是泡坛子的工夫了,无论是新浪的网络业界论坛,还是斗牛士,千龙茶房这些专业的网络写手集聚地,都能看到他们来回晃动的身影,对发帖子情有独钟的“灌水大侠”们的第一任务就是活跃论坛的气氛,时不时的找点乐子,批批这个,说说那个,什么地方都能混个脸熟。

正因为出名,因此他们的帖子往往能积聚超高的点击量,回复的次数也是多的惊人,象倒立的三角形一样蔚为壮观,许多网络论坛的现任版本应该都在可数之列,不过与前面的普通网友性格相似,不论在坛子里何其张狂,他们很少出来正经八背的写篇大作,或者是不屑于此吧,也正因为这个,任他们的个人知名度很高,在网络写手里也算不得大人物。用唐僧安慰孙悟空的语气,“你不写一篇我们怎么知道呢!”

3:专栏作者

从网友到作者的跳变应该网络写手的一个质变过程,可怜的是现在许多坛子为了吹捧自己,吸引写手们参与进来动辄以专栏称之,因此一时间网络上专栏满天飞的境况也就不用说了。

实现转变依笔者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心理上的转化,你不能单纯为了泡坛子而去泡坛子,因为你是一个作者,专职的作者就更不用说了,写作是你的目的,甚至是你本身价值的体现,写不出好东西你就是失败的,自卑的!

其次,除了在各大网络论坛搞好关系外,你应该正式出山了,也就是由原来的散兵游勇变成正规军了,抛除认识很多不错的朋友外,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之中产生一种总体效应,也就是其他网友对你网上行为的一种看法,而不似以前那样来的随便,无拘无束。同时和编辑们接触,打交道的机会也多了,其实作者编辑之间本来就有着种很微妙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食物链来表示,不管是哪一个环节发生断裂,你都吃不消,因此你必须尽力维护这样的关系。

很重要的一点,作为一个专业作者你应该有意识,有目的的留意网络圈里发生的很多或大或小的新闻事件,以便从中找到不错的亮点,而不是象一个普通新闻阅读者那样只是看表面的东西。换句话说,每天浏览网络新闻,看其他作者的评论内容是你的必修课,这些都将作为你写作的观点“素材”被参考进去,或多或少的体现出来,当然自己的特色,观点还是很重要的!

4:专栏名家

有很多人喜欢给自己加一个“XX家”的名号,就好象以前的作家一样,这样才觉得体面一些,有种“鸡犬升天”的感觉。记得以前许多网络文学的作者们,弃网络作家的称号如草芥,而对网络写手宠爱有嘉,从中不难看出这个“家”字不是一朝一夕能承担的起的。

那么网络写手里“家”字辈的大手笔们又是如何呢?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必须通晓互联网相关的诸多方面的知识,金融,经济,管理等等都在其中,当你写东西特别多了以后,是不是有种驾轻就熟,随欲而发的感觉,但是往往触及某个观点时又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因为互联网同许多看似以外的东西都是息息相关的,深层的回归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感觉到了这些,并在努力的学习以改善它,恭喜!你已经开始上路了!

5:网络分析师

首先声明一下,“网络分析师”这个概念本身可能并不存在,是笔者自行杜撰出来的。单是从词义上考虑,谁都知道分析和评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评论总是少不了就事论事的嫌疑,而分析则要求深入骨髓的剖析!

在网络写手里,有两类人可以称得上分析师的,一种是专业的互联网产业研究人员,如互联网实验室的方兴东博士,互联网周刊的姜奇平大师,胡泳先生等等。再有一类就是在网络圈里摸爬滚打满身都是经验的实践者们,如新浪王志东的“志东品网”,8848王峻涛的“老榕言商”,时代财富的张静君,可以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活脱脱的“产品”说明!当然把他们扔到网络写手的队列里似乎不太恰当。

其二:除了所谓的知名度,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风格稍加区分一下

其实有一个问题,相信大家在许多坛子里都见到过,或许也讨论过,那就是什么样的文章更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潜在的东西就是一个风格问题,以此来看我们可以将网络写手从一个另类角度诠释一下:

1:幽默调侃类

戏谑类的话题,加上调侃式的写作风格,往往能令所写颇具趣味,即使是很枯燥的内容,再加上一个出格些,较有新意的名称,高点击量可见一斑。如关于网恋的老话题,用这种形式来表达显然能达到老树开花,久谈不厌的效果。或许是由于他们风格所致,天生不善表达深远的意境,即便是作者用心良苦能够悟其寓意者也在少数,这样造成了许多人对该类风格文章的一种误解,不可否认其间确也不乏粗制滥造,纯粹无聊的话题。

2:严肃类

除了前面的调侃类,剩下的应该就是一本正经做学问的了,在这点上,姜奇平的写作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深得古板里的精髓要旨,能够一口气读完的一定定力不浅,起码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举个例子,把姜大师的作品拿到坛子里,点击数寥寥是稀松平常的事,由此看严肃类的网络评论天生是个“缺眼球”的角色,得不到关爱,不一而足,与此类似者多矣!然而不能忽略的是抛开极少注意力的外衣,严肃类网评的价值不可低估!

对一个网络写手而言,学会用多种风格来表达同样的观点是很必要的,风趣之余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渲染效果,严肃之外添加点幽默的论调,除了使文章陡然生动外,还能调整作者的写作疲劳,于此表现颇佳的当属“网络方言”,不难看出两种风格没有抵触的矛盾,而应该是相互渗透的。

理解了这些,窘异的人气表现也就没什么争论的价值了,网络写手,你现在知道了吧!

网络写手的困境

作者:牧二

网络写手包括那些从事纸媒创作或者其它文艺工作偶尔上网搏客的,因为他(她)们面临的是另类困境,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这里的所谓网络写手,特指那些以其它行业谋生同时追逐文学梦想的特殊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怀抱着步入纸媒文学“圣坛”的梦想开始创作苦旅的。但是,狭隘的纸媒文学本身正在遭受“颓势”的困扰与禁制,无法容纳众多良莠不齐的文学新军。于是,他们转而投入网络文学怀抱,开始直接面对网络文学温情而冷酷的竞争。

国内网络文学兴起的时日尚短,但是,先发文学网站已经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有的沿袭着纸媒文学的官僚主义品质,如《中国作家网》之类,继续以高门槛把绝大多数写手拒之门外。有的反其道而行之,广纳宾客,不分良莠,表现出极端的温情,如《小说阅读网》之类。少数网站则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集温情与冷酷于一体的竞争模式。比如《子归》,它是面向所有写手的,任何人都可以在“文学论坛”发帖,只要不怕寒碜自己;同时,它又建立了一整套逐级向上的阶梯,即由“文学论坛”而“原创空间”而“网站首页”而“推荐阅读”直至网站纸媒文学专辑。显然,这象足了一架平地而起直达“天宫”的天梯,所有写手都可以在这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直到实现自己步入纸媒文坛的梦想。但是,这架天梯表面平坦而开阔,实则充满矛盾与困扰,稍有不慎,即刻陷入危机。

首先是纸媒文学与网络文学的深刻矛盾。纸媒文学始终受着传统的教化或者启蒙观念的影响,抑或还履行着为政府传声的义务。鉴于文学商品化趋势的影响,或许确实也在考虑着读者的胃口,但是,这种思考主要停留在臆测层面,比如编辑们感到某类题材或样式可能畅销,便选择甚至指导作家们写作某类题材或样式,与读者的实际需要比如对民主与自由呼声的需要往往相差甚远。作家们编辑们也可能感觉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但是,他们却无法真正突破这种形而上的限制。因为这种限制是由纸媒的传递与反馈方式决定的。与此相反,网络文学的优势在于,写手是直接面对管理者编辑与读者的,能够迅速得到反馈信息。因此,他们更容易了解管理者编辑尤其是读者的需要,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适时把自己的写作纳入读者的“菜单”。于是,他们陷入了第一个困境:迎合了读者尤其是网络读者的需要,却忽视了决定他最终能否进入纸媒文坛的编辑们的取舍原则。目前,很多网站产生了很多既符合读者胃口又确实具备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并被提交到了纸媒文学编辑部的办公桌上,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最终都遭到了否决,原因即基于这一深刻矛盾。个别写手可能也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不停地调试着,摇摆着,自以为可以兼顾,却忘记了脚踏两条船难免撕裂的危险。其实,他们还忘记了另外一种危险:倘真有一天成功地登上了“天梯”的顶端,他还是面临起步时同样的问题,如何与纸媒文学接轨并为纸媒文坛所接纳;甚至比起步时更甚,因为他们已经升到了天堂,而纸媒文坛呢?还陷在主观臆测与武断的烂泥里不能自拔呢。

其次是写作与生活的深刻矛盾。写作不能谋生,在网络文学诞生之前,所有文学爱好者也面临这一矛盾,但是,两者间的冲突远没有网络写手身上所表现的那样激烈。众所周知,现在绝大多数网站尤其是纯文学网站都是非营利性质的,其本身也面临着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不可能为网络写手甚至不可能为管理者与编辑们提供任何形式的物质回报。这种情况逼使网站竭尽所能以一系列名誉与温情性质的奖励措施吸引广大写手,甚至吸纳其中的优秀写手无偿担任网站管理者与编辑工作。于是,这些写手被牢牢地捆绑在现实职业与虚拟或实习性职业两驾战车上,比糖之于蚂蚁的吸引更为牢固。因为它所提供的一切似乎都更符合写手们的需要。比如相对自由的发稿与回复权力,比如适时和读者直接交流的机会,比如经常可以得到的成就的喜悦,比如卷入某场论争所获得的锻炼机会与快感(这可能是大多数纸媒作家终身都无法得到的特殊享受),比如升迁(专栏写作、编辑或管理者),比如特为自己举办的生日PT……等等。但是,得到这一切,必须付出一件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时间。于是,绝大多数写手都无意间逐步把自己生命中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上网上――在网上写作,在网上工作,在网上娱乐,在网上交际应酬,在网上论争,在网上学习,在网上喜,在网上忧,在网上怒,在网上愁,在网上拚搏。这种状况对写手的危害不只在减少了写作与思考时间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它迫使写手缩减了现实生活的时间,当然,也就缩减了写手体察现实生活的宽度与深度。因此,网络写手也许感受不到创作源泉枯竭的危险,甚至感到自己永远有东西可写(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网络本身已经构成了一个虚拟社会,且矛盾斗争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激烈),但是,他的写作势必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此外,把很多时间用在网上,也势必加剧生活的紧张感,使写手对生活的负面感受增强。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学正在成为生活负面感受的催发剂。而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品呢?越来越可能是散发着浓郁的消极颓废气息的面包。

其三是论辩与思考之间的矛盾。按常理讲,能够经常参与论辩,是思想受到激发进而走向成熟的难得机遇。绝大多数写手都会这么想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网络论争不是以文章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即时跟帖形式进行。这就决定了写手在论辩过程中很少有时间进行冷静的思考。笔者曾经在《子归》见识过几场论争,为时都只有两到三天,但是,就是在这两到三天时间里,每张主帖后面的跟帖都在以疯狂的速度增加着。无须统计数据或者透视镜就可以想见,在这两三天时间里,论争双方完全可能不是在用脑思考,而是用眼睛与手在机械地操作着。更可怕的是,经历过这种事件之后,写手可能感觉自己写起东西来很便当,并逐步养成一种便当操作的习惯,但是,这种便当后面可能潜藏着深刻的肤浅。其实,其它写手也面临同样问题:缺乏深入思考,难以做到厚积而薄发,再加上缺少对文章进行必要的修改,帖出来的东西也许是最具真情实感的,却难有保留和更广范围的传播价值。

其四是生活语言与网络语言之间的矛盾。网络语言实际包含书面语言生活语言和网络语言三大类别,与纸媒文学的区别在第三类。这是一种随计算机运用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对于熟悉这类语言的网络读者来说,它们也许比书面语言甚至生活语言更形象更生动更贴切,但是对纸媒读者来说,它们只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符号。网络写手在网络上生活写作,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在有意识地运用甚至创造着,这样势必进一步拉大与纸媒文学读者包括编者之间的距离。

其五是匿名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在现代社会奢谈道德似乎不合时宜,因为每一种传统的道德都已经遭到了实质性的抛弃,无论匿名与否。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人本身已经不再需要道德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现代人崇尚个性自由,这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对个性自由的尊重。因此,我们所面临的实质上是这样一种现实:我们必须建立一种适应现实生活环境的新的道德。它与传统道德的主要区别可能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它必须源自我们内心的实际需要不是源自一般性的社会需要;其二,它必须是与我们的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联而不是相互分离的;其三,它不应该是强加的规范而应该是一种由我们的内心把握的与时俱化的规律。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实际上面临着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即建立一种能够涵盖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新的哲学体系。

网络写手面临的困扰远不止这些,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是步入纸媒文坛的梦想与混迹网络文坛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从人才的角度看,他们是逐步被网络文坛认可而很难被纸媒文坛认可的介于“材不与材”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同时受到现实职业、网络文坛和纸媒文坛三股力量的牵扯,真正的出路也许正如庄子所言:乘道德而浮游。可是,那种可以使之超越于三种牵扯的道德力量在哪儿呢?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网络文坛和纸媒文坛一样成为营利性的机构,那么,逐步成长起来的网络写手也就自然地成了新文坛的中坚。可是,这一良好的愿望能否真正实现呢?国内现在其实已经有了营利性的大型文学网站――《龙源期刊网》。笔者一直是它的积极投稿者与阅读者,交钱看了一些别人的文章,自己却没有得到分毫稿费收入。它所暴露的问题亦不在本文讨论之列,顺便提一提,只是帮助朋友们加深对我们的困境的认识罢了。

2006年3月23日于罗家山

网络写手:心态就像群众演员

2005年01月10日02时45分 来源:北京晨报

写手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名词,如果是专门为网络写稿的,就叫网络写手。在互联网时代,市场化媒体与写手的互动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他们之间的互相需要可以说已经到了“缺了对方无法生存”的程度。

写手身份 期待成名的“网漂”族

上海某出版公司负责人杨葵说:“那些网络写手就像北影厂门口的那些群众演员一样,既需要养家糊口,也想以此为跳板,抓住某个机会大红大紫。”

杨葵告诉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尤其在北京,有一批写手为了扬名专门到某个著名网站、论坛上“混”,写文章期待获得别人的注意。他们同时也留意媒体编辑在网络上发出的“指令”,随时准备“抢”到写一篇稿件的差事,以获取稿费和名声。在一些时尚杂志里,这样的写手尤其多见,他们使用不同的笔名发表文章,一般每个月会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这些写手可能也会在报刊、杂志谋一份工作,但会不停地换工作,保持“漂”的状态。

虽然大部分网络写手还是默默无闻,但确有一些长期“混”在网络上的写手“写”出来了。上海《东方早报》评介版乐评编辑蒙莺告诉记者,她把写手分为“一线”和“二线”,所谓“一线”就是比较有名气的。她说,几年前网络刚刚兴起时的第一、第二代网络写手,其中的佼佼者都已经“功成名就”,因为他们都已经进入主流媒体,不再依靠网络生存。“过去他们是把稿子贴在网上希望有人能采用,现在是媒体一再跟他们争取首发权,先发表在媒体上再贴上网。”蒙莺说。

写手工作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网络十分轻易地制造了许多小圈子,媒体编辑与写手的供需也绝大多数在这里完成。在一些自由撰稿人和媒体编辑那里,他们的电脑随时开着MSN聊天软件,一人同时与几十人进行交谈,不停地有人上线下线。他们时常到一些网上论坛、BBS去“逛”,获取供需信息。但实际上,这些写手之间、写手和编辑之间,在现实世界中很少有互相认识的。

《望东方周刊》杂志一位编辑告诉记者,他每天要收到近百个电子邮件,作者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稿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稿件以述评为主,很少纯新闻稿件。这位编辑告诉记者,新闻稿件讲求真实准确,而言论、述评一般不涉及具体事件,具有可操作性。一般来说,编辑如要采用稿件,就会电话或电子邮件联系作者,希望其不要再投给其他报刊。

江苏昆山海关工作人员龚震就是一个写手,他的稿件投向十分广泛,杂志如《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等,报纸主要是发改委、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所办的报纸。龚震给这些媒体投稿,从来不与编辑人员联系沟通,基本是“守株待兔”等待编辑回音。

写手守则   多数遵守职业操守

对不少写手来说,“爬格子”是乐趣,十分看重自己的文笔,为此不惜利用业余时间自发充电,撰文行事也有自己的原则和准则。

龚震告诉记者,他为了写作爱好放弃了很多朋友聚会、迎来送往。他平时将大量时间耗在图书馆里,甚至还发动爱人一起去图书馆读书。龚震认为:“人总是有惰性的,看书一天比一天少,最终就荒废了,所以要通过外力压迫自己看书学习。”

朱学仕是《知音》杂志签约作者、《健康必读》杂志特约记者。他对记者说,采访写作中有几个原则:第一,一定要采访到人,采访不到人宁愿放弃选题;第二,不做“文抄公”,绝对文责自负;第三,用准确的事实避免吃官司,一旦吃官司就完了。“很多人对写手有偏见,也的确有写手把名声搞坏了,所以我更要小心谨慎。”朱学仕说。

写作内容  快餐文化稿件多

绝大多数的写手,都有意识地与政治话题保持距离,与政治绝缘。

杨葵今年30多岁,曾在事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现“下海”经商,物质生活优厚。杨葵几乎为北京所有市场化媒体撰写过稿件,且都是应约而写。杨葵的稿件主要有两类:生活小随笔和书评。一般六七百字可在半小时内挥就,稿费约1000元。杨葵一年大约能写100篇稿件,他认为自己写的是快餐文化。

杨葵说:“我只写文化、生活方面的文章,因为我对政治经济不懂。人的精力有限,把这一块做好就行了。”

作为乐评编辑,蒙莺也从不沾政治方面的东西。她说:“娱乐和政治时评不一样。你到网上的时评版去,其实没什么人,比娱乐、文化版面的热闹程度差多了。更没有人在那里约稿写稿。”

龚震算是和严肃话题比较接近的,但只是撰写经济时评,从来不涉及政治话题。龚震说:“我的数据、材料是准确的,结论也只代表个人观点。”新华社记者杨金志

网络文学为何沉迷于玄幻?

于德清

网络文学当下最为人诟病之处在于,玄幻升天、言情泛滥。确实,如果对这两类网络文学进行一个总的评价,应该仍然是“芜杂浅陋,率无可观”。此话虽为当年鲁迅对明代神魔小说的评价,用在今天似乎也并非不可。

对10年来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有的研究者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写作者与网络平行、交叉的时期,写作者只是换了一个发表的地方;网络文学的第二阶段是2002年至2005年,这个时期的网络写手开始带有明显的网络特征;第三阶段是写作者与网络共生的阶段,从2005年至今。而在笔者看来,网络文学特征的划分离不开互联网自身10多年来的发展。

1998年6月4日,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了100万。而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首次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10年之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实现了从少数社会精英向普罗大众的普及,所以,网民结构的变化也决定了网络文学的流变。这正是网络文学发展阶段划分的内在逻辑。由此,网络文学的发展应划分为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两个阶段。网络文学10年史,就是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网络的大众化也就决定了玄幻、言情等大众审美趣味的文学作品的兴起。尽管这些作品存在类型化特征,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在兴盛初期对市场的统治力。当然,精英文学并没有就此消失,而只是被淹没。

网络的普及降低了文学写作与发表的门槛,大众获得了参与文学活动的空前自由,从而带来了新的文学繁荣。从文学史来看,明朝是与此相类似的一段历史时期。在明代出书之自由几乎是没有质量的底线,甚至更是现今的所谓私人化叙事。比如,有的富人出书只是为了悼念自己死去的孩子。而冯梦龙等则是纂书的高手。恰恰是如此自由的气氛下,明代的神魔小说盛极一时。《西游记》现在已经被看作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而在明代《西游记》之外的神魔小说仍然有很多。

对照明代的文学史,或许,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今天的网络文学。无论是玄幻还是言情,皆有赖于文学创作处于一个表达相对自由的环境。而只要创作者拥有了足够的创作与表达自由,神游于玄幻之境,或沉溺于男女私情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至于抱怨当前此类作品没有佳作,则未免太心急了一些。

网络文学的精英化与大众化之分,是古代雅俗之分的文学二元论的变种。不过,与古代不同的是,现在的网络之中正是一个大众横行而精英落寞的时代。这难免会有一种文学价值标准乾坤颠倒错乱之感。

网络玄幻文学与清末狂想小说何其相似

2008年08月07日08:41  新京报

作者:张群

前阵子,翻开新京报,一条名为《网络文学为何沉迷于玄幻?》的评论吸引了我。不经意间,所谓的“网络文学”已走过了十年的岁月,在80后、90后间掀起一股股“奇幻热”、“玄幻热”,深深影响着他们当下的生存方式。

翻开百年前的历史,我们也会惊奇的发现,在晚清与民国初年,也有这样一股“怪力乱神”的热潮。那是个剑侠可以飞天,月界可以旅行,星球可以殖民,未来可以探访,雷电声光磁可以收摄为法宝,雪山老祖可以大斗罗马教皇,各种稀奇怪异的物象可以演义的神魔传承、中西碰撞、光采陆离的时代。这一切,与百年后的这股“玄幻小说热”,是何等的相似。

坦白来说,所谓的“玄幻小说”也罢,“网络文学”也好,其实质与清末的科幻奇谭与狂想小说,与被一些学者讽之为“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小说,还是与什么《年大将军平西传》、《蜀山剑侠传》,没什么不同,完全可以视为一种以网络为新载体的通俗小说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我们可以称之为新时代的一种娱乐工具,是一种通俗的娱乐的大众小说类型。与百年前的通俗文学热潮相比,现在的网络文学、玄幻文学不过是换了种连载的形式罢了。

一些专家批评这种小说,指责其“低俗、装神弄鬼”,实在是没有必要的。文学的功能和类型本来就是多元化的,通俗文学的重要功能就是娱乐大众、泄导人情,既然有所谓的“阳春白雪”,那么有所谓的“下里巴人”也就不足为奇。玄幻文学是大众娱乐、自我娱乐的一部分,人们既需要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学提升自己,也需要在通俗文学中求得轻松。

当下流行的网络小说玄幻热,其首要的目的还在于“娱人”或“自娱”。网络小说不过一种市民阶层的精神消费品,一种反映大众社会价值观的商品性文学。大众关注的不是网络小说的文学性与艺术价值,而是它所表现的奇妙的生存状态以及那种强烈的代入感。

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80后,较之于他们的前辈,他们无疑生活在一个更开放、更民主和更多元的时代里,他们所面对的,乃是思想的大启蒙、大碰撞,与晚清时期一样,他们也遇到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冲突与变革,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自然的,他们也就陷入了所谓的“现代性”危机乃至“后现代”危机中。逃避现实是人类的天性,作为在危机中求存的一代,他们也自然会把文学注意力转向与他们生活紧密相连的网络游戏的虚拟天空,玄幻小说,也就随之应运而生。

□张群(北京 文化研究者)

E时代的时评家代的时评家 



《新周刊》记者:何雄飞



 崇尚“公民写作”的网络时评家们,并非人人都是圣贤,一个言路开明的时代或许最有助于民意通畅表达。



 “十年砍柴”出现在时评版,屁股后面总会跟上“知名网友”几个字。虽然是同一个人,但“十年砍柴”显然要比《法制日报》政文部记者李勇有名得多。

 “我是一个中央大报的记者,却通过网络出名,这有点讽刺意味。”正在湖南新邵老家休养的“十年砍柴”,语气浑沌地说。

 如果没有网络催生的论坛与博客土壤,“十年砍柴”、“五岳散人”、“和菜头”等网友要为大众熟知,连岳、长平、鄢烈山、刘洪波等传统媒体的时评家要将影响力波及更远,都将是纸上谈兵。

 E时代的时评家,是怎样一群人?他们在哪些网站最为活跃,他们的议题是什么?他们会是真正的民意代表吗?



 网络时评家的模糊形象



  在一个人人都是时评家的时代,网友眼中的时评家们可能是这样的:

  他们是一群老网虫,半老男人,肝火很旺,表情古板,爱看社会新闻,爱抽烟,记忆力强,善挑短处,以社会良心自居,以呐喊为己任,所以嗓门都特别大。

  一篇《万能时评家》的网文甚至认为,时评家多数是“Google+偏见学派”的传人,动笔之前甚至还不知道波罗的海在哪,也能洋洋洒洒写出一部立陶宛独立思想史。他们会滔滔不绝援引凯恩斯、弗里德曼、巴菲特、加菲猫来评述CPI、FPI、QFII、QDII。他们可以根据需要,在物理学家、动物学家、社会学家、女权学家之间自由变换角色。“宪政”、“制度”、“自由”、“真相”、“公民社会”、“公共空间”是他们紧握手中的“撒手锏”。

  “不是每天上网发个帖就会成名,如果没有思想,没有才华,整天露头也没有意义,它会像泡沫一样,水一来就冲掉了。你要进得了也出得了网。”“十年砍柴”因为混迹于天涯社区而成名,目前已出版《闲看水浒》、《皇帝、文臣和太监》和《晚明七十年》几部作品,他对自己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角色变换表现满意。

  《南都周刊》副总编辑长平分析,“时评员大体上由学者、媒体工作者和自由评论者组成,这些人彼此间的知识结构和观念差异比较大。”

  “网络时评家有机关职员、媒体时评编辑、教师、税务工作者、大学教授、大学生以及军人”,西祠胡同“青锋论谈”版主、《青年导报》副总编辑范青锋说。天涯社区“关天茶舍”首席版主李灵灵心目中的网络时评家则是:薛涌、孤云、五岳散人、长平、十年砍柴、戴斌、刘长锋等。

  在“十年砍柴”看来,时评家更多是栖身在传统媒体里的不落伍人士、思想比较自由的高校教师,他们对现代文明规则有着深刻体察。“没有在体制内从业的人做不了时评家,中国有些事情你不进去,写出来是轻飘飘的。”

  网络时评家群体有两个特征,“一是精神比较独立,思想比较自由;一是已经比较成功地挣脱了单位体制的羁绊”“十年砍柴”说,刘洪波、连岳、长平等人是从传统媒体走向网络媒体的典型代表,“他们就算离开单位也可以有尊严地活在今天的中国。有尊严就是人格相对独立,经济上自给自足,不仰体制鼻息。”



私媒体的议政空间



  “一些地方在召开人大、政协等会期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停办了时评版;有些在节假日期间,为减少版面而将时评版压缩掉;有些时评版上针砭的时弊,大都是远离本媒体十万八千里的。因为,一旦触及了身边的人和事,你就可能吃不了兜着走。”范青锋描述出这样一个尴尬的时评现象。

  “一个靠写作为生的人,总是在写自己不喜欢,读自己不爱看的东西,人生的悲哀莫过于此。”在传统媒体为俸禄写作的“十年砍柴”说自己厌倦了这种状态。

  网络因此成为时评家们在传统媒体之外的栖身之地。

  长期浸淫于传统媒体的长平对此深有感触,“传统媒体可以传播自由言论,但也有可能沦为控制言论的工具。网络使言论自由成为一种梦得见的梦想,对传统媒体的言论尺度也有促进作用。”他说,发表在传统媒体上的时评放到网上,传播更快,反馈也更及时。

  “网络媒介,更平等、开放、自由,在思想表达上和司马迁刻在竹简上,苏东坡写在纸张上,鲁迅发在申报上,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个人思想表达”,“十年砍柴”说,从竹简到纸张再到网络的媒介演变,使得知识不再成为垄断资源,“网络开放的平台评价比较真实,传播比较快,所影响的是未来新生力量,谁也不可以忽视。”

 时评家们在网络上的最早聚集地是网络论坛,其中较知名的是天涯社区“关天茶舍”、凯迪社区、西祠胡同“青锋论谈”,以及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千龙网、新浪网、红网所开设的时评频道和论坛。

  范青锋说,“青锋论谈”创建于2003年1月,最活跃时,全国有2000多名时评作者在这里发表作品,有几十家媒体在这里选稿,其中包括《齐鲁晚报》、《半岛晨报》、《北京娱乐信报》、《江南时报》、《青年时报》等,其中发出的声音还引起了高层关注。

  县委书记进京拘传记者事件,乌鲁木齐市委书记说“八成上访者有理”、湖北天门城管事件是“青锋论谈”最近关注的话题。

  作为版主,范青锋将论坛里的时评人称为“声音微弱的小人物”,“我们希望揭露那些滥用权力的典型现象。我们的评论具有批判性,我们争取的是所有人都应该有平等的话语权”。他认为,网络时评家大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且嫉恶如仇,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能对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

  “关天茶舍定位于学术版块,实际上是深度时评版加思想学术版的混合体。”“关天茶舍”首席版主、中山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李灵灵说,王怡任版主期间,发了不少帖子讨论自由、民主、宪政,带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时事评论。“来自学院和民间的知识分子来此定居,构筑他们的网上精神家园”,这其中包括五岳散人、笑蜀、长平等许多在《南方都市报》上活跃的专栏作家。

  “艳照门:宽容不是纵容”、“弱智的《劳动合法法》”、“官员公布电话是病态政治”是“关天茶舍”最近的热门话题。

  博客出现后,范青锋和李灵灵都承认,“青锋论谈”、“关天茶舍”不复往日热闹。

  “天涯去年开了人物频道,为国内不少学院和民间知识分子设立博客专栏,点击率很高,后来他们干脆在自己博客上写,连论坛也懒得去了。”李灵灵说。范青锋一说起过去,掩饰不住激动,“青锋论谈曾一度辉煌,被西祠在首页链接,点击率最高时,一个帖子高达上万次。西祠改版后,不太容易找,点击率下降了很多。”

  在天涯上开博的“十年砍柴”分析,“有了博客之后,BBS质量急剧下降,有思想、有才华、有名气的网络写手,不论是写时评还是写小说的,已经不需要在其他网站上登自己的文章。有了博客,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媒体。”

  以新浪名人博客为敌的腾讯网,在去年四五月,甚至专门开设了评论频道,频道主编张东生说,“我们聚集了200多名来自评论界和思想界的人士,大概60%到70%的博客比较活跃。”他坦诚,在网络上管理时评,有时要比传统媒体更为谨慎,因为网民的跟贴时常会“放正面的东西更正面,放负面的东西更负面。”



网络时评家是民意代表吗?



 在流行“公民化写作”的时评界,许多人对时评家算不算“民意代表”各执一辞。

 “时评员又不是人大代表,不应该是民意代表,而应该代表个人提供独到见解,但事实是,他们有时可能比人大代表更能代表民意,这是种错位。”这是长平的观点。

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是一句来自法国报纸的口号,长平不但将它作为博客注释,还在MSN签名档上悬挂五六年,“我觉得这两句话特别适合用在中国。第一,真正的赞美出自自由的表达。有些官员总喜欢看正面报道,但是他应该明白,只能赞美的赞美毫无意义。第二,言论自由后,并不会就是骂声一片,有批评自然就会有赞美,而且都是发自肺腑。第三,如果赞美不是出自真心,那么批评也有可能虚情假意。”

 “十年砍柴”认为网络时评家是民意代表,其理由为,民意代表不是政治代表,不能用选票来决定,“这些人不光在网络上写,还在传统媒体写,不是用经济或政治力量扶持起来的作者,纯粹靠最准确地反应某种民意,靠文字来打动人。”

 李灵灵则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但又不完全是”。她认为,网络时评家目光指向社会生活中的不公不义,喜欢对打破传统的或者骇人听闻的事件发表看法,发发牢骚。在旁人看来,他们是一群喜欢发牢骚,总觉得自己站在正义的立场把握了真理。他们爱批评,同情弱者,关注底层,向往一个很好的社会秩序。网络时评家大多是学院、媒体、民间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因为生活环境、阅历不同,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真真切切感受到底层民众的生活,他们和广大民众总是有隔阂,容易根据想象来理解民众,难免陷入不痛不痒的空谈,尽管他们自己认为代表了民意和真理。”

 当选为天涯网“2007年度最受网友欢迎的意见领袖”之后不久,“十年砍柴”在博客里贴出一副手写春联,笔力遒劲,力透纸背:

 “但求新岁少硕鼠,更祈天公怜烝民”。

2008-3-7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