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智行者[恒河大手印讲义]

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目录

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目录

第一节、略释恒河大手印概念

第二节、略释敬礼的密意

一、介绍众生觉悟成佛的大事因缘

二、如来二种神力的重要性

第三节、大手印见的悟入——发菩提心

一、大手印的见——无见之见

二、苦行与修心的辩证

三、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第四节、大手印修法原理——离相无执

一、略说明心见性

二、略说无为旨趣

三、批判断思想的谬见

四、如何修心无恚碍——观心息念

第五节、大手印正行要诀——返观觉性

一、略论众生自心的错觉

二、超越错觉之法——返观觉性

三、顿见自性要诀——于无见处见本心

第六节、大手印取证宗旨——无为合觉

一、有为与无为之判

二、略论无为合觉

第七节、大手印智慧明灯——言语道断

一、语言文字与障道因缘

二、受蕴想蕴的解脱与灭尽定

第八节、大手印任运心要——无住生心

第九节、大手印道果教授——圆融法界

第十节、大手印方便妙旨——业智双运

后记

《恒河大手印偈颂》原文

敬礼金刚空行!

大手印法虽无表 然于上师具苦行

具忍具慧那若者 具种修心如是行

譬如虚空无可依 大手印亦无依境

住于任运境界中 定从系缚证解脱

譬如以眼观察虚空无所见

如是以自心观本净妙明心

譬如虚空云雾散

分别识浪生于心

譬如空离一切色

妙明心亦离诸色

譬如晴明日光照

本净妙心放光明

虚空言说强安立

觉心虽亦强言释

要知心性本同空

身离诸作安闲住

意离思量比对法

心合超绝言思空

无著心契大手印

密咒典籍波罗密

各各论义宗派等

由生分别障明印

永离分别不作意

若顺无住无缘谛

若离分别无所住

若依此义脱轮回

此是教内大明灯

彼常漂溺生死流

应哀悯彼令依师

吁嗟乎!

流转轮回者毫无义利惟是苦

有所作亦无义利观心最殊胜

若离执计是见王 若无散乱是修王

若无作求是行王 若无所住即证果

越所缘境心体现 无所住道即佛道

无所修境即菩提

嗟乎

于世间法善了知 无常法如梦如幻

梦幻实义本无有 知则当厌离于彼

舍诸贪嗔轮回法 依于山侧洞穴居

恒住无作任运境 得大手印亦无得

譬彼大树支分可万千

齐根倒断万千枝分萎

断心意根生死分亦全枯

譬彼千劫所集暗 生大明炬暗立遣

如是自心刹那光 多劫无明障顿除

噫嘻

有心之法不得离心火 有为之法不得无为趣

欲达真实离心无为胜义趣 任运持心安住本明体 本无住者及去者 观心本净浪自灭 黑白等色不能染 善恶白黑不能染 千劫黑暗顿开朗 多劫轮回业障消 虚空究竟离言诠 究竟成就实离言 无余摄尽一切法 语离尘声空谷音 如竹中空持此身 安住任运无取舍 恒修决证正菩提 种种经律与法藏 皆非光明大手印 反失所守三昧耶 自生自灭如水波 即守破暗三昧耶 一切法藏无余见 并能烧除诸罪障 不住此义愚夫辈 未出秽苦之愚夫 得师加持而解脱

障修诸显亦各自寂隐

无取舍心光发而解脱 了本无生无始习垢净

亡诸执计安住无生境 凡所显现即是自身法

超脱边执得殊胜见王 越深广量得殊胜修王

离断边品得殊胜行王 能无所住得最殊胜果

行者初得觉受如瀑流 中如恒河畅流而闲缓

后如平水子母光明会 劣慧异生未堪善安住

可于明点气脉诸要门 以多支分方便摄持心

调令任运安住于明体 若依业印增现空乐明

须知加持双运之福智 导自顶轮缓降不可泄

渐提令遍全身一切轮 绝离贪故空乐明方显

长命黑发相饱满如月 光彩焕发力大如狮子

愿共速得安住胜成故 此大手印极心要口诀

具堪能种众生恒受持

(恒河大手印偈颂完)

著作因缘自序 :

本人圆智(洛珠彭措),俗名陶贵堂,小名憨头,大号知经,曾用法名及笔名 有觉海、菩提大海(雄秋江措)、佛苗(嘉华尼格)、陶贵堂等。

圆智今生诞于一九六二年农历十月廿四日,三十岁前常住湖北,三十岁后至今 常住海南,至今已虚度四十年华。由于前世宿业,圆智今生曾身患肝炎、肺结核等 疾,多受痛苦磨练。幸亏宿缘有幸,早年因病而学习气功,自八八年起杂以禅门心 法,当年九月于午梦时得神秘加持顶门轰开,不久得入无念之境,由此专学禅宗安 心之法。九○年秋巧遇隐者晓林禅师、万忠德道长赐大加持,接着又得谢宗信道长 加持,九三年起曾经一度参学外道,不久因再参谢宗信道长得知道家清静心法,由 此回返修心正宗,随后至九五年农历二月初四参禅得心开悟解成大受用,由此身相 转变,半年内宿疾渐消。随即为报恩而皈依佛门,年秋顺因缘指示研修藏密,不久 从菩提心自他取舍相换法识得初步机用。而后三次进入川康及果洛地区、并与诸多 师兄弟数度迎请藏密大德到海口求教,由此广参藏密四大教派的活佛高僧上百余人, 并数度获得有缘的具德金刚上师的无上功德智慧灌顶加持,由此智慧与自在二力大 增。随后于二○○一年农历八月初八日参破虚空无明障碍得性智圆明。

圆智学佛,历受佛恩,对无上佛法之宝认知尤深,见世人见思惑重,不识妙宝, 多兴讥谤,以及修者错会玄义,道途蹉跎,以至频受诸苦,无有出期。所以,自二 ○○○年世纪新开时起,圆智便每每撰文,以时代通俗科学之语,阐述佛法修心妙 理,呈送《菩提心》《人海灯》以佛苗、菩提大海等名发表。感两刊编辑慧眼识珠, 每加鼓励,使圆智有缘与诸多同修共沐佛恩,圆智为此亦深觉安慰。本想继续从深 论道,然下手强写《高峰体验与涅槃大乐》之际,已觉共业顿现,圆智只好暂时停 笔专修,随后掩散关半年。

今年逾春之后,圆智时常进入电脑国际互联网,到法沦功心明论坛及佛教心中心论 坛与道友论见,言谈之中,发现歧见甚多,颇难相互说服,有人甚至闻言生嗔,污 言圆智欲借贬低他人而扬名。于是,圆智不得不反省论道之法。此时,道友yzhj01 (杨志军)请求圆智说:“您不妨讲讲贡嘎上师的恒河大手印,让我们增增智慧”。 圆智闻言,考虑再三之后,认为与其一一去破,不如自成系统,于是决定欣然从之。 圆智学佛,目前结缘深厚的主要是禅宗与宁玛巴大圆满教法,对于噶举巴贡噶仁波

传的《恒河大手印》,现实中暂无传承,如果说有也只是在梦中或者前世,按密 宗的规矩亦不一定能作数。为此,鉴于密法传承上的规矩,圆智特此申明原委,本 文的论题虽然是大手印,但所讲的心要全部来自禅宗与大圆满,与正统的大手印教 法或有不同。这些请读者注意。另外,由于圆智尚在修学之中,未能圆满成就如来 果德,讲法之中难免错误,这些皆是圆智愚习未尽,非关传承上师功德,欢迎有智 者批评指正!

圆智心法,学佛心印,应机而说,前无古人。

恳求正见,欢迎批评,保留版权,谢绝改编!

普门禅院圆智行者陶贵堂二○○二年六月八日药王菩萨圣诞序于海口,时天降大雨

第一节、释义恒河大手印——开显本源

一、首先解释关键词:

1、印:

梵文词为mudra,本指印契,有相应、契合、决定之意,就象皇帝老儿的玉玺和衙门的公章,只要往纸上一盖,天下大事也能搞定。

佛法中的印,又叫法印。乃是能够解决众生生死轮回烦恼大事的上方宝剑。只要众生识得并能让它发挥作用,一切生死烦恼等大事都能自然搞定。

这个印,如果深讲有点太玄,也没法说,如果从浅讲,也就是众生的心。这个心,各位可别错认做思想,思想只是印所盖出的戳,还不是能盖戳的印。真正的印,是大家能够认识事物的本元觉心。就象大家的眼睛一样,放眼一看,大千世界都入眼底,这个能看的视觉,以及与此同样的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直觉中的觉心,才能算是印。这里可要注意了!大家听到这句可千万别跑掉,如果不听完就跑的话,有可能会走错路,落在鬼窟里。

刚才圆智所说的本元觉心,虽然大家每个人都有,不仅皇帝老儿有,平民百姓也有,乃至狮子、老鼠个个都有,但是,为什么大家不能搞定生死烦恼呢?所以,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关节,圆智能说的,以及大家所能体会的这个印,只是大家用自己的妄想捏出的模型,管不了用的。在妄想习惯没打破之前,大家所能体会得到的只是个影子,这东西叫做识心,它只能印出有,不能印出空,所以,未免太小得一点,管不了大事,充其量只能算个玩具。各位如果想要真正管用的印,还请耐心慢慢听下去。

2、手:

这个词是翻译成藏文时加上去的,意指取得法印并让其发挥作用的方便手法与可操作性。

3、大:

梵文称做Maha(马哈),为含天摄地、至极无上之意。在我们的心身世界中,到底什么东西最大呢?答案还是我们自己的本元觉心。各位听到这里,可能会有些怀疑,我们的心量真的有这么广大吗?如果大家对认识自心感兴趣,不妨按照圆智下面介绍的方便手法,进行一个实验——

大家可以首先让自己进入听察状态,用心去聆听整个虚空,这样一边听一边体会,感觉

看看有没有一个边际。„„(——实验一)

——如此认真听察大约五至十分钟之后,大家可以回转来思考一个问题:在比较近的地方,有声音的地方,我们很容易有感觉,在没有声音的地方,尤其是远得没有边际的地方,我们根本听不到什么,是这样的吧!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我们再来做第二种思考:在那听不到声音的无边虚空中,我们是怎样知道没有声音这个结果的呢?如果大家认真反省反省,就会发现,在那没有声音的地方,我们能听的心仍然能及,这个能听出声音有无的心广大得无边无际!哈哈!

以上所得到的结论,这还只是我们的感觉障碍没能破尽的情况,如果把造成感觉障碍的情感习气消除干净,就会发现一些虚空世界尽在一心之中。所以,《六祖坛经》中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4、恒河:

恒河又称作恒迦河、殑伽河,为印度三大河流之一。释迦牟尼佛应世时,恒河一带亦曾是佛陀及弟子传讲佛法的重要区域。恒河在印度语中意为“由天堂而来之水”。传说其水流自毗湿奴之脚尖,自天而降。恒河之水自古以来历受大成就圣者加持,清净无垢,其水具有神奇的自洁功能。这一点,已为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为此,印度人自古以来视恒河为圣河,佛教亦称恒河水为福德之水。据说以河水沐浴身体,便可以消除罪垢烦恼。那位如果烦恼太重,方便的话,建议去恒河弄点水洗洗。如果不方便,就请认真学学恒河大手印,用智慧之水洗洗心身,其效果可能比河水更好!

二、全释恒河大手印:

前面我们已经讲解了题目中的关键词,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贯穿起来,恒河大手印的意义就基本上就能够一目了然。所以,所谓恒河大手印,也就是象恒河之水一样,能够清除我们心身烦恼与污垢、觉悟我们无边广大的自心、由此解脱生死轮回、与无上真理相契合的可操作性方法。

恒河大手印,在佛教密乘中属于即身成佛的无上瑜伽修法,乃是本元觉心的心传口授,与汉传佛教禅宗所说的一实相印、佛祖心印相同。

恒河大手印,其核心在于大手印见。这个见,很多人往往会误以为是某种思想观点,这是错误的。真正意义上的大手印见,乃是一种对本元觉心的体认,以及依由本元觉心来观察问题的方式。假如我们前面没有用心去听整个虚空,没有从听不到声音的地方醒悟我们能听的心,这句话就根本没法理解。

开悟大手印见,乃是大手印修行的根本基础。一旦建立这个见,就等于成就小乘的须陀洹果,即使不用修炼,转生七世后亦能自然解脱。如果能够时时安住于这个见,如果今生不能解脱,死后到中阴时一定能够解脱。所以,这个见是非常难得和宝贵的。如果各位阅读这篇文章时,对这个见有所体悟的话,应当及时拜谢佛祖、达摩以及六祖的大恩,然后认真去修行,争取即生从烦恼中解脱。

所以,恒河大手印是佛乘的法,没有佛乘的智慧作引导,没有得到决定性的见,由此而修密咒及气脉点,尽同于外道功夫,根本难以从心身烦恼中解脱。《六祖坛经》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达摩血脉论》中说:“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因此,修学无上佛道,得道明师的口诀非常重要。《达摩血脉论》中说:“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六祖坛经》亦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只有借助明师与大善知识的

慧,一般人才有可能明悟自己的本元觉心,由此确立修行的真正目标,而不致误入歧途。 ——————————————————————————————

圆智心法,学佛心印,应机而说,前无古人。

恳求正见,欢迎批评,保留版权,谢绝改编!

(普门禅院圆智行者于二○○二年六月十一日撰于海口)

三、法脉传承简介:

一)偈颂传承:

《圆智恒河大手印》的偈颂《恒河大手印》,原为藏传佛教噶举巴(耳传派、白教)传承的心法,其偈颂的作者为印度佛教大师谛洛巴。《恒河大手印》教法由其弟子那若巴传授给藏传佛教大译师玛尔巴并由此译成藏文,然后,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噶举巴金刚上师贡噶活佛传至汉地,并由赐翻译成汉文。

二)加持传承:

《圆智恒河大手印》,名为大手印,实非大手印,其加持传承与现实的大手印传承无关,其心意加持始自圆智,其根源主要来自曾经慈悲加持过圆智的佛教禅宗、宁玛巴、道教全真派等内外道诸大恩上师以和亲仇恶友,以及由此共同开显成就的圆智心意。

三)讲义传承:

《圆智恒河大手印》为圆智首创。虽然挂的是恒河大手印的招牌,实际上只是圆智的杂碎。为此,圆智有个特别申明,也请各位读者注意:各位如果觉得圆智的杂碎不好,千万千万别去砸恒河大手印的牌子,如此可能造成谤法之过,让阁下自己与圆智一起下金刚地狱,苦无出期。所以,不管阁下认为圆智的杂碎好不好,一切都请算在圆智身上。如觉不好,就请拿出绝招臭骂圆智,让圆智长长见识反省反省。如果觉好,也请随口夸奖圆智两句,让圆智臭美臭美。谢谢!

——————————————————————————————

圆智心法,学佛心印,应机而说,前无古人。

恳求正见,欢迎批评,保留版权,谢绝改编!

普门圆智于二○○二年六月十日撰于海口)

第二节、略释敬礼的密意——神力因缘

原文:敬礼金刚空行!

一、介绍众生觉悟成佛的大事因缘

各位看到这一句敬礼,有没有觉得有点奇怪?一般人学佛,都是敬礼佛法僧三宝,而这里却敬礼金刚空行,到底是什么用意?

各位须知,大手印乃是佛乘的修法,是已经明心见性、开悟佛智之后的修法,真正能够有资格修大手印的人,其心证法身佛,语同了义法,身成圣僧身,已经一体具足真正的佛法僧三宝。所以,这样的修行人,假如不是为言传身教引导众生,也就没有必要礼拜心身之外的三宝,其所需要礼拜并修行成就的,只是佛的功德及事业成就而已。

所谓金刚空行,有些人往往将其看成是与十方三世诸佛不同的愤怒金刚男女,这种见解

显现的佛的事业化身。这个,按照《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中的说法,也就是能够引导众生觉悟成佛的“大事因缘”。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中指出:“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所谓真佛无相,觉性本空。所谓佛性人人本具,上至十方诸佛,下至虫鱼鸟兽,佛性无二无别。可是为什么众生空有佛性而不成自他受用呢?其关键就在于其佛性被自己的坚固妄想所覆盖,以至后天心识执于谬见,轮回于妄想烦恼之中。

为此,要想有效打破众生的坚固妄想,让众生觉悟自心的佛性,唯有根据众生的不同因缘,将佛性的智慧妙力转换到与众生的心识相应的层次,以此大事因缘强力介入众生的心身因缘之中,施加相应的引导与影响,如此才能让众生有所觉悟和受用。这个依众生因缘而显现出来的智慧妙力,也就是金刚空行。

二、如来二种神力的重要性

在金刚空行一语中,金刚,指如钻石一般坚硬与明澈的破执妙力。空行,指体性如空而能行使教化方便的无上妙智。如果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中的说法来进行解释,这个金刚空行,也就是如来为教化众生而显现的“二种神力”。

《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二》中说:“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为离魔业烦恼故。及不堕声闻地禅故。为得如来自觉地故。及增进所得法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建立诸菩萨摩诃萨。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悕望。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

是故,一切众生的觉悟解脱,莫不是来自诸佛菩萨的二种神力的加被。其中,言说神力授之以理,开理入之智慧;手灌顶神力除之以事,开行入之方便。这二种神力,是为佛教显密二法之本,两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也正是鉴于二种如来神力的存在,所以,在佛教密宗中,不论显密教法都严格讲究传承。而传承加持的微妙与神奇,常常也是不可思议的。

据《弥勒日巴尊者传记》中记载:当年噶举巴祖师弥勒日巴跟玛尔巴大师修行时,玛尔巴大师见其杀业深重,一直巧令弥勒日巴勤修苦行,而不赐予其大手印等真正教法,甚至在弥勒日巴的后背被巨石磨穿成三个伤洞之时,玛尔巴大师也不开恩授法。其师母因心肠慈悲而怜悯弥勒日巴的苦心,运用巧计令弥勒日巴到其师兄俄巴喇嘛处骗取教法,但是,由于其未得传承上师化现的金刚空行的加持,密勒日巴得法之后连修数日却无丝毫觉受改变,为其师兄察觉传法中可能存在过失,于是只好两人一同到玛尔巴大师面前忏悔。直到玛尔巴大师重新为弥勒日巴授法之后,弥勒日巴的修行才有相应的证量显现。

所以,修学密宗的教法,上师的灌顶与传承的加持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社会上有人为了一己之利,到处宣扬学密法无须灌顶传承之说,这种说法实际上是自欺欺人,这样的修行最终只能是白费功夫。即使是在最为提倡自力修行的禅宗,也从来都没有否定过明师心传口授的重要性。宋代灵源惟清禅师指出:“古人言下脱生死,效在偷心死尽;然非学者能尔,实由师家钳锤妙密也。”圆智九五年初吃茶间参破初关之时,恩师影像历然显现眼前,是以深知禅门中师之大恩。

当今学佛之人,或有学密者轻视于显,或有学显者毁谤于密,此皆不明佛法事理圆融之

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经》中弥陀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指出:“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因此,敬礼金刚空行,不仅是敬礼促成大手印修行者明心见性的大事因缘,同时也就是敬礼如来的果德与事业方便。《六祖坛经》中说,“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所以,学佛之人求证无上菩提,应当秉乘“以方便为究竟”旨趣,力行“法门无量誓愿学”,做到理行兼备,如此,才能达至更好地成就自他二利之方便。

——————————————————————————————

圆智心法,学佛心印,应机而说,前无古人。

恳求正见,欢迎批评,保留版权,谢绝改编!

(圆智行者于二○○二年六月十三日撰于海口)

第三节、大手印见的悟入——发菩提心

原文:大手印法虽无表,然于上师具苦行,

具忍具慧那若者,具种修心如是行。

一、大手印的见——无见之见

修学密乘的大手印,最难的是大手印的悟入与大手印见的获得。

由于真正的大手印就是众生的本元觉心,也就是本心。这个本心,虽然每个人都有,但是,却没法用任何事相去表示,一旦有所表示,即已成心外之相。也正是因为如此,禅宗才智慧地建立了“不立文字”宗旨,提倡学人通过观自本心而自悟。

为此,在佛教最上乘的教法之中,不论是大手印、大圆满、亦或是禅宗,都是尽量避免用语言文字去进行介绍。至多也只是告知学人一些在认知中去反省的手法,引导学人在观照心身的过程中去自我省悟。但是,即使是这种方式,学人也常常会错认外境,而不能醒悟其心。

因而,真正最上乘的教法,在见解问题上从来都是提倡破,而不提倡立,就象龙树菩萨的《中论》一样,直到破无所破、妄见除尽,学人成就无见之见之后,才允许学人有个立足之处。

所谓无见之见,其本质并不是某种理论上的见解,而是一种了无任何成见的观察方式。这个见,也就是《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观照,又称为正觉,其乃佛法修行一切功德智慧之本。

在大手印、大圆满、以及禅宗等最上乘修法中,无见之见的建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由于无始以来养成的条件反射习气,人的心身行为随时都在受自己的偏执成见支配,而且自己常常难以觉察。所以,如果没有良好的善心基础,不能坦然面对外境变幻与苦乐得失,其将很难契入无见之见,由此亦很难与大手印法相应并获得相应的修行效果。

二、苦行与修心的辩证

为此,令心性变得更加坦然,由此从定发慧,乃是大手印修行的根本基础。大手印教法弘传之初,不论是祖师那若巴还是祖师弥勒日巴,皆是以苦行闻名。那若巴尊者在帝洛巴大师门下,曾历经大死十二次,小死廿四次。弥勒日巴在玛尔巴门下,也是历经六年痛苦磨炼。直到他们对生死苦乐变得完全坦然,能够见痛苦如同无见,其师才分别赐予大手印修法的教授。

通过苦行来修心,在佛法修行中,乃是一种比较危险的修法。如果不是从调伏自心出发,而去勉力追求某种境界,这种修行就会变成另外一种偏执,由于其自心不自觉地与痛苦相抗,

构成障碍。

释迦牟尼佛当年苦修六年无功而退,而后沐浴饮食安坐软草而成大觉,其关键差别也就在于心能离执与否。据《虚云和尚传》所载,当年虚云和尚在鼓山岩洞苦修七年毫无所获,随后上天台山被镜融法师喝斥,也就是因其不明修心之理。

目前,社会上有人教学禅法,开口每言苦坐不动之法,这种修法,如果不能从心上去改变,其习气根本难以突破,最后的结果,不是死在阴境,就是同于外道。假如苦坐不动能生觉悟,那么一切树木都早成菩萨。《六祖坛经》指出:“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因此,不明修心之理,盲目在身体上用功夫,是为外道。

真正的佛法修行,其调伏的对象在心而不在身,而调心的正趣在破而不在立,其宗旨只在《心经》的“心无恚碍”一句。而“心无恚碍”有死活两种修法,其中,小乘的灰身灭智谓之死,大乘的菩提心法谓之活。噶举派的大手印修法传至刚波巴大师之后,其原来的苦行修心之法,之所以被刚波巴大师所学的噶当派《大乘菩提心法》所代替,其道理也就在于此。 《大乘菩提心法》,是将佛教缘起理论与性空理论融为一体的智慧之法。这种修法,在理论上充分把握了烦恼由心造、亦能由心改的缘起秘密,在修法上教人念念发菩提心,尤其是用猛烈无边的慈悲欢喜舍我之心去对待烦恼障碍,由此而强力转化构成烦恼障碍的贪嗔习气,使之成为引生善乐的智慧功德。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修法在转变心身烦恼的同时,能够很容易地让烦恼背后的本元觉心显现出来,由此让修行者亲切地领悟到真实的自性。

这里可以进行一个实验:大家可以尝试着对心身上的烦恼感觉一次又一次地发欢喜心,并用欢喜的心态去认真地感受烦恼的情况,看看有什么变化„„(——实验二)

因此,菩提心法,极为能够改变自己的感受,让人觉悟到感受的虚幻本质。所以,在佛教中,菩提心法被看成是觉悟菩提之因。真能如法而修,必定能生菩提之智。如果菩提心真正成熟,修学最上乘的大手印、大圆满以及无上禅宗之法,唾手可入矣。

三、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许多人学法都有一个通病,这就是贪求一步登天,只想修大法、深法、无上乘法,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心态。如果没有一定的佛法理论基础,其结果很可能会象许多法伦功弟子一样,被江湖邪师所骗,以至使修行误入歧途。其实,法本无大小,对机才高妙。就象治病的药物一样,假如是感冒症状,如果用人参燕窝十全大补来治,不仅毫无用处,而且有害健康。

各位当知,菩提心,不仅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修学无上大道的本愿之心,而且也是他们证道后的同体大悲之心,其不仅能够与诸佛菩萨的愿力相应,而且与诸佛菩萨的果德妙力相通。如果用密法概念表述,菩提心也就是诸佛菩萨的意密之钥,其直通法界一切智慧功德宝藏。

各位当知,菩提心,不仅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修学无上大道的本愿之心,而且也是他们证道后的同体大悲之心,其不仅能够与诸佛菩萨的愿力相应,而且与诸佛菩萨的果德妙力相通。如果用密法概念表述,菩提心也就是诸佛菩萨的意密之钥,其直通法界一切智慧功德宝藏。

为此,菩提心法不仅是显宗的基础,也是密法修行的关键。尤其是密宗的本尊修法,如果没有菩提心为基础,而只修观想、供祀、结印、持咒,其结果皆与外道相同,不能引生觉悟之果。密乘的古今大德皆有训诫:“有菩提心,修魔法亦能成就正果;无菩提心,修佛法也可能成就魔果”。为什么呢?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如果没有菩提心培养出来的善根,以及舍我利他的大无畏精神,一旦真空实相现前,修行人将难以面对并深入其中。

关于这个问题,李哄志就是一个典型。他在《转法伦》第三讲“修炼要专一”中有一段自述,其中说道:“我有一次把自己的思想和四、五个层次极高的大觉者、大道联在一起。„„连上之后,我有点受不了,„„可是他们那颗心静到什么程度啊?静到一种可怕的程度。你要一个人静到这种程度远行,四、五个人坐在那里边,都静到那种程度,象一潭死水什么都没有,我想感受他们感受不了。那几天我真的心里头很难受,就殷到那么一种滋味。” 更为可惜的是,对于这种难得的难受经验,李哄志并没有在自心上进行反省,反而一错再错地引导别人说,“修炼人不能笑,一笑就跑功了”。大家想一想,一个人竟然连笑一下都不敢,那这种修行到底有什么安乐可得。

所以,要想真正了悟大手印,必须首先修好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由此成熟自己的善根。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即使能够借助得道上师的指示与加持一时悟入,但其悟境亦很难持久,不及菩提心成熟之后能够长远与稳固。

——————————————————————————————

圆智心法,学佛心印,应机而说,前无古人。

恳求正见,欢迎批评,保留版权,谢绝改编!

(圆智行者于二○○二年六月十五日撰于海口)

第四节、大手印修法原理——离相无执

原文:譬如虚空无可依,大手印亦无依境,

住于任运境界中,定从系缚证解脱。

一、略说明心见性

修行者如果菩提心真正成熟,其业障得到消除,这时,修行者的心会有一种“无云晴空”似的感觉,而能见这个“无云晴空”的心,就是我们的本元觉心,同时也就是我们的大手印自性、大圆满自性。只有能够了悟到这个自性,才能有资格进入大手印或者大圆满的修行。否则只能是妄想。

了悟我们的自性,按照禅宗的说法,叫做明心见性。这个明心见性,向来不少人有所误解,以为在心外有个什么可见的东西,这种见解是错误的。如果以心外的某个可见之物为见,这个叫做迷失本心。为什么呢?因为只要进入菩萨地,初地见人我空,八地见法我空,十地见无明空。真正进入佛乘时,其所见者,就会象《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以及《金刚经》所说的“如梦幻泡影”一样,一切万法皆如空性。

为此,见到心外的无云晴空或者无边光明,这一步在修行中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到这一步还有一个叉口,如果误以此相为究竟,则落在《楞严经》所说的“色阴境界”。禅宗云岩昙晟祖师的《宝镜三昧》指出:“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所以,达到这一步境界之后,仍然必须反照自心,然后才能省悟真正的自心本性,以及自性的“常寂光”特性。

我们的自心本性,也就是本元觉心的能见之性,这个是只能明悟而不可以见到的。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指出:“性即是见,见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见性;闻即是性,不可以性更闻性。只你作性见能闻能见性,便有一异法生。他分明道,所可见者不可更见,你云何头上更着头?”因此,我们的自心本性,能见能闻一切有无诸相的就是,只有通过一切有无诸相去反省自己的知觉,才能明悟自己的本心。

我们的能见之性,也就是我们的本心,这个心,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使用,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省悟到他的存在。正如苏东坡先生所说的一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成天陷在心身感觉的“庐山”之中,如果上不能跳出种种感受与感受经验,如果不能智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曾经感慨万千地说:“奇哉,原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缘妄想所覆而不能证得。”所以,要想能够有效地明悟自心,首先应该学会超越自己的妄想,换一个角度去进行观察与思考。为了方便大家快速地明悟自心,圆智特别设计了一个实验,有兴趣者不妨试一试——

本实验的内容主要是尝试控制自己的知觉。大家可以从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功能入手,尝试着运用意志力去抑制这些感知功能,坚决地不让它们有所感知。如此坚持三至五分钟,然后看看自己还能否有所感知„„(——实验三)

——经过这个实验,我想大家应该有所省悟,哇塞!原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的知觉,竟然在我们不想使用时也仍然存在,而且根本不受我们自己的控制!哈哈!

所以,我们的本元觉心是本来就存在的,也是无法改变的。只有体悟到了这一点,你才会真正明白《心经》中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到底是什么意思。也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你才能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永恒,由此而真正地了解与信受佛教的真理,并由在此大手印、大圆满、与无上禅宗等佛教最上乘教法方面,窥测到一点修学的门径。

二、略说无为旨趣

《六祖坛经》说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我们的本元觉心,是本来具足、本无垢净生灭、本来解脱自在的,乃是我们的一切功德智慧之本。既然如此,那么,大手印、大圆满、与无上禅宗等佛教最上乘教法,到底修个什么东西呢?

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指出:“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因此,真正大手印、大圆满、与无上禅宗的修法,从根本上都属于无为法,如果说有所为,也只是息却自心对外境的贪嗔取舍,由此自然复归于自己的本元觉心,落个透彻明白。

大手印、大圆满、与无上禅宗的修法,是以了悟自己的本元觉心为基础的,其所归依的,不是任何外在的感受经验或者感受对象,而是自心中能够感知外在事物的本体——自己的本心。就像《六祖坛经》中所说的“无相三归依”一样,“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其归依者一切不离自性。

为此,修学大手印、大圆满、与无上禅宗,是不寻求任何外在依托的,一旦于心外寻求依托,其道途即成迂曲。因为不论任何心外之物,都将难免成住坏灭,最终一切还成泡影。所以,最上乘的修行见解,皆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具体的修行方式,也只在“应如是降服其心”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那么,如何做到“应如是降服其心”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所谓降服者,乃是自己面对感受的种种计较——贪嗔痴慢疑是也。所谓“应无所住”,也即是《心经》中的“心无恚碍”是也。而生其心者,使本元觉心的智慧自然发露是也。

所以,对于解脱烦恼来说,“心无恚碍”乃是非常关键的口诀。禅宗的“放下”或“随他去”皆由此衍生而出。这种修法见解,对于惯于心外求法的一般众生来说,如果不逢明师指授,可能谁也难以相信原来“回头是岸”。

三、批判断思想的谬见

关于“心无恚碍”,其中也有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不少人刚刚接触禅宗的修法时,很容易把它当成“什么也不思想”,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在佛教心理学中,思想属于第七识末那识的功能,第七识又叫做“意根”,它不仅具有逻辑推理的作用,同时也能像眼根、耳根等一样用于感知,其受众生的直觉支配,所感知的

——也就是种种概念。所以,思想乃是最基本的生命功能之一,不可以断。如

果强断,有可能导致生命的死亡。这只是其一。

更为重要的是,如此而死亡之后,其神识可能往生无色界的无想天。这个无想天,又名长寿天,其中的众生,寿命可长达八万大劫,也就是世界成住坏灭八万次的时间。这个世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其中的众生没有任何心意以及语言的交流,包括没有佛法可闻,所以,在这近乎无限漫长的世间中,众生根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也没有办法能够解脱。所以,《六祖坛经》着重指出:“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另一方面,思想本是各种概念的显现,就像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一样,其内容皆是刹那生灭如梦如幻的东西,在人的心身活动中,它也并不直接造成业力而构成心身紧张与烦恼,所以,如果在思想上进行计较,不仅是错认修行对象,而且是自寻恚碍,自找烦恼。

因此,在《六祖坛经》中,当六祖听说了卧轮禅师的“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的偈颂时,立即郑重指出:“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并随即另为开示一首偈颂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佛教的修行,与其它宗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他特别强调智慧。思想不仅决定人的心身行为的关键,也是修学佛法的根本工具之一,佛教的平等性智、以及文字般若皆由思想产生。如果断灭了思想,不仅自己无法修行,而且也无法帮助他人学佛达成解脱。

为此,“心无恚碍”的关键,并不是思想,而是心态以及构成心态的脾气,只有这东西才会让你烦恼得要死要活,忍无可忍,然后稀里糊涂地怨天尤人,胡乱发泄,让自己和他人乃至身边的物事共同遭殃。构成心态的脾气,乃是由人的第六识意识支配的,其决定因素乃是内心的注意力。(本讲前面部分所介绍的实验,其本质也就是注意力作用的超越问题)。 这里我们同样也有一个实验: 请大家尝试着用眼睛观察眼前的事物,在发现某个复杂的物体之后,再尝试着用心去分辨其中的某些微小细节,就这样凝聚注意力去认真地观察三至五分钟,然后看看自己心身感觉有什么变化„„(——实验四)

(说明:如果本实验造成心身疲劳或者紧张,请及时放松心态,并用欢喜心去面对疲劳等感觉,如此即可使心身重归安乐)。

由意识习惯产生的注意力,乃是影响与支配人的心身活动、并决定人的心身状态的根本动力,它不仅是心身内外信息的传输纽带,也是心身活动的指挥中心,人的感觉障碍与种种错觉以及妄想皆由其产生,人的种种烦恼与紧张也是这种力量作用的结果。

禅宗最早的根本经典《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指出:“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所以,擒贼应擒王,修行“心无恚碍”,关键就在于注意力的打消。只有从根本上灭除注意力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应无所住”,才能获得更为客观、更为深刻的觉悟和智慧。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把握大手印、大圆满、以及禅宗的修行重点。

四、达成心无恚碍的途径——观心息念

那么,应该如何做到“心无恚碍”呢?

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可如果要真正做到,可以说难如上青天。为什么呢?因为内心中只要有丝毫作意,注意力将随之生起,而恚碍亦由此产生。所以,自古以来,佛道圣人到此都极难开口,禅宗一般只教人一个“歇”字,亦即连“放下”也一同“放下”。大圆满在这一步上,同样也只是说个“休息”,或者“安住”。道家也就说个“任其自然”。要想真正进入这个境地,如果“偷心”不能灭尽,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当然,以上只是目标。在真正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仍然必须有对治相关过患的手段才行。

对治过患,主要是对治“心有恚碍”,以此消除与转变内心中惯于冲动以及执迷外相的

第一是观心,即时时留心觉察并守护好自己的心态,这是最粗浅的观心修法,乃是对治过患的根本基础。这种观心,比较简单的方式是留心自己的心轮,稍复杂一点的方式是同时留心身(顶)、口(喉)、意(心)三轮,更复杂的甚至包括脐轮、密轮、足轮在内。

一般情况下,只要自己的内心被外缘的显现所迷惑,这时,其注意力就会形成冲动,并由此作用于心身所感受到的外缘——包括种种感受、感受的境界、以及感受形成的思想等等。由于注意力的作用,此时,人体的脉轮深处尤其是心轮深处肯定会有紧张产生。通过对这种紧张的觉知,即可随时发现注意力的妄动。这就是这种观心法的要点所在。

第二是息念,即当即息返注意力的妄动,这是对治过患的关键。其具体方法有:

1、观空法:思维观想诸法空相与五蕴皆空之理,直接破除自心对外在事相的妄想执着。 2、回心法:即在觉知到注意力的住于外在事相之后,及时打起一个“不管他”的正念,而使注意力当即返回心轮而归于息灭。

3、舍念法:即在觉知到注意力执于外在事相并造作贪业、痴业时,当下舍弃心中所贪所疑,或者用一声“呸”及时中止妄念,使注意力及其作用归于息灭。

4、转意法:即在觉知到注意力执于外在事相、并造作嗔业(排斥)、慢业(上举或下沉)之时,及时行于智慧,发起慈悲欢喜等心,将业力烦恼转化为安乐,然后将安乐回向于众生。

第三是观心息念合修。其具体方法有:

1、观脉轮种子字法:这是密乘的修法。即安心于身、口、意等脉轮中的注意力的生起处,使注意力无法驰于外在事相造作贪业嗔业等。这种修法的设计非常高妙。

2、老实念佛法:这是净土宗的稍深修法,也是密乘的本尊相应法。即从内心中发起强烈真信,将一切外在事相都交由佛菩萨安排,自心藉由一句佛号或者咒语而坦然安歇。 以上是对治“心有恚碍”的观心息念法的介绍。在具体的修行过程中,如果内心处于自然安歇放松的状态,此时为“心无恚碍”之征相,应该任其自然,而无须加以对治。但是,如果一旦发觉身口意三轮尤其是心轮中出现紧张,此时已成“心有恚碍”,应当及时提起正智而以“息念”为对治。一当妄念止息,心态归于宽松,此时就应当下停止对治,重归于安歇,由此任运于自然。

观心息念法,在大手印、大圆满、以及禅宗修法中中,属于有次第的方便之法,其目的在于迅速解脱烦恼妄想,达成心意的自在,并由此成就本元觉心妙智慧。这种修法,在禅宗中称为离相之法,属于如来禅。《六祖坛经》中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观心息念法,虽然还不能算是大手印的正行,在本元觉心的回归与应用上,其手段亦不是非常直截,但是,对于一般初学者来说,这种修法却是极为容易上手的方便之法。它不仅可以用在打坐中,也可以贯穿于工作与生活之中,其修行非常方便,而且灵活有效。只要真正如法而修,多数人大约只须三五年功夫,即可灭尽惯于见取的偷心,由此达成心意的解脱自在。如果闭关专修的话,其效果可能更为快捷。

——————————————————————————————

圆智心法,学佛心印,应机而说,前无古人。

恳求正见,欢迎批评,保留版权,谢绝改编!

(圆智行者于二○○二年六月廿一日撰于海口)

第五节、大手印正行要诀——返观觉性

一、略论众生自心的错觉

前一节介绍的观心息念法,所讲的内容主要是大手印的定。这种修法的最高成就,也就是达成内心的安乐,由此成就阿罗汉果。

我们已经知道,大手印乃是佛乘的修法。佛乘中怎么会修出阿罗汉果呢?所以,这个只是副产品,只是大手印的基础准备。要想真正圆满佛智、成就佛果,首先必须有效开显自己的佛性——本元觉心才行。所以,大手印的正行,不在于修定,而在于修观。只有通过深刻入微的观察,才有可能觉悟心身与事物的实相,由此而获得解脱心身烦恼的智慧。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去进行观察呢?在现实生活中,事实上每个众生都在不停地观察着,也正是这些观察的经验决定与影响着众生的行为。如此,众生的观察与佛法修行的观察又有何不同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也就是有关错觉与正觉的问题。假如不能事先明白这个关键,我们的观察行为可能就不会有真正的意义。

很多人大概会有这种印象:在自己特别高兴的时候,好像一切感觉都很好,看什么都顺眼,吃什么都香,甚至连打骂与讽刺也觉得好玩;在自己特别烦恼的时候,好像一切感觉都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吃什么都没胃口,甚至对好心的关怀与安慰也觉得反感„„

那么,在这些情况下,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感受?甚至有时对恶意觉得欢喜、对善意觉得烦恼呢?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感知中存在错觉。事实上,让我们产生欢喜或者烦恼感受的,并非外在的事相,我们的自心——由种种外在因缘所构成的内在经验与情绪,才是决定我们感受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观察外在事物时,往往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与视角。同样一件事情,不同思想意识的人,其观察的结果也绝对不会相同。譬如一匹马,骑士看重的是速度,兽医看重的是健康,马夫看重的是牙口,农夫看重的是力量,屠夫看重的是膘肉,皮匠看重的是毛皮,商人看重的是价钱,画家看重的是形态„„,如此等等。——每个人的观察感受,实际上都是由自己的思想意识决定。

我们的思想意识,很多人常常都把它当成自心,并由其决定着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个思想意识到底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呢?从因缘上说,我们的思想意识,只不过是眼耳笔舌身意六种感觉系统所获得的种种感受经验。它们实际上都是某些外在因缘的显现,而且这显现还与自心原有的意识习气相关。

我们许多人都知道,不同种类的众生,对于现实事物的感知是有极大差异的。譬如对水来说,鱼类生活其中自由自在,而人类进入其中则会被窒息;譬如对黑暗,人类会感到障碍,而狗类、鼠类则在黑暗中活动自如;还有地震爆发之前,许多动物都会有所感知并提前做出反应,而人类却无动于衷。那么,在这些相互矛盾的感受之中,到底谁所看到的是真实呢? 为此,假如不能认清构成自己心身意识的相关因缘,我们就可能堕入心身意识所构成的骗局,错误地将某些外在因缘的集合当成是自心,由此而迷失自己本心的所在,并且不断地轮回与漂泊在自己的错觉中。 如是以自心观本净妙明心 一切邪妄分别消除证觉地 譬如虚空云雾散 本无住者及去者 分别识浪生于心 观心本净浪自灭 譬如空离一切色 黑白等色不能染 妙明心亦离诸色 善恶白黑不能染 譬如晴明日光照 千劫黑暗顿开朗 本净妙心放光明 多劫轮回业障消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觉悟心身及事物的实相,首先必须能够超越自心的错觉,只有首先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观察才会具有真正的意义。

二、超越错觉之法——返观觉性

前面介绍的感觉控制实验已经揭示,在思想意识所支配的感知行为背后,还有一种不受思想意识控制的自然感知存在。相对于思想意识所造成的错觉来说,能够超越思想意识支配的感知才是我们的正觉。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跳出错觉而归于正觉呢?是不是必须象做实验时一样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意识活动呢?答案是否定的。大家在实验中所认识到的深层知觉,并不是真正的正觉,只是相似的正觉,如果严格地用佛教术语来表述,它只能叫做净识。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显现并不是意识作用完全中止的结果,只是以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运用意识的结果。

强力采用反向运用意识的方式去修,佛教中叫做止观。这种修法虽无大错,但是在超越意识习气方面还不能超越有为的造作,其手段还不够直接。所以,要想从错觉更快地走向正觉,必须选择更为方便快捷的方式——这就是反观觉性之道。

反观觉性之道,这种修法主要传自观世音菩萨。反观觉性,又称观自在之法,就是反观能够观察事物的自心,由此远离迷惑、觉悟本心、达成正觉、获得觉智自在之法。这种修法,如果观心息念未能达成自心的相对安定,则根本没法起修。

反观自性之法,与前述观心息念法有所不同。观心息念法,主要是用触觉来观察自己身口意三轮中的意识力的生起情况,并以意识力的息返为归宿。而反观自性之法,则可以从任何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直觉来进行起修,其主要是通过这些感觉功能来反观能够感知的自心。不过,如果论及效果,最为快捷深入的途径,莫过于从听觉“反闻闻自性”的“耳根圆通法”。

“耳根圆通法”乃是佛陀在《楞严经》中为末法众生重点推荐的觉悟解脱之法,其修法主要包括十大步骤。这就是:1、发求觉悟之心;2、思维耳根圆通之理;3、进入普遍听闻状态;4、开始循察能听之意识;5、观入意识力习气之流;6、由此灭尽意识的妄动;7、反观无念中能觉之心识;8、反观知空的心体归于寂灭;9、勘破虚空无明而证圆明;10、通达诸佛众生悲愿因缘。(说明:关于“耳根圆通法”,本人另著的《耳根圆通法心要综述》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菩提心》杂志上发表的《耳根观修法种种》及其续篇为该文的一部分)。 由上述“耳根圆通法”的修行步骤可知,反观觉性之道,乃是以“见受即离、步步反观”为基本原则的,直到离无所离、常寂圆明的大觉妙智全体显现为止。所以,反观觉性之法,不仅是超越错觉之法,同时也是心性解脱之法、圆成正觉妙智之法。其修法原理至简亦至奥。 这种反观自性之法,如果改换成禅宗的公案,也就是“知道觉受的本心在哪里?”如此,用眼耳鼻舌身意皆可念念反参觉本心,其手段将更加灵活。《楞严经》中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之说,也就是这种道理。所谓“尘念只在觉性中”,只要时时反照自性,即能不受事相所惑,由此而于事相中当下解脱。

修习反观自性之法,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这就是见到“十方圆明”是否就是“明心自性”呢?对此,不少人常常以为就是,其实这是错误的。按照最上乘的说法,“十方圆明”仍然是相,而不是自性本体,自性本体虽然也在此相中,但只能悟得而不能见得。如果把“十方圆明”误当成自性,则会死在妙相中,难以成为活泼泼的大机大用。

所以,反观自性之法,其宗旨并不在于寻求自性,只是一种超离错觉、圆成正觉的方便而已。因为能观者即为自性,自性之外无一可得,有所得者即非自性。正如《心经》所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三、顿见自性要诀——于无见处见本心

众生的根本自性,也即是众生的本元觉心,它是与虚空万物本体相通一切事物的共性。它虽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但是却常常被事物的表象所隐盖。它虽然是众生的本心,但众生却不能直观到它的存在,只能通过观察行为而反省到它的存在。如果不是由于释迦牟尼等佛道圣人的省悟与指点,一般众生很难会想到自己原来还有这个本心。

那么,我们的自性到底是怎样的呢?

《六祖坛经》中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心经》中说,诸法的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圆满本觉道龙钦心髓》中说:自性本来清净,体性空,用性明,大悲周遍。这些文字表述,为我们认识自性的体、相、用等特性,的确提供了极大的信心与方便。 然而,古德有云,“说食不饱”,对文字的领悟毕竟不是事实上的受用。只有真切的体会,才对于我们的心身安乐具有真正的意义。为此,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个自顿见性的大手印见要诀——于无见处见本心。

在前面介绍的聆听虚空的实验(实验一)中,大家在经过观察“虚空中哪些地方有声音、哪些地方没有声音”之后,已经通过反省而明白,“在没有声音的地方,我们能听的心仍然能及”。这个实验,实际上也就是“于无见处见本心”要诀的活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所用的只是耳根,这种方法,与大圆满目视虚空的原理是一样的。真正修大圆满,如果不明此理而只看明点,只如小儿游戏不成大用。

由于无始以来的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虚空一般的感受,常常会用“看不见”、“听不到”、“没感觉”等等语句去表述,因此这里就形成了一种误导——好像是自心的感觉功能出了问题,于是内心中就有了不安,开始产生寻求感觉的妄想冲动。因此,不能认识能够感知虚空的本心,乃是一切错觉中最根本的错觉,佛教中叫做虚空无明。所以,要想断除自心迷惑的根源,必须在这个虚空无明上完全突破才行。

其实,看不见乃是看到黑暗,听不到乃是听到寂静,没感觉乃是感觉到虚空。在这黑暗、寂静、虚空之中,我们的知觉其实很正常,能知之心从来都与我们同在。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管是黑暗、寂静,还是没感觉的感觉,都是我们知觉的显现。我们的知觉在黑暗、寂静、以及虚空之中同样存在。

因此,于无见处见本心,乃是直接破除虚空无明之惑的要诀。老子《道德经》中的“知白守黑”一句,其秘义也在于此。所以,儒释道三教圣人对自心的觉悟完全是一样的,所不一样的只是表述的方法而已。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当我们面临黑暗、寂静以及虚空之时,我们就能智慧地明悟自心所在,由而处之泰然,从烦恼不安中得到解脱和自在。

于无见处见本心,这句要诀乃是顿见自性的方便之法。这句要诀的意义,并不是说我们的自性本元觉心只在黑暗、寂静与空虚中,只是于无见处见比较方便直截而已。其实,黑暗、寂静与空虚乃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属性,如果能够于无见之处通达自性,也就等于能于一切处通达自性。大手印传承上师贡噶活佛所传的“大圆满法界心中心黑关导引法”,其奥妙也在于此。

所以,我们的自性本元觉心是遍存于一切显有与虚空之中的,一切色、声、香、味、触、法,以及非色、非声、非香、非味、非触、非法等感受,皆依自性本元觉心而显现。只要我们能够首先于无见处见得,然后于一切有见处将自然无碍,由此也将自然超越一切有无的迷惑,步步趣向于内心的安乐和自在。《六祖坛经》说:“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

圆智心法,学佛心印,应机而说,前无古人。

恳求正见,欢迎批评,保留版权,谢绝改编!

(圆智行者于二○○二年六月廿八日撰于海口)

第六节、大手印取证宗旨——无为合觉

原文:虚空言说强安立 虚空究竟离言诠

觉心虽亦强言释 究竟成就实离言

要知心性本同空 无余摄尽一切法

身离诸作安闲住 语离尘声空谷音

意离思量比对法 如竹中空持此身

心合超绝言思空 安住任运无取舍

无著心契大手印 恒修决证正菩提

一、有为与无为之判

前面所介绍的种种方法,虽然所提倡的目标是无为,但在事实上,不论是观心息念,还是反观自性,实际上都是有为之法。《金刚经》指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严格地说,这些有为的修法,依然只是佛法修证的前行方便,要想成就无上佛果,还必须进入无为法的修行才行。

观心息念法,关键在定心。反观自性法,关键在发慧。其整个定心发慧的过程,实际上只是以妄治妄地破除自心妄习的过程,其目的旨在消除自心的见惑,让我们悟明心身万物的本性,由此达成“见道”而明确修行的真正目标。

《六祖坛经》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达摩破相论》亦指出:“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只有真正地悟明心身万物的本性,达至见道位,这样,我们的修道才会具有真正的意义。

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与妄想的遮盖,我们每个众生虽然皆有遍知真相的佛性,但是却一直不得丝毫受用与自在,其关键就是我们有为的习惯强顽难息,以至我们被其所驱,漂流于妄想轮回而不得自在。所以,只有首先灭除自心的妄动,我们才能超越自心的迷惑,由此而悟明解脱烦恼的真正方向。孔子《大学》所说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以及老子《道德经》所说的“无欲观妙”,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有为法的修行,对于已经觉悟的人自己来说,虽然纯属多余,但是,在达成觉悟目标之前,如果不能以有为法妄治妄,那么很可能难以获得真正的觉悟。即使能够勉强地偶尔见道,但也不能从中获得真切的受用。因此,偶尔见道所获得的只能是狂慧,空有狂慧而不得自在的行为是为狂禅,这些东西对于佛法自利利人的目标是毫无益处的。

为此,《六祖坛经》中说:“理可顿悟,事须渐除”,一些禅宗祖师也一再强调:“高山顶上见,深深海底行”。许多大圆满的祖师都反复强调要打好五加行的基础,大圆满传承中的许多祖师,反复完成十来遍加行的多不胜数。

有为法的修行,不仅是达成觉悟的基础,同时也是觉悟后成就神通妙用的关键。尤其是发心仅求自利的修行人,如果没有有为法锻炼出来的定力,而直截进修无为法的话,即使可能有机会获得开悟,但由于开悟破执后再难修成定力,所以,其结果只能是慧解脱,毫无神通妙力可用,这种觉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所以,开悟所获得仅仅是智慧,要想真正成就功德事业之力,非修好有为法不可。尤其是发大心行大愿而修菩萨道者,更应在有为法上多下工夫。毕竟真正觉悟者行于有为亦不为障。在这方面,近代禅宗大成就者虚云老和尚悟后三步一拜朝五台山的苦修行径,以及《大威德之光》的主人翁——以降伏法闻名的热罗多吉扎祖师悟后依然勤修生圆二次第的事例,可以说都是很好的借鉴。

二、略论无为合觉

无为合觉的修行,乃是修道位的开始,它是以见道位的明心见性为基础的,乃是自性定(止)慧(观)双运之法。无为合觉与见道前的无为修定不同。见道前的无为修定,乃是缘空而成的空定,这种空定修出的境界,禅家称作“鬼窟”,如果不能用观智打破虚空,其一切功夫尽在生死之中,禅家斥为“枯禅”。

明心见性后的无为合觉,由于其觉智如同虚空无有障碍,所谓一真一切皆真,其定其慧尽是自性妙用,纯属智慧之举。所以,这种无为,是超离空有两边与一切我执障碍的,其目的旨在化度残余我习而已。《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种差别,一个指残余我习的多少,二个指转化种种我习的智慧深浅。

那么,如何才能无为合觉呢?

真正明心见性之后,我们已然知道自性本与虚空万物同体无二,一切有为皆是梦幻泡影,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修呢?所以,无上乘教法到此尽说无为,大手印只说“安住任运无取舍”,大圆满亦是“无修无证无散乱”,道家也只教人“无忘无助”,禅宗则只说个“惺惺着”、“平常心是道”。

那么,在这些无为的教授背后,真正所修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个就是本元觉心的照用,《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那个“照”即是。这个照与前面所说的观,虽然皆属观照般若起用,但是,观略显有为造作,且有反、正、偏、圆等方向之别,而照则纯是清净觉心妙用,寂然无为而遍察无碍,乃无观之观,所以,观属识,照为智,修行人当依智而不依识才为正确。

无为合觉,也就是行于般若三昧,安住于遍知妙智以灭度心识余习。《六祖坛经》中说:“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无为合觉的目的,旨在进一步灭度我心余习,由此与本元觉心合一,成就遍智圆满的大手印印体——具足大圆镜智的自受用报身——无边大身,以及能够促成他受用的大乐智慧报身,由此获得超生脱死的决定性智慧和力量。

大乐智慧报身,也就是密乘的无死虹光身,道家则称为的长寿仙身。对此,近代各派学人,往往误以为其中各有不同,其实在修证原理上判断,这些妙身实无二别。藏密大师宗萨蒋扬钦哲三世也有“报身亦即虹身”之说。

据印度佛教史料介绍,印度古代曾经出现的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有五人是修“中国瑜珈”(道家方法)成就的。据中国佛教史料介绍,禅宗著名的寒山、拾得也是不舍肉身隐遁于山岩中的。道教的张三丰祖师生前的色身已能显现神变,清代道家大师黄元吉圆寂时,更是当场于八仙桌上将色身隐化。所以,不论任何教派,都是在本心上殊途同归。只是在佛教接引世人方面,其手段更为直截与平易而已。

无为合觉的修证,如果严格按照无上乘的方式,应该只身到野外,或者山洞、茅篷中,象“活死人”一样放下心身地闭关修行才行。如果不能使身语意达到深度的寂静,许多细微的我习根本觉察不到,所谓化度我习,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步功夫,按密宗的规矩,一般要到闭关一个或者几个三年三个月又三天才行,除非提前得大成就从关房顶上飞出来才允许出关。

无为合觉的功夫,乃是真实功德智慧力的积累,它必须需要很长时间才行。对此,弥勒日巴大师在山洞中闭关了六年,六祖慧能大师则是在猎人队伍中隐修了十五年,也有禅宗祖师悟后花三十年功夫才打成一片的。所以,各位如果想在佛法上得大成就,首先应该有闭关专修的心理准备才行。

圆智心法,学佛心印,应机而说,前无古人。

恳求正见,欢迎批评,保留版权,谢绝改编!

(圆智行者于二○○二年七月一日撰于海口)

第七节、大手印智慧明灯——言语道断

一、语言文字与障道因缘

原文:密咒典籍波罗密 种种经律与法藏

各各论义宗派等 皆非光明大手印

由生分别障明印 反失所守三昧耶

永离分别不作意 自生自灭如水波

若顺无住无缘谛 即守破暗三昧耶

若离分别无所住 一切法藏无余见

若依此义脱轮回 并能烧除诸罪障

此是教内大明灯 不住此义愚夫辈

彼常漂溺生死流 未出秽苦之愚夫

应哀悯彼令依师 得师加持而解脱

吁嗟乎!

流转轮回者毫无义利惟是苦

有所作亦无义利观心最殊胜

自古至今,不论佛教还是道教的教法,都主要是以语言文字来进行传达的。语言文字,不仅是人们相互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闻思佛道无上心要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语言文字作为助缘,人们亦将很难认识到与本元觉心相关的真谛。

然而,语言文字虽然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真谛,但并不等同于真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东西,只是地图一样的行动指南,它与真正的事实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尤其是佛道心要所讲述的本元觉心,乃是人们研究事物的本体,这个东西更是语言文字没法表达的。如果强行表达,对于已悟者可能没错,对于未悟者来说,由于其根本没有同样的认识,其所听到的表述与其所理解的事相,绝对是风马牛不相及。

语言文字,只是众生思想意识的部分呈现,由于思想意识来自感受经验,感受经验又决定于感知,由于众生感知功能的局限,譬如视觉只能感知可见光,听觉只能感知声波,等等,所以,对于客观事实而言,众生的感知所获得的感受经验,实际上是非常片面的。相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言,可能九牛之一毛都不及。

为此,如果试图以语言文字为目标,去探求自心中超越有觉无觉、绝对客观的感觉主体——本元觉心,不仅如同瞎蚂蚁摸象——找不到边际,而且更存在着根本的方向错误,只能离本元觉心越来越远。

因而,语言文字只是接引方便,与真正的佛道妙旨并不相干。《金刚经》指出,“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六祖坛经》说,“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无上乘的修法,乃是以感觉为突破口的觉观之道。如果真正明白觉观之道,语言文字便已经成为多余。如果真正进入无为观照,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思想意识造作,就会成为深观寂

志公和尚指出,“本体是自心作,哪得文字中求?”《达摩血脉论》则进一步强调:“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达摩悟性论》亦说:“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

所以,所谓“渡河须有筏,到岸不用舟”。无为合觉深入到一定程度,不仅要停止身业造作,还必须持不语戒,完全停止语业造作,包括停止念经持咒以及闲谈等,由此才能使语业意业进一步清净,迅速成就语功德与自受用报身。近人多以为修持密法必须持咒,其实持咒只是加行方便,如果已经见道而进入无为合觉的修行,连念诵也应戒断才行。

当然,戒断念诵,乃是见道开悟后无为合觉之事,经书有云:如果未到八地菩萨无行境界,仍然必须借助咒力护持心身、净除业障,否则,妄自戒断念诵持咒,可能不自觉被无明所转,并且助长无明习气构成觉悟之障。因此,对于这一步的修法,行人当慎之慎之。 ——————————————————————————————

圆智心法,学佛心印,应机而说,前无古人。

恳求正见,欢迎批评,保留版权,谢绝改编!

(普门禅院圆智行者于二○○二年七月三日撰于海口)

(后注:恒河大手印的后面部分,主要谈悟后起修,其内容不宜深说,故此暂时搁笔,待因缘具足时再予补讲)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