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重点疾病有新生儿黄疸、佝偻病,过敏性紫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鹅口疮,小儿腹泻、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缺铁性贫血,病毒性脑炎,积滞,厌食,疳证,急惊风。

题型:名词解释,单选,填空,简答,案例分析。中医占70,西医占30.

第一章 绪论

1.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远古至南北朝)、形成期(隋朝至宋朝)、发展期(元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如果只有三个空,填前三者。}

2. 最早明确记载“小儿医”的是战国时期的扁鹊。

3. 西汉名医淳于意《诊籍》为我国最早见于文献的儿科病案。

4. 《颅囟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提出了小儿为“纯阳之体”。

5. 儿科理论体系的标志: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的主要贡献:1)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重视儿科四诊,尤重望诊,总结出“面上证”、“目内证”;3)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4)提出五脏补虚泻实纲领,尤重视温脾胃;5)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

6. 北宋时期,治疗天花、麻疹分为两派:寒凉派、温补派。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擅用寒凉法。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为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

7. 元·曾世荣——首倡惊风四证八候。

8. 明·万全系统提出了“育婴四法”,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肾常虚的“三有余、四不足”的观点。

8. 明·陈复正《幼幼集成》将虎口脉纹辨证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风轻、气重、命危”。

9. 清·吴瑭《温病条辩·解儿难》认为小儿体质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建立了“小儿稚阴稚阳”的学说。

第二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

1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周。

2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的时期。围生期:又称围产期,是指胎龄满28周到生后7天,这一时期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新生儿早期,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生命遭受最大危险的时期。 3 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提倡母乳喂养)

4 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5 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6 学龄期: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7 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基本停止增长的时期成为青春期。10到20岁。

第二节 小儿生长发育

1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 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 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2 小儿体格生长包括哪些方面:体重,身高,头围,胸围,颅骨,脊柱,长骨发育,牙齿的发育,呼吸、脉搏,血压。

(一) 体重 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

7-12个月 体重(kg)=6+0.25×月龄

2岁至青春期 体重(kg)=8+2×年龄

(二) 身(高) 长 出生时身长约为50cm ,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25cm ,其中前3个月约11~12cm。1岁时身长约75CM ,2岁时身长约85CM 。

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身高(cm)=70+7×年龄

(三) 囟门 前囟应在生后12-18个月内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6~8周内闭合。

(四) 头围(了解) 足月儿出生时头围平均34cm ,出生后前3个月和后9个月各增长6cm ,1周岁时46cm ,2周岁时约为48cm ,5周岁时约增长至50cm ,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

(五) 胸围 胸围在出生时胸围约32cm 。0~l岁时头大胸围小,大于1岁时 胸围大头小。

(六) 牙齿的发育 牙齿可分为乳牙和恒牙,人一生有乳牙20个、恒牙32个。约自6个月起(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前尚未出牙者可视为异常,乳牙最晚2岁半出齐。6-7岁开始乳牙脱落换恒牙。

(七) 呼吸、脉搏(重点) 各年龄组小儿呼吸、脉搏次数(次/分)

年龄分期

新生儿期

≤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

3+~7岁,学龄前期

7+~14岁,学龄期 呼吸(次) 45-40 40-30 302-5 25-20 20-18 脉搏(次/分) 140~120 130~110 120~100 100~80 90~70 呼吸∶脉搏 1∶3 1∶(3~4) 1∶(3~4) 1∶4 1∶4

(八)血压

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注:k Pa=mmHg÷7.5)

收缩压(mmHg )=80+2×年龄(岁) 舒张压=收缩压×2/3

(九)变蒸是古代医家解释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变蒸学说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

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 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理解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指五脏六腑,娇指娇弱,不耐寒暑与攻伐,嫩指柔嫩,形指形体结构,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气血津液等,气指生理功能活动,充指充实完善。脏腑娇嫩是针对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发育不全和脆弱不足而言;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未臻完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之一,即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尚未成熟,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脏腑柔弱,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低下。

理解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机是指生命力、活力,生机蓬勃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年龄越小,这种发育的速度越快,这是小儿生理的另一特点。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是针对小儿的体重、身长、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发育情况而言。小儿的生长发育速度是处于蓬勃发展的势态,这种现象体现了儿之初升,犹如春天,万物向荣,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之意。

2 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如何理解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实证可迅速转化为虚证,虚证也可转化为实证,或为虚实并见之证。

易寒易热:是指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则易伤阴,易呈阴伤阳亢,表现热的证候,又由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容易阳虚衰脱,表现出阴寒之征。

理解:小儿的“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

1)《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

点概括为“纯阳”,“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从《颅囟经·脉法》原文,结合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来看,则应从小儿生理方面去认识,理解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若将小儿“纯阳”之体理解为病理上的阳亢阴亏、有阳无阴或阳旺热盛之盛阳之体则是不恰当的。

纯阳: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非阳亢阴亏或纯阳无阴。

2)清代医家吴鞠通运用阴阳理论,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这里的“阴”,指体内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稚”指幼嫩而未臻成熟。稚阴稚阳包括了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吴鞠通的稚阴稚阳理论,从阴阳学说方面进一步阐明了小儿时期的机体,无论是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是相对幼稚和不完善的,小儿生理上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实质是指“稚阴稚阳”而言,阴阳二气皆处于幼稚阶段。

第四节 儿科诊法概要

1 儿科病史采集的特点:小儿“多未能言,言也未足取信”;儿科问诊中首先要紧紧围绕主要症状、体征发生的部位及持续的时间进行询问;采集病史要详细;详细询问年龄、月龄、日龄;询问个人史,3岁以内小儿要问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既往史不需全部询问;家族史应询问父母是否近亲结婚。

2 望诊内容可分为总体望诊(望神色、望形态)和分部望诊(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纹)。

望神应主要从目光的变化、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敏捷、躯体动作是否灵活协调等方面去判断患儿有神、失神等不同情况。

3 望色 :1)红色主热证; 2)白色主寒证和虚证;3)黄色主脾虚证或有湿浊;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及惊痫; 5)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瘀证、水饮。

4 五部配五脏:五部是指左腮、右腮、额上、鼻部、颌部。五部与五脏的关系,最早见于《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颌为肾”.

5 木舌是舌体肿大,板硬麻木,转动不灵,甚则肿塞满口,由心脾热炽,火热循经上行所致。

重舌是在舌下连根处红肿突起,形如小舌,称为重舌,属心脾火炽,循经上冲舌本,血脉肿胀所致。 连舌:是舌下系带把舌端牵连,以致舌体转动伸缩不灵,年龄稍大可有语言不清,因舌系带过短所致。

地图舌:花剥苔为舌体局部剥蚀无苔,可一处或多处,剥蚀边缘有白色隆起,状如地图,故称地图舌,由胃阴不足所致。

吐舌也叫弄舌,常见舌吐唇外,缓缓收回,证属脾胃虚热或脾胃津亏,也可是中风的先兆。

6 指纹诊法

指纹是指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可分为风、气、命三关,第一指节掌面为风关,第二指节掌面为气关,第三指节掌面为命关,正常指纹常为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看指纹用于3岁以内小儿。

看指纹: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命关,直达指端,称透关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则提示病情危重。

7 小儿脉诊主要用于判断虚实表里寒热。

8 儿科的治疗原则:中西医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治疗要及时,方药要精简;注意调理和顾护脾胃;重视先证而治;注重整体治疗,合理调护。

9 捏脊疗法: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里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为目的的一种疗法,常用治疳证、婴儿泄泻及脾胃虚弱的患儿。

割治疗法:常用治疳证和哮喘等病证。

第三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 二节 新生儿黄疸(p54)

1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黏膜和巩膜的黄染。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l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中医称之为胎黄。

核黄疸:当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成为~,一般多留有后遗症,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病因病机:湿热郁蒸、寒湿阻滞、气滞血瘀

常证 1.湿热郁蒸 ——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加味

2. 寒湿阻滞 ——温中化湿退黄——茵陈理中汤加减

3. 气滞血瘀——理气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加减

变证 1.胎黄动风 ——平肝息风,清热退黄——羚角钩藤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2.胎黄虚脱 ——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第四章 营养障碍性疾病 第一节 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P78)

1 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 不足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2 分期及临床表现:(掌握)

● 初期(早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3个月以内小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

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无骨骼病变,骨骼X 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 )D3下降,PTH 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 活动期(激期):早期维生素D 缺乏的婴儿未经治疗,继续加重,出现PTH 功能亢进,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

骨骼改变。6个月以内的婴儿以颅骨软化为主,6个月以上以骨质异常堆积为主。

● 恢复期: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 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严重佝偻病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

3 本病初期多见肺脾两虚证候,其中偏于肺气虚者,多汗易感、毛发稀疏;偏于脾气虚者,食少便溏、肌肉松软;累及心神者,兼见多惕易惊、夜眠不安等。激期以肝肾亏虚症状为主,偏于肝血虚者,烦躁夜惊、坐立行走延迟无力;偏于肾精亏者,颅骨软化、前囟宽大、闭合延迟、齿久不生,甚或鸡胸、龟背等。

4 与脑积水鉴别:生后数月起病,头围与前囟进行性增大。因颅内压增高,可见前囟饱满紧张,骨缝分离,颅骨叩诊有破壶声,严重时两眼向下呈落日状。头颅B 超、CT 检查可做出诊断。

第五章 结缔组织疾病及免疫性疾病

第四节 川崎病 P112

1、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的血管炎综合征,表现为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手足红斑和硬性水肿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属温病。 2 本病主要由外感温热毒邪,犯于肺卫,蕴于肌腠,侵犯营血而传变所致。

3 临床表现:

发热(发热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常见持续性发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抗生素治疗无效。)

皮肤黏膜表现(口腔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唇红干燥、皲裂、出血或结痂,舌乳头突起呈杨梅舌。) 淋巴结肿大。冠状动脉损害。伴有腹痛腹泻、关节痛。

第五节 过敏性紫癜 p118

1、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及血尿、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血证、紫癜、紫斑。

2 临床表现:皮肤紫癜(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对称分布,伸侧较多,分批出现,面部和躯干较少。初起呈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退色,数日后转为暗紫色,最终呈棕褐色而消退。)、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及尿血、蛋白尿。

3 病因病机:热(实热--风热、湿热、热毒,虚热),血瘀,气虚。

以阳证、热证、实证居多。与心肺脾密切相关,涉及肝肾。是IGA 介导的系统性血管炎。

中医治疗:目的是祛邪化斑,病因兼顾,标本同治。针对本病的毒、热、瘀,总的治疗大法是解毒、凉血、化瘀。紫癜为离经之血,皆是瘀血,故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

4 证治分类

1)风热伤络 ——祛风清热,凉血安络——银翘散加减

2)血热妄行 ——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清瘟败毒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3)湿热痹阻 ——清热利湿,化瘀通络——四妙散加味

4) 胃肠积热 ——泻火解毒,清胃化斑——葛根黄芩黄连汤合小承气汤加味

5)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大补阴丸加减

6)气不摄血 ——健脾益气,和营摄血——归脾汤加减

7)气滞血瘀 ——理气活血,化瘀消斑——血府逐瘀汤加减

5 治疗过敏性紫癜时,激素的适应症:关节痛,腹痛,肾脏损害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时。

第八节 支气管哮喘p132

1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等参与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2 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哮喘的病因错综复杂,与外感、遗传、体质、饮食、环境、年龄、情志及劳逸等因素有关。

1)诱发因素:其后突然转变,感受外邪;居住环境骤变,接触异物;五味太过,饮食过食生冷酸咸甘肥;2)遗传因素:可能有遗传倾向;3)内在因素: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留伏。

中医病机:痰饮久伏,触遇诱因而发。

3 儿童哮喘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和下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闻及弥漫性或散在性的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疗效。

4)除外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和咳嗽的疾病。

4 哮喘分期: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

5 分型论治:

(一) 发作期 1)寒性哮喘 ——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加味,或射干麻黄汤加减

2)热性哮喘 ——清化痰热,定喘止咳——麻杏石甘汤(或合苏葶丸)加味,或用定喘汤

3)寒热夹杂——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加减

4)虚实夹杂——祛邪扶正,标本兼顾——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减

(二) 缓解期 1)肺气虚弱——补肺固卫——玉屏风散和黄芪汤加味

2)脾虚型——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味

3)肾虚型——补肾固本——金匮肾气丸(肾阳不足)或七味都气丸(肾阴亏损)

注:重点掌握寒性哮喘,证候:临床表现为咳嗽气踹,喉中痰鸣,痰多色白,形寒,无汗,鼻流清涕。舌淡红苔白脉浮紧。及治法主方,见上。

第六章 感染性疾病p144 (重点:皮疹特点)

第一节 麻 疹

1 麻疹是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特殊性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2 麻疹的皮疹特点:发热更高。出疹顺序-耳后--周身--鼻准部、手足。皮疹形态--斑丘疹、色红。按出疹顺序消退,退后会色素沉着或有脱屑。

3 证治分类 注意肺炎也有邪毒闭肺、邪毒攻喉这两个证型。

4 预防:尽早发现麻疹患儿,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隔离至出疹后10天。对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应隔离检疫3周,已做过免疫接种者观察4周。

风 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疹及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幼儿急疹

1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人疱疹病毒6、7型导致的婴幼儿期常见的一种发疹性疾病,以持续发热3~5天,热退疹出为临床特点。因其皮疹形似麻疹,且多发于乳婴儿,故中医学称为“奶麻”。

2诊断:热退疹出,年龄。3治疗原则:以解表清热为主。

水痘

1水痘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与带状疱疹为同一病毒所引起的两种不同表现的临床病症。 2临床表现:典型水痘的皮疹特点--首发于头面躯干,继而扩展到四肢;最初的皮疹为红色斑疹和丘疹;皮疹陆续分批出现,伴明显痒感。重症水痘还可出现水痘肺炎、水痘脑炎等并发症。

3治则:清热解毒利湿。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腮腺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中医称痄腮。 常见的并发症: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耳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 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单核样异型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属温病。

2临床发热: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大,皮疹。

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 并发症:心肌炎、脑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3 水痘与手足口病的鉴别:(掌握)

水痘--由感受水痘病毒所致。疱疹较手足口病稍大,呈向心性分布,躯干、头面多,四肢少,疱壁薄,易破溃结痂,疱疹多呈椭圆形,其长轴与躯干的纵轴垂直,且在同一时期、同一皮损区斑丘疹、疱疹、结痂并见为其特点。

手足口病--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柯萨奇病毒A 组)所致,主要表现为口腔及手足部发生疱疹。口腔疱疹多发生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及舌部,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闹哭、流涎、拒食等。在口腔疱疹后出现1~2天可见皮肤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见,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如米粒至豌豆大,质地较硬,多不破溃,内有浑浊液体,周围绕以红晕,其数目少则几个,多则百余个。疱疹长轴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疹退后无瘢痕和色素沉着为其特点。

猩红热

1 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A 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中医称“丹痧”,又称喉痧、疫痧、烂喉丹痧。属温病。 2 普通型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①前驱期②出疹期③恢复期

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鉴别诊断表(掌握)

麻疹一般要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风疹须隔离至出诊后5天;幼儿急疹隔离至出疹后5天,可疑小儿应隔离观察7-10天;猩红热应隔离6日,对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手足口病的密切接触者要隔离观察7-10天;水痘患者不必隔离,只要不必接触。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二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P189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2 病位:主要在肺,可累及肝脾。病机关键:肺卫失宣。

3 小儿感冒的特点:因其生理病理特点,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

4 两种特殊上感:疱疹性咽峡炎和咽结合膜热。

5 并发症:以婴幼儿多见,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年长者若患A 组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

第三节 急性支气管炎(咳嗽)P194 P365

1 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外因--感受外邪,侵袭于肺,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

中医病机:感受外邪,肺失清肃;痰浊内生,储肺作咳;素体虚弱,肺脾受损。

2 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辨咳声轻浊,辨痰涎色量,辨寒热虚实。

3 分型论治

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金沸草散加减

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痰湿咳嗽——燥湿化痰止咳——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第五节 支气管肺炎(肺炎喘嗽)P198 (重中之重,可能考案例分析哦)

1 支气管肺炎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相当于中医的肺炎喘嗽。肺炎喘嗽的病名首见于清·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2 病因病机:风寒闭肺,风热闭肺,痰热闭肺,毒热闭肺,阴虚肺热,肺脾气虚。

病机关键是肺气闭郁。痰热是病理产物。病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

3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表现:①呼吸突然加快>60次/分。②婴儿心率突然>180次/分,幼儿>160次/分。③突然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苍白或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④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⑤肝脏迅速增大。⑥尿少或无尿,颜面眼睑或双下肢水肿。具有前五项者即可诊断为肺炎心力衰竭。 4 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治疗:吸氧,镇静,利尿,强心,血管活性药物。

肺炎并发中毒性脑病的治疗:脱水疗法、改善通气、扩血管、止痉、糖皮质激素、促进脑细胞恢复。 5治疗原则:开肺化痰,止咳平喘。 并发症:脓胸、脓气胸、肺大疱。

6 辨证:邪热闭肺是肺炎喘嗽的基本病机,“热、咳、痰、喘、煽”是肺炎喘嗽的典型症状。(以发热、咳嗽、气促为主要症状)。首先辨别常证、变证。常证初期应辨寒、热,中期应辨热重、痰重,后期辨别气虚、阴虚。 7证治分类:

(一) 常证 .风寒闭肺 ——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加减

.风热闭肺 ——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闭肺 ——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侧重)

.毒热闭肺 ——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阴虚肺热 ——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肺脾气虚 ——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二) 变证 · 心阳虚衰 ——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 邪陷厥阴 ——平肝息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二节 鹅口疮 P210

1 鹅口疮又称雪口疮,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易患此症。

2 病因病机:心脾积热、虚火上炎

3 分型论治: ·心脾积热 ——清心泻脾——清热泻脾散加减

·虚火上炎——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加减

疱疹性口腔炎(口疮)P212

1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I 型感染所致。以口腔内出现单个或成簇小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多见于1-3

根据病程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中医的病因病机:乳食积滞、寒邪犯胃、胃有积热、肝气犯胃、脾胃虚寒 分型论治:

乳食积滞——消食消乳,和胃止痛——伤食用保和丸加减,伤乳用消乳丸加减

寒邪犯胃——散寒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胃有积热——清热化积,理气止痛——三仁汤加减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

脾胃虚寒——温阳建中,益气和胃——黄芪建中汤加减

胃阴不足——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第五节 小儿腹泻P222

1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2 病因病机: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脾肾阳虚。治则:运脾化湿。

3 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

4 证治分类(重中之重)(最好结合课本看一下证候,注意大便的形态)

1)湿热泻 ——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2)风寒泻 ——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3)伤食泻 ——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加减

4)脾虚泻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5)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6)气阴两伤 ——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加减

7)阴竭阳脱 ——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第九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三节 病毒性心肌炎p241

1、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引起的一种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心痹”“心悸”“怔忡”“胸痹”

2、 病因病机:病因:内因——正气亏虚;外因——感受风热、湿热邪毒。

本病以外感风热、湿热邪毒为发病主因,痰浊、瘀血是主要病理产物。气阴耗伤,血脉受阻是主要病理变化。

3、 西医临床诊断依据:(诊断标准)

①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②心脏扩大(X 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③心电图改变:ST-T 改变,窦房、房室传导阻滞,完全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

④CK-MB 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阳性。

第十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四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P256

1、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有前驱的感染病史,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2、诊断要点:

①90%病例有链球菌的前驱感染,以呼吸道及皮肤感染为主,有浮肿、血尿、高血压、尿量减少,并发全身症状 ② 尿检(血尿、蛋白尿、管型尿);③血沉于急性期增快。一般病后2~3个月恢复正常;

④急性期血清ASO 升高,⑤血清补体C3浓度下降。

3、证治分类

(一) 急性期

常证 1.风水相搏 ——疏风利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2.湿热内侵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加减

3.肺脾气虚——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加减

变证 1.水凌心肺 ——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

2. 邪陷厥阴——平肝潜阳,泻火泄热——龙胆泻肝汤

3.水毒内闭 ——辛开苦降,辟秽解毒——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二) 恢复期 1.阴虚邪恋 ——滋阴补肾,兼清余热——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2.气虚邪恋 ——健脾益气,祛邪化湿——参苓白术散加减

第五节 肾病综合征P263

1、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

中丢失的的临床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为主要特征。

2、 临床诊断:

①大量蛋白尿:1周内3次尿蛋白定性+++~++++,或随机或晨尿尿蛋白/肌酐(mg/mg)≥2.0,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 ②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5.7mmol/L)

3、 西医分型:分为单纯性肾病和肾炎性肾病。

第七节 儿童血尿

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排泄异常增多,是儿科肾脏疾病临床常见症状之一。

临证思维:1)病史、体征、症状、辅助检查2)鉴别是否为真性血尿3)明确出血部位及性质4)确立病名

第十一章 造血系统疾病

第二节 营养性贫血

1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中医称血虚、萎黄、虚劳。

2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外周血象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无改变。

2)骨髓象--呈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明显,各期红细胞均较小,染色偏蓝,显示胞浆成熟程度落后于胞核。

3)有关铁代谢检查--血清蛋白,可较敏感地反映体内储存铁情况,是诊断IDA 期的敏感指标。红细胞游离原卜啉。血清铁(SI )、总帖结合力(TIBC )、转铁蛋白饱和度(TS )--SI 和TS 降低,TIBC 升高。

4)骨髓可染铁--骨髓涂片观察红细胞内的铁粒细胞数,如

血红蛋白从正常下限~90g/L属轻度,90~60g/L为中度,60~30g/L为重度,<30g/L为极重度;新生儿血红蛋白为144~120g/L属轻度,120~90g/L为中度,90~60g/L为重度,<60g/L为极重度。

4分型论治

脾胃虚弱----健运脾胃,益气养血----参苓白术散加减或异功散加减

心脾两虚----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归脾汤加减

肝肾阴虚----滋养肝肾,益精生血----左归丸加减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益精养血----右归丸加减

第十二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第二节 癫痫P313

1 癫痫:是脑部的一种慢性疾患,其特点是大脑神经元反复发作性异常放电引起相应的突发性和一过性脑功能

障碍。

2 病性:虚证或虚实夹杂。 病位:心、肝、脾、肾四脏。 病机:顽痰内伏、暴受惊恐、惊风频发、外伤血瘀。

发病机理:多为风痰上涌,邪阻心窍,内乱神明,外闭经络,故一时发作。

3 (掌握)证型

①惊痫—镇惊安神—镇惊丸加减 ②痰痫—豁痰开窍—涤痰汤加减

③风痫—息风止惊—定痫丸加减 ④瘀血痫—化痰通窍—通窍活血汤加减

⑤脾虚痰盛—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味 ⑥脾肾两虚—补益脾肾—河车八味丸加减

第三节 病毒性脑炎P322

1(掌握)病因病机:

病因:温热毒邪,包括风热、暑热、燥热毒邪,暑热之邪常兼夹湿邪为患。

病机特点:痰、热、惊、风四证。

2 区分:若病变主要累及脑膜,临床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若病变主要影响大脑实质,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为病毒性脑膜脑炎。大多数患者病程呈自限性。

病毒性脑膜炎:急性起病,或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前驱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软弱、嗜睡。(年长儿会诉头痛,婴儿则烦躁不安,易激惹。一般很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可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但无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病程大多在1-2周内。)

病毒性脑炎:起病急,但其临床表现因脑实质的部位的病理改变、范围和严重程度而不同:

1、弥漫性大脑病变—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发展、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颅压增高症状。惊厥大多呈全身性,但也可有局灶性发展,严重者呈惊厥持续状态。患儿可有嗜睡、昏睡、昏迷、深度昏迷甚至去皮质状态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2、病变累及额叶皮层运动区—以反复惊厥发作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发热。多数为全部性或局灶性强直-阵挛或阵挛性发作,少数表现为肌阵挛或强直性发作。可出现癫痫持续状态。

3、病变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表现为精神情绪异常,如躁狂、幻觉、失语以及定向力、计算力与记忆力障碍等。伴发热或无热。(单纯疱疹病毒引起最严重)

第四节 化脓性脑膜炎P325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脑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第十四章 儿童多动综合征

1、 临床特征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分场合的动作过多,情绪冲动,可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

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好发年龄6-14岁。

2、 病因病机:主要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护养不当,外伤、病后、情志失调、病位在心、肝、脾、肾,病机

关键在脏腑功能不足,阴阳平衡失调。

3、 治则——调和阴阳

第十六章 常见中医相关病证

第二节 惊风 P368

1 元·曾世荣《活幼口议》提出四证八候。四证:痰、热、惊、风。八候:搐、搦、掣、颤、反、引、窜、视。 2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症,临床以抽搐、神昏为主要症状,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

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凡病势缓慢,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

急 惊 风

热和暴受惊恐而引发。

2 病位:心肝。病性:以实为主。治疗原则:清热、豁痰、镇惊、息风。

3 证治分类: .风热动风 ——疏风清热,息风定惊——银翘散加减(侧重)

.气营两燔 ——清气凉营,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加减

.邪陷心肝 ——清心开窍,平肝息风——羚角钩藤汤加减

.湿热疫毒 ——清热化湿,解毒息风——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加减(侧重) .惊恐惊风 ——镇惊安神,平肝息风——琥珀抱龙丸加减

慢 惊 风 慢惊风来势缓慢,病程较长,时作时止,抽搐无力,常伴昏迷、瘫痪等症。

慢脾风:因脾肾阳虚,不能温煦经脉出现的虚风内动的证候,是慢惊风中出现的纯阴无阳的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1脾胃虚弱2脾肾阳虚3阴虚风动

第四节 积 滞

积滞:又称伤食、食积,儿科常见。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 可转化为疳证。相当于西医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

第五节 厌 食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症之一,临床以较长时期食量显著减少、见食不贪食甚至拒食为特征。无明显其他伴随症状。

证治分类

1.脾失健运——调和脾胃,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2.脾胃气虚 ——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异功散加味

3.脾胃阴虚 ——滋脾养胃,佐以助运——养胃增液汤加减

第六节 遗尿

遗尿:亦称尿床。是指5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状态下不自主排尿>=2次/周,持续6个月以上的一种病症。 病因:禀赋不足,病后失调,湿热内蕴,其他。病机:膀胱气化失司。病性:虚实。病位:下焦,肺脾肾。 治则:固摄止遗。

分型:肺脾气虚----补肺健脾,固摄膀胱----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

肾气不足----温补肾阳,固摄止遗----菟丝子丸加减

心肾失交----清心滋肾,安神固脬----交泰丸合导赤散加减

肝经湿热----清热利湿,缓急止遗----龙胆泻肝汤加减

第八节 疳 证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

(了解)“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二为“疳者干也”,是指病见气液干涸,形体羸瘦。

鉴别诊断:(重点掌握)厌食、积滞、疳证的鉴别

(1) 厌食 本病由喂养不当,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所致,以长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厌恶进食为主证,无明

显消瘦,精神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一切预后良好。

(2) 积滞 本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酸臭为特征,与疳证以形体消瘦为特征

有明显区别。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若积久不消,影响水谷精微化生,致形体日渐消瘦,可转化为疳证。

(3) 疳证 本病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

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