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级交响乐团 | 柏林爱乐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The Berlin Philharmonic),组建于德国柏林,有史以来都在世界最佳交响乐团排名中名列前茅。

历史沿革

1882年,柏林爱乐乐团由54位音乐家在柏林创建,乐团当初的名字为“Frühere Bilsesche Kapelle”(字面上的意思为“前比尔塞的乐队”)。当先前的指挥本杰明·比尔塞宣布拟率领全团成员乘坐4等车厢的火车去华沙举办一场音乐会时,乐团成员们拂袖而去。1882年,在赫尔曼·沃尔夫的财务管理下,乐团得以重新组建并重新命名,新指挥为路德维格·冯·布雷纳;1887年,当时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指挥之一汉斯·冯·比洛,接任了这一职位。这次主帅更替树立了乐团在国际上的声望,客座指挥汉斯·里赫特、费利克斯·冯·温加特纳、理查德·施特劳斯、古斯塔夫·马勒、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以及爱德华·格里格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也曾指挥过这支乐团。那段时间的演出显示出乐团仅拥有46件弦乐器,比瓦格纳设想的64件要少很多。

一支新乐团的建立

第一场音乐会

第一次巡演

在弗洛尔的音乐会

作为爱乐乐团的第一场音乐会

1895年,阿图尔·尼基什成为乐团的总指挥,1922年由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接任。在领导层经过几次交替更迭后,乐团在二战期间自始至终都坚持演出。1945年富特文格勒去瑞士以后,里奥·波查德成为总指挥。由于波查德被当时占领柏林的美国军队意外击中身亡,这一安排仅维持了几个月。1945至1952年期间,谢尔盖·切利比达奇接任总指挥一职。1952年,富特文格勒回国,继续担任乐团总指挥直至1954年去世。

▲ 富特文格勒

富特文格勒的接任者为赫伯特·冯·卡拉扬。卡拉扬从1955年到1989年4月他去世仅几个月以前辞职,一直率领着柏林爱乐乐团。在卡拉扬的带领下,乐团录制了数目惊人的唱片,并且广泛巡演,日益壮大的乐团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1982年,乐团雇用了首位女性音乐家、小提琴家马德琳·卡劳佐。

然而在1982年9月,当卡拉扬打算雇用第一位女性管弦乐器演奏者萨宾·梅耶时,却在乐团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最终以73:4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提议。梅耶随后离开了乐团。1989年,当卡拉扬从乐团总指挥的位置上辞职以后,乐团提议由卡洛斯·克莱伯担任总指挥,但遭到克莱伯的拒绝。

1989年,乐团选举克劳迪奥·阿巴多为总指挥。阿巴多将乐团的演出曲目,在古典和浪漫主义作品的基础上,扩展到更为现代的20世纪音乐作品中。2002年,阿巴多离开柏林爱乐。当东、西德统一以后,乐团遭遇了来自柏林市预算压力的财务危机。2006年,柏林爱乐交响乐团以阿巴多的名字设立了“克劳迪奥·阿巴多竞赛奖”。

▲ 拉特尔

1999年6月,音乐家们推选西蒙·拉特尔爵士作为他们的下一任总指挥。但拉特尔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和柏林爱乐签约,使之转变成为一个独立自治的公众基金组织,并且有权作出自己艺术和财务方面的决策。2001年,拉特尔的提议被批准通过;2002年,拉特尔获准进入柏林爱乐。拉特尔和乐团的合同最初是到2012年结束。2008年4月,柏林爱乐的音乐家们投票支持保留拉特尔作为他们的总指挥直至2018年。从2006年到2010年,乐团的总经理为帕梅拉·罗森贝格。2010年9月,马丁·霍夫曼成为乐团新的领导者。2016年2月,乐团宣布2016/2017年演出季结束以后,霍夫曼将不再担任乐团领袖。

2006年,乐团宣布将对纳粹政权期间主要演员的情况进行调查。2007年,Misha Aster出版了《帝国管弦乐团》一书,研究了柏林爱乐和和第三帝国中一些演员的关系。也是在2007年,Enrique Sánchez Lansch编剧并导演的纪录片《纳粹时代的柏林爱乐》出版发行。

2007年11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柏林爱乐乐团和拉特尔为亲善大使。2013年1月10日,乐团宣布拉特尔艺术总监和总指挥的任期到2018年结束。2014年,乐团创建了自己的唱片品牌“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ecordings”。

▲  彼得连科

继2015年5月11日推选拉特尔继任者的活动失败流产后,2015年6月22日,乐团宣布基里尔·彼得连科为下一任总指挥。在彼得连科选举的时间里,他任期的开始时间并没有提及。到2015年10月份时,乐团宣布彼得连科正式担任2019/2020音乐季的总指挥,并客座指挥2019/2020音乐季之前的演出。2016年10月,乐团宣布彼得连科将于2019年8月19日正式担任乐团总指挥一职。 乐团现在的管理者(总经理)为马丁·霍夫曼。他的任期到2017年结束。2016年10月,乐团宣布Andrea Zietschmann为下一任总经理,任期从2017年9月1日开始。音乐厅的变迁 乐团首个音乐厅——“柏林爱乐音乐厅”(Philharmonie),坐落在柏林·克罗伊茨贝格的Bernburger Stra?e,于1882年揭牌。音乐厅的前身是一溜冰场,由建筑师弗兰兹·希维顿设计改建而成。1898年,一个比较小的音乐厅——坐落于K?thener Stra?e 的“Beethovensaal”,也揭幕开演,用于室内乐的演出。第一个音乐厅“Philharmonie”,一直使用到1944年1月30日毁于英国炮火轰击。一直到战争末期,乐团都在柏林国家歌剧院进行演出,1945年2月3日,这所剧院也毁于战争。由于需要场地,乐团在战争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在柏林的“提塔尼亚皇宫”(Titania-Palast)——一座由电影院改造成的音乐厅里进行演出,同时仍旧在“Beethovensaal”里进行一些小型音乐会的演出。20世纪50年代期间,乐团将其音乐厅迁移至Joseph-Joachim-Konzertsaal的音乐学院(如今柏林艺术大学的一部分)内。然而大部分唱片都是在位于柏林-达勒姆的耶稣基督教堂里灌录,该教堂以其出色的音响效果而闻名于世。

建造一座新的“柏林爱乐音乐厅”,自1949年以来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柏林爱乐乐团的朋友们也一直在为此宏大项目创建筹集资金。新“柏林爱乐音乐厅”于1961年开始动工建设,由建筑师汉斯·夏隆设计,1963年10月15日揭幕,开幕演出的曲目为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新音乐厅为柏林文化广场的一部分,演出大厅包括2440个座位;1180个座位的室内音乐厅Kammermusiksaal,建于1987年,由建筑师埃德加·维希涅夫斯基设计。

从那以后,“柏林爱乐音乐厅”(Berliner Philharmonie)就成了柏林爱乐乐团的家之所在,也是柏林爱乐乐团的象征。乐团的徽标就是基于五角形大楼形状的音乐厅。

2008年5月20日,音乐厅里爆发了一场大火。当消防队员切开消防口到达屋顶下面熊熊燃烧的火焰时,四分之一的屋顶已严重损坏。音乐厅内部水渍到处可见,但基本上是“平安无事。消防队员使用泡沫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直到2008年6月份,乐团在音乐厅里的演出才得以恢复。

2008年12月18日,乐团宣布正式创建一个数字化音乐厅。

这个柏林爱乐迄今唯一的互联网平台,使得人们可以在全球各地通过电脑进入,观看、聆听乐团的音乐会,现场或点播皆可。不仅仅是当今指挥家,甚而至于可以是以前举办的音乐会,例如来自克劳迪奥·阿巴多的精彩演出。除此之外,自2014年7月以来,数字音乐厅还可以提供由卡拉扬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音乐会的高清电影制作而成的音乐会现场直播。从2010年开始,一些经选定的柏林爱乐乐团音乐会,已经被现场传输到德国及欧洲的电影院。

乐团主要指挥

路德维格·冯·布雷纳(1882–1887年)

汉斯·冯·比洛(1887–1892年)

阿图尔·尼基什(1895–1922年)

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1922–1945年)

里奥·波查德(1945.5-1945.8)

谢尔盖·切利比达奇(1945–1952年)

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1952–1954年)

赫伯特·冯·卡拉扬(1955–1989年)

克劳迪奥·阿巴多(1989–2002年)

西蒙·拉特尔爵士(2002年-目前)

柏林爱乐乐团曾在多个国际著名古典音乐大奖中摘得桂冠。其获得的奖励和表彰主要包括:

全英古典音乐奖(Classical BRIT Awards):

2001年:乐团/年度最佳管弦乐专辑。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作品:马勒第十交响曲 (EMI,2000年)

2003年:乐团/年度最佳管弦乐专辑。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作品:马勒第五交响曲 (EMI,2002年)

格莱美奖(Grammy Awards):

1970年:最佳歌剧唱片。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作品:瓦格纳《西格弗里德》;主要演员:奥地利女高音海尔佳·德妮丝琪、美国男高音杰斯·托马斯以及男声托马斯·斯托尔兹(DGG,1969年)

1979年:最佳管弦乐团。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作品:贝多芬九部交响曲(完整版)

1993年:最佳管弦乐唱片。指挥:伦纳德·伯恩斯坦;作品:马勒第九交响曲(DGG 1992年;1979年的录音)

1995年:最佳室内乐演奏。钢琴: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圆号:戴尔·克利文吉尔;巴松管:丹尼尔·达米亚诺;单簧管:赖瑞·康姆;双簧管:Hansj?rg Schellenberger。作品:贝多芬/莫扎特五重奏作品(1994年)

1998年:最佳小乐队演奏。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作品:欣德米特第一号室内乐——《为12件独奏乐器而作》Op.24 No.1(EMI,1996年)

2000年:最佳古典声乐表演。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演员:瑞典女中音安妮·索菲·冯·奥特、德国低男中音托马斯·夸斯托夫;作品:马勒《少年的魔角》(DGG,1999)

2001年:最佳管弦乐团。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作品:马勒第十交响曲

2007年:最佳器乐演奏(与管弦乐队)。指挥:安东尼奥·帕帕诺;钢琴:利夫·奥韦·安兹涅斯;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EMI,2006)

留声机大奖(Gramophone Awards)

1981年:年度最佳歌剧唱片。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作品:瓦格纳《帕西法尔 》(DGG,1980年)

1981年:年度最佳管弦乐唱片。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作品:马勒第九交响曲(DGG,1980年)

1984年:年度最佳唱片。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作品:马勒第九交响曲(DGG,1984年;1982年的现场录音)

2000年:年度最佳管弦乐唱片。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作品:马勒第十交响曲(EMI,2000年)

2004年:最佳协奏曲。指挥:马里斯·杨松斯;钢琴:利夫·奥韦·安兹涅斯;作品:格里格钢琴协奏曲、舒曼钢琴协奏曲(EMI, 2004)

2006年:年度最佳唱片。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作品:马勒第六交响曲(DGG,2005年)

德国回声音乐奖/原德国唱片大奖(ECHO/formerly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 of Deutsche Phono-Akademie)

2003 – Chorwerkeinspielung – Sir Simon Rattle, Rundfunkchor Berlin, MDR Rundfunkchor Leipzig, Ernst-Senff-Chor Berlin, Karita Mattila, Anne Sofie von Otter, Thomas Moser, Philip Langridge, Thomas Quasthoff: Schoenberg, Gurre-Lieder (EMI, 2002)

2006 – Musik-DVD Produktion des Jahres – Sir Simon Rattle, Thomas Grube and Enrique Sánchez Lansch (director), Uwe Dierks (producer): Rhythm Is It! (2005)

2006 – Sinfonische Einspielung – Claudio Abbado: Mahler, Symphony No. 6 (DGG, 2005)

2016 – Orchester/Ensemble – Jean Sibelius, Symphonies 1-7,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ecordings, 2015)

全球古典音乐大奖(ICMA)

2016年:交响乐——西贝柳斯第一至第七交响曲;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ecordings, 2015年)

2017年:交响乐——克劳迪奥·阿巴多:最后一场音乐会(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ecordings, 2016年)

由全球歌剧杂志授予的铂金邮票(Platinum Stampawarded by Opéra International magazine)

1987年:指挥:里卡多·穆蒂;作品:莫扎特《安魂曲》(EMI,1987) 《和谐》杂志

其它奖项

2014年:2014年度和谐奖(Diapason D’Or de l’année 2014)。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作品:J.S巴赫《马太福音受难曲》(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ecordings,2014年)

2015年:金音叉唱片奖(Diapason D’Or Arte)。指挥:尼古拉斯·哈农库特;作品:舒伯特的作品(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ecordings,2015年)

2015年:金音叉唱片奖(Diapason D’Or Arte)。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作品:J.S巴赫《圣约翰受难曲》(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ecordings,2014年)

2016年:2016年度和谐奖(Diapason D’Or de l’année 2016)。指挥:西蒙·拉特尔爵士;作品:贝多芬第一至第九交响曲(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ecordings,2016年)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