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推进我省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根据省政府安排,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编制了《贵州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日

贵州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物联网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一轮信息技术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和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促进我省“两化”融合发展,实现“工业强省”目标的战略手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的要求,为加快推进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现结合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制订本规划。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国内外发展态势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发展物联网作为摆脱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和占领全球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手段,美、欧及日韩等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物联网应用深度、广度以及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已成为全球物联网应用最广泛的国家,其RFID应用案例占全球59%;欧盟公布了物联网行动计划,将物联网上升至区域战略高度;日本将物联网列为国家重点战略之一;韩国出台了《基于IP的传感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物联网已成为各国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领域,从发达国家对物联网的战略布局来看,更侧重于面向更长远的科技突破、生产力改进和生产方式变革。

我国物联网发展也已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技术和产业基础,并以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区、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示范等为标志,形成了物联网发展热潮。2010

年9月8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之一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高度,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目前我国

物联网在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等领域已经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在电网、交通、物流、智能家居、节能环保、工业自动控制、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精细农牧业、金融服务业、公共安全等领域应用取得了初步进展;物联网M2M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M2M终端数已超过1000万,应用领域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多个领域,我国物联网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总体来看,我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物联网产业形态和爆发点,需要加大产业培育力度,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形成新兴业态和新增市场。

(二)我省产业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经济总量增长显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为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我省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为物联网应用及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我省已具备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有利条件。

1.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

近来来,我省初步形成了以物联网安防产业、敏感元件及传感器、RFID产业、智能电网配套产业、锂离子电池和绿色电池产业、物联网行业应用软件产业为主的五大产业基础。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省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超过30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在敏感元件及传感器、RFID产业方面,我省已拥有振华电子、航天科工061基地、普天物流、中昊电子、永青仪电等一批企业和集团,形成了RFID电子标签及RFID电子车牌标签、GPS定位跟踪模块、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品等一批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已建成有国家(贵阳)片式元件产业园、贵阳软件园和数字内容产业园等产业基地,2010年我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62.9亿元,全省软件服务业企业达1600余家,传统信息产业不断加快技术和管理创新,为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产业支撑。

2.科研支撑力量逐步壮大

拥有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科学院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建有贵州大学物联网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国家现代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化基地、贵阳小河国家军民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贵州省软件测试中心、贵阳火炬软件园、遵义软件园等科技产业培育基地,并涌现出一批集物联网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市场开拓为一体的新型企业。随着贵阳、遵义、安顺三个航天航空工业园区的建成,大批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企业将被引入,为我省的物联网软件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目前,省会贵阳市聚集了研究与开发机构34个,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个,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我省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截止2010年底,全省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30.18万公里;宽带接入端口数达到231.69万个,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325G;建有3G基站数7430个,无线热点数量超过1700个,3G网络已覆盖全省所有乡镇。电话、互联网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较大进展,全省100%的行政村和92%的自然村(20户以上)通电话,100%的乡镇通宽带,103808个已通电自然村(20户以上)全部通广播电视,基本建成了覆盖全省、技术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同时根据我省通信业“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光缆线路总长度将预计达到50万公里,宽带接入端口将达450万个,互联网出省宽带达2900G;互联网网民数和3G用户数分别达到1500万人和1000万户,城镇无线热点覆盖率、乡镇门户网站和信息服务站普及率均争取达到100%的全覆盖目标,“数字贵州”建设将全面开展,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更加稳定、融合、泛在和安全的通信网络基础和服务支撑。

4.外引内联态势良好

近年来已有江西泰豪、中星电子、中博物联、迅腾科技、东方网力、北京中星微、青岛

海信、恒力天和等国内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知名企业纷纷落地我省,为我省物联网发展注入了活力。渝遵IT合作目前进展顺利,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为我省制定了信息化“3347”战略,江苏集群信息产业集团等企业先后到贵州实地考察,均有意向来我省投资发展。同时,由贵阳软件园、贵阳火炬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贵大华圣、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贵州移动等单位发起,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公共物流产业服务平台及产业联盟已经成立。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物联网的行业应用需求和领域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RFID、仪器仪表、射频识别等一系列产业同步发展,带来显著的产业集群生产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我国正在积极营造有利于物联网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围绕物联网产业链,在政策引导、技术标准、商业应用等方面重点突破,大力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国内不少发达地区也意识到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潜力,加快抢占市场先机,无锡、上海、重庆等一批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相继建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行业示范企业,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基础支撑。在国家整个物联网发展框架和大环境下,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技术创新突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目前,国内外物联网产业起步时间不长,核心技术和产品都尚未成熟和规模应用,我省和其他地区一样有很多机会在相关领域做出突破发展。“十二五”期间,我省全面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借力国家实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大批新兴产业园区将相继建成,省内建设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将不断加速,而物联网产业在工业信息化过程中有着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天然优势,非常符合我省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省内市场应用需求前景广阔。省委、省政府日益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在“十二五”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要求“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软件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IPV6)、云计算等”。我省作为能源大省、矿藏大省、生物资源和旅游大省,在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省内矿产优势,壮大电子元器件、电池等物联网相关配套产业链;在能源、矿产、农业、旅游等方面与国内外领先企业合作研发,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建成国内领先的物联网行业应用产业示范工程。同时,我省在电子信息、新型电子元器件等方面已经建设了一批有资源优势、创新亮点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项目和产品,为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基础支撑。

但我省物联网产业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是省内物联网产业政策环境和基础建设有待完善,政府主导力度不够,引导资金缺位,在招商引资、产业合作等方面的优势不够突出;二是目前我省大部分大中型重点企业都属于资源消耗型重工业行业,信息产业和新兴工业比重小,省内工业体系仍需加大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力度;三是我省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建设工作有待加强,未形成规模化的成熟产业群和产业链,“政府推动”和产业园区聚群发展的作用尚待发挥;四是我省物联网产业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水平低,集成创新能力弱。政府部门、省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市场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政、产、学、研、用”等一体化模式未得到较好推广,在科研经费、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等面临不小挑战;五是物联网产业推广应用单位成本偏高,省内行业主管部门未提供有效的孵化保护,企业受到生产成本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对投入物联网产业的积极性和信心不高,未能加大产业投入抢占市场发展先机,有可能使我省物联网产业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竞争浪潮中处于落后的被动局面。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以促进产业发展为出发点,以应用示范为切入点,以关键技术研发为突破点,以两化深度融合为落脚点,贯彻“政府引导、应用推动、技术突破、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构筑集聚发展的支

撑产业基地,引导和鼓励技术创新,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带动我省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多方联动。

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宏观调控、资源整合、营造环境等方面的职责,建立由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多方联动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我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2.应用示范,带动产业。

以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先导作用和典型示范应用为引领,推动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在交通运输、数字城管、食品安全、水利、矿产、旅游、环保、电力、农业、物流、安防等行业中广泛应用,带动我省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3.外引内联,合作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联合国内外物联网投资商、技术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创业团队、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建设物联网。

4.立足创新,集聚发展。

引导和鼓励科技创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根据我省特点和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物联网企业快速聚集、生产要素配套、产业协作便捷的产业布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内一流的物联网安防产业、敏感元件及RFID产业、智能电网配套产业、锂离子电池和绿色电池产业及行业应用技术研发等五个产业基地;组建“产、学、研”紧密合作的物联网产业联盟,培育一批具有领先商业模式的物联网运营和服务企业,聚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占领技术高端的专业企业;初步构建物联网产业创新体系、应用推广体系、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标准认证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重点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探索物联网规模应用的商业模式,加快实现物联网应用示范的产业化步伐;打造以物联网企业为核心、产业基地为载体、产业联盟为支撑,在国内具有较强辐射和影响力的中国物联网产业西部硅谷。

1.产业规模。到2015年,全省物联网产业规模达800亿元,力争1000亿元,其中:物联网安全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敏感元件及传感器、RFID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智能电网配套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锂离子电池和动力电池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云计算和物联网行业应用软件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2.企业培育。引进物联网主营收入上10亿元龙头企业10家,培育主营收入上亿元骨干企业5家以上,上5000万元创新企业30家以上,并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

3.人才支撑。引进物联网领军人才10人以上,组建物联网创新团队20个,培养万名以上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物联网工程师,初步满足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

4.技术研发。引导国内外研发团队向我省汇聚,省级以上物联网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达到8家,物联网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累计总量达100项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形成产业规划布局,促进集聚发展

结合我省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通过优化人才、资本、政策和服务环境,引导建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培育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完整配套能力的企业集群,加快构筑物联网安防、敏感元件、传感器及RFID电子标签、智能电网配套、锂离子电池和绿色电池、物联网软件孵化、研发和生产五大支撑物联网产业基地,引导国际、国内、省内物联网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加快引进一批拥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国内外知名物联网企业,通过战略重组、技术转让和协作配套等方式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成为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鼓励本地IT企业和传统企业发挥资本、人才和市场的优势,积极转型

为物联网相关企业,迅速形成一大批“专、精、特、新”的物联网中小型企业,培育物联网产业新的业务增长点。

(二)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立足我省现有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协调、决策、指导作用,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创新中的优势和主体作用,建立贵州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贵州省物联网应用体验中心;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增加研发投入,重点加强射频片式集成元件、射频大功率片式陶瓷电容器、特种片式电感器(大功率、高频、微型)、高B值片式热敏电阻器及网络、高响应速度片式压敏电阻器及网络、射频继电器、高可靠密封继电器、车用温度传感器、RFID、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知识产权拥有水平,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创新体系。

(三)着力打造应用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应用示范工程

积极引导和激发物联网的应用需求,加强有利于物联网发展的应用推广、标准认证和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设,逐步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互动共赢的应用发展格局。在工农业经济、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等重点领域,积极引导和组织各地区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智能工业、感知农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食品安全溯源、智能医疗、现代物流等示范工程建设,先行试点示范,逐步推广。

(四)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市场拓展

充分发挥省内电信运营商、贵州广电的网络资源和技术优势,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建成宽带化、融合化、泛在化、可管理、高可信的无线宽带信息传输网络,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共性需求,搭建贵州省物联网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开展传感网络、传输网络和应用网络以及相关技术的评估及测试手段的研究;充分利用贵阳国际会展中心的优势,不断拓宽对外合作交流的渠道,将贵阳打造成国内知名的物联网产品、技术展示窗口和交易平台,提升我省作为物联网产业领先区域的整体形象和专业水平,逐步构建有利于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

(五)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建设贵州省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面向物联网应用、研发、生产,开展物联网信息产业安全需求分析、安全策略制定、安全技术架构设计,提供安全咨询、产品和系统安全测试、数据恢复、应急响应、人员培训以及信息安全运行管理服务保障体系。以安全检查、检测认证、安全管理为抓手,加强信息应用的监管,增强对网上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积极开展物联网重大项目安全评测和风险评估,逐步建立以预防、发现、恢复为基础的物联网信息安全预警和管理机制,为我省物联网生产和应用安全提供保障。

四、重点工程

(一)智能工业示范工程

以两化深度融合为重点,选择基础较好的企业,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产品研发、工业生产过程智能控制、工业生产环境自动监测、制造供应链跟踪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等全过程。引导和鼓励装备制造企业集成物联网技术,带动装备升级改造。

——工业流程智能控制系统工程。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产品平台、智能化生产系统和实时监测和流程控制系统,并在条件成熟的企业,将物联网技术整合应用到设计、产品生产、管理等环节和流程,全面提高工业生产企业的智能化程度,提高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效率。 ——智能装备产品升级推广工程。引导和鼓励重点装备制造企业集成应用物联网技术,特别要加大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提高装备制造产品智能化水平,带动装备升级。

(二)“感知农业”示范工程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室内温湿度、土壤温湿度、CO2浓度以及光照、叶面湿度、露

点温度等环境参数,实现温室及农田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智能控制。确保温室大棚和农田的环境参数指标符合农作物生长的需求,促进精准农业、实时农业的推广应用。

——温室大棚物联网系统推广工程。建设温室大棚环境监测、生产管理和防盗监控系统,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推动温室大棚数字化、智能化。

——“感知农业”综合试点工程。在遵义市湄潭县、凤岗县等主要茶区推进“感知农业”综合试点,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对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土壤微量元素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以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并通过与专家系统进行比对,自动进行通风、滴灌、控温、补光等操作,发展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并向优势农业推广。

(三)智能物流示范工程

开展物联网技术在运输、调度和产品追溯等环节的示范应用,实现对物品、集装箱、车辆和人员的状态监测和智能调度,构建高效率、低成本和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重要物品的流通管理水平。

——物联网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组织实施物流基础网建设,并在我省食品、药品、旅游商品行业中选择一批企业推进RFID和传感技术在生产、配送、仓储、供应链管理等物流主要作业环节的示范应用。实现物流信息的自动采集、标识与识别以及货物可靠配送、安全保管和可视化跟踪。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和公共信息交换机制,实现货物、运输、仓储、堆场等物流资源的统一协调和优化配置。发挥我省辣椒、钢材等物流基地优势,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物流企业,积极应用RFID等物联网技术,实施智慧物流工程,提高物流效率。

(四)智能电网配套工程

加速实施智能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智能用电、智能调度、风光储等工程,大力推广电力设施状态监测、高空塔架应急抢险、电表数据采集、电力智能抄表等应用示范。全面提高全省调度、配网和用电的智能化水平,促进我省电力工业和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实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

(五)智能交通物联网示范工程

在交通运输部门和公安交巡警部门现有的交通信息化建设基础,引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以交通流量监测、停车智能诱导、智能交通大平台、公交和客运智能化、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等项目为突破口,推进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在贵阳市、毕节市等已建智能交通系统的城市,引导其对城市车流量检测、车辆测速、智能监控、停车诱导等方面采用物联网技术,建设示范性应用工程,同时大力支持和推进我省高速公路“感知路网”,“车联网工程”、“电子车牌”、机场集团“感知机场”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我省公路、车辆、机场可视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交通流量与违规监测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城市地面交通智能管理平台,包括中心城区交通流量实时监测与动态诱导系统、机动车定点测速系统、闯禁车辆智能抓拍系统和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整合城市传感设备获得的交通流量信息,建设交通信息互动发布平台,向社会提供实时交通流量信息和出行建议;适时启动根据实时交通流量信息对交通信号机实行自动控制的工程,进一步优化交通状况,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六)智能城市综合管理工程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上,以贵阳市、遵义市等主要城市为重点,进一步推动物联网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实现城市管理的综合调度、指挥和应急管理,提高城市综合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并就应用成果逐步向全省有条件的城市推广。同时,通过系统建设,逐步将管理和服务功能向基层街道办、社区延伸,推动社区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在数字社区建设过程引入物联网技术,逐步建设动态实时管理功能,实现对社区的安全防范、火警、应急报警等的智能化管理,提供对社区居民生活消费如水、电、气、热等自动计量、收费服务等。

(七)智能环保示范工程

应用物联网海量集成技术、细化污染源监控、山洪灾害防治、城市水资源监控及防汛预警监测全方位架构、强化数字环境管理,确保节能减排取得实效,为生活者提供各种绿色生态环境、低碳健康生活服务,为城市旅客提供优越的文化特色旅游配套;建设环境质量智能检测、水资源监测、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监测管理、环境预警和应急响应等系统,并加强对移动污染源的监控,构建环境智能监控(测)体系,实现对各类环境要素信息的自动获取和智能处理。

(八)智能医疗示范工程

加强医疗卫生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发展,在医疗监护、监测、检测等行业和领域,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对医疗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共享等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积极开展电子病历推广应用,促进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开展远程医疗、远程诊断、移动服务等信息化应用,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和整体管控水平。

(九)食品安全溯源示范工程

应用物联网技术在食品与药品质量管理,安全追溯和防伪窜货方面广泛应用,提升管理水平和品牌可信度。推进烟、酒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食品企业的物联网应用,在“茅台酒”、“贵烟集团”、“老干妈”、“黔五福”等知名企业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建设产品溯源系统,实现对产品的跟踪和溯源。

(十)智能安防与应急示范工程

以建筑物周界防入侵、基础设施防护和远程监控、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系统、家庭智能网关接入点为切入点,搭建城市公共安全大平台,引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建立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分层部署,多级联网,统一调度。重点推动贵阳、遵义等地区平安城市、智能家居、安全社区等应用工程建设,推动M2M的应用,支持上游传感器产业发展,带动下游视频、音频等具备多功能化、实时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特点的终端设备产业发展。 (十一)智慧旅游示范工程

推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在主要旅游城市和国家级、省级重点旅游区的应用,为旅客提供“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服务,使旅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基于物联网、无线技术、定位和监控技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实时交换,让游客的旅游过程更顺畅,提升旅游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安全保障和旅游品质保障。在“爽客行?手机钱包”等项目基础上,搭建贵州旅游服务平台,开展更多针对旅客服务的应用,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旅游服务品牌。

(十二)智慧园区示范工程

在黔中经济区“贵州-江苏”合作区、渝遵合作区及部分重点工业园区,将物联网纳入园区基础建设规划,并搭建基于物联网的园区物流配送、园区居民生活服务、园区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政府办公和园区管理效率、提升园区产业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服务水平,以提高服务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做到随需服务,建立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的新型园区,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价值链提升的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

成立由1名省级领导为组长,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公安厅、省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和市(州、地)政府领导为成员的贵州省物联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健全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推进工作

机制,加大统筹和协调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施与实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成立贵州省物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覆盖技术、经济、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国家和省、市物联网知名专家作为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指导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工作,为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重要决策进行科学咨询和论证。

(二)完善政策法规,营造发展环境

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建立和完善鼓励物联网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等配套政策体系,强化政策间的协调和衔接,为物联网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鼓励部门、单位和企业合作开展物联网各类项目建设,对优势互补、技术业务融合、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物联网项目,政府要作为重点给予扶持;加大政府采购的支持力度,在试点示范工程和财政资金招投标项目中,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省产品和服务;通过政府直接投入,财政补贴、贷款贴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物联网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鼓励物联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专利申报、品牌创建、标准制定和规划发展;建立和完善物联网产业统计、评估指标体系和工作制度,加强统计调查和产业跟踪监测,定期发布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报告。

(三)加大资金扶持,拓宽投融资渠道

建立贵州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争取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用于支持物联网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和服务平台等,资金安排由省物联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落实。

积极帮助我省企业和重大项目争取各类国家专项和基金资金支持;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我省重点发展的物联网产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对物联网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银企关系;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政府牵头搭建物联网投融资平台,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资设立10亿元以上的“贵州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符合规划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项目;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物联网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以及招商引资,多渠道筹措物联网产业发展资金。

(四)加强产业合作,推进应用示范

加强省部合作,建立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委、科技部等部委的合作机制,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由政府推动,核心企业牵头,组建由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网络运营商、中介组织以及产业用户等多方参与的贵州物联网产业联盟,通过产业联盟,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资源整合作用,促进各领域在物联网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营造自律、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我省物联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瞄准国内外成熟技术,结合我省实际,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物联网试点应用,以典型应用示范项目为载体,加快市场培育力度,促进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各地区、各部门间的协调,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相互支持的产业发展格局。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强化智力支撑

依托国家和省重大专项、重大工程和重点企业,引进和培养我省物联网领军人才和产业化高端人才,对掌握核心技术、高层管理及复合型等物联网高端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优惠,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措施,集聚一批物联网领域高层次科研人才和研发机构;鼓励和支持省内高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扩大学位点的布局和

人才培养规模,开展物联网相关各类技术人才培训,加快培养物联网学科带头人和产业人才;加强同国际教育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分层次、分类别的人才教育和培训,满足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