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选择题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型强化练习(1)单项选择

1.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现( )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班主任王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正如王老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也日趋严重。上述事实表明教育( )

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3.( )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方面,即“亲知”“闻知”“说知”。

A.墨子

B.孔子

C.荀予

D.孟子

4.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婴儿绕行茶几以取它后面的玩具,不再仅从茶几下爬过。这时的婴儿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思维准备阶段

C.思维阶段

D.抽象思维阶段

5.在培养目标上,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 )

A.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B.异中有同、特点突出、差异鲜明

C.标准统一、重点突出、特色各异

D.异中有同、个性突出、特色鲜明

6.眼睛被酸、碱烧伤时,急救的关键是( )

A.立即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B.用手揉眼睛

C.用干净的布擦眼睛

D.用温开水冲洗眼睛

7.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8.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

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

A.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

C.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9.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家是( )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维果茨基

D.劳伦兹

10.教师穿着新裙子,走到教室门口,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这是因为( )

A.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B.刺激物的强度

C.刺激物的新异性

D.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11.下列情境中代表学习的内部动机情境的是( )

A.课间休息时,王峰回到教室看书

B.张老师表扬王峰的作文写得好

C.校长宣布三好学生名单

D.杨阳每天上网玩几个小时游戏

12.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

A.考试焦虑

B.儿童厌学症

C.多动症

D.人际交往方面

13.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4.“春风化雨”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陶冶教育法

15.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不包括( )

A.及时与家长沟通

B.维持正常的班级秩序

C.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

D.教授学生各种知识

16.教学直观不包括( )

A.言语直观

B.模像直观

C.实物直观 )

D.表情直观

17.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

A.演示法

B.练习法

C.实验法

D.实习作业法

18.教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学生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19.“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当有疑难时才向教师请教;教师不向学生系统得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制定参考书,布置作业;教师按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并接受考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志趣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分组教学制

20.“用进废退”与哪种遗忘观点相一致( )

A.消退说

B.材料间干扰

C.同化说

D.检索困难

1.C【解析】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表现为:普及性、基础性和全面性(发展性)。

2.D【解析】“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是王老师预期的教育的正向显性功能,“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是王老师没有想到的教育的负向隐性功能。

3.A【解析】略。

4.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婴儿已经形成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的形成在感知运动阶段。

5.A【解析】略。

6.A【解析】眼睛被酸、碱烧伤,急救的关键是立即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如果没有生理盐水,可以用冷开水、自来水冲洗眼睛。冲洗后,马上送医院做进一步的治疗,这样将减轻眼睛的损伤。

7.A【解析】“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由当时的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8.D【解析】根据替代强化原理,当儿童发觉“坏人”通常不能得到好的下场时,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后果,自己也会远离破坏性行为。

9.C【解析】略。

10.C【解析】教师的新裙子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可由刺激物的特点引起,本题强调的是刺激物的新异性。

11.A【解析】内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

12.A【解析】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学生中常见的

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13.C【解析】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私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独立的教师职业出现在奴隶社会;而世界上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出现于1681年。因此答案为C项。

14.D【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题干中的“春风化雨”就是这一德育方法的典型体现。

15.D【解析】略。

16.D【解析】直观手段一般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17.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实验法的内涵。

18.B【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9.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道尔顿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

20.A【解析】“用进废退”的意思是:生物体的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而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与遗忘的消退说观点一致。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型强化练习(2)单项选择

1.在我国教育史的历史长河中,在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是始于( )时期。

A.宋朝

B.隋唐

C.两汉

D.明朝

2.根据价值取向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 )

A.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B.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C.文字性课程资源和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D.教授化课程资源和学习化课程资源

3.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 )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起加速作用

4.老师两次用同一张试卷测试相同的学生,结果学生两次的分数相同。这种分数的稳定和不变的性质指的是测验的( )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5.在教育研究过程中,( )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A.文献综述

B.文献检索

C.分析研究资料

D.制订研究计划

6.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临别时的情景。这体现的是( )

A.刻板印象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7.下列属于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装斯泰洛齐

8.为了要记住“桌子”“巧克力”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词,构成“桌子上放着巧克力”这样的联系。这是运用了学习策略中的( )

A.注意策略

B.复述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不包括( )

A.自主学习

B.独立学习

C.探究学习

D.合作学习

10.按照( ),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A.学习的主体

B.学习的结果

C.学习的意识水平

D.学习的内容

11.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2.“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体现的教学技术是( )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教师的组织者作用

C.重视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D.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联系

13.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是( )

A.中等教育

B.幼儿教育

C.高等教育

D.义务教育

14.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 )

A.能否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B.能否充分考察教学情境

C.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D.能否更多地考虑班集体的建设

15.班级教育管理者通过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形成积极的、浓厚的班级学习、生活的环境氛围,从而对身处其中的每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班级管理方法是( )

A.行为训练法

B.情境感染法

C.心理暗示法

D.舆论影响法

16.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形成的是( )

A.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教学五阶段论

D.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17.关于教学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教学方法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B.讲授法是注入式教学

C.谈话法是启发式教学

D.应废除传统的教学方法,代之以新的教学方法

18.( )是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一类教学导入形式。

A.设疑导入

B.活动导入

C.经验导入

D.故事导入

19.由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特朗普制

B.分组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

D.道尔顿制

20.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致使学过的一些内容怎么也想不起来。对这种遗忘现象最合适的解释是( )

A.消退说

B.干扰说

C.压抑说

D.提取失败说

1.B【解析】隋唐时期采取重振儒术,三教(儒、道、佛)并重的文教政策,在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

2.D【解析】课程价值取向的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授化课程资源和学习化课程资源;B项是根据课程资源空间分布进行的划分;C项是根据载体形式进行的划分。

3.B【解析】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4.B【解析】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5.B【解析】教育文献检索贯穿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6.D【解析】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临别时的情景,说明新近的信息影响比较大,这体现了近因效应。

7.C【解析】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等。

8.C【解析】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9.B【解析】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10.B【解析】按学习的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11.C【解析】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

12.D【解析】奥苏伯尔提出“先行组织者”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

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3.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义务教育的内涵。

14.C【解析】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15.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舆论影响法的内涵。

16.C【解析】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后由其学生发展为五个阶段),这一理论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17.A【解析】略。

18.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设疑导人的内涵。

19.A【解析】略。

20.C【解析】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经常发生)就属于这种类型。

练习(3)单项选择

1.( )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A.利托尔诺

B.沛西·能

C.孟禄

D.杜威

2.下列关于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说法正确的是( )

A.夸美纽斯把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价值的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B.苏格拉底采用问答法教学,其“产婆术”记载于《理想国》一书

C.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国民教育,轻视绅士教育

D.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民主主义与教育》

3.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些学校开设了黄梅戏、徽剧、凤阳花鼓等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这种做法主要体现了学校教育对文化的( )

A.传承功能

B.交流功能

C.改造功能

D.评价功能

4.小刚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刚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小刚发生了( )的学习。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动作技能

D.态度

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别于其他社会制度,概括起来有三点。下列不属于该范畴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全面发展

B.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C.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D.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6.人类的学习是以( )为中介的。

A.语言

B.行动

C.思想

D.情感

7.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间的联系和结构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这表明课程结构有( )

A.客观性

B.有序性

C.可度量性

D.可转换性

8.为了暂时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拨号,最适宜的记忆策略是( )

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9.从教师角色行为和教学行为效果这两个维度的教学行为分析,可以分为有效教学行为和( )

A.基本教学行为

B.无效教学行为

C.低效教学行为

D.高效教学行为

10.经济学家能够通过物价、失业率等来判断社会的经济状况,这体现了思维的哪个基本特征( )

A.灵活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11.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12.一个高中生考试后成绩不好,他将考试原因归结为老师看不起他这类从乡村考到城市的学生。他这种归因方式属于( )

A.内部不稳定

B.内部稳定

C.外部稳定

D.外部不稳定

13.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是( )

A.专业知识

B.专业能力

C.专业理想

D.专业动机

14.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

A.京师大学堂

B.五四以后

c.京师同文馆

D.废科举,兴学校

15.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16.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17.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

18.我国古代《论语》中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 )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9.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20.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C【解析】孟禄是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和沛西·能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2.D【解析】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理想国》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

教育思想;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因此,只有D项正确。

3.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学校教育对文化的传承。

4.D【解析】态度,表现为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5.A【解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即: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第二,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第三,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6.A【解析】人类学习是在同其他人的交往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中介作用自觉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7.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课程结构的可度量性特征的内涵。

8.C【解析】只是为了短暂记住电话号码以便拨号,可采用复述策略。

9.C【解析】略。

10.C【解析】思维的特征包括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例如,医生通过号脉诊断疾病。

11.C【解析】如果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作反应,则出现了刺激的分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12.D【解析】略。

13.B【解析】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14.D【解析】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15.D【解析】略。

16.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行动研究法的内涵。

17.C【解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题干的描述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18.D【解析】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启发性教学原则的体现。

19.B【解析】l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0.D【解析】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信息、解决新问题时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其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发展出新的知识经验。

练习(4)单项选择

1.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3.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特点具有(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4.与动摇性和执拗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5.教学环节中,起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作用的环节是( )、

A.讲授知识

B.理解知识

C.布置批改作业

D.社会实践活动

6.下列选项中,属于惩罚的是( )

A.小明帮妈妈做家务得到了想要的玩具

B.一名学生为了赢得比赛而努力练习

C.心情不好的同学通过运动来调节

D.闯红灯的人被留在路口执勤一小时

7.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

A.国民教育制度

B.素质教育制度

C.私立教育与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8.如果一个孩子在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不就好了吗”,那么这个孩子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A.前习俗水平

B.后习俗水平

C.准习俗水平

D.习俗水平

9.看见路上的垃圾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0.巴甫洛夫提出了气质的( )

A.体液说

B.体型说

C.场依存说

D.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成长需要的是( )

A.求知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审美需要

12.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这说明儿童思维具有( )

A.单维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抽象逻辑性

1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的是( )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A.游戏与学习

B.课内与课外

C.学习与思考

D.学习与行动

14.小学阶段的教学应侧重选用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演的方法

B.探究的方法

C.直观的方法

D.实习的方法

15.为跨人新学段和升入高年级的学生学好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而适当提前安排有关奠基内容的教材编排方式属于( )

A.直线排列式

B.过渡式排列方式

C.螺旋式排列式

D.活动型排列式

16.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A.共青团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17.教育科学研究的起始环节是( )

A.选题

B.文献检索

C.调查研究

D.构思与设计

18.个性心理特征是在( )的基础上形成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9.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中,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是( )

A.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B.有利于统一教学进度和要求

C.有利于系统传授知识

D.有利于因材施教

20.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反应

1.A【解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没计课程目标。

2.C【解析】近代社会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A【解析】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

4.C【解析】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坚持是对行动目的的坚持。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和执拗性。

5.C【解析】作业的作用在于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

6.D【解析】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7.D【解析】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8.A【解析】前习俗水平中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偶尔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在进行道德评价时,他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他们会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就不行吗。

9.C【解析】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10.D【解析】略。

11.B【解析】成长需要包括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12.B【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守恒”能力或没有形成“守恒”的概念,思维缺乏观念的传递性。思维活动表现的关系单一,不能进行可逆运算。

13.B【解析】这句话出自《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

14.C【解析】小学阶段,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侧重选择直观的教学方法。

15.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材的过渡式排列方式的内涵。

16.D【解析】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17.A【解析】略。

18.D【解析】略。

19.D【解析】个别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A、B、C项是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20.B【解析】老师的表扬作为上课认真听讲的结果对小学生起到了强化作用,增加了小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行为,这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