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施

河南省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专业委员会 王德增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背景

1.国际教育改革大潮的荡击

美国: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 英国:设计学习 法国:综合学习 日本:综合学习时间 台湾省:综合活动

2.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诉求-----创新型人才培养

3.改变儿童青少年生存、生活状态的需要。

儿童的生活充满探究的乐趣、奇思妙想、智力发育在经验和体验中实现。 从书本到现实生活 从屋子里到大自然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什么样的课程?

1.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 有待完善的定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

和社会实际,注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规定的,纳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课程门类,是义务教育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平均每周3课时,高中三年270学时,共23个必修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共1 5个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与其它课程一样,具有其独立性,不是其它学科的附庸。不是任何学科的补充和延伸,也不是基于学生兴趣和爱好的课外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具有特定教育功能和价值的独立的课程。 3.课程的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形式

义务教育:

1.主题探究活动 2.项目设计与制作 3.社会参与体验活动

4.社会公益服务、社区服务 5.学校团队、社团活动 高中阶段: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3.社会实践4.技术设计制作 5.学校团队、社团活动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程序

1.基本过程——义务教育

根据所选课题的内容不同时间也不同,但要完成一个课题的内容最少也要1至2个月,长的

可达一个学期。分三个阶段:

2.主题活动设计

一个完整的主题设计方案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活动主题(项目/课题名称) 活动对象(年级/具体对象) 动背景分析(学情和资源分析) 活动时长(总时长和每段时长等)

活动目标(一般是总目标,主要包括情感/能力/认知三维目标)、 活动准备(教师和学生准备)、

活动过程(活动阶段学生的主要活动\教师指导重点/实施建议) 、 活动成果的总结与交流、预期的成果形式、活动评价等等。 3.各阶段指导策略 第一阶段 确定主题 创设情景、生成主题。

主题分解,产生研究字课题。 成立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制定和完善活动方案。

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课教学策略 第二阶段 实施研究

(1)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活动的方法和收集资料的方法。如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 (2)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如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考察、访问、测量、实验、文献检索、上网、收集信息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

(3)要指导学生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培养学生形成处理信息的能力。 (4)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

(5)教师要引导学生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6)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 展示评价 教学策略

1.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形式有;实验展示、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结题报告,作品或模型、小发明与小制作、设计图等;活动中的照片及录像带、调查报告、开讨论会或演讲;现场制作、收集的资料展示、写好的倡议书、办一份小报、形式适宜的文艺演出。

2.依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采用个性化的展示形式。 3.依据材料特点,指导学生采用最优化的展示形式。 4、 要注意引导成果展示挖掘其隐性价值。

5.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根据成果展示开展主题活动评价。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及其整合策略

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融合贯通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领域 以某一领域为核心主题,以一拖三,融合贯通四大指令性学习领域

采取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三个主要指定领域两两结合,进行整体设计,并将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其中。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区别:

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开发的,掌握必要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获得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 案例:

如何处理而这的关系:

1.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2.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3.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策略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之中。

政策依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明确课程性质。

2.《河南省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课程计划(教基〔2002〕302号)》) 《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义务教育和高中都列入课程计划,规定课时量每周3课时、修习23学分。 3.《河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具体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要求,包括课时、规划、管理、教学、评价、资源建设的具体要求。

4. 《河南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二、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课程制度建设,为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学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地域特点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制定课程实施方案。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调动和保护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学校要安排教学领导,具体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及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课程顺利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需要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负责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包括活动的设计安排,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负责对学生活动过程的管理及具体指导等;同时,要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离不开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指导。因此学校要选择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热心课改的教师承担专职指导教师,在深入学习,强化培训的基础上逐渐建设一支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骨干教师队伍。 四、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扎实课程基础

推荐使用:河南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委员会编写的、海燕出版社出版的参考教材。使用公用经费购买,经费宽裕两人一本,至少保证每年级一个教学班的参考教材。 每学期至少完成2-4个主题活动。

开发使用地方特色的校本资源,可与校本课程结合。

五、组织好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选

建议:

按照省、市、县要求报送材料,省、市、县分别申报。 按照开课率分配成果申报名额。

研究性学习类成果的要求:

(1)参评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 少一年以上。

(2)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3)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4)研究性学习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 (5)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学习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研究性学习成果需提交的资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 (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含申报成果的教案) (5)学生确定的研究主题。(课题题目、背景、目的意义) (6)制定的研究方案。(课题题目、研究的内容、步骤、方法、时间、条件、分工等) (7)实施的研究过程。(查阅资料、调查走访、讨论分析等活动的图文、视频资料。) (8)研究成果。(论文、图表、模型、多媒体演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9)教师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 。

(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的要求:

(1) 参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

(2)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 (3) 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 (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5)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案。

(6)组织学生实施活动过程的视频、照片、体验心得等档案材料。 (7)所实践、服务单位的证明材料。 (8)学校教师的总结性材料。

(9)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技术设计与制作成果需提交的材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 (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4) 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5) 教师指导技术教育活动方案。 (6) 学生作品的构思设计方案。 (7) 制作或创意作品 (图片)。

(8) 活动过程的视频资料及教师评价意见。 (9) 申报人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

(10)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综合 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政策助力—课题研究与成果评选

教师水平评价标准准要求:

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以下业绩之一:

(1)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表彰或组织观摩学习;

(2)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表彰或组织观摩学习; (3)主持辅导学生社团活动3年以上,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表彰或组织观摩学习;

(4)在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成绩突出,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6名),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或者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完成省级教科研课题1项,评委会专家评价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有关表彰和观摩学习活动以各级基础教育业务主管部门规范组织的为主,受到表彰的应提供有关表彰文件和证书,受到组织观摩学习的须提供教育行政部门会议通知原件、有关活动的视频等影像资料。同时,需提供以下过程性材料

(1)综合实践。综合实践应提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研究性学习应提供指导学生选题、设计方案、开展研究、进行成果展示交流,提供完整的过程性材料。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应提供反映活动主题、活动方案、活动小结等方面内容的过程性、常态化材料,应体现教师在活动中发挥的组织、引导、管理作用,同时提供学校或上级部门出具的活动认定意见。

2)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要求制度完善,有完整的章程、加入、退出机制,定期开展活动制度,每学年一次的校级展示活动;列入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要有活动计划、活动实施方案、活动评价意见、活动总结等;学生社团辅导教师须提供担任学生社团辅导教师的有关文件、个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等证明材料。

(3)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应提供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并按照《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要求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纲要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课程学习结果评价等材料齐全。

附:

外校经验:

一,狠抓教师培训,以骨干引路 1. 选择教师投入实施 2. 引导教师端正思想 3. 帮助教师掌握方法 4. 鼓励老师大胆实践

二,强调一点带面,以小步推进 三,注重科学选题,以实效取胜

做法和收获:

(一)常态实施,课型特点逐渐清晰

主题生成课 主要任务:

解决“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的问题

课型结构:问题导入——生成主题——分解主题——初定方案 2、生成主题

(1)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收集的资料,分享彼此的想法,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使问题逐渐清晰。

(2)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包括查阅文献和社会调查。 (3)创设情境,提过背景资料和必要的方法引导 3、分解主题

(1)列举 (2)分类 (3)归纳 (4)表述

(1)列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尽可能地协商交流,从提出自己熟悉的、能理解到的、能作为参考的任何与主题有关的话题。

(2)分类: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师生一同讨论交流,将比较类似的字、词、事件、现象等记录在同一组项目中,把不同类型的放在其他项目。

(3)归纳:经过讨论,为每组选择一个比较适合的词语连接这组中所有项目的概念(整理好板书,清晰呈现归纳后的各个项目)。

(4)表述: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以主题网的组织形式,恰当地表述出各个小活动主题,形成体系。

4、初定方案

(1)成立活动小组

(2)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二)方法指导课

主要任务:解决怎样开展活动主题的“方法问题”

课型结构:案例导入——方法指导——练习巩固——认知构建 (1)指导老师导入相关研究方法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2)针对学生回答过程中的情况,指导老师进行总结归纳。

(3)分小组互助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对自己所指定的活动主题选择研究方法,练习设计。

(4)小组间相互评定,对其各小组设计练习进行评定和评价,学生完善构建认识体系。

(三)中期交流课:

主要任务:交流解决实践活动中的“过程问题”的方法

课型结构:回顾导入——表征问题——讨论交流——认知构建 (四)成果展示课:

主要任务:展示活动小组取得的成果及价值意义

课型结构:回顾导入——小组展示——认知建构——拓展延伸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