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作者:谢勇

教育科学论坛 2008年01期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内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学生而言非常熟悉,但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意义,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以“激发——冲突——顺应(或同化)——建构”为基本模式。在上课之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播放大约2分钟的与摩擦力有关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上课时再辅以生动形象的影视剪辑画面引入课堂,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首先设计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拖动,让学生体会感受滑动摩擦力,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使学生逐渐深入地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及生活、生产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其中的摩擦现象。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科学,从而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物理课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有关“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的影视。

  设计说明 应用多媒体创设动态的、声形并茂的情境,渲染课堂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来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播放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学生大笑。

  师:同学们,看到画面中的主人公“骑鱼”时是多么的浪漫,为何在鸡蛋清中却狼狈地摔倒?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教师用多媒体呈现课题:《生活中的摩擦力——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设计说明 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动态、声形并茂的情境,给学生带来新奇感受,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地活跃起来,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的愤悱状态。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摩擦力。请大家先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下,然后把手用力压在桌面再一次拖过。(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动手体验)

  师: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多媒体呈现上面这段话,同时向学生介绍: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教师自评 学生通过观看实例后,直观地知道什么是滚动摩擦力,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减少了对有关概念的机械记忆。

  师:同学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你们所知道的或看到的有关摩擦力的例子?

  生1:人跑步时有摩擦力。

  生2:滑旱冰时有滚动摩擦力。

  生3:擦桌子时有摩擦力。

  ……

  师:同学们谈得非常不错,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到处都是。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同学们知道怎么测量它的大小吗?

  生:用弹簧测力计。

  师:对,不过拉动时得匀速拉动。至于原因嘛,我们下节课再探讨。(教师边讲边演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大胆猜想,然后分四人一组进行交流:“你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充分交流后,请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内容板书:

  与重力有关;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

  师:为了获得答案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其过程是: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订计划;D.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前两步我们已经做了,现在从第三步开始做。

  师: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同学们知道需要用到什么研究方法吗?

  生:控制变量法。

  师:对。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我们提出的猜想呢?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开始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讨论。讨论结束后,抽两组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由各组学生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记录表格用多媒体投影在屏幕上。

  教师自评 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学生自己制订实验方案,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虽然学生的方案可能不够完善、甚至很粗糙,但通过学生相互补充,教师点拨,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

  收集证据

  实验次数实验条件 弹簧秤示数

   压力情况接触面情况

  1

  木块木板

  2

  木块毛巾

  3 木块+钩码 木板

  教师要求学生每两人一组进行实验与证据收集,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师:同学们的实验完成了吗?完成了的请举手。现在请同学把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哪一组先来?

  生1: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生2: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其他的几个猜想,可由同学们课后自己验证。

  教师自评 各实验小组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请学生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由于学生总结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在学生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与反思。

  师:摩擦对人类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呢?

  学生七嘴八舌,各说不一。教师没做说明,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汽车打滑。

  师: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生:(齐答)增大摩擦力。

  师:谁能回答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

  生1:增大压力可以增大摩擦力。

  生2:还可以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非常不错,同学们能再举些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吗?

  多媒体播放相应的画面,学生自主举手发言。

  生1:人走路时要增大摩擦力。

  生2:我的球鞋底上有明显的花纹。

  生3:汽车轮胎的花纹。

  生4:在冰雪路上行驶的汽车要系防滑链。

  ……

  师:同学刚才的回答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已悟到了生活中的物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的摩擦力不总是有用的,比如转动的机器会因为摩擦而加剧磨损,那如何减小有害的摩擦力呢?

  生:(齐答)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流畅,不过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不止这些,请看屏幕。

  多媒体播放情景课件:1.滚动代替滑动;2.加润滑油;3.磁浮列车;4.气垫船。

  引导学生感悟画面中出现的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当画面中出现:“气垫船在草坪上行驶,从人身上碾过,将人身上的衣物弄得个精光”时,全班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有些什么感悟呢?

  生:在生活中有很多减小摩擦力的实例。

  生: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很多……

  结论:(投影)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师:同学们知道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

  师:对,同学们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因此减小摩擦力的最好的办法是(投影)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如加润滑油、磁浮、气垫等。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一个小朋友骑的自行车放到讲桌上)同学们看一看自行车中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生1:(走到讲台,边指边说)轮胎、脚蹬、把套这些部件都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们上面都刻有花纹。

  生2:(指车闸)它也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使用橡胶制成,同时要用力捏闸。

  生3:(指前轴、中轴、后轴说)这些部分都减小了摩擦,因为它们都安装了滚珠轴承。同时还加了润滑油。

  ……

  师:这几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让我们一起为他们鼓掌。

  师:同学们还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车轮是减小摩擦的,因为它是圆的,以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探究过程,想一想有什么收获呢?

  生1: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生2:我还知道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生3:物理非常有趣,电影画面里也有物理现象,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许多物理道理。

  ……

  多媒体打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师:同学们刚才总结很好!现在我们一起去当一回“专家”,好吗?请看屏幕——

  学生实例探究

  某市的交警大队对交通事故进行分析时发现:A镇山区水泥公路一段转弯处发生了几起交通事故,造成多人伤亡,而且事故多发生在下雨天。于是交警大队请筑路工程师前去会诊,如果你是工程师。你能否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

  生1:将这段道路改直一些。

  生2:转弯处设立一个限速牌,并标明此处前后50里无医院。

  生3:修成沥青路面增大摩擦。

  生4:在水泥路上造一些横道线,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

  ……

  学生自助作业(以下任选一题)

  1.继续完成课堂上其他几个关于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猜想的探究。重点探究摩擦力是否与面积大小有关。

  2.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科普猜想短文,题目为《假若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教学反思

  1.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发展中寻求快乐,在快乐中寻求发展。在开课前和整个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情景的渲染、营造方面达到了淋漓尽致的效果。既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益,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将暂时兴趣转化为了持久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实践、在思考、在交流,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摩擦现象。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将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冲突产生得越强烈,顺应的过程越彻底,知识的建构才有可能越牢固。在教学设计上,本课着力表现的正是针对“摩擦力”这一概念而“激发—冲突—顺应—建构”的过程。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摩擦力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拖”来使学生直接感受摩擦,加深对摩擦的感性认识。

  3.在教学中,将学习内容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这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这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介绍:谢勇 四川成都市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610100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