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考试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历来诗言志词抒情,都讲究含蓄蕴藉,常要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化用典故、妙用修辞等

1.借景抒情。作为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在诗词里最为普遍。如2008年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景能被借来抒情,因为二者存在着内在联系,具有某种一致性。何种景抒何种情,何种情必得何种景来抒,在古诗词中,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通篇写景,无一句抒情,可是读了分明感到一种欢愉明快之情。为什么?因为全诗所写之景“黄鹂”“翠柳”“自鹭”“青天”无一不是明丽之景。该诗巧妙地传达了杜甫历经安史之乱后来到成都得以安居的欣喜,这首诗是以乐景写乐的经典之作

再看秦观这首《画堂春》,上阕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均是残春景象,自然表现的是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显然是以哀景写哀。

但也有相反的情况,《诗经·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别家出征,生死难料,显然是哀事,却以乐景相衬、此之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却以大雪纷飞之哀景写终战归家之乐事,则是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像这种以哀景写乐、乐景写哀的例子,其他的诗词里也有,鉴赏时应注意。

2.以动写静。以动写静也是诗词里常用的手法,最典型的应属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花落,尤其在夜间本不易察觉,却因人的闲静而被觉察;“月出惊山鸟”,月出竟然惊动了山鸟,足见山之寂静到了何等地步!例如2008年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两个字是“拳”和“退”用“拳”表现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动作,用“退”表现鸿鸟空中飞行的状态,显然都是以动写静,从而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十分别致、生动。

以动写静,属于一种反衬。写动是手段,表现静才是目的。其实连以动写静也是手段,传达一种意绪、一种境界才是最终目的。答题时,不能仅止于分析以动写静,还要顾及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3.虚实相生。实有限,虚则无限。可是,太虚了,很可能成了漫无边际、无病呻吟的作秀;太实了,又会缺少灵动之气。只有虚实相生,才能寓无限于有限,既充实又空灵。例如,2008年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的前两句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显然是实写;其中隐含的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自然是虚写。后两句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属于实写;寄托其中的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是虚写。

由上例可以看出,掌握虚实相生的手法,需要了解何谓实何谓虚:在古诗词中,通常写出来的是实,蕴涵其中的则是虚;记叙、描写是实,议论、抒情是虚;已知的是实,未知的是虚。

4.化用典故。欣赏古代诗词.绕不开用典。用典,关系到作者的观点态度,影响到作品题旨。因此,很多时候,准确理解典故就成了欣赏全诗的关键。例如, 2008年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

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题干限定是“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且是“自况”。只有境遇相同才能自况,再联系学过的《屈原列传》和《琵琶行》,结合两句诗的文字,即可断定是屈原和白居易。

用典既有明暗之分,还有正反之别。明用,即直接点出人或事;暗用则是假定读者通晓,用不着指明。正用,即典故意思和作者的意思一致。前面提到的无论明用或暗用,均为正用。反用比较少,就是典故意思同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 通常写景抒情尤其以写景为主的诗词,不用典,用典多是所抒发的感情比较复杂,或有话不便明说,或受字数限制等。还有,高考选用的占代诗词用典不会多,即使有,也多出自学过的教材,所以熟练背诵教材中的占诗词,极为重要。成语中包含相当多的典故。熟知一些成语故事,对解答用典题也十分有利。

5.妙用修辞,也是诗词作者的“常规武器”。例如,2008年全国卷Ⅱ: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本题对“网”字进行赏析,须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来思考。一要理清作者是怎样想象和比喻的,二是产生什么效果,这样答案就有了: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联想到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答这类题,应抓住两点:一是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二是有何表达效果。诗词里使用修辞格的表现手法,受格律的限制,有时难免和一般文体里的表现手法不同,要注意识别。

【热身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1)诗中使用了互文修辞方法的是哪两句?请简要说明。

答: 是五、六两句。“今春意”和“昨夜情”互文对举,共同写“少妇”与“良人”。

(2)第七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加以说明。

答:借代。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此句用以借指军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刘长卿:性格傲岸.两遭贬谪,官终随州刺史。

(1)五、六两句是怎样化实为虚的?

答:说从早到晚同“我”做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样具体的描写,就是实;通过“同”和“共”两动词透露出诗人生活的单调寂寞,这就是化实为虚。

(2)“已似长沙傅”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典故是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以贾谊自喻,表达了诗人失意的落寞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园公:时南宋风雨飘摇,金兵连陷青州、徐州,席卷江北,高宗逃往杭州此时作者避乱岳州,借郡守后园暂住,自号“园公”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二月巴陵春寒未尽,日日有风,料峭刺骨,只见庭院中一株海棠,不惜污损胭脂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细雨之中。这海棠有别于松竹梅菊,不仅有清高之操,且有美艳之姿。诗人目睹时艰,孤贞自守,借海棠寄寓自己的情感,风骨雅致兼具,堪称此类诗的上乘之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请分析开头六句写景的特点

答:开头六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动写静。雨停曰“收”,“征帆”则“夜落”,“蓼烟”与“苇风”,一则“疏淡”,一则“萧索”,时间、地点、景物都显得无比凄清寂静,烘托出作者无限凄凉的心境。

5.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野兴之三

马致远

天之美禄谁不喜?偏则说刘伶醉,毕卓缚瓮边,李白沉江底,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这首散曲一共用了几个典故,表达了什么主题?试简要说明。

答:这首散曲用了刘伶、毕卓、李白三个典故。饮酒求醉、不问世事,尚不能全身远祸,只有远离社会,在山野中独处才能免于杀身之祸,足见现实的黑暗。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