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依恋:友情的"升级版"

  英子母亲的忧虑:   我有个14岁读初二的女儿英子,她和同学小曼特别投缘,两个人性格、脾气、爱好等都相似。每个周末,不是小曼到我们家,就是英子到小曼家。有时是一起做作业,有时是一起玩闹。有次吃水果,英子削完外壳先喂小曼一粒,小曼用同样的方法喂英子,极其亲密。有一天,小曼又到我们家找英子,晚上她俩关上房门睡在一个被窝里,枕着同一个枕头,悄悄话说了几个小时,我三番五次地制止,可都不管用。她们简直就像热恋中的情人——不会是“同性恋”吧?   现象分析:   儿童过渡到青年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以下四个时期: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正式婚恋期。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时期可能有另一种自然的心理过渡期——同性依恋。同性依恋的心理发生机制为“同性认同”,即通过模仿、吸纳对象身上的某些人格品质,获得自身人格发育。这是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不能与同性恋混淆。   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谊,急切地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倾吐心中的悄悄话。同时,他们又处在对异性的排斥阶段。因此,他们的亲密朋友大多指向息息相通的同性同龄人,可以说,同性依恋是友情的“升级版”。   同性依恋VS同性恋:   对于性生理处于发育阶段的少男少女,性成熟现象普遍存在,而他们的性思想和心理又比较幼稚,这种朦朦胧胧的矛盾,促使他们通过各种盲目的手段,体验性感觉,如拥抱、亲吻、玩弄外生殖器等。也正因为这样,很多人都将同性依恋误解为同性恋,其实同性依恋和同性恋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性恋会对同性持续表现出性爱倾向,这既包括思想、情感,也包括性爱行为。同性恋幻想异性(酮体)有恶心感;而同性依恋则相反,它是指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对自身和生理发育的理解,是一种想了解异性的心理认知障碍。同性依恋更多的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一种情感联结方式。   原因分析:   当下,被认为有同性恋举止、倾向的少男少女,一方面是由于青春期的萌动,对爱情的朦胧感。另一方面也跟家庭环境有关。“早恋”猛于虎,父母对于孩子早恋的过渡恐慌,严厉禁止孩子和异性的交往,极易让孩子对这个时期的男女交往无所适从,进入不能与异性交往的误区。   当然,“受益”于当前快速的信息时代,现在的孩子难免过早得接触了一些新概念,而他们的心智水平尚未成熟到分辨事物的能力,致使他们刻意去模仿一些看上去“有个性”的行为,以获得他人的关注。   及时引导很重要:   父母和老师们应认识到青春期出现同性依恋是正常现象,当同时对青少年的同性依恋现象也不可以掉以轻心。过分地同性依恋容易是孩子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整人格,容易使孩子产生只有同性在一起玩耍交往才舒适协调的意识,这样到了和异性进一步交往的年龄,可能仍然不愿意或害怕与异性交往接触,此刻若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可能导致拒绝、厌恶异性,追求同性或独身,形成人际交往障碍。   因此,如何恰当引导同性依恋期的少男少女,进行正确的性别认同,就变得尤为重要。   原则一:用心关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留意孩子怎样交朋友以及教的是什么朋友。   原则二:当孩子出现和同性接吻、抚触外生殖器等同性亲密行为,不要过分关注或采取过激行为,那样反而容易让孩子们“弄假成真”。   原则三:及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性教育,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消除对性的神秘感。   原则四:鼓励孩子与异性同学进行正常的交往,建立真正的友谊,以发展其性别角色认同感。鼓励孩子思考: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社会对男女的行为规范各有什么要求,如何悦纳自己的性别?   原则五:鼓励孩子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提高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情感耐挫力。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