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种类

对联的种类

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谈一谈对联的种类。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 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 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郭沫若为黄继光牺牲十周年题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 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这些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

坚持实事求是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不作瓦全。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述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比如:

直登朱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唐伯虎)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谈到正对、反对时曾断言:“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未免过于形式主义了。其实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佳联。

此外,对联的创作也讲究辞格的运用。常用的辞格有以下几种:

一、拆合格

就是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来构成对联,例如:

1、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2、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二、镶名格

就是在对联中巧妙地镶入人名或地名或事物名,例如:

1、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角)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2、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3、烦暑最宜淡竹叶;伤寒尤妙小柴胡(内含中药材名)

三、急转格

就是对联的上下半联中间各自的意思向反面突然转变。例如:

1、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

2、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非山乎

四、回文格

就是对联的上下联各自倒读和顺读完全一样,例如:

1、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厦门鼓浪屿联)

2、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乾隆出);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纪晓岚对)

五、拟人格

就是利用拟人手法构成的对联,例如:

1、鸦叫鹊鸣,并立枝头谈风雨;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六、反诘格

就是利用反问形成对联,例如:

1、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罗怕和尚?金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非正宗对联的写法

所谓不拘平仄的楹联,是指不过公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

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己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

但总起来讲,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在过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整个学术文化界,这种楹联逐渐多了起来,并为人们所接受,一些名人也开始创作这种联语。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再如,1930年12月,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时,毛泽东在主席台两旁亲撰一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综上所述,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给联苑带来新的气象,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的,正如哈哈在说诗中所提倡用今音今韵作旧体诗词一样,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

传统对联的写法

关于楹联的写法,就一般情况而言,一是要注意楹联的思想性,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二是要有针对性,即撰写、张贴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特点等等,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三是要有文学性,即要注意炼字度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楹联无文采,则索然无味,影响艺术效果;四是要和“横批”有机地结合起来,横批是楹联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画龙点睛地突出楹联的中心思想,对楹联的内容起着补充和烘托作用。

格律诗对楹联的影响颇大,某些楹联,实际上就是从格律诗中派生出来的,因此,传统的或说是正统的楹联写作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与格律诗极为类似的格局和程式。这种传统的格局和程式,有比较严格的格律要求,主要表现在声韵、平仄和对仗三个方面。对此,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在《怎样作对联》一文中,作了系统的归纳。现摘录如下: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联格,这在后面《不拘平仄联写法》和《奇联妙格》中将陆续谈到。

对联的用字技巧

对联有许多独特的用字技巧,以下为一些常见的技巧。

(一) 复字

所谓复字,就是某一个字在对联中重复出现几次。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 隐字

所谓隐字,就是有意识地将某些字隐去,从而含蓄、巧妙

地表达某种意思。如: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此联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三) 嵌字

所谓嵌字,就是把有关的人名、物名或其他名字嵌如对联中,使

对联意中有意。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撰之联: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其中“三强”为战国时韩、赵、魏三个强国,又隐喻科学家钱三强的名字,而“九章”为首次记载勾股定理的名著,而又为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

又如陈铭枢书赠袁雪芬的嵌字联:

雪散天女花,超离苦海,

芬洒甘露水,普济众生。

(四) 叠字

所谓叠字,就是将联中某些字叠起来使用,形成反复重叠的艺术效果。如: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冶冶;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五) 拆字

所谓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如: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

踏破磊桥三快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六) 合字

所谓合字,就是把联中的某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

偶,同时内容也蕴含着某种含义。如:

古木枯,此木成柴;

女子好,少女更妙。

(七) 针顶

所谓针顶,就是将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使

相邻的两分句首尾相连。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八) 数字

所谓数字,就是运用数字巧妙构成对联。如:

一孤舟,二客商, 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风蓬,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运,九里香, 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九) 歇后联

所谓歇后联,就是用歇后语构成的对联。 如:

开花芝麻,步步高;

出土甘蔗,节节甜。

(十) 同旁

所谓同旁,就是将同偏旁部首的字组合成对联。如:

湛江港清波滚滚

渤海湾浊浪滔滔

(十一) 混异

所谓混异,就是把音同或音近的字用在同一联中,以达成某种意思。如:

民国万税(岁);

天下太贫(平)。

(十二) 拟声

所谓拟声,就是通过模拟声音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如: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作联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针对性。联语要切合季节、切合人物身份、地位、情操、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要切合事物与场合。如写喜联、寿联、挽联时,对所写对象的情况及与自己的关系必须写对,否则就会出笑话。再拿一些可“通用”的联语来讲,其通用范围也是限的,如“皓月描来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这副婚联,就婚姻本身来讲,它可以“通用”于不同人的婚姻,但就时间 意义来说,它只能用于冬日结婚,如用于春夏秋就不行。正是从对联的针对性这点来讲,可通用的对联,大多缺乏针对性,所以往往欠缺生动、准确、鲜明,最好的办法不是照抄照搬,而是通过学习借鉴,自己动手,写出针对性强的好的对联来。

二要反映时代精神。对联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时代变了,对联的内容也应起相应的变化。如果现在有人送一副婚联还是“绣阁灯明,鸳鸯并立齐欢笑;妆台镜照,鸾凤和鸣共谈心”,再配一条“天定良缘”的横批,则是不合时宜的。传统春、婚、挽、寿联,让读者对联语的发展有所了解,并可借鉴其表现手法,好创作出新的对联来。如将旧时“生意兴隆 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对联,改作“生意兴隆富民富国做生意,财源茂盛献计献策找财源”,横批也把“生财有道”换作“繁荣经济”,那就增添了新的时代气息。再如湖南邱阳一个体饮食店开张时,店主从旧楹书上抄得一联: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联中的“酒”和“茶”倒含饮食店特点,可联语反映的旧社会时消极颓废的情绪不适宜于今天的时代,经群众提出意见后,店主将此联改为:

劳心苦,劳力苦,劳逸结合拿壶酒来

为国忙,为民忙,忙中有闲饮杯茶去

这一改,有了新的内容,行人顾客都满意了,小店的生意也是对联的广告作用而更加兴隆。

(转载自恶人谷珠楼)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