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装配与维修技术]课程标准

《机械装配与维修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1802024 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 适用专业:机械类专业 开设时间:第4、5学期

学 时:108学时 学 分:6 制定日期:2011年10月

修订日期:2013年2月

1、课程概述

1.1课程性质

《机械装配与维修技术》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培养高精度机械装配和维修技术人才的重要课程。本课程详细介绍了机械装配与维修的基本理论及技术,突出装配及维修技能的形成,注重素质养成训练,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依据,以常用机械设备为载体,以工艺分析和技能训练为主线,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用性、实用性、技能性和先进性。

本课程是机电类毕业生的主要岗位,如机械装配与安装调试、设备维护与维修、设备运营保证和客户服务必修的专业素质课程。

1.2课程定位

1.2.1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本专业面向湖南省支柱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汽车制造、通用机械制造等企业的机械装配、维修及售后服务岗位;机制专业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的机械装配、维护及维修的能力,机械产品装配工艺编制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从事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产品装配、设备维护维修等相应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集素质养成、综合运用与能力训练等于一体的《机械装配与维修技术》课程是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

1.2.2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前修课程:《机械零件图样识读与测绘》、《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钳工基础实训》;后续课程:《机械制造技术》、《液压系统装配与调试》、《发动机结构和原理》、《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现代设备管理》和毕业设计(或顶岗实习)等课程。

1.3修读条件

学习本课程应具有机械常识及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具有电工与电子基础知识,具备机械图样的识读和测绘能力,以及钳工锉、锯、錾、钻、划线等基本技能。

2、课程目标

2.1课程总目标

◆ 学生应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任务、工作要求、所进行的活动及工作流程,熟悉装配钳工和机修钳工的国家职业标准。

◆ 熟悉机械装配典型工作过程(包括检查、清洗、联接、校正、调整、验收及试车等)和机械设备维修典型工作过程(包括维修前准备、拆卸及检查、故障诊断、部件修理及装配、检验及试车等)。

◆ 能分析设备各级系统及各组成间的结构关系,能分析设备及各级组件间的工作原理。 ◆ 能阅读技术资料,能自主收集并利用信息。

◆ 学会典型零部件、常用机构和机械设备的装配工艺和拆装技能。

◆ 学会编制装配工艺及装配尺寸链的计算,熟悉保证装配质量的工艺措施和装配技术; ◆ 学会失效零件检测和修复技术。

◆ 学会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及分析方法。

◆ 学会典型零部件和常用机构的检修技术,并能运用于实际项目中。

◆ 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专业术语应表述正确,应能执行装配和维修现场6S 规程。

2.2 具体目标

2.2.1方法能力目标

◆自学能力

◆独立思考、独立实施方案能力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具备查阅手册、工具书、产品说明书和设备图册等技术文件的能力

2.2.2社会能力目标

◆沟通、协作能力

◆社会适应、应变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

◆换位思考能力

◆质量、成本、安全意识

◆良好的职业规范和科学严谨、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

2.2.3专业能力目标

◆掌握6S 活动的含义及操作要点,能在操作中严格执行现场6S 操作规范

◆了解机械装配的组织与实施方法和装配的一般原则,具备各种装配方法、装配技术和装配组织形式的选择和应用能力

◆了解机械装配的技术术语,并能运用装配技术术语编制装配工艺规程;掌握尺寸链及装配方法,会应用到机械装配及维修的精度控制中

◆了解无尘室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具备无尘室的正确操作能力

◆了解零件的清洗工艺,具备运用适当工艺进行零件清洗的能力

◆掌握各类机械装配及维修工具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常用零部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装配方法,具备运用通用工具和测量工具进行设备装配及维修的能力

◆熟练掌握机械零部件的拆卸方法,具备运用通用工具进行设备拆卸的能力

◆掌握设备调整技巧,了解试车程序,具备设备调整能力和试车能力

◆了解设备操作及维护规程,具备设备维护和保养能力

◆掌握设备诊断技术,具备正确诊断、排除设备故障的能力

◆能识别机械磨损和判别磨损程度,并进行必要检测

◆掌握磨损零件修换原则,具备判别和选择零件的修换的能力

◆掌握各种机械零件修复技术,能选择和使用适当的机械零件修复技术

◆常用典型设备的装配及维修能力

3、课程内容与要求、参考课时、教学方法建议

3.1课程内容与要求、参考课时

3.2教学方法建议

◆建议由理论及实训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团队完成学习模块项目任务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以“技术先进,实用,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紧扣项目进行理论讲解,尽量使用实物零件,教学软件,录像等多种媒体来加强直观教学。

◆操作训练要严格按照操作指导进行训练,使学生养成严格遵守工艺规程的习惯;要结合真实的工作环境,将“6S ”活动贯穿到学习过程的始终。

4、课程实施建议

4.1教学条件

Izhu

图1 理实一体化教室平面布置图(示例)

备注:墙上张贴一体化教室简介、机械装配及维修典型工作过程讲解、台钻及砂轮机安全操作规程、6S 规范等一体化教室操作管理规程

4.2师资条件

◆具有机械装配与维修技术系统理论知识;

◆具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相关理论知识和行动导向教学设计能力;

◆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具备企业生产现场实际工作经历,具备相关的高级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具有独立项目实施能力及良好的职业素养;

◆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和过程控制的能力;

◆“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老中青年龄梯度、学缘结构合理。

4.3 教材与教学资源

4.3.1推荐教材

[1]《机械装配技术》 徐兵 编著 李锋 主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机械设备维修技术》吴先文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3.2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建议 根据本课程基于典型工作过程,行动导向教学和以项目实施引导教学过程的特点,

本课程应该建设出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材、任务书、课件、多媒体资料等教学资源为一体的配套教材,教材的编写要体现本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符合本课程标准。

4.3.3推荐教学参考书

[1]《机械装配修理与实训》 苏慧祎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钳工》(中级)黄涛勋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机修钳工》(中级)吴全生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机械设备维修与安装》王丽芬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3.4推荐教学参考网站

http://www.hnjdzy.net湖南机电职院精品课程网站 http://www.worlduc.com/UserShow/Default.aspx?uid=8584世界大学程教师个人空间

5、课程考核

5.1合格标准

◆到课率90%以上;

◆项目作业完成90%以上;

◆学习项目实施参与率90%以上;

◆期末笔试卷面成绩50分以上。

5.2成绩构成

课程考核由“项目作业(20%)+项目实施考核(50%)+期末笔试(30%)”三项组成,其中项目作业12次,项目实施考核12次,对应12个学习项目。

5.3考核内容、标准与方式

本课程考核内容从素质养成、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包括过程考核(项目作业和项目实施考核)和期末考核(闭卷笔试)。

附表1:期末考核考核知识点及分值分配

附表2:项目实施考核之素质养成考核

附表3:项目实施考核之操作技能考核

说明:素质养成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在项目实施考核中各占50%,其中操作技能考核项目中学生评价分值占30%,教师评价占70%。

表2 机械装配与维修技术课程笔试考核知识点及分值比例

表4 项目实施操作技能考核表格式示例

备注:项目作业是以学习项目为单元按百分制进行批改,平均分按20%权重计入总分;操

作技能及素质养成考核分项目按百分制考核,平均分按50%权重计入总分;期末采用闭卷笔试,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分按30%权重计入总分。

每个学习项目素质养成考核表一样,实操技能考核表中装配(维修)过程考核及配分如格式所示,技能点内容根据学习项目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紧扣学习项目目标及项目内容制定技能考核点。

6、课程教学设计 6.1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内容,项目任务实施引导教学过程。 ◆强化素质养成训练,注重良好职业习惯形成。 ◆规范装配及维修操作流程,培养学生规范意识。 ◆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加强校企合作,及时更新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与时俱进思想。

6.2学习项目教学组织形式及过程控制

6.3学习项目设计

详见课程标准附件:《机械装配与维修技术》整体设计

链接网址http://www.worlduc.com/blog2012.aspx?bid=15891175

7、课程评价、督导与改进

7.1课程评价

7.1.1课程评价要求

《机械装配与维修技术》课程按每教学轮次分专业进行综合评价,由教研室主任主持,任课教师(含兼职教师)参与,全方位总结教学的相关内容,并形成文字报告。评价结果作为课程评审的依据。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课程教学能力的评价和对课程评价三部分组成。

7.1.2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

◆后续课程任课教师对课程的建议和评价; ◆学生提出的建议和要求; ◆社会调研结果和要求;

◆与相关院校同类课程的比较和学习结果; ◆其它资料和信息。

7.2课程督导

院系职能部门、学院督导室对课程、学生、教师进行督导和评价,重点评价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度等内容。督导应有记录。

7.3课程改进

7.3.1不合格

教研室主任应确保对不合理课程文件资料的检查与监控,通过学院职能部门的检查、教学督导、学生反馈等渠道得到的不合理信息,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防止非预期结果的发生。

7.3.2预防措施

院系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应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权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消除不合理的因素。

7.3.3持续改进

院系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权利,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管理和控制,持续改进课程质量和课程实施有效性。

8、说明

8.1 学习项目载体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以调整,但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不变。

8.2 建议按6节连排授课方式实施教学,由理论和实训教师联合教学。 8.3 建议采用50人以下的小班教学。

编制人:李郑临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