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沉没成本

生活中的沉没成本

吃饭消费了270元时得知满300返30是不是应该再吃30块钱的东西?在自助餐厅吃饭是不是应该尽可能多吃以减少损失?你不爱的人向你表白时,是不是应该果断拒绝并认为这样才是对双方负责的正确做法?

昨天看了马小开同学的文章,觉得很不错,然后自己去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发现了关于上述几个问题从经济学角度给出的答案,很有意思,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先来看一下宗宁于2014年写的一篇文章《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里的小故事:一个数学老师带着三个学生去吃饭,有个活动,消费三百返三十,当时已经吃了270了,但是非常难吃。这个时候,学生提议我们再点三个冰淇淋,凑够300好了,反正也一样是270。后来老师说,还是算了,然后就走了,出去以后,买了几个好吃的冰淇淋。理由是,已经吃了这么难吃的饭了,就不要多吃几个难吃的冰淇淋了,虽然不花钱。这就好像你花了五元钱,买了一个烂苹果,为了不浪费,还是吃掉了。这样你不但损失了五元钱,还吃了一个烂苹果。其实这五元钱就是沉没成本,就是你怎么做都无法收回的成本,在沉没成本前,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就好像,一些姑娘爱上一些烂人,因为觉得之前付出太多了,甚至怀孕了,就勉强嫁了吧,结果婚后更悲惨,然后„„

沉没成本基本上是现在电话和短信诈骗的核心支撑理论了,一般这些人一开始都让你交一点小钱,等你交了,就让你慢慢越交越多,很多人觉得,如果后面不交,前面就都拿不回来了,所以就侥幸心理,一再追加投入,最后越陷越深。很多投资公司也这么干的,让你一开始出点小钱做一些评测、资质、标准,很多人就越投越多,想着万一成了,可以拿到上千万投资,就咬牙坚持一路评测下去,最后血本无归。

说到这里,小编想起前几天开车载同事一起去苏州开会时,因同事稍微有点胖,于是开玩笑说载了他耗油也要更多呢。他就给我出点子说等把他送回家之后让我再到上海兜一圈,降低平均耗油量。现在想想,这不是让我为了沉没成本浪费更多的油嘛。幸好机智的我早就看穿了一切,没上他的当。

我们再来看一下sh1120于2010年发表在经管之家论坛上的文章。

弗兰克教授在《牛奶可乐经济学2》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让你的钱花得物有所值‟,这种心理动机有什么错吗?完全没有!关键是,你只能在接受交易之前这么想。出于这一动机,在两家类似餐厅里选择价格便宜的一家,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可是,一旦就餐的价格决定了,你就该放弃„让钱花得物有所值‟的想法了。至此,你多吃一块比萨饼所获得的满意度,应当只取决你有多饿,你有多喜欢吃比萨饼,而跟你出了多少钱无关。然而,很多时候,人们似乎并不依此行事。原因恐怕在于,我们并不是适应性超强的生物。适用于一种场合的心理动机,换了场合不见得就放得下。”弗兰克教授显然认识到了有的人并没有按照假设的边际效应递减原理决策自己到底应该吃多少比萨饼,而是吃到撑甚至撑到难受。而这发生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人们选择的失误吗?不,这样行为的背后恰恰反映了人们对于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不同的选择。

首先我们要看边际效应递减原理在此是否仍然成立。显然,如果在我吃饱的时候再塞给我一片油腻腻的比萨饼,吃到肚子里这块比萨饼的效应显然没有之前的大,

甚至它会让我感到恶心,也就是说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仍然成立,甚至效应变成了负值。但为什么人们却做出了再多吃一块比萨饼的决定而不惜使自己的身体感到不舒服?其实只要再往人们的内心深处想想就能分析出正确的原因。(边际效应递减假设:假设你喝第一杯啤酒时能带给你5分的满意度,那么如果你喝第二杯可能只能带来4分的满意度,如果你喝第六杯的时候你就对啤酒没有了感觉甚至不愿意再喝了,这就是边际效应递减假设。)

人们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花了三十元去吃自助餐,就应该吃回至少三十块钱的食物来。也许他的肚子只允许他吃二十五块的食物,多吃一块钱都会让他的身体感到不舒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他认为如果只吃了二十五元的食物那么这钱就花的不值。而且一旦花的不值,他就会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对此耿耿于怀。于是这个时候他选择再吃五块钱的食物,尽管这样做可能会让自己的身体不舒服。但却克服了他自己心里的不舒服,而且显然他认为吃撑五块钱带来的身体上的不舒服远比不上浪费五块钱带来的心理上的剧痛。所以他选择再吃五块钱也是合情合理的。反过来说,为什么他只是多吃了五块钱而不是十块,就像我们经常在自助餐厅前看到吃撑的人却很少看到吃到走不动路需要服务员抬出来的人,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多吃五块钱获得的心理上的安慰和身体上的不适达到了一个效用上的平衡,如果这个时候再多吃一块比萨饼,虽然他心里会对多吃了一块所占到的便宜而沾沾自喜,但显然他身体的强烈的不舒服感会让他的那份欣喜不再发挥欣喜的作用。于是他会多吃五块钱,却也仅仅多吃五块。

而生活中更为普遍的一个例子,如果你们家里有老人,比如我的爷爷奶奶,会选择在吃饭的时候选择先吃上一顿剩下的饭菜,甚至这些饭菜并不新鲜可口。原因也和上面一样。我曾尝试告诉奶奶说:“剩下的饭菜倒掉也是没有了,被你吃了也是没有了,而倒掉你还能吃新鲜的饭菜,对身体也好。”谁都知道我说的有道理,甚至奶奶也会点头称是,但是下一顿吃饭的时候却又会看到她拿起上一顿的剩饭菜一口一口吃了起来。这个时候奶奶选择吃剩菜完全不是因为家里没有钱或者是剩菜好吃。但是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策呢?与上面一样,奶奶作出的决定也是出于心理效应获益的原则。吃剩菜得到的对她心理上的满足感(奶奶的节约传统)战胜了剩菜可口度下降给她带来的不舒服。这样就使得虽然奶奶也认同剩饭不好吃但是仍然选择吃剩饭一样。看似奶奶没有用效应最大化决策,但事实是奶奶确实使她的效应最大化了。

而促使我想到这一切的却是一个心理学的案例。前两天《大学生报》心理咨询板块有一位大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和我关系很不错的女生喜欢我,而且和我表白。我并不是很喜欢她,但是又不忍心伤害她,我到底应该怎么办?”下面老师的回答超出了我对这件事情的本来认知。如果搁以前我准会告诉这位男生:“不爱她就要果断的告诉她,拖得越长其实伤害越深。不能对她说假话,这是对你好也是对她好。”但是看了老师的回答(老师回答说要具体的分析你们俩的性格,不一定说出来伤害就小,也不一定不说出来伤害就小),我才知道我原来把问题框到了一个局限里。这件事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站在你的角度上,依照你对爱情的定义,你是否可以接受一个你不是很喜欢的人(这里的喜欢显然不是讨厌的反义词,而是你不够爱她),或者说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而站在她的角度上,你就应该分析她对待爱情的态度,她是那种知道你不喜欢他就走极端的人呢还是那种大大咧咧的说声没事然后就会过个一年半载从爱情的伤害中走出来的人呢?这时如果你真的不想做出伤害你好朋友的事情,那么你就要对比,如果你并没有追求完美爱情的习惯,或者说并不是特别的看重,而你却考虑到如果告诉

她她会受到心灵上难以弥补的巨创,而你又不想你的好朋友受到这样的重创,那自然就不要告诉她你并不最喜欢她,也许她自己知道但仍然乐意。但是如果情况正相反,或者出现了其他不同的选择,那么你就要分析说还是不说哪个的效应最大。而不是像我以前认为的那样做出一个简单的决策。而分析后的决策显然对你们双方都有利。也许你觉得有点麻烦,但是决策时想清楚一些显然对你们的未来更有帮助,而不是带来不好的后果。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