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宏观环境

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宏观环境

我国现代化建设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为青少年体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体育强国更加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2008年奥运会的辉煌成绩为体育事业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指明了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前进方向,赋予了广大青少年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体质普遍增强以及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的发展任务,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的基础性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各级政府专门的青少年体育管理机构正在逐步建立,在青少年体育的管理和投入方面不断得到加强,青少年体育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普遍增强青少年体质,全面改善青少年体育发展环境和条件,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青少年体育均等化,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等任务繁重艰巨。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等多种问题带来的影响是青少年体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长期性挑战。青少年多元化体育需求和价值取向给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多方管理的青少年体育管理运行机制并形成合力是青少年体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难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对青少年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青少年体育管理及运行方式将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完善我国长期以来行之有效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等还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

一、近年来青少年体育面临的挑战

(1)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多年持续下滑的趋势始终没有得到扭转

从 1985 年开始,我国进行了 4 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的一些重要指标正在下降。中国现在青少年体能健康问题非常严峻。从1985 年开始测试学生体育健康水平,到2010 年,25 年时间里每测一次

学生体育健康水平都在下滑,而且最突出的是大学生。2010 年青少年的体育健康水平,中小学生已经初步遏制了下滑,但大学生还在下滑。

2010 年国民体质监测调研结果表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但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下降; 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率持续增长; 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且呈现低龄化倾向。时隔近3年,据2013年8月最新公布的“20岁——69岁人群体育健身情况和体质状况抽测”结果显示,青少年群体的体质健康现状仍然不容乐观,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比例依然不高。“不同年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的比例随年龄增长仍呈现‘马鞍型’。测的是20岁之后的人群,反映的却是青少年的问题。”

此外,北京市体检中心发布的《2011 年度北京市体检统计资料报告》显示,当年参加高招体检的75 256 名考生中,完全合格的比例只占 13. 39%,高考学生的超重和肥胖人群继续增加,已经占到了体检总数的24%。又因学生体质持续下降,校方担心学生身体吃不消,怕出安全事故,所以武汉、西安等地多所高校在运动会项目中取消了女子 3 000 m 跑和男子 5 000m 跑。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不久前发布的《2013中国民生发展报告》显示,2012 年,我国 6~15 岁儿童中,城乡女孩超重及肥胖比率高达21. 5% ,男孩超重及肥胖比率高达 32. 3% 。据2013年 8 月公布的“2013 年 20 ~ 69 岁人群体育健身情况和体质状况抽测”结果显示,青少年群体的体质健康现状仍然不容乐观,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比例依然不高。另据《工人日报》报道,鉴于体质状况抽测结果不容乐观,新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降低青少年锻炼标准,近 20 a 来一路下滑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形势渐趋严峻。

通过我国各大城市和相关体质健康现状的研究成果, 可以反映出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身体形态发育指标(身高、体重等) 是呈上升趋势的, 身体机能素质指标(速度、耐力等) 是呈下降趋势的。从整体上看,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是呈下降趋势的,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少年强则国强! 体质不强,谈何栋梁”,青少年体质连续20 多年下滑,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成为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问题,可以说我国青少年体育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时刻。

(2)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新中国以后建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辉煌做出巨大贡献。但这个“三级训练体系”的基础受到很大冲击,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近年来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体校数量明显减少,训练规模持续萎缩,调研数据表明,我国的各级各类体校,尤其是少儿业余体校数量持续减少,从1990年的3687所减少到2000年的2679所,10年间减少了27. 34%; 到2010 年减2112所,减少了19. 41%; 到2011年又减少到1724所,减少了35. 65%,体校数量表现出了持续萎缩的态势。 从项目发展来看,1999年后我国各级各类体校运动项目的在训人数萎缩情况同样十分严重。其中,田径项目1999—2008年10年间体育运动学校在训人数减少近 50%,少年儿童体校在训人数近20年来每10年萎缩 50% 左右; 足球项目萎缩更为严重; 而普及程度不高的速度滑冰项目体育运动学校从事训练的人数只有348人,少年儿童体校在训人数只有1700多人。各级各类体校训练规模的日益萎缩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

文化教育任务艰巨,学训矛盾仍然突出。据统计,在全国1933 所各级各类体校中,承担文化教育工作的体校有420所,占20%左右,其余1513 所是依靠普通学校进行文化教育。在420 所承担文化教育的体校中,体育运动学校203 所,少儿体校217 所。从整体上来看,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业余体校,学生的文化教育大部分已由教育部门负责,但绝大部分的中专阶段体校文化教育工作仍由体育部门自办,体校建设未能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享受到教育的同等待遇。

由于体育系统对于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认识尚不到位,对各级各类体校的考核指标上,仍是输送到上级体校的人数以及青少年运动员在省运会上的比赛成绩。考核指标的唯一性也造成各级各类体校难以从根本上重视文化课教育,甚至出现了怕好苗子被教育系统吸引走的现象。加之,目前体校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普遍不高,训练时间过长,训练效益不高,也直接导致了在时间安排上与文化课存在冲突,学训矛盾的问题更显突出。

体校学生出口不畅,体校办学举步维艰 2010年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优秀运动队运动员、体育运动学校( 含竞技体校) 在校人数、少儿体校( 含单项体校)

在校人数的比例约为 1: 4: 13。由于优秀运动员普遍在队时间较长,优秀运动队更新人数较少,形成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高淘汰率状况,多数体校毕业生面 临着严峻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加上体校对于文化课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体校运动员文化水平普遍较差。对于那些未能进入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来讲,文化的缺失与技能的单一,直接导致他们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升学和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终出现既考不上大学、又不能理想就业的状况,即便是上了大学的运动员,也很难在毕业后找到工作。体校运动员的出路不佳,也直接影响到各级各类体校的社会形象,并造成很多具有运动天赋的苗子不愿意到体校参加训练,进一步妨碍了体校的招生,导致了体校办学的恶性循环。

管理理念相对滞后,训练水平有待提高。在长期的训练实践中,我们提出了“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着眼未来、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业余训练原则。但长期以来,受锦标至上、功利主义的影响,地市各级业余训练的目标被直接定位在省( 市) 运会上,教练员和管理人员都是以省( 市) 运动会成绩为轴心在运转,教练员很难对运动员进行长期合理的规划,导致训练安排违背了业余训练的基本规律,更多的出现了“拔苗助长”的现象。在基本理论建设上,由于缺少专门化的科学研究,导致在青少年训练规律的认识上还存在较多不足,特别是在指导初级运动员选材理论上更显滞后,教练员选材更多的还是依靠经验,直接影响 到选材成功率。在教练员管理上,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系统科学的教练员从业管理体系和严格的资质认证制度,业余教练员普遍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综合执教能力较弱,专业系统的岗位培训机会不多,加之现行的青少年教学训练大纲编制过于笼统,部分项目针对性、应用性不强,很难对训练起到较好的指导和保障作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目前业余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高,训练质量难以保证,训练效益难以提高。

训练经费投入不足,训练场馆设施陈旧。从业余训练经费投入数据看,各省市业余训练总投入2006—2009 年分别为 1. 898 亿、1. 899 亿、2. 197 亿和

2. 415 亿。其中体彩公益金投入为 1. 132 亿、1. 125亿、1. 360 亿和 1. 611 亿。数据显示,体彩公益金是目前业余训练经费的主要来源。各省市对于业余训练的投入比例普遍偏低,投入业余训练的体彩公益金的比例从 0. 04% ~ 13. 5% 不等。全国业余训练经费普遍不足,业余训练的经费投入缺乏制度性保障。相当

一部分体校办学经费紧缺,教练和文化课教师工资待遇低。体校场馆设施陈旧、训练器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业余训练工作质量,科研设备等方面更无从谈起,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问题更加突出。业余训练陈旧的场馆设施与训练器材和国家队、省队训练条件,甚至于普通中小学的体育场地相比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竞赛管理不够规范,竞赛制度亟需改进调查显示:在全国 31 个省( 市、区) 中,只有 6 个省市青少年的年度竞赛计划是体育与教育部门联合制定的,有 80%的省( 区、市) 教育与体育部门的青少年竞赛活动安排各成体系。由于每年方便青少年运动员参赛的时间有限,必然导致 2 个部门的竞赛活动存在时间冲突以及不适应比赛需求的问题,从而无形中造成了业余训练层次青少年竞赛安排无序。各类比赛名目繁多,主体混乱,竞赛与训练间的关系没有得到有效协调,进一步加剧了训练、竞赛、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也就无法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和规范学习。

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青少年体育提供的发展环境

(1)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取得新进展

从2007年中央7号文件下发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党和国家做出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等重大战略决策,并赋予青少年体育史无前例的重要定位和使命,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部署也为青少年体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也给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此青少司已经制定了贯彻落实方案,起草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

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结合中央巡视组希望总局做好顶层设计的意见和建议,正式印发了《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这一里程碑式的规划填补了长期以来绝大多数项目没有后备人才发展规划的空白,为今后十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规划了蓝图,以实现后备人才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今年1月份,下发了《2014-2016年的规划执行计划》以监督实现计划的有序实行。此外,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牵头的《青少年体育振兴规划》也已经完成了草案。某些省市在谋划全局、顶层设计方面思路比以往更加开阔。有25个

省市出台或修订了青少年体育的相关政策;有8个省市修订或出台了体育传统校的管理办法、评估标准等;有4个省市针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有11个省市修订或出台了关于高水平后备人才建设管理、业余体校管理、运动员培养和输送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文件对青少年体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例如,湖北省办不《体教结合框架合作协议》,召开了4次体教融合工作联席会,业务部门之间保持了每月不少于1次的热线联系。去年10月,由省长亲自主持,就做好公办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教育、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等工作召开了联席会,并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

(2)政府职能的转变,按照管办分离、政社分离的原则,推动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

我国提出转变并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实施政社分开,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工作,交给社会组织承担。具体到青少年体育来说,就是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建设,做到管办分离、政社分开,通过制度、章程、工作标准等规范其运作。一是,2014年中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取得重大进展。联合会社团申请已经获民政部通过,目前待国务院批准。我们召开了联合会发起人会议,于2014年底召开了联合会筹备会议。待联合会成立申请获国务院批准后即予以正式成立,随即将按照社会组织运作方式开展相关工作。目前联合会筹备办公室也已经投入运行。二是,修订了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章程。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于2006年成立,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和进一步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新要求,对原有章程进行了修订,新章程调整了会员代表资格,扩大了覆盖面,适当扩充体育系统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加入。待适时召开联合会会员大会通过并报民政部批准后,按照新章程开展相关工作。

(3)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取得新进展。

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已创建了100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完成了国家级传统校数量500所以上的目标;资助创建了290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共累计资助创建了5033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提前完成了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达到5000所以上的目标。

在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方面,创建了20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

动营地,在5个省市投入600万开展了9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试点工作,联合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启动了探索创建中国奥林匹克少年(青年)体育活动中心项目,组织力量研究青少年体育设施器材标准。

此外在10个省(区、市)的30个城市开展了青少年(6-1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及时了解和全面掌握儿童青少年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的变化趋势,形成全国国民全年龄段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的动态“抽测”管理体系。

青少年体育活动也得到广泛开展,打造了以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为龙头的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大力推广校园足球,经过5年的努力,全国校园足球活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止到2014年底,校园足球活动已经覆盖了所有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国共131个布局城市,开展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达到5084所,注册人数19万余人,足球人口270万余人。举办了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排球、田径、游泳、武术5个项目的联赛。推动具备条件的省(区、市)开展本地区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选拔赛,选派优胜队参加全国联赛,以此带动全国各级体育传统校比赛活动的广泛开展,充分发挥传统校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共有111支体育传统校队伍,1500余名中学生参加了全国联赛,篮球、排球、田径、武术4个项目的比赛成绩首次纳入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序列。

其他方面,青少年体育工作者培训得到广泛开展,举办各类培训班22期,共计培训2000余人。此外,根据《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培训3年计划》,全年采取国家统一培训、西部分片培训、中东部自主培训的方式培训体育传统校体育教师4000余人。青少年体育工作性研究方面,包括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战略、青少年体育社会指导员计划、青少年运动员选材、精英教练员培养评价体系等8个研究项目,为推动青少年体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全国青少年体育基础数据统计方面,顺利实现全国范围的网络化填报,并形成固定制度。从今年的统计情况看,部分省(区、市)平时基础工作非常扎实。比如,上海自身一直有着较为齐全的历史数据资料,具体负责数据上报的人员对网络填报工作积极主动;内蒙古积极组织地市级数据统计管理员的培训工作,认真及时完成数据上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