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输液有并发症?安全输液需掌握这 3 点

2016 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简称 INS 指南)将 360°安全输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指南一再强调,在静脉输液治疗中应提高「安全输注」意识,以实现最佳实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从临床护士比较困惑的几个方面(如穿刺部位选择、输液工具选择及导管维护),来谈谈儿科静脉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

1

外周静脉:如何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玛小护的困惑

外周静脉穿刺部位选择,从学校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选择静脉要先远端后近端,注意保护静脉」。而 2016 INS 指南主张「选择前臂部位进行留置」,这一点让临床护士感到很困惑。

解释原因

选择前臂部位进行留置,主要是因为前臂静脉相对粗大平直易于固定 ,可以延长留置时间,减少留置期间的疼痛,有助于自我护理,防止意外脱管和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对于儿童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穿刺部位又该如何选择?

标准指出

应选择可以满足全程治疗的静脉,考虑手部、前臂以及腋窝以下的上臂部位的静脉。避免失败率较高的肘前区域。(避免肘前区域,主要是考虑到小儿肘部因弯曲,不易固定,保留时间短。)

婴幼儿还可选择头皮的静脉,不走路时,可选用足部的静脉。(头皮静脉可以选择,但不宜首选,特别需注意不能输注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

避免手或手指,小婴儿避免吮吸的拇指/手指。

特别提到婴幼儿进行先天性心脏缺陷的治疗后,锁骨下动脉的血流可能会减少,应该避免使用右臂的静脉。

备注:先心经典 BT 分流、中心分流手术会造成右锁骨下动脉血流减少;主动脉缩窄需要做锁骨下动脉反转术会阻断锁骨下动脉对上肢的供血。房缺室缺等手术不受影响。

其中,对于所有患者(包括儿童),应避免选择手腕内侧面,因其会增加穿刺的疼痛感,且可能对神经造成伤害。

2

输液工具:优质的留置针导管材质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玛小护的困惑

静脉炎、渗出/外渗是外周静脉输液最常见的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常常影响着留置针的使用时间。让护士们深感困惑的另一问题,相同型号、不同品牌的留置针在置管后发生的并发症不同。因此,如何预防并发症,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一直是临床护士所关注的热点。

那么,什么材质的留置针才是可以保护血管降低并发症的呢?

导管的材质表面更加光滑,以减少纤维蛋白鞘以及血栓的形成降低堵管发生;

导管在进入血管后应有软化功能而使导管在血管内处于漂浮状态,减少对血管的刺激,从而降低静脉炎发生;

导管具有良好的弹性功能即使出现弯折也可快速恢复,以保持稳定的流量,最大程度减少对血管内壁的刺激,从而减少静脉炎和渗出/外渗的发生风险。

除此之外,INS 指南强调:多一次连接,多一道风险。

所有的附加装置应该使用一体化设计,以保证安全连接,减少操作,使连接错误的风险降至最低。也要考虑所有附加装置可能存在的污染,需要使用附加装置时要符合指征。如果遇到有血液或药液残留时应可以随时更换。

临床需要时,优先使用的是操作最少,减少复杂的组件,即密闭式留置针装置。密闭式留置针可以减少护理操作对于穿刺点的刺激,从而减少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3

导管维护:评估频率和拔除时间如何规范

玛小护的困惑

我国静疗行业的标准规定,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 72-96 小时。如果治疗还要继续,而局部又没有红肿热痛等症状,需不需要拔除后重新留置?

其实,有这样困惑的玛小护有一大批。很多三级医院都有明确的规定,留置时间不能超过 96 小时,到时间一律拔除。是否需要拔除?

大家一起来学习「血管通路装置的拔除标准」

Ⅰ. 短导管和中等长度导管

A. 若不再属于护理计划的一部分或已有 24 小时或更长时间未用过,应拔除外周静脉短导管。

B. 可以根据部位评估结果和(或)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有指征时,需拔除外周静脉短导管和中等长度导管。

特别强调,INS 标准对于血管通路装置并发症,新增了「47. 神经损伤」,其中提到:在外周静脉穿刺和导管留置期间,如果患者报告感觉异常疼痛,需要立即拔除血管通路装置(VAD)。

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了解了,最新标准到目前为止尚未确定最佳的留置时间。换句话来说,72-96 小时并不是拔除的标准。但是,选择外周静脉导管进行输液时,应结合预期的治疗时间(例如,少于 6 天)和可用的穿刺部位,考虑所输注药物的特性(刺激、发疱、渗透压)。预期输液治疗时间大于 1 周,考虑选择中等长度导管。如果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通路,应选择中长或中心静脉导管。

备注:但由于目前临床上的操作标准依据是按照 2014 年我国静疗行业标准留置时间为 72-96 小时,最新的标准尚未出台,如按照 lNS 指南的标准执行,需对临床护士进行培训,并提升护士对于导管留置期间各类并发症的评估能力。

为了减少留置期间的并发症,输液期间的评估也必不可少。

那如何才能早期发现并发症?

临床护士需要通过肉眼的观察,来检查血管通路装置与皮肤连接部位及周围区域有没有发红、压痛、肿胀及感觉异常,另外,还要通过触诊和询问患者的主诉来评估有没有疼痛、感觉异常或麻刺感。

新《标准》对评估的频率也做了明确规定

1、中心血管通路装置(CAVDs)和中等长度导管:至少每天检查一次 。

2、外周静脉短导管:

至少每 4 小时检查一次;

对于危重症 / 麻醉后镇静患者或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应每 1-2 小时检查一次;

新生儿 / 儿童患者应每小时检查一次;

进行发疱剂药物输液时检查频率应更高。

综上所述,临床工作中不可忽视静脉输液后并发症的预防,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选用优质的输液工具,规范评估和维护等等,来减少静脉炎、渗出/外渗等并发症发生。

来源:护理时间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