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20**年0906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亲近《论语》”教学实录

现场回放

一、课前交流,自然入课

师:我们每个人啊,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人,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呢,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你们心中的偶像是谁呢?

生:我心中的偶像现在是周杰伦。

师:周杰伦是他的偶像。歌唱的那么好,自己作词、作曲。

生:我心中的偶像是爱迪生。

师:为什么?你举几个例子听听,爱迪生发明过什么?

生:他发明过电灯、电话。

师:电灯、电话,都是爱迪生发明的。如果没有爱迪生的发明,恐怕光明会推迟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我们就会生活在黑暗当中。他崇拜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

生:我崇拜湖人队科比。

师:科比?我不了解,你介绍一下?

生:他是湖人队的一名猛将,算是后卫。

师:他是什么明星?

生:篮球明星。

师:他崇拜科比。同学们,你们有的崇拜歌星,有的崇拜武术大师,有的崇拜发明家,有的崇拜著名的篮运动员。

今天啊,孙老师推荐一位你们必须崇拜的人,谁呢?

二、谈论孔子,聚集人物

师:(板书:孔子)你了解孔子吗?为什么要崇拜孔子吗?你不了解他怎么崇拜他呢? 生:因为孔子,55岁时就周游列国,他弟子有3000多人,他最出名的有79人,现在改成了72人。

师:孔子,一生培养了3000多弟子,72位贤人,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栋梁之才,是伟大的教育家,我们要崇拜他。

生: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师: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什么文化呢?是儒家文化。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奠基人。没有孔子,就没有我们今天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要崇拜孔子。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我还知道,孔子是个思想家,他是全球十大思想家之一。

师: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什么样的人称之为思想家呢?就是他产生出来的想法和思想能影响一个民族,影响全球的发展进程。他的思想影响着几千年后人的行为。孙老师从报纸上看到,1988年,全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75个人,在法国巴黎召开一次会议,研讨进入21世纪后怎么让我们全球人过得更好。最后他们发表了一个宣言,叫《巴黎宣言》:“世界进入21世纪,要让全球的人过得更好。要到哪里寻找智慧呢?要到东方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直到今天都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你还了解哪些? 生:孔子一生以温、良、恭、俭、让五个字来做人。

师:说得真好!孔子呀,做为一个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身上体现最明显的风度是五个字(出示5个手指,做手势)。温,温和。恭,恭敬。良,善良。俭,节俭。让,谦让。孔子做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和代表,在他身上体现的是温、良、恭、俭、让。所以做为一个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我们表现出来的风度也应该是温、良、恭、俭、让。正因为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思想家,中国文化的奠基人和创始者,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孔子,崇拜孔子。从哪些渠道了解孔子呢?你们知道吗?今年是孔子诞辰2560年,如孔子活到今天,就是2560岁,离我们这么遥远了,我们从什么渠道了解孔子呢?你说。

生:我们是从《论语》这本书里了解孔子的。

师:真好。《论语》这本书(手指电子屏幕)是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整理出来的。把孔子生前和弟子们交流的语言记录下来,记录了孔子的语言,就记录了他的思想,就记录了他的文化。

2005年,我到英国去考察,住在旅馆里面,发现旅馆床头柜上有本厚厚的书,一看是《圣经》。问服务员,服务员说这本《圣经》是送给每一位住店的旅客的。西方人几乎每个人都读《圣经》。西方有《圣经》,我们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圣经》呀?有!

我告诉你们,《论语》就是中国的“圣经”。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读我们自己的“圣经”。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近我们中国的“圣经”——《论语》。

三、创设情境,学习“开学典礼”

师:“„当!‟„当!‟„当!‟孔子学院开学典礼的钟声响起来了,四面八方的弟子汇聚在杏树下,静静地等待着他们的老师来给他们做重要的开学典礼。只见高大的孔子稳步走向讲台,扫视了一下同学们的脸色,看到同学们神情专注地凝望着自己。于是,孔子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句话讲完了,孔子再次看看每位同学的眼神,只见有的同学脸上露出喜色,朝着孔子微微点头;有的同学眉头紧锁着,好像不明白他讲的什么道理……孔子微微一笑,转身走向他的书房。等老师走了,他的弟子子贡、子路、颜回等就讨论起来了,刚才老师这开学典礼讲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的开学典礼为什么只讲这三句话呢?我们今天就先来探讨孔子的

这三句话,好不好?”子贡也问他同学颜回:“颜回啊,老师为什么在开学典礼上只讲这三句话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讲的三句话。跟老师读这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起。(电子屏幕出示三句话的字幕)

生:(齐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请我们男同学起读一遍,“子曰,起。”

生:(男生齐读)

师: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懂吗?不懂的同桌讨论,想一想,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同学们相互讨论)

师: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理解这三句话的?谁来交流?(举手示意发言)

生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觉得是,学习以后温习,是件很快乐的事。 师:第一句,这是他的理解。第二句呢?

生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师:“志同道合”这个词说得真好!第三句呢?你来。

生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我,我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做法吗? 师:说得真好!三句话理解的很好。我们再读一遍,好好体会一下,“子曰,起。” 生:(齐声朗读)

师:古代之学和我们今天之学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看看古代的学是怎么写得呢?(板书:)这是一只手,这是另一只手,这二叉代表知识和智慧。一个长长的东西把下面遮住了,遮住的是谁呢?你们看看,下面像什么?像一个什么人?

生:像一个在读书的人。

师:像一个书童,一个孩童,一个儿童。孩子的头呀都是大大的,告诉我们什么呢?小孩子生下来,是有东西把他遮蔽着的,长长的东西把他盖住了,蒙蔽住了,所以我们讲小时候的儿童叫蒙童,小学教育叫启蒙教育。要教孩子们学什么呢?要教孩子们一只手伸出来去接受知识、智慧和做人的道理。一只手学着把盖着的东西掀掉,这就是古人之学(一边指着板书抽象示意图做手势,一边讲解)。古人把学哪些东西都称之为学呢?你猜猜看?

生:古人不仅学了知识,学习种树呀,不管什么事,只要是你不知道的,你去学,他都是学。

师:生下来,学吃饭是学,学走路是学,学做人是学,学骑车是学,学游泳是学,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的学语文,学数学,对不对呀?所以这个“学”,是广义的学。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他的弟子子禽不赞同老师的观点,他急急忙忙跑到孔子书房里和孔子探讨起来了。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快乐很喜悦的。我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子禽认为,经常学习,经常温习是非常苦的事,非常枯燥的事,非常辛苦的事。你是同意孔子的观点,还是同意他弟子子禽的观点呢?你们讨论,同桌讲讲,

谁能说服谁。

生:(同桌相互交流)

生1:我觉得孔子说得对。因为学习完了就复习,这样考试的成绩就能提高,自己能够扎实地学到知识。

生2:我的观点是孔子说得是对的,我们学习之后按时地温习,长大了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生3:我的观点是认为孔子说得对。我们可以联系到一句话就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温故之后,你就懂得第二层的意思,所以我认为,学习之后的复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师:哎呀!(脸上略带笑意)这真是个小孔子。他把这句话和后面一句话联系起来了,为什么学习经常温习他很快乐呢?因为温故而知新,能够知道新的东西,能够做老师了,就是很快乐的。现在有些同学不停地做作业,你不感到是件苦恼的事吗?你有这样的感受吗? 生:有时候学完之后复习,是感觉挺辛苦的。

师:(笑问道)为什么辛苦?

生:因为要一遍一遍的复习,一直在很用心的学,所以觉得辛苦。

师:他认为辛苦,他同意子禽的观点。你的观点呢?

生:我认为孔子的观点是对的,你学会了知识在不断的温习中,得到了收获是件很快乐的事。

师:学习是辛苦的,学习有的时候也是比较艰苦的。但是自己想学,自己在学习当中寻找到自己学习的乐趣就是很快乐的事。对不对呀?这里的“习”怎么解呢?有人知道吗?(电子屏幕上的光标点在“习”字下面)

生:还可以说是预习。

师:这里不是预习。学习过的东西再去温习它,练习它,操练它,实践它,就会感到非常的快乐。快乐在哪里呢?我们接下去看第二句。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为什么有朋友从远方赶来,就感到特别的快乐呢?说给我们听听看。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有共同话题,就可以共同讨论,共同交流是很快乐的事。

师: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会跟你交流什么呢?

生2:交流一些自己生活上的问题,学习上的事情。

生3:既然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两人的习惯是一样的,他们交流的是同样的话题。 师: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是说习惯一样,是什么一样?

生1:有相同的兴趣爱好。

生2:性格比较相同。

师:还有什么相同?最重要的相同是什么相同?

生3:他们的志向相同。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3:我叫赵润澜。

师:好。讲起话来都波澜壮阔,与众不同。什么样的人叫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的志向,

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这样的人叫志同道合。这样的人从远方赶来,肯定是交流你们之间的学问,你们自己的理想,你们自己的人生感悟,你们的人生追求。这样的人在一起交流啊,才叫“酒逢知己千杯少”啊!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

师:把你们的快乐读出来。

生:(再次齐声朗读)

师:你看,学习不是很快乐的吗?等你有了学问之后,你就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你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从那么远的远方赶来和你交流。如果你没有理想,没有志向,没有追求,你的人生就不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再把这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

师:要学习啊!学习是快乐的,他会给你带来朋友。第三句,女同学齐读。

生:(女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呀,是比较难理解的是这个词,读什么?(电子大屏指光标点在字的下方)

生:愠。

师:“愠”是什么意思?这个字比较难懂。

生1:我觉得“愠”是不生气的意思。

师:那“不愠”呢?

生1:“愠”是生气的意思。

生2:我觉得“愠”是怨恨的意思。

师:心中生气,心中怨恨。所以它是什么偏旁?(板书:愠)

生:竖心旁。

师:温习的“温”,三点水改为竖心旁。跟人的心情有关系,心中生气,心中怨恨别人,叫“愠”。和前面的“说”,同今天的“悦”,“喜悦”的“悦”,也是竖心旁。学习是个人的事,心中喜悦,都是反映人的心情的,所以竖心旁。

哎呀!子禽又去问孔子:“老师,你整天叫我们学呀,学呀,我们学得有本事了,学了一身的学问了,可是人家不用我们,你到过多少个国家,游历了多少个国家,哪个国家的君主都不用你,都不懂你,都不理解你,你还叫我们心中不生气,不怨恨人家,我做不到。人家不了解我,人家不重用我,我就要生气。”你同意谁的观点?

生:(齐答)孔子。

师:说说理由。

生:最后一句“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不也是君子的做法吗”。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不生气就是君子的做法。

师:如果生气呢?

生:如果生气了就不是君子了。

师:如果生气的话,就还没达到君子的境界。一个君子,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重用自己,仍然保持一种快乐的心境,不生气,不怨恨,这是君子的境界。很高很高的,一般人都做不到。历史上谁能做到?诸葛亮!当别人不了解他,他藏在卧龙冈,整天交友,读书非常

快乐。你们不用我,我还是很快乐,当你用我的时候,我就出来辅助你刘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一个人生的崇高境界。我们要向往之,追求之。我们一起把第三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

师:看到了吗?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讲了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内心喜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生气,也是要内心平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要快乐(板书:乐)。这三句话都是叫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生1:这三句话是叫我们做一个快乐的人。

师:说得好!(竖起大拇指)

生2:我觉得这句话是教我们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

生3:我觉得叫我们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生4:叫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

师:正直的,快乐的,乐观的人。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开学典礼讲的三句话,要教我们学习做人。他没有讲语文,没有讲数学,他讲要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快乐的君子,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这才是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最根本所在。大家背一背,好好地体会体会。

生:(放开声各自背诵、并齐声背诵)

师:我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不仅讲要做人。你看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我看谁有发现的眼睛。孔子三句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1:我觉得孔子三句话都很精炼。

师:精炼!(语气重)这是孔子语言的一大特点。你真了不起,你能看出精练,我能看出你内心思想精辟!精练,真棒!(竖起大拇指夸奖)一句话顶一百句,这就是孔子的语言。 生2:不仅精炼,虽然字很少,道理却很深。

师:非常少的字,说了非常深刻的道理。这就是经典的语言。太棒了,请坐!(竖起大拇指表扬)

生3:孔子的语言很押韵。

师:(略带欣喜)呀?!你从哪里能看出押韵?

生3:“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师:你真了不起呀!你有一双特别的耳朵,难怪耳朵这么大,他的耳朵听出声音来了(场下略带笑声)。“说乎、乐乎、君子乎”,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你的乐感特好,你读给大家听听看,把这个押韵读出来。

生3:(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师:多好啊!有音乐感。孔子的语言,还有什么特点?

生1:孔子的语言叫对仗,琅琅上口,很容易记住。

师:从哪里能看出对仗呢?

生1:“学而时习之,朋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以及他的结尾“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师:这三句话都有一个共同的句式:“不亦……乎,不亦……乎,不亦……乎”这是孔子

语言的特点。“不亦……乎”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不也是君子吗?都是什么句式?反问的句式,排比的句式,语言多么富有文彩,读起来特别容易记住,你发现还有什么特点?

生2:孔子的语言结尾常常加上“乎”“也”等等。

师:古人的话有“之乎者也”。这也是我们今天的语气词,“啊,喃,呢”所以讲话时,用上一个语气词,能加重你的情感。比如,你连这个问题都不懂吗?加了一个“吗”,感情加重了。所以《论语》是孔子和弟子对话的语言,是口语化的。口语化的语言很有生命力哦!我们再一起读一读,把孔子的语言一起读出来。

四、对话交流,体悟“学习之道”

师:是呀,孔子的开学典礼虽然只讲了三句话,可这三句话流传了2500多年。这三句话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国人,这三句话影响了全球人,这样的语言就叫经典。所以说《论语》是中国的“圣经”呢!

当,当,当,孔子学院的钟声又响起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课开始了,他的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孔子来给他们上课。高大的孔子稳步走入教室,走到讲台前,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学习之道(板书:学习之道),“你们从四面八方投奔到我的门下都是来干嘛的呢?都来向我求学的,都来向我求学问的,向我求道德的。怎么学习呢?今天第一堂课就和你们讲学习的道理,学问的道理。”孔子在黑板上出示了5句话。(电子大屏上显示课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师:(引读每句,“子曰:……。”)

生:(每句跟着学读)

师:这5句话都是围绕着“学习的道理”来讲的。你对哪一句话特别有体会?(俯下身子谦和地,小声地问同学)你能真正理解孔子的“学习之道”吗?

生1:我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理解。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我们班有49个同学,48个同学都是我的老师,各有各的优点,吸取他们的优点,改掉自身的缺点。

师:你真了不起!把你的名字再一次告诉大家。

生1:我叫赵润澜。

师:润澜,润澜,当代的孔子,小孔子。(请三位同学到讲台前)这叫三人行。润澜,他叫什么名字?(指着其中一男同学问)

生1:他叫查博诚。

师:他身上有哪些方面可以做为你的老师?

生1:他很聪明也很机灵,还有幽默感。

师:他很聪明也很机灵,还有幽默感。“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不对呀?

生1:是的。

师:他叫什么名字?(又指着另一男同学问)

生1:他叫缪景昊。他的奥数学得非常的好,有一股钻研的精神。

师:奥数好,有股钻研精神,这一点可以做你的老师?

生1:是的。

师:他们身上是不是十全十美的呢?有没有“不善者”值得你反省和改正的呢?

生1:我觉得缪景昊,有一点调皮,这点我有时也调皮。

师:这一点要“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呢?

生1:查博诚有时候粗心大意,我有时候也会。

师:她从别人身上看到了优点和缺点,这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板书:择)润澜,当代的小孔子,掌声送给他们。(同学们齐鼓掌) 师:真好!对孔子的语言领会的那么深刻。我们把润澜有体会的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润澜对这句话有感受,你对哪句话有感受呢?

生2:我对第一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感受。

师:谈谈你的感受。

生2:学习了不思考那我不就危险了吗?思考了不学习,脑袋也危险了。

师:“罔”是什么意思?

生2:迷罔。

师:迷罔,糊涂,学习了但你不思考,那不就稀里糊涂吗?只思考不学习,你的脑子变得怎么样了?

生2:变得危险。

师:为什么只思考不学习就变得危险了呢?

生2:我们会容易受骗。

师:整天在家想啊,踱过来想,这个天掉下来怎么办呢?转过去也在想,这个天掉下来怎么办呢?整天在思考天掉下来怎么办?你们说天会掉下来吗?

生:(齐答)不会。

师:这叫杞人忧天。为什么

他会担心天会掉下来呢?因为

他没有知识,他不学习,对不

对?所以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变

得危险了,就会杞人忧天。学和

思要结合,缺一不可。(板书:

思)

生:我对最后一句话有感

受。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师:子贡问老师,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呢?你是天才吗?孔子说道:非也,非也,不是,不是,我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的。“好古”是什么意思?

生:喜欢古代的文化。

师:“敏以求之”呢?

生:敏捷而勤奋地学习。

师:子贡懂了,原来他的老师“好古”(板书:好古)喜欢古代的文化,所以才那么有文化思想。你是好“古”还是好“今”呢?(板书:今)是喜欢古代的还是喜欢现代的呢?你们讨论,同桌交流一下。

生:(同桌相互交流)

生1:我认为两个都要喜欢。

师:请讲理由。

生1:要了解古代的也要适应现代的。

师:他和孔子一样的,(笑声)经典、精辟。要了解古代,要喜欢现代。给当代孔子来点掌声。

生2:古代人说的话听起来有韵味,不学习古代的只了解现代的,感觉你是喜新厌旧的人。 生3:要“好古”,古代文化是传承下来的,是经历过历史风霜的,是不朽的东西,所以要“好古”。

师:古代的文化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全是精华,经历了世世代代的考验,怎能不“好古”呢?你是“好古”派的小孔子。

生4:古代人说话是有哲理的,把古代的哲理放在现代来用的话,能使科学发达。

生5:我好“今”,但也好“古”。“好古”是因为古代的中国是礼仪之邦,现代的人有些没礼貌。我“好今”,就是要学习当今的科学技术,做一个既有礼仪,又有知识的现代人。

生6:我们通过古代的文学作品,了解许多古人的经验。也要“好今”,我们要与时俱进。 师:既以史为鉴,还要与时俱进,向前进,真好!当代的君子。为什么孔子那么“好古”呢?因为孔子生在春秋时代,在古代周王朝的时候人们道德高尚,文明礼仪。到春秋时期,人心变坏了,道德沦丧了,在那个年代孔子喜欢周王朝大统时代有文化有礼仪的好时代。我们今天的人既要“好古”又要“好今”。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师:你还喜欢哪句呢?

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学到知识要温习一下,才能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

师:你可以举一个“温故而知新”的例子吗?

生:考试的时候,必须要好好的复习,一边复习,一边还可以理解老师没有讲解到的知识。

师:学完一个单元自己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了老师没有讲到的知识可以领略到新的知识。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你呀也可以做教师了。(笑着和同学握手)

生: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部分句子,今后还要学更多的《论语》,当我们学过《论

语》之后,还要学《论语》更多的道理。

师:以前我们也学过《论语》,今天我们再学叫“温故”。小的时候我们学过的知识,到了大学之后再去学,这叫“温故而知新”。这样,你就可以做我的老师了。一起背一背。 生:(齐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学习的道理还要不断地温习(板书:温)。把剩下的最后一句读一下。

生:(齐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师:你们尝试“不耻下问”。

生1:“是以谓之文也”的“谓”是什么意思?

师:“谓”是“称呼”的意思。

生2:“耻”是什么意思?

生:耻辱的意思。

生3:“敏”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好学的意思。

师:“是以谓之文也”,“文”是什么意思?

生1:是有文化的人。

生2:“文”是一个人的称号,那个人叫孔文子,是孔子的学生。

师:(脸上略带欣喜)哟,你懂得不少。有一个故事,魏国有一个大官,叫孔圉,他去世之后,后人给了

他一个称号,称他为“文”。子贡就不懂了问老师,孔圉去世了,人家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回答道,因为这人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时,一点都不觉得难为情。所以,后人给他“文”的称号。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叫“下问”。(板书:问)你有过“不耻下问”,向别人请教过吗?

生1:(略带思考回答)在体育课上我们学习跳远,男生比女生跳得好,女生向男生请教怎样能跳得远?有什么技巧可以告诉我们。

师:这叫“不耻下问”?(全场笑)还有没有?

生2:四年级时,有一道数学题,别的同学都懂了,而我不懂。我问了杨宇凡同学,杨宇凡仔细解答

我的问题。这叫“不耻下问”。

师:向同学问是“不耻下问”吗?也不是。向谁问,是“不耻下问”呢?

生3:平时我喜欢拼航模,我比弟弟拼的好,其中有一部分怎么都没弟弟拼的好,于是我向他请教。

师:向弟弟问,向幼儿园小朋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样的请教一点都不感到难为情,一点都不

感到可耻,这样的人叫“不耻下问”。这才是有学问的人,有品性的人。所以我也经常要向同学们请教,因为你们“温故知新”,因为你们“三人行”当中也能做我的老师。孔子的语言真的要好好品味呀。

五、背诵吟唱,品味升华

师:孔子的语言,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他的语言化成了名言警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语言变成了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温故知新”。具有思想魅力的语言,具有文采的语言,才能穿越时空,代代相传,这样的语言就叫——经典。我相信,只要我们人类延续下去,孔子的话将会世世代代传下去。这样经典的语言不要读吗?不要诵吗?大家来背一背,诵一诵。

生:(学生各自背诵,师生互动一问一答的形式背诵) 师:今天学习了“学习之道”。学习要喜“好”,要有选“择”地学,学习要有“思”考地学,学习要经常“温”习,要不耻下“问”,要快“乐”地学习,这才是——学习之道。(边说边手指黑板)

孔子的语言穿越时空;孔子的语言温暖着我们。孔子的语言不仅要吟诵它还要传唱它。让我们在美妙的《论语》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让我们世世代代诵《论语》唱《论语》吧。给大家听首歌。(电子大屏出示

歌词)

生:(跟着音乐一起哼唱,第二段学生拍手跟着音乐唱)

师:这歌我都没有唱得怎么好,你们怎么唱得这么好呀?我来采访一下。

生:因为我唱过。

师:上学期“经典诵读”活动时,你们班表演过这节目,你们唱过。

我们全球人都要做孔子的粉丝,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崇拜孔子,学习孔子。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下

课。

执教感言

以儿童的方式亲近《论语》

儿童是什么?儿童是蒙童,是被遮蔽的学子,懵懵懂懂、浑浑沌沌,是未开化的世界。 儿童是什么?儿童是睁着一双大眼睛看世界的孩子,他们充满好奇,满脑子装满了问题,一肚子的“为什么”?

儿童是什么?儿童是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世界,他们有无限的潜能,有无限的空间,有无限的生长

力。

儿童需要什么?儿童需要故事,故事仿佛有一双魔手紧紧抓住孩子的心灵。因为故事里有幻想、有神

奇、有知识、有营养。

儿童需要什么?儿童需要情境,情境中有画面、有场景、有人物、有真善美的启迪,有假丑恶的反衬。

儿童需要什么?儿童需要对话,对话中有教师的循循善诱,有教师的点石成金,有师生的智慧碰撞,还

有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

《论语》是什么?《论语》是儒家经典,《论语》是2500年前的师生对话体语录,《论语》是没有体系的片言只语,名人警句。

我在家备课,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心中只有一个字,“难”。难在哪里呢?一难《论语》没有情节,没有故事,有的只是片言只语,况且又没有层次、没有条理,仿佛东一榔头西一棒;二难《论语》离开我们已经2500多年,历史久远,难以亲近;三难《论语》语言深奥,仿佛均是讲大道理的名言警句,离儿童世界太过遥远,缺少亲和力。我也认真拜读于丹讲《论语》,但于丹讲的是成人《论语》,她可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讲下去,娓娓道来。这样的方式成人可以,但小学生不行。如果你这样给孩子上《论语》,我想不出10分钟,课堂上就乱成一锅粥了。

经过反复思考,我给自己的“亲近《论语》”确定了几个原则:

一、教学要有情境。有了情境就有了魅力,有了情境就有了生机,有了情境就有了鲜活的场景、故事和人物。为了把孩子们带到远古的孔子学校教学情境,我创设了“孔子开学典礼的情境”,创设了孔子“新学期第一堂课”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有当当的钟声,有高大的杏树,有魁梧的孔子,有人物的语言,有弟子的神态,2500年前的孔子学院鲜活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孔子活了!孩子们是多么惊喜,多么激动,多么投入呀。

二、要让孩子和孔子对话。新课标说:“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和文本对话就是和《论语》对话,和孔子对话。对话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探讨、辩论,与之切磋、交流,真心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如教学中我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辩,这是让学生和孔子辩论。如“孔子为什么„好古‟,我们今天应该好古还是好今”这是学生和学生辩论。对话的形式可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等等。教学就是对话,让学生和孔子真正地对起话来,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三、要有语文味。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特别是《论语》这样的文章稍一不慎就会上成思想品德课。语文的因素在哪里呢?在语言文字的推敲和品味。例如:“不亦说乎”“不亦乐乎”,这个“说”和“乐”的区别在哪里呢?“说”是内心的喜悦,所以是竖心旁,而“乐”的喜乐是洋溢在脸上。有朋友来了,要喜笑颜开,乐在脸上,握手,拥抱,泡茶,上酒,把你的快乐充分表达出来。如果你只是内心高兴,脸无表情,朋友来了还以为你不高兴呢,下次他还会来吗?

“人不知而不愠”的“愠”是内心的怨气,内心的怨恨。一个君子不仅表现在脸上没有怨色,还须内心没有怨气,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另外,《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语录,完全口语化的,这种“不亦……乎”的句式十分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这些都是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反复玩味的。

我为什么要上《论语》?我觉得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语文教师的文化使命!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把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经典文化传承给我们的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儒家文化涵养了中华文明,儒家文化浸润了中华民族,儒家文化哺育了中华儿女。儒家文明是当今世界最具强大生命力的古代文明。当今中国正走在复兴中华文明的道路上,我们理应以世界的眼光和胸怀,重新审视和观照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心,珍爱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有根有魂的中国人,有传统文化基因的真正中国人。

我们今天使用的语汇有多少是我们的祖先孔子留传下来的啊。“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是老祖宗的文化遗产,没有了它们,中国文化要消亡,中华文明要断流啊!我们可不能做数祖忘典,做割断文化传统的历史罪人啊!

孔子是中国符号,《论语》是中国“圣经”。如果中国人不了解《论语》,那就不是地道的中国人;如果语文教师没有读过《论语》,那我武断地说,那他就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语文教师。这就是我今天给孩子们教《论语》的体会和感悟。

孙双金:情智教育享誉全国

孙双金,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特级语文教师,情智语文创始人,教育部首批推出的基础教育界20位教育家之一。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实验小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苏省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基础教育专家”和“2007中国十大小语年度人物”光荣称号。他自成一派的“情智教育”在全国颇有影响。

八月的校园,美丽寂静。在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独特的校园雕塑格外引人注目:硕大的银球上,雄鸡兀立,引颈高歌。闻鸡起舞,体现着北小人的勤奋精神。这里是一所中国名校,这里走出了许多的教育名师,这里有一个全国明星校长、南京市人大代表孙双金。 初二时的教师梦

孙双金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调来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她身材苗条,皮肤白嫩,鹅蛋形的脸上一双眼睛特别明亮。听说她是下放知识青年。”孙双金记忆犹新。同学们都喜欢漂亮的老师,一听说女老师教他们班的物理,都暗自高兴了一阵。

一天,这位女老师讲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讲到桥面对桥墩有作用力,同时桥墩对桥面有一反作用力时,有同学和她争论起来。“我清楚地记得,女老师那雪白的脸急得通红,但就是讲不清反作用力来自何方。”孙双金说。

这个片断在孙双金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朦胧中他有了一个念头:将来我当老师的话,一定要把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允许自己急得满脸通红,而学生仍然是稀里糊涂。“这恐怕是我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当教师的念头吧。”

也许是天遂人意,也许是心想事成,孙双金真的考上了师范。1981年,年仅18岁的孙双金,怀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走上了小学教师的工作岗位,成了“文化大革命”后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批师范毕业生。从此,安静的校园内出现了一位晨读者,他吟诵着唐诗宋词、美文佳篇。他字正腔圆地读,激情澎湃地诵,入情入境地吟。寒暑假日,校园内人去园空,他独坐桌前,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新春佳节,他闭门读书,沉浸在《红楼梦》的虚幻中。他在自我提高的同时,也寻找着语文教育的真谛,苦苦地追求教书育人的“秘诀”„„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底,江苏省举办首届青年语文教师大赛,孙双金毫无争议地获得了一等奖。1989年,孙双金参加全国首届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又荣获了一等奖。从此,他走向了全国语文教学的大舞台。

校长任上萌生“情智教育”

2003年8月,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引进人才,将孙双金调到著名的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任校长。“作为校长,对学校的管理首先应是教育思想的管理,其次才是行政管理。”孙双金认为,一个校长的办学主张和办学追求要做到三个“基于”:基于本校的传统文化,基于校长本人对教育本质的个性化理解,基于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

“当我踏进北小校门登上行政楼的楼梯时,‘含爱生情怀,有育人智慧’一下映入眼帘,我的眼睛为之一亮,内心为之一颤。”孙双金说,“我们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孩子的未来60年,培养一个个大写的‘人’。那‘人’字的一撇上写着‘高尚的情感’,一捺上写着‘丰富的智慧’。”那一刻,“情智教育”开始在孙双金心中生根发芽。孙双金的“情智教育”主要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情智管理:营造出富有浓郁人情味的和谐、高效的集体氛围,充分激发被管理者的情智潜能。

情智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情智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情智课堂追求的是“四小课堂”:每堂课要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情智校园:在北小,每周安排学生在早读时间诵读古诗文。此外,他们利用社区资源,成立“北小娃娃科学院”、“娃娃电视台”、“娃娃书报苑”等“娃娃系列”,使校园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家园。

情智活动:邀请著名作家、奥运冠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身残志坚的人士进校园。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学生在“校长助理岗”、“小小厨师岗”、“节电岗”、“导演岗”、“编辑岗”、“记者岗”、“摄像岗”、“交通岗”、“家政岗”上体验不同角色,感悟人生,学生变得更懂事、更有情、更能体谅亲人和别人的艰辛了。

在“情智教育”的引领下,北京东路小学成为江苏省基础教育的窗口,被誉为全国最好的小学之一、全国素质教育典范。近两年来,该校先后获得国际奖项1个,全国奖项6个,省级奖项10多个。孙双金也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十大明星校长。

让孩子们练好“童子功”

除不遗余力地倡导“情智教育”外,孙双金还在北京东路小学全面推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提出“读中华经典,做有根有魂的中国人”。

“北京东路小学的师生是在咏诵经典古诗文中开始新学期的。在充满民族特色的音乐声中,该校师生朗诵了《论语》、《三字经》等经典名篇片断,学校还向每个班级发放了经典诗文读物作为学期礼物。学校的孙校长要求每名学生在新学期里能从古诗文诵读中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提升文化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是2006年2月14日南京一媒体报道北小新年开学第一天的一段话。

据介绍,从2006年1月起,在孙双金的倡导下,北京东路小学全面推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一至六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每周一、三、四、五早晨为读经时间。低年级以诵读《三字经》、《百家姓》为主,中年级以诵读《弟子规》、《千字文》为主,高年级以诵读《论语》、《老子》为主。”

“现在的一些学生只知道西方的卡通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却不了解。我们的教育有必要为孩子们补上这最根本的一课,让孩子们练好文化‘童子功’,在诵读经典中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合作。”孙双金告诉记者。

该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2008年8月7日至12日,由台湾人间卫视发起的“第三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在台北、香港、南京、西安、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联合举行,南京是重要的分会场,主办方特邀北京东路小学参加这一重大活动。

该校派出200多名学生参加在南京夫子庙大成殿举行的千人齐诵经典活动,《百名儿童诵古诗》节目作为开场,领诵的就是该校的两名学生。另外,该校还有5名学生和一位老师被邀请前往台北,和台湾的小朋友齐诵经典。8月8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前的大广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名孩子参加了开幕式的诵读表演。在这次诵读中,8名孩子被选为领诵,而这其中,包括三名来自北京东路小学的学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双金认为,从小诵读经典诗文,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孩子幼小的心田,让孩子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塑造美好心灵。“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历史的长河中,流传

着很多经典。它们是这个民族的魂。‘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孙双金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适时引导孩子诵读适宜的经典,不仅能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还能为孩子的终生发展打好底色。”

教师待遇低、名校招生的问题都要解决

作为教育界的人大代表,孙双金把自己的履职重点放在对“本业”的关注上:2007年和2008年,他提出的建议是《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和《规范南京中学名校招生方法》。 关于教师待遇问题,孙双金认为,教师待遇和公务员的差距较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在南京,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月收入不到3000元,每天早晨必须在7:20分到校,晚上要备课、进修,还要经常与学生、家长交流,可以说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一个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取决于教育事业。当前,由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不高,一些优秀人才不愿从事教师职业,还有一些优秀教师纷纷跳槽,对教育事业无疑是巨大损失。”孙双金说。

让孙双金略感欣慰的是,2008年12月21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听说南京也很快就要落实这项规定了。”孙双金笑着说。

一些中学名校的招生方法,已成为南京小学教育的隐形“指挥棒”。“想上一些名校,需要各种名目繁多的竞赛证书或奖项,这让学生和家长疲于奔命、不堪其累。”孙双金表示,这些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推进素质教育、“阳光锻炼一小时”等,但孩子们的负担依然没有实质性地减下来,主要症结在于学校减负了,家长又把担子压上去了;校内补课冷下来,校外各种培训更火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名校招生方法惹的祸。”孙双金希望家长们把对孩子过高的期望降下来,对每个孩子来说,只有最适合他的学校,没有最好的学校。“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能使每个孩子更阳光,更自信,更会思考,更会创造,更爱生命。”据了解,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对此问题高度重视,正在积极制定相关措施,进一步规范名校招生和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

再谈“不求甚解”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读书境界。不求甚解。但

求会意,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一点通,那样的境界是多么的美妙啊!

可不知哪一年,哪一天,哪位书生屈解了陶公,以为“不求甚解”是一种要不得的读书方法,

认为“不求甚解”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果真如此吗?我们试作~辩。

甚,是过分、过度的意思:甚解,就是过度的理解。不求甚解,就是不追求过分、过度的理解。孔予日:“过犹不及”;哲学上讲究“度”,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谬误;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何为“中庸之道”?就是不偏执,过分,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读书要求解,但不能求甚解。求甚解就是真理再往前走一步了;求甚解就是走向真理的反面;求甚解就是偏离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求甚解,它超越了什么度呢?

它超越了儿童的认知程度。儿童刚刚步入学校,求知的旅程刚刚开始,万里长征只迈出了第一步,知识的体系刚刚建构,人生的经验才开始积累。在人生的起步期,他们何需求甚解,怎么能够求甚解呢?

它超越了儿童的思维程度。儿童期的思维是从动作思维迈向形象思维。他们的大脑尚处混沌期,心智未开,懵懵懂懂,他们的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尚未萌芽。在这样的“混沌期”对他们大谈什么微言大义,深度解读,是不是看错了对象,搞错了“季节”?虽不能说“对牛弹琴”,但起码可说是“自作多情”。

求甚解,它偏离了什么规律呢?

它偏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是什么?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老师的教,七分得益于自己的学。”鲁迅先牛认为,学好语文没有什么诀窍,四个字:多渎多写。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巾说,假如我是语文教师,我只做两件事,就是让学生大量地课外阅读,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诗圣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学习不是靠质取胜,而是靠量取胜,厚积薄发,日积月累,聚沙成塔,量变发生质变。没有大量的阅读积淀,没有丰富的牛活积累。没有长年累月的写作实践,仅凭语文书上有限的文章在那里求甚解,明大义,要想提高语文水平,那真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它偏离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是什么?就是遵循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亲近语

言,大量阅读,重视积累,喜爱表达。为什么儿童第一次拿到语文书阅读起来兴致勃勃,乐此不疲,而当老师讲解课文时却变得兴致寡然,味同嚼蜡呢?因为老师自以为是地讲解和分析倒了学生胃口,败了学生的兴致。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只求适解,不求甚解,广泛阅读,大量积累,那一定会得到学生的欢迎,收到理想的效果。

好读书,不求甚解,只求适解,这足语文学习的规律,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让我们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走上这条充满阳光,充满鲜花.充满快乐的阳关大道吧!

关于“不求甚解”的思考

程黎君

“不求甚解”原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一个大概了解。

我校自国学启蒙实验课题成立,便在实验班开设诵读课,每周两节为台湾南怀谨赠送“儿童中西文化导读”丛书,实验要求即熟读成诵,不求甚解,教学方法也很简单:“小朋友,跟开念。”只要念完多少遍,都是100分。老师们充分运用各种读的方式,读的时间,每天教学后让家长也配合,给读书的孩子签字。结果成效似乎很显著。两年四个学期,从一年级开始的两个实验班学生大部分都能背完《大学》、《中庸》、《老子》《千字文》等,接下来他们又往下读了《论语》、《三字经》。

然而时过境迁,不说老师对朗读《大学》、《中庸》、《老子》的内容知之甚少,学生也忘记得差不多了。一些学生也伊伊呀呀背过英文经典《海滨仲夏夜》。可是里面的大多数单词拎出他却不会读,更不用说理解。个别家长也反映说:“哪些《中庸》什么的学生难背的要死,一点用也没有。”

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期望孩子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大量地背诵,储存于记忆,以期学生日后亦或长大以后,哪怕用一生的时间来反刍。

然而对于《老子》《中庸》这类经典,学生只是纯粹背诵,而末加任何理解,即使暂时记住又能在脑海里储存多久?如果花了那么多时间读诵记忆,而在最后剩下的只是几个毫无概念的几个文字符号,那末免有些不值。

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我们“不求甚解”的要求到底是理解几何?还是一点都不理解?如果是这样,孩子将来是否会有陶渊明先生的“每会其意,便欣然忘食”的时候?

几年的实践毕竟没有白费工夫,老师们反思讨论、研究、总结终于确立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经典内容,如《三字经》、《笠翁对韵》、《论语》、《孟子》等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们还是以读书为主,但注重让学生能有所理解。

一、和学科教学相结合——温故知新

诵读经典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这和国家义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在诵读经典过程中和学科教学相结合,不但能巩固读的内容,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

如教学校本教材《涵咏经典》,《论语学而第一》中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时,我们联系语文课陶校校长的演讲中陶校长的每天四问:每天问,问自己的身体,学问,工作,道德有没有进步。让学生明白自我反思的作用,从而深深地记住“我日三省吾身”的道理。教学《墨子·所染》时,和语文课《生命的林子》相结合,让学生辩证地看待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再如思品课教学《孝亲敬长》的内容时,让学生回忆《三字经》中有关内容:“香九龄,能温席,”“首孝悌,次见闻”,回

忆《论语·学而每一》中的“有子曰:其为人也孝羊,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末与!”教学《自尊自强》把孟子中的有关内容引进来“夫人必自侮,然而侮之”。等。学生在诵读时和语文课上习得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加以体会理解,印象就更深刻了。

二、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

经典是先人对于人自然等生活哲理最精炼的概括。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触景生情,往往会联想起与此有关的文章、故事;同样诵读某些经典时脑海里也会浮现届相关的生活情景。老师在教学生诵读时,不妨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经典的含义。

如:当诵读《论语》果仁第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老师可引导学生设想早读课上,有些同学不认真早读、讲话,你会怎么提醒自己?当有人对值日班长说“他也在讲话,所以我也讲了”时,你能否用这句话劝劝他?

诸如此类,学生在诵读经典,了解大意后,即能初步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那么他日后的体会就会更深刻。

三、与学生课外阅读相结合——触类旁通

学生诵读的内容、内涵丰富,有许多故事蕴藏其中。我们在学生诵读时,可推荐某些课外阅读书籍。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现代文,使学生对诵读的经典那些故事能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如读《三字经》中“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如囊莹如“蔡文姬、能辨琴、诵道韫能吟咏”等等都可让他们读有关人物的故事。读《中华成语一句文》中的《三国演义》可以让学生读现代版的《三国演义》看看书中的人物、故事、性格是否和自己的诵读内容相符合。

这样,当学生一旦有了更广泛的阅读,有了更多的生活体验,他对自己的诵读内容的理解便会越来越深刻,便也会达到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思想境界。

成功,就是多读一本书

——写在世界阅读日来临之际

江苏南京 孙双金

读过一篇文章,至今记忆深刻。

文章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某商人在资产1亿元时欲与另一家资产120多亿元的企业争取荷兰设在中国的总代理商。一日,荷兰总裁来中国实地考察。他第一站先来见这位商人,谈完商务之后,在商人的办公室发现了一本解读《道德经》的书。荷兰总裁顿时来了兴致,原来这位荷兰人特别崇拜中国老子的道家思想,就和这位商人谈论起了道家思想。恰巧,这位中国商人对老子也极为崇拜,对老

子颇有研究。两人越谈越投机,真是“人逢知己”啊!荷兰总裁当即表态:第二家不去考察了,中国代理商非你莫属了!

当文章作者采访这位成功商人时,他由衷地感慨:什么叫成功?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一本书!

校长怎样才算成功呢?温总理指出:要提倡教育家办学。校长要做教育家。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唤。那么,教育家的特质是什么?怎么能成为教育家呢?我们就以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作为标杆来参照吧。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教育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他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而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要想成为教育家首先要像孔子那样“学而不厌”。

作为当代校长,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间学呢?

一、博学: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孔子对“博学”有许多论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他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是这样赞叹老师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颜渊喟然长叹道:“老师的学问,仰看越发觉得其高,钻研越发觉得其深。看看在前面,一下子又在后头了。老师由浅人深善于诱导我们,以文献丰富我们的学识,用礼仪约束我们的行为,即使想停止都做不到啊!”博学,让孔子学高为师,德高身正:博学,让孔子视界广大,卓然屹立。

作为校长,应该广泛地读哪些书呢?

其一,要读本专业的书籍。校长往往都是从优秀教师中选拔上来的,校长应该有自己的学业专长作支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应该是老师的老师。现在好多校长原先都是教学骨干,可一当上校长后,就把自己的业务专长丢弃了,专心致志当起行政官员式的校长来了,我是十分不赞同的。我1981年从教,1989年在全国首届中青年阅读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992年走上校长工作岗位,可我从来没有放弃对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我为了教《走近李白》,先后读了《李白诗选》、《唐诗三百首》、《唐诗的故事》、《大唐史话》„„我教《论语》,就去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李里《论语讲义》、《论语故事》、《孔子这个人》„„我教《只拣儿童多处行》,就去读冰心;我教《三顾茅庐》,就去读《三国演义》;我要教《林冲捧打洪教头》,就去读《水浒传》。最近为了撰写《13岁以前的语文》一文,我读了《过去的教师》、《大师的教书生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语文教学和语文研究,让我阅读的根系深深地扎在语言文学书籍的沃土之上,汲取丰富的人文营养,滋润我的心田,丰富我的思想,放飞我的情愫。

其二,要读大教育的书籍。校长要成为教育家,必然要有大教育视野。“学愈博,思愈远”,学问愈是博大,教育的视野就愈发开阔。为了深入探究教育的真谛,我反复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为了通晓中国教育历程,我读孔子、孟子,我读朱熹、王阳明,我读蔡元培、陶行知。为了熟悉外国教育史,我读苏格拉底、柏拉图,我读蒙田、培根,我读杜威、罗素,我读皮亚杰、布鲁姆。在阅读中我领悟了教育的真谛,在阅读中我掌握了教育的规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些教育情怀和智慧像春风化雨融人了我的血脉,滋养着我的成长。

其三,要读哲学美学的书籍。周国平先生在《中外教育名人100篇》一书的序言《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这样写道:“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碎和平庸。”我深以为然。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以培养人为最大己任。既然是培养人,那首先就得了解人,洞察人的本性,而对人性的研究首推哲学家了。“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呢?抑或是今天有些哲学家认同的“人之初,性向善”?只有深入地把握人性的特点,才能循其人性,扬善抑恶,让人性中真善美的花朵竞相开放,让人性中假丑恶的杂草无立根之地。不读哲学,不读人学,不懂得人性,如何能做好培养人的工作呢?所以,有学者一言以蔽之,称《论语》为“教人成为君子的学问”。我过了“不惑之年”最爱读的书籍是哲学美学一类的。像傅佩荣先生所说的,读哲学能让你的人生像涂上蜂蜜的面包,吃起来甜津津,香喷喷,有滋有味。我认为读了哲学,能让自己的人生从“物质人生”,走向“艺术人生”,乃至“宗教人生”的美好境界。

二、活学:化人为己,学以致用。

学习为了什么?为了充实人生,提升境界;为了指导工作,享受工作;为了管理团队,培养人才。一句话,学以致用,为之活学。那种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绝对不是我们校长所提倡的。书读多了,书读活了,你就能有滋有味当校长。

我读《西游记》,读出了团队是由不同层次的人才组成的。校长是唐僧,是团队的精神领袖、精神导师。做校长就要做唐僧式的校长。你看,唐僧有远大的理想:一心要去西天取回真经;唐僧有坚强的意志:任凭取经道路上有九九八十一难,也毫不动摇;唐僧有舍生取义精神:西天路上有多少妖魔鬼怪要吃他的肉,他视死如归,勇往直前。认定目标,排除万难,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回头,这是多么执著的情怀啊!我们做校长的多么需要这样的宗教情怀啊!骨干教师是孙悟空,是团队的顶梁柱。孙悟空上可飞天,下可人地,火眼金睛,降魔除害,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骨干教师对教育规律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轻负担,高质量,他们承担公开教学任务,他们发表大量教学研究论文,为学校赢得巨大荣誉,他们是学校的台柱子、门面子,缺少他们,学校就缺少了光彩。普通教师是沙和尚,是默默支撑学校工作的大多数。他们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用自己的

肩膀挑起学校大量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校长既要关注孙悟空式的教师,也要关心沙和尚式的教师,因为沙和尚式的教师毕竟是主体,是大多数,要关心他们,依靠他们,发展他们。即使是猪八戒式的教师,也不能忽视。虽然他们有些偷懒,虽然他们有些滑稽,但他们有他们的作用,可以活跃气氛,可以调节关系,可以点缀人生。少了猪八戒,一部《西游记》定会少了一半的精彩。用其所长,优化组合,合理使用,错位发展,这恐怕是《西游记》一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吧。 我读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关于校长的精辟论述:“做校长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校长是一校之长,是一校之魂。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昭示我们,领导学校首要的是用思想、人格、情操、学识去领导,校长要做团队的灵魂。2003年,我被南京玄武区作为人才引进,调入全国名校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当校长。我在学习前任名校长袁浩先生“心心相印”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北小校本文化传统与新时代教育发展走向,提出了自己的办学主张:办“心心相印,情智共生”的教育。从情智管理、情智课堂、情智校园、情智活动人手,培养情智共生的师生队伍。

我的情智管理,重发现、重激励、重欣赏。秉持管理就是借力、借智慧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向行政班子、教师、学生、家长借智慧。崇尚最好的管理不是束缚人,而是解放人的思想,在校内为教师减负,减去繁琐的形式主义东西,真正引导教师走向读书、研究、写作的幸福教书人生。坚持学校管理既要精致化,也要粗放式的辩证思想,对有追求、有潜力、有后劲的骨干教师,给予空间、给予时间、给予政策,让其自由舒展地发展;对于起步教师,对于动力不足的教师定目标,有措施,给压力,精化细节促其发展。

我们的情智课堂追求“四小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要求教师创设“登山式课堂”:在课堂上有智力挑战,有问题意识,有紧张的智力生活,攀登思维之山、情感之山、智慧之山、人格之山。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向问题敞开,向学生敞开,要善于挑战矛盾冲突,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成为讲故事的高手,让学生沉醉在自己的课堂里。

我们的情智校园是书香校园,爱读书,好读书,是我校师生共同的气质和表情,在省市多次问卷调查中,我校师生读书一直名列榜首。情智校园是想象校园,学生沉浸在阅读童话,创造童话的想象世界中,一二年级创作童话,三四年级创作儿童故事,五六年级创作儿童小说。一学期汇成一本集子,6年12本集子就成了学生在北小成长发展档案录,用文字刻录了他们在北小的欢乐与苦恼,成功与失败,精彩与暗淡。情智校园还是创造乐园,北小有“娃娃科学院”、“娃娃参议院”、“娃娃艺术团”、“娃娃电视台”,一个个小舞台成了孩子们放飞梦想,创造灵感的天堂„„

读书赋予了我灵气,读书赋予了我灵感,读书赋予了我智慧,在读书中我找到了当校长的感觉和快乐。

三、乐学:手不释卷,以学为乐。

有校长会问:我当校长有开不完的会,应付不了的检查、督导、评估,还有那么多行政事务等着处理,要管学生安全,要管教学质量,要管教师奖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啊,气都喘不过来,哪里有时间读书呀?这是当下校长的现状,一点都不夸张。可是面对现状,我们是牢骚满腹,消极应付,还是坦然面对,积极改变?选择前者永远做现实的奴隶;选择后者,可以做生活的主人。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首先学习是你的人生态度,学习能充盈自己的人生,学习能净化自己的心灵,学习能得到人生的乐趣。学习,使自己内心快乐啊!我们人生在世,不就是追求快乐和幸福吗?物质的满足,快乐是短暂的、一刹那间的。唯有精神的快乐,心灵的快乐才是久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的读书之乐多么令人陶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明朝政治家于谦的读书之乐多么叫人神往。孔子的读书境界,更是令我辈高山仰止了:“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我用功读书起来就忘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啊!

解决了读书的态度问题,那么读书时间就好办了。

每天晚上,可以读一点书吧。夜深人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沏一杯香茶,坐在自己安静的书房,手捧一本自己喜爱的书,读着令人陶醉的文字,其乐融融也。

睡觉前,可以读一首诗吧。“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诗人韦应物秋夜思君的那份幽远,那份雅淡,那份清脱,那份空灵,那份情怀,伴君人眠该是多么浪漫而有诗意呀。

节假日,可以读一两本书吧。“使青年人发表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读着爱因斯坦《论教育》的文字,怎么不使我们今天的教育人汗颜!“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这应作为长鸣的警钟响彻在我们的耳畔。

你只要想读书,哪里挤不出时间来呢?校长朋友们,读书吧,读书改变气质,读书改变命运。校长读书,还能改变全校师生共同的气质和命运啊!

孙双金

孙双金,男,1962年出生,情智教育创立者、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他自成一派的“情智教学与四小课堂”在全国广有影响。

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江苏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事迹收入《江苏

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1988年获江苏省首届青年教师赛课第一名,1989年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首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00多篇文章,出版了《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和中华名师丛书《美丽课堂》等专著。他自己形成了“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教学风格。他自成一派的“情智教学”在全国广有影响,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近500场。

教学主张与风格

“情智语文”是孙双金的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

“情智语文”的提出得到小语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江苏教育》等众多主流媒体均作了相关报道。

1.什么是“情智语文”?

何为“情智语文”?孙老师认为:

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论》的作者诺尔曼·丹森说:“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两种心理素质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智力活动本身没有积极性,它的积极性来源于非智力的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它可以影响和调节其他因素,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方面和谐发展。而语文教学更应是充满情感的活动,因为所有的文章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联系作者和读者最主要的纽带就是情感。为什么有人读书,看着看着潸然泪下,读着读着又捧腹大笑?皆是情感使然!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上缺失了太多的情感。有人把语文课上成了文章分析课,把有血有肉充满情趣的文章,上成了毫无情趣的“生物解剖课”;有人挂着脸孔,把小学语文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识字作文课;有的重视语文的积累,又把语文课上成了死记硬背的背诵记忆课,如此等等,把语文这张充满迷人魅力的少女的脸庞变成了冷冰冰、死板板、生硬硬的“寡妇脸”。

呼唤语文课上的情感魅力,这是人性的回归,这是教育的回归,这是语文本质的回归! 但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如果我们的教学一味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而忽视学生的智慧世界,那我们的教学必然流于感性,缺乏理性的思辨,缺少思想的深度。

智,可以理解为智力、智能、智慧,智力是智慧的核心。“智慧”一词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谈及率极高。什么是智慧呢?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锐的行为,幽默的语言等等。北京师范大学王梓坤教授认为:智慧在于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两方面的深刻的理解以及透彻的领悟,智慧其实就是“理解”再向前走几步到“领悟”。印度人认为,智慧之于文化,正如语法之于语言。希腊人说: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

我们在实践中也常常看到有的课堂情味很浓,让教师和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有的提出在语文课上要“将煽情进行到底”!有些观摩课组织者甚至提出要带上手巾纸走进课堂擦拭眼泪,显然这些理解和鼓动都有失偏颇,有些偏激了。

语文课,我们既要浓浓的情,也要深深的思;我们既要激情澎湃的课堂,也要思绪万千的课堂;我们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维火花的迸射。

至此,我们可以尝试给“情智语文”一个初步的概念。“情智语文”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2.为什么要突出强调“情智”?

当前小语界提法确实很多,有提“深度语文”,有提“诗意语文”,有提“简单语文”,有提“本色语文”。我个人认为“深度语文”是针对教师对文本研讨太浅,课堂教学缺乏思想深度而提的;“诗意语文”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简单语文”是针对某些人把语文搞得太玄太深太复杂而提的;“本色语文”是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语文的本质。我提出的“情智语文”,它更是从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来思考的,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情智和谐的人,这“人”的一撇上写着五个大字“高尚的情感”,“人”的一捺上写着五个大字“丰富的智慧”。和谐的情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和途径。为了造就情智和谐的全人,而不是造就唯知、唯情、唯理的半人,我们提出了“情智语文”的教学主张。

为什么要专门突出“情智”呢?因为:

(一)有情有智是我们人的本质特点

作为一名现代人既要有高尚的情感,也要有丰富的智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是现代人的两大特征,缺一不可。

(二)有情有智是语文学科鲜明的特点

作为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丰富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怀,一旦失去了情感,语文就不再是人文学科;一旦失去了智慧,语文也就失去了思想,失去了魅力。

(三)有情有智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因为教学需要激发情感,需要启迪智慧。儿童世界是蕴藏着丰富情感和智慧的未开垦的世界,需要我们教师用情去唤情,用智去启智。可以设想吗?如果我们的教育过程失去了情感和智慧,那是多么的苍白枯燥,多么的令人生畏呀!

(四)有情有智是儿童世界对成人世界的呼唤

儿童时期是情感发展的最佳时期,情感萌发于生命诞生之初,它在人生轨迹中发展着、孕育着。儿童的情感发展需要我们教师,成人用真善美的情感去感化,去熏陶、去滋润、去培育。儿童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智力也萌发于生命诞生之初,它需要我们去激活、去唤醒、去启迪、去点化。

有情有智,情智共生,是儿童发展的需求,是语文教学的呼唤,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现代人的特征。因此,当代儿童呼唤“情智语文”,语文教学呼唤“情智语文”,现代完人呼唤“情智语文”。

3.“情智语文”的外显特征及一般模式

“情智语文”课堂有哪些外显特征呢?孙双金老师认为,情智的课堂在学生身上有如下表现:

“小脸通红”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

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情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是:

1.入境——启动情智

——内涵:这是一种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以至心灵震撼的过程。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在教学情智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而教师可以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来引导学生接受新知。

——操作方法:激发兴趣,引发学习热情。

(1)认新入境:依据教材特点,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认疑激趣:根据预习,主动设疑,展开思维触角。

(3)认境激情: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 2.感悟——生成情智

——内涵: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语文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学生在生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象、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情智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们提高迁移运用能力;可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乃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可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操作方法:

(1)初读感悟,诱发情智;

①尝试读好:感悟的基础是读好文章。学文伊始,教师运用各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引导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的含义通过有声的语言形式,准确、连贯地表现出来。

②尝试感悟:要学生在初读时,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③尝试质疑: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2)细读感悟,深化情智:

①感悟形象: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感悟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

②感悟情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感悟文中的情感、道理。 ③感悟写法:学生细学读文,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感悟的表达方法与技巧。

④联想成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发创新思维的生成、引导学生适时适地联想,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3.交流——发展情智

——内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切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体悟急需倾吐。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并发展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操作方法:

(1)辩论式交流:在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

(2)倾诉式交流: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后,产生一种急需倾诉的欲望,想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化成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就要成为倾听者,同时也要成为倾诉者,与学生产生共鸣。

(3)拓展式交流:语文的学习要注意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超文本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多元的,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4.表达——展现情智

——内涵: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表达,不仅是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能力,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常常闪现和迸发出灵动的火花。

——操作方法:

(1)迁移表达:让学生经历由仿到创的成长过程。在迁移运用中,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语感的运用能力。

(2)想象表达:幼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时期,情感一旦被激发,想象的翅膀也就能迅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想象点,引导学生想象,但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要将想象力的开发、开阔情怀的培养与言语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3)感受表达:对语言文字的材料,每个学生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更要引导学生感受别人的表达,要让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不仅体现在对语言符号的理解上,更体现在对语言符号所包含情感的体验程度上。

4.情智语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不管你要体现什么理念,都离不开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就“情智语文”来说,哪些素质很重要呢?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育很主要的功能就是向下一代传承人类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

教师理应成为文化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既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杂家”,又是一位熟读本专业书籍的“专家”。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

(二)真挚的爱生情怀

教育的全部技巧就是一个字——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生命的爱。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有当教师有博大深厚的爱心,教师在课堂上才能真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真心宽容学生:宽容学生的偏激,宽容学生的缺点,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真心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缺点,欣赏学生的个性。情智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玩教育技巧,而是呈现你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情怀。

(三)灵动的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课堂实践中来,课堂是我们教育智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之树常青”,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因此,我们一线教师不应妄自菲薄,瞧不起教育实践。要低下头去埋头实践,研究实践,总结实践,提炼出鲜活的实践智慧。到教育理论中寻找智慧。教师,一线教师,小学教师,特别缺少教育理论的指导,一旦我们掌握了科学的理论,那我们身上就能释放出耀眼的教育智慧的光芒。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